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一百一回 大观园月夜感幽魂 散花寺神签惊异兆

话说凤姐回到自己房中,见贾琏还没回来,就着手安排那些负责为探春准备出行行李嫁妆的人。此时天色已到黄昏之后,凤姐突然想起了探春,便想去看看她,于是叫上丰儿和两个丫头跟着自己,走在前面的一个丫头提着灯笼照明。

一行人走出房门,只见皎洁的月光已然洒下,清辉如水般铺满地面。凤姐见状,便吩咐提灯笼的丫头:“回去吧,不用打灯笼了。”

于是,她们一行人朝着目的地走去,走到茶房的窗户下时,凤姐听到里面传来一阵嘁嘁喳喳的声音,那声音像是有人在哭,又像是有人在笑,还夹杂着一些议论声。凤姐心里明白,这多半是府里那些婆子们又在搬弄是非了,心里顿时觉得十分厌烦。

她便叫来小红,让小红进去,装作不经意的样子,仔细打听打听里面在说什么,用话套出事情的原委。小红应了一声,便进去打探消息了。

凤姐只带着丰儿来到园子门口,此时园门还没关,只是虚掩着。于是,主仆二人推开门走了进去。只见园子里的月色比外面还要明亮几分,地上满是层层叠叠的树影,四周寂静无声,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凄凉。

她们刚打算往秋爽斋的方向走,突然,“唿”的一声,一阵风刮过,吹得树枝上的落叶在园子里“唰喇喇”地响成一片,树枝梢头也发出“吱喽喽”的呼啸声,把那些栖息在树上的寒鸦和宿鸟都惊得飞了起来。

凤姐刚才喝了些酒,被这冷风一吹,只觉得身上一阵发冷。

丰儿也吓得缩了缩脖子,说:“好冷!”

凤姐也有些撑不住了,便对丰儿说:“你快回去,把我那件银鼠坎肩儿拿过来,我在三姑娘那儿等你。”

丰儿早就想回去添件衣裳来,听凤姐这么一说,连忙答应了一声,转身就跑了。

凤姐才刚抬脚没走多远,就感觉身后传来“咈咈哧哧”的声响,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嗅闻。这声音让她的头发瞬间都竖了起来,一种莫名的恐惧涌上心头。她忍不住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正伸着鼻子在她身后嗅来嗅去,那东西的两只眼睛亮得就像灯光一样。

凤姐被吓得魂都没了,不由自主地失声“咳”了一声,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大狗。

那大狗被这一声惊到,猛地缩回脑袋,转身拖着一条像扫帚似的尾巴,一口气跑到了大土山上,这才站住脚,还回头朝着凤姐拱了拱爪子。

凤姐儿此刻心慌意乱、心神不宁,急匆匆地朝着秋爽斋赶去。眼看着快要走到门口,刚转过那片假山,忽然瞧见眼前有个人影一闪而过。

凤姐心中疑惑,暗自琢磨着这多半是哪一房里的丫头,便开口问道:“是谁?”

连着问了两声,都没见有人出来应答,她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整个人恍恍惚惚的,仿佛听到背后有人说:“婶娘,连我都不认识了?”

凤姐赶忙回头一看,只见这人容貌俊美,穿着打扮也十分时髦得体,看着特别眼熟,可就是想不起来是哪一房哪一屋的媳妇。

紧接着,又听到那人说道:“婶娘一门心思只想着享尽荣华富贵,把我当年说的要立下万代永固根基的话,全都抛到东洋大海里去了。”

凤姐听了这话,低下头仔细思索,可还是怎么也想不起来。那人冷笑一声,说道:“婶娘那时候对我那叫一个疼爱,如今却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凤姐一听,这时候才猛然想起来,这人是贾蓉已经去世的妻子秦氏,便说道:“哎呀!你不是已经死了的人吗,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说完还啐了一口,这才转过身,没想到脚下没留意,被一块石头绊了一跤,就像从一场噩梦中突然惊醒一般,浑身大汗淋漓。虽然心里害怕得头发都竖起来了,但脑子倒是清醒过来了,隐隐约约看见小红和丰儿正朝着这边走来。

