话说林黛玉正暗自悲伤哭泣,忽然听见院门传来响动,抬眼望去,只见薛宝钗走了出来,贾宝玉、袭人等一群人送了出来。
黛玉本想上前向宝玉询问些什么,但又担心在众多人面前会让宝玉感到尴尬或难为情,于是她悄悄躲到了一边,先让宝钗离去。
等到宝玉他们进门并关上了门,黛玉才转身过来,仍旧朝着那扇门的方向默默洒下了几滴泪水。心中觉得索然无味,她便转身往回走,无精打采地卸下了脸上的残妆。
紫鹃和雪雁平日里了解林黛玉的性格:她无事时便闷坐在那儿,不是皱着眉头,就是长长地叹息,而且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流泪,又自己默默擦干。
起初,她们还会试图安慰她,担心她是思念父母、想念故乡,或是受了什么委屈,便用言语来宽她的心。但没想到,这样一年一月地过去,林黛玉还是经常如此,大家渐渐习惯了她的这种样子,也就不再特意去劝解了。
因此,便任由她闷坐着,其他人各自去休息了。林黛玉则倚着床栏杆,双手抱着膝盖,眼里含着泪水,像木雕泥塑般一动不动,一直坐到深夜三更时分,才终于睡去。这一夜没什么其他事情。
到了第二天,即四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恰逢未时交芒种节。
按照古老的风俗习惯,每当芒种节到来,人们都会准备各式各样的礼物,来祭奠并送别花神。因为传说芒种过后,就意味着夏天的到来,此时大多数花儿都会凋谢,花神也将退位,所以需要举行仪式为她送行。特别是在女性群体中,这一风俗更为盛行。
因此,大观园里的人们都早早起了床。女孩子们有的用花瓣、柳枝编织成轿子马匹的形状,有的则用绫罗绸缎折叠成旌旗之类的装饰品,并且都用彩线系好。园中的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都挂上了这些手工制品。整个园子里彩带飘飘,花枝摇曳,再加上这些女子们打扮得娇艳动人,连桃花杏花都要逊色三分,燕子黄莺也会自愧不如,这番景象的美妙一时之间真是难以用言语形容尽。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以及大姐、香菱和众多丫鬟们正在园子里嬉戏,唯独林黛玉不在场。迎春便问:“林妹妹哪去了?真是个懒丫头!现在还在睡懒觉吗?”
宝钗回答说:“你们稍等片刻,我去把她叫来。”说完,她便撇下众人,径直往潇湘馆走去。
路上,正巧碰到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走了过来。她们向宝钗问好,并闲聊了几句。宝钗转身指着前方说:“她们都在那边呢,你们去找她们吧。我去叫林姑娘,一会儿就来。”说完,继续往潇湘馆方向行进。
忽然,宝钗抬头看见宝玉走进了潇湘馆。她停下脚步,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宝玉和黛玉从小一起长大,两人之间常有不顾嫌疑的亲密举动,嬉笑怒骂无常;而且黛玉素来多疑,爱耍小性子。此刻如果自己跟进去,一来宝玉会觉得不方便,二来也容易引起黛玉的误会。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回去为好。
想到这里,宝钗转身离去,打算去找其他的姐妹们玩。
突然间,宝钗眼前出现了一对洁白如玉的蝴蝶,它们的翅膀宽广得像团扇一般,随着微风一上一下地翩翩起舞,显得格外生动有趣。
宝钗心中涌起一股想要捕捉它们来嬉戏的念头,于是她从衣袖中取出扇子,轻巧地走向草地,准备扑蝶。那对蝴蝶似乎故意逗弄人,时而飞起,时而落下,穿梭在花丛与柳枝之间,眼看就要飞越池塘。这引得宝钗轻手轻脚地跟随其后,一直追踪到了池中的滴翠亭,此时她已香汗涔涔,娇喘微微,连捕捉蝴蝶的心思也淡了下来。
正当她打算转身返回时,忽然听到亭子里传来了窃窃私语的声音。原来这座滴翠亭四面环绕着游廊和曲折的小桥,它矗立于池塘之中,四周都被精致的雕花隔扇所包围,隔扇上糊着薄纸。
宝钗在亭子外面听到里面有说话声,便停下脚步,悄悄靠近细听。
只听见有人说:“你看看这块手帕,是不是你丢的那块,如果是,你就拿走吧;如果不是,就还给芸二爷。”
另一个人回应道:“没错,就是我的那块!给我吧。”接着又有人说:“那你打算拿什么谢我呢?总不能白帮你找回来吧?”
对方答道:“我既然答应谢你,自然不会骗你。”
那人又说:“我帮你找回来,你自然应该谢我;但那个捡到的人,你就不打算给点谢礼吗?”
回答的人说:“你别乱说!他是个男人,捡到我们的东西,本来就该还的。我为什么要谢他呢?”
对方继续道:“如果你不谢他,我怎么跟他交代呢?而且他再三叮嘱我,如果没有谢礼,就不让我给你了。”
沉默了一会儿,回答的人说:“好吧,就把这个给他,就算谢他了。——但你要跟别人说,可得发个誓。”
那人立刻说:“我要是告诉任何一个人,就让我长疔疮,日后不得好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