凤姐担心被别人说三道四、指责议论,连忙挣扎着爬起来,说道:“你们俩做什么去了,怎么去了这么久?快把我衣服拿过来让我穿上。”

说话间,丰儿走到跟前,帮她把衣服穿上,小红也过来搀扶着她。凤姐又说:“我刚到那里,她们就都睡下了,咱们回去吧。”一边说着,一边带着两个丫头急急忙忙地回了家。

贾琏已经回来了,只是见凤姐脸色变了,和平时大不一样。本想问问她怎么回事,可又了解她平日里的脾气性格,不敢突然发问,只好作罢,两人便睡下了。

到了第二天凌晨五点左右,贾琏便起身准备前往总理内庭的都检点太监裘世安家中,去探听一些事情。由于时间尚早,他见桌上放着昨天送来的抄报,便随手拿起来翻阅。

抄报上的第一件事,是云南节度使王忠上奏的,称新近破获了一起私自携带神枪和火药出境的案件,共有十八名涉案人员。其中领头的是个叫鲍音的人,他自称是太师镇国公贾化的家人。

第二件事,是苏州刺史李孝上奏的,弹劾有人放纵家奴,倚仗权势欺凌军民,甚至因奸情未遂而杀害了一名节妇及其家人,共三条人命。凶手名叫时福,自称是世袭三等职衔的贾范的家人。

贾琏看到这两件事后,心里顿时感到十分不悦。他正想继续看第三件事时,又担心时间拖得太久会错过与裘世安见面的机会。于是,他急忙穿上衣服,连早饭也顾不上吃。这时,恰好平儿端着茶进来,贾琏匆匆喝了两口,便出门骑马离开了。

平儿在屋里整理着换下来的衣物。这时,凤姐还没起床,平儿便开口说道:“我昨晚听奶奶翻来覆去没怎么睡好,这会子我来给奶奶捶捶背,好好打个盹儿吧。”

凤姐半天没吭声。平儿心里明白,这是默许了,于是爬上炕,挨着凤姐坐下,轻轻地给她捶起背来。

才捶了没几下,凤姐刚有了点困意,就听见那边大姐儿哭了起来。凤姐一下子又睁开了眼睛,平儿赶忙朝那边喊道:“李妈,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姐儿都哭了,你倒是拍拍哄哄她。你也太能睡了!”

那边的李妈正睡得香,被这一嗓子惊醒,听了平儿的话,心里憋了一肚子火,却也只好使劲儿拍了几下孩子,嘴里嘟嘟囔囔地骂道:“真是个短命的小崽子,不好好躺着,大半夜嚎什么丧!”一边骂,一边咬牙切齿地在那孩子身上拧了一把。孩子顿时“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哭声更响了。

(编者注:各位可能感觉到这里对巧姐的年龄写的有明显问题,其实在整部书中都存在着巧姐的年龄忽大忽小问题,所以只能判断可能是在不断修改稿子中出现了纰漏。)

凤姐听到孩子的哭声,气得说道:“这可不得了!你听听,她这是在虐待孩子呢。平儿,你过去把那个黑心肠的、背着丈夫偷汉子的老婆狠狠地打她几下,再把妞妞抱过来。”

平儿笑着安抚道:“奶奶别动气,她哪敢去刁难折磨小姐,说不定就是没留神,不小心碰了一下而已。这时候打她几下倒也没什么,可要是明天让那些人在背后嚼舌根,说咱们三更半夜打人,那可就不好听了。”

凤姐听了这话,半天都没吭声,接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瞧瞧,现在我这不是还好好的,可要是哪天我死了,留下这小冤家,真不知道会过成什么样呢。”

平儿赶忙笑着劝道:“奶奶这说的什么话,大半夜的,何苦说这些!”

凤姐冷笑一声,说道:“你哪里能明白呀,我心里早就清楚得很了。我也活不了多久了。虽说我才二十五岁,可别人一辈子见不到的世面我见了,没吃过的好东西我也吃了,该经历的也都经历过了,这世上有的东西我也都有了,气也赌过了,强也争过了,就只是在‘寿’这一项上差了点儿,也就这样吧。”

平儿听了这话,忍不住眼泪就滚落下来。

凤姐却笑着说:“你这会儿别假惺惺地装可怜了,我要是死了,你们指不定多高兴呢。你们以后一心一意和和气气地过日子,省得我在你们眼里像根刺似的碍眼。就一件事,你们得懂好歹,好好疼我那孩子就行了。”

平儿听了这话,哭得更厉害了,整个人像泪人一样。凤姐又笑着说:“别扯那些没用的了,我哪那么容易就死了呀?哭得这么伤心!我不死,倒要被你的哭声给哭死了。”

平儿听了,赶忙止住哭声,说道:“奶奶说得这么让人伤心。”一边说着,一边又给凤姐捶着腿。过了好一会儿,两人都没再说话,凤姐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平儿刚从炕上下来,正准备出去,就听见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原来,贾琏去裘世安府上拜访,却去得迟了,裘世安已经上朝去了,贾琏没见着人,只能气呼呼地回来。他心里正憋着一股无名火,一进门就问平儿:“那些人还没起床吗?”

平儿回答说:“还没起呢。”

贾琏气冲冲地一路走着,边走边把帘子摔得啪啪响,冷笑着说道:“好啊,好啊!这都什么时候了,还都不起床,这是存心跟我对着干,故意摆烂啊!”

他连声喊着要喝茶。平儿赶忙倒了一碗茶递过去。

其实,那些丫头和仆妇们见贾琏出了门,就又回去睡觉了,压根儿没料到他会这么快就回来,所以也没提前准备。

平儿只好把已经温过的茶拿了过来。贾琏正在气头上,接过茶碗,一下子就把它狠狠摔在地上,只听“哗啷”一声,茶碗碎成了无数片。

凤姐从睡梦中猛然惊醒,吓得浑身冒出冷汗,忍不住“嗳哟”叫了一声,睁开眼,只见贾琏满脸怒气,气狠狠地坐在一旁,平儿则弯着腰,正收拾地上摔碎的碗片。

凤姐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问完,等了半天不见贾琏回应,只好又问了一遍。

贾琏大声嚷道:“你不希望我回来,干脆让我死在外头算了!”

凤姐笑着劝道:“你这是何苦呢!平日里我见你回来得没今天这么快,就随口问了一句,也没什么惹你生气的道理。”

贾琏又嚷起来:“没碰到人,当然就早点回来了!”

凤姐依旧笑着说道:“没碰到人,那就耐心点嘛,明天再早点去,自然就能碰到了。”

贾琏气呼呼地嚷道:“我可犯不着吃着自己的饭,替别人去忙活!我这里一堆事儿,没一件顺心的,没来由地为别人的事儿瞎折腾这么多天,我图什么?真正有事的人还在家里逍遥自在,死活都不管,我还听说他们要锣鼓喧天地摆酒唱戏做生日呢。我真是白跑这一趟了!”说着,他往地上啐了一口,又骂起了平儿。

凤姐听了这话,气得直咽口水,本想立刻和他理论清楚;但转念一想,又强压下怒火,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何必生这么大的气!大清早的,就跟我大喊大叫什么?谁让你答应了人家的事!你既然答应了,就得有点耐心,少不得得替人家把事情给办了。也没见过这样的人,自己还有一堆为难的事,却还有闲情逸致去唱戏摆酒的闹腾。”

贾琏说道:“你这话倒是说得轻巧,你明天不妨去问问他!”

凤姐诧异地问道:“问谁?”

贾琏没好气地说:“问谁?还能问谁,当然是问你哥哥!”

凤姐问道:“是他吗?”

贾琏肯定地说:“可不是他,还能有谁!”

凤姐赶忙追问:“他又有什么事,让你替他跑腿?”

贾琏说:“你还蒙在鼓里呢。”

凤姐说道:“这可真是奇怪了,我竟然连一个字都不知道。”

贾琏说道:“你怎么可能知道呢!这件事,连太太和姨太太都还不知道呢。一来是怕太太和姨太太知道了会担心,二来你身体又老是不好,所以我就在外面把这事儿给压下来了,没让里面的人知道。说起来,这事儿真是让人恼火,你今天要是不问我,我也不打算告诉你。你以为你哥哥行事像个人样吗?你知道外面的人都怎么称呼他吗?”

凤姐好奇地问:“怎么称呼他?”

贾琏故意拖长声音说:“怎么称呼?称他‘忘仁’!”

凤姐听了,忍不住“扑哧”一笑,说道:“他可不叫王仁嘛,这有什么可奇怪的?”

贾琏说道:“你以为那个王仁怎么样?他是忘掉了‘仁义礼智信’里‘仁’字的那个人,干脆叫‘忘仁’算了!”

凤姐听了,皱起眉头说:“这是谁嘴这么毒这么刻薄地糟践人。”

贾琏说道:“我这可不是糟践他!今天索性跟你说清楚,你还不了解你那哥哥的本事。你倒说说看,他到底什么时候给他二叔办过生日?”

凤姐仔细想了想,说道:“哎哟!还真是,我倒忘了问你。二叔不是冬天才过生日吗?我记得每年都是宝玉去给他拜寿。之前老爷升了官,二叔那边还送了戏班子来庆祝,我当时还偷偷嘀咕过:‘二叔这人最是小气吝啬,比不上大舅太爷。他们两家跟乌眼鸡似的,见面就掐。这不,前些天大舅太爷去世了,他这个做兄弟的,有出面张罗过什么吗?’所以那天我才说,等二叔生日的时候,咱们也送他一个戏班子,这样在亲戚面前也不至于欠人情。现在这么早就给他办生日,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贾琏说:“你还在做梦呢!王仁一到京城,紧接着就借着舅太爷的名头办了一场丧事来捞钱。他怕咱们知道后会阻拦他,所以就没告诉咱们,结果弄了好几千两银子。后来二舅责怪他,说他做事太绝,不该把钱财都搜刮干净。王仁扛不住了,就换了个法子,借着你们二叔生日撒了个网,又打算捞一笔钱,好打点二舅太爷别生气。他也不管亲戚朋友是冬天还是夏天,也不管人家知不知道内情,就这么明目张胆地干,真是太丢脸了!你知道我今早为什么起这么早吗?现在因为海疆那边的事,御史参了一本,说大舅太爷存在亏空公款的情况,现在大舅太爷本人已经去世了,按理说应该由他的弟弟王子胜和侄子王仁来赔偿这笔亏空。这爷俩急得不行,跑来找我,让我帮他们托人情。我看到他们吓得那副模样,再说这事儿也关系到太太和你,我就答应了。我打算找找总理内庭都检点老裘帮忙办办,或者看看前任、后任官员能不能挪用些钱财来填补这个亏空。结果我去晚了,老裘已经进宫里去了,我白跑了一趟。他们家里现在还在那儿定戏摆酒呢。你说说,这事气人不气人?”

凤姐听后,这才明白王仁竟然做出了这样的事。但她生性要强,又爱袒护自家人,听贾琏这么一说,便说道:“不管他怎么样,他到底是你亲大舅子。再说了,这件事上死的大太爷、活的二叔都感激你。算了,没什么好说的了,我们家的事,少不得我要放下身段去求你,省得连累其他人跟着受气,背地里还骂我。”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她掀开被窝,一边坐起身,一边拢着头发,一边披上衣服。

贾琏见状,说道:“你不用这样,是你哥哥不是东西,我又没说你。况且我出门在外,你身体又不好,我都起来了,她们还赖在床上睡觉,咱们老辈人有这样的规矩吗?你现在当起老好人了,不管事了。我才说了一句,你就急着起来,明天我要是嫌这些人不好,难道你都要替她们做吗?这多没意思啊!”

凤姐听了这些话,这才止住了眼泪,说道:“天不早了,我也该起来了。既然你都这么说了,那你就替他们家上点心,好好办办,这也算是你的一份情谊。再说了,也不光是为了我,就是太太听了也会高兴的。”

贾琏回应道:“行了,知道了。还用这么特意嘱咐吗?”

平儿说道:“奶奶这么早就起来是要做什么?平日里奶奶哪天不是按时起床的呢。也不知道爷是哪里来的无名火,竟拿我们撒气。何苦这样呢!奶奶为爷付出的已经够多了,哪件事不是奶奶冲在前面?不是我偏袒奶奶,爷享受着现成的福,也不知享受了多少了,如今替奶奶办了点事儿,还牵扯了这么多复杂的关系,就这么故意刁难、摆起架子来了,也不怕别人心寒。再说,这也不只是奶奶一个人的事呀!我们起得晚了,原本该爷生气,说到底我们毕竟是奴才。可奶奶为了这个家,累得身体都快垮了,这又是何苦呢!”说着,平儿自己的眼圈也红了。

贾琏本来憋了一肚子闷气,哪里受得了这一对娇妻美妾又尖锐又饱含柔情的话语,便笑着说道:“行了,算啦!有她一个人就够让我头疼的了,用不着你帮忙。反正我就是个外人,哪天我死了,你们就清净了。”

凤姐说道:“你也别说这种话,谁知道以后会怎样呢?你不死,说不定我还先死呢,早死一天就早解脱!”说着,又哭了起来。平儿只得又劝了好一会儿。

那时,天色早已大亮,阳光透过窗户斜照进来。贾琏见状,也不好再继续说什么,便站起身来离开了。

这边,凤姐自己起了床,正坐在镜前梳洗打扮。忽然,她看见王夫人那边的一个小丫头走过来,说道:“太太让我来问二奶奶,今天去不去舅太爷那里?如果要去的话,让二奶奶和宝二奶奶一同去呢。”

凤姐因为之前的那番话,心里已经感到十分沮丧和失望,埋怨娘家不争气,又加上昨晚在园子里受到的那场惊吓,让她实在提不起精神来,于是便对小丫头说:“你先回去告诉太太,我还有一两件事情没处理完,今天去不了。而且他们那里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如果宝二奶奶想去,就让她自己去吧。”

小丫头答应了一声,便回去向王夫人复命了。不在话下。

且说凤姐梳洗完毕,换好衣裳,心里琢磨着:虽说自己这次不去,但好歹得捎个话儿过去;再说了,宝钗如今是新媳妇,出门子这种事儿,自己怎么着也得过去帮衬帮衬。于是,她先去见了王夫人,随便找了个由头支吾过去,便径直来到了宝玉的房里。

一进门,只见宝玉穿着衣裳,歪在炕上,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宝钗梳头。

凤姐站在门口,还是宝钗一回头瞧见了她,赶忙起身让座。宝玉也爬了起来,凤姐这才笑嘻嘻地坐下。

宝钗转头对麝月说:“你们瞧见二奶奶进来,怎么也不吭一声?”

麝月笑着答道:“二奶奶刚进来的时候就摆手,不让我们出声。”

凤姐便转向宝玉,说道:“你还不赶紧走,还等什么呢?瞧瞧你,都这么大的人了,还跟个小孩子似的。人家在那儿梳头,你趴在旁边看个什么劲儿?成天都待在一块儿,还没看够啊?也不怕丫头们笑话!”说着,“哧”地笑了一声,又瞅着宝玉咂了咂嘴。

宝玉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也没太往心里去,倒是把宝钗臊得满脸通红,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想说点什么又觉得不合适。

这时,袭人端着茶走了过来,宝钗只好借着这茬儿,自己拿过一袋烟递过去。凤姐儿笑着接了,说道:“二妹妹,你就别管我们这些事了,赶紧去换衣服吧。”

宝玉在一旁也装作不经意的样子,这儿摸摸,那儿弄弄,有一搭没一搭地应付着。

凤姐见状,便说道:“你赶紧先走吧,哪有大老爷们儿非得等着和奶奶们一块儿走的道理呢?”

宝玉听了,皱了皱眉头说:“我就是觉得我这身衣裳不太称心,比不上前年老太太给我的那件雀金呢大衣好看。”

凤姐听了,故意逗他说:“那你咋不穿那件?”

宝玉说道:“现在穿那件,感觉有点太早些。”

凤姐这话一出口,突然想起什么,心里暗叫不好,后悔自己不该这么问。好在宝钗和王家也是亲戚,不算外人,可即便如此,在那些丫头们面前,也还是觉得有些难为情。

这时,袭人说道:“二奶奶还不知道呢,就算那件能穿,他也不肯再穿了。”

凤姐儿问道:“这是什么缘故?”

袭人叹了口气,说道:“告诉二奶奶,真真是我们这位爷的行事都是天外飞来的。那年因为二舅太爷过生日,老太太把那件衣裳给了他。谁知道,就在那天,衣裳被烧了个洞。那时候我妈病得厉害,我没在家。好在还有晴雯妹妹在,她虽然病着,却硬撑着熬了一整夜,把那衣裳给补好了,第二天老太太才没瞧出破绽来。去年有一天,天气特别冷,他要去上学,我就让茗烟把那件衣裳拿过去,让他披一披。谁知道这位爷一看到那件衣裳,就想起晴雯来了,说什么都不肯再穿了,还让我把衣裳收起来,说要收一辈子呢。”

凤姐没等对方把话说完,便开口说道:“你提到晴雯,真是让人觉得可惜!那孩子模样俊俏,手也巧,就是嘴巴厉害点儿。偏偏太太不知从哪里听来了些谣言,生生地把她的小命给害了。还有件事,那天我瞧见厨房里柳家的那个女人,她女儿叫什么五儿,那丫头长得跟晴雯简直一模一样。我心里想着把她招进来,后来我问了她妈,她妈说非常乐意。我想着宝二爷屋里的小红跟了我去,我还没给他补个合适的人呢,就把五儿补过来吧。平儿却说:‘太太那天说了,凡是长得像那样的,都不许派到宝二爷屋里去。’所以我就把这事搁下了。如今宝二爷也成家了,还怕什么呢?不如我就把她叫进来。就是不知道宝二爷愿不愿意?要是想晴雯了,看看这五儿就行了。”

宝玉本来正打算要走,听到这些话,一下子就愣住了。

袭人说道:“怎么会不愿意呢?早就想把她弄过来了,只是因为太太说得坚决,才没这么做。”

凤姐说:“既然这样,那明天我就叫她进来。太太那边有我呢,我会去说的。”

宝玉听了,高兴得不得了,这才走到贾母那边去了。这时,宝钗正在穿衣服。

凤姐儿瞧着眼前这对小夫妻恩爱缱绻的模样,再一想到贾琏方才那副冷漠疏离的嘴脸,心里一阵酸涩,眼眶也微微泛红,实在坐不住了。

她站起身来,强挤出一抹笑容,对宝钗说道:“咱们去老太太屋里坐坐吧。”说罢,便笑着迈出了房门,与宝钗一同往贾母处走去。

此时,宝玉正在贾母跟前,禀告自己要去舅舅家的事。贾母微微点头,关切地说道:“去吧,只是别喝太多酒,早点回来。你的身子才刚好些。”

宝玉应了一声,便转身出了门。刚走到院子里,他又突然转身折了回来,凑到宝钗耳边,轻声说了几句什么。宝钗听后笑着说道:“知道了,你快去吧。”说着,便催促着宝玉离开了。

贾母、凤姐和宝钗还没说上三句话,就见秋纹匆匆走进来,禀报道:“二爷打发茗烟回来传话,请二奶奶过去。”

宝钗皱了皱眉,疑惑道:“他又忘了什么,怎么又叫人回来?”

秋纹笑着说道:“我让小丫头问了,茗烟说:‘二爷忘了一句话,让我回来告诉二奶奶:要是去的话,就快点来;要是不去,就别在风地里站着。’”

这话一出,贾母、凤姐,还有屋里站着的那些老婆子、丫头们,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宝钗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啐了秋纹一口,嗔怪道:“真是个糊涂东西!这也值得这样慌慌张张地跑来传话?”秋纹也笑着,回去让小丫头去骂茗烟。

茗烟一边跑着,一边回头辩解道:“是二爷特意把我从马上叫下来,让我回来传话的。我要是不说,回来对不上话,又要挨骂了。这会子我说了,她们又骂我。”小丫头笑着跑回去,把茗烟的话复述了一遍。

贾母笑着对宝钗说道:“你快去吧,省得他这么牵肠挂肚的。”宝钗被说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再加上凤姐在一旁开她玩笑,更是羞得无地自容,只好红着脸走了。

只见散花寺的女尼大了来了,她先给贾母恭敬地请了安,接着又与凤姐见过面,然后在一旁落座喝茶。贾母见她来了,便开口问道:“你这阵子怎么一直都没来?”

大了说道:“最近这几天,庙里正在举办祈福活动,有几位朝廷封了诰命的夫人,时不时就会到庙里来,或坐或走,十分热闹,我忙着招呼,实在抽不出空来。今天特意过来回老祖宗,明天还有一家要作好事,不知道老祖宗愿不愿意去凑个热闹、沾沾喜气?”

贾母听了,好奇地问道:“这是要做什么好事?”

大了说道:“上个月,王大人府里不太太平,总是闹些神神鬼鬼的事儿。偏巧那位太太有天夜里,还梦见了已经去世的老爷。所以昨天她到我们庙里,跟我说要在散花菩萨面前许愿烧香,打算做一场为期四十九天的水陆道场,祈求菩萨保佑他们家里人都平平安安,去世的人能升天享福,活着的人也能得到福气庇佑。就因为这事儿,我这阵子忙得团团转,一直没顾得上过来给老太太请安。”

话说凤姐向来最反感这类神神鬼鬼的传闻,可自从昨夜撞见那档子怪事后,心里总像揣了团乱麻,疑神疑鬼的。此刻听了大了这番话,竟不知不觉把往日的性子收了一半,心里已经信了三分,便开口问大了:“这散花菩萨究竟是何方神圣?怎么就能驱邪避鬼?”

大了见凤姐发问,心里一喜,知道她已有些动摇,便煞有介事地说道:“奶奶今日问我,可算是问对人了。这散花菩萨来历根基不浅,道行高深。她出生在西天大树国,父母都是靠打柴为生。菩萨刚生下来时,头长三角,眼睛横着长,有四只眼,身长三尺,两只手能拖到地上。父母一看,吓得直哆嗦,说这是妖精,便把她扔到了冰山后面。谁知道,那山上有个得道的老猢狲出来找吃的,一眼就看见菩萨头顶白气冲天,连虎狼都远远避开,知道这孩子来历不凡,便把她抱回洞里抚养。菩萨天生带了来的聪慧,禅也会谈,天天跟老猢狲谈道参禅,说得天花乱坠,五彩缤纷。到了一千年后就飞升了。现在那山上还能看到当年谈经的地方,天花散漫,所求必灵,菩萨还时常显圣,救人于危难之中。所以世人才盖了庙,塑了像供奉起来。”

凤姐问道:“这有什么凭据吗?”

大了笑道:“奶奶又来反驳了。一个佛爷可有什么凭据?就算有人撒谎,也不过骗一两个人罢了,难道古往今来那么多聪明人都被他骗了不成?奶奶想想,只有佛家的香火,从来就没断过,他到底是保佑国家、保佑百姓的,有些灵验,人们才会信服。”

凤姐听了,觉得大了说得挺有道理,便说:“既然这样,那我明天去试试。你们庙里有签吗?我去求一签,看看我心里的事,签上能不能批出来?如果能批出来,我从此就信了。”

大了连忙说:“我们的签最灵了,奶奶明天去求一签就知道了。”

贾母说道:“既然这样,索性等到后日初一,你再去求。”

说着,大了喝了口茶,又到王夫人和各房里去请了安,便回去了,不提。

这天,凤姐强撑着身体,好不容易熬到了初一清晨。她让人备好了车马,带着平儿以及一大帮奴仆,浩浩荡荡地前往散花寺。大了带着一众姑子出来迎接,将凤姐一行人迎了进去。

献茶后,凤姐净了手,便来到大殿上焚香。

此时的凤姐,根本没心思去仔细瞻仰殿里的圣像,只是怀着满心的虔诚,恭恭敬敬地磕了头。随后,她拿起签筒,默默地在心里把之前遇到的见鬼之事,还有自己身体一直不舒服这些情况,都一一祝告了一番。祝告完,她轻轻摇了摇签筒,才摇了三下,就听见“唰”的一声,一支签从筒里猛地蹿了出来。

凤姐赶忙跪地叩头,接着起身把签捡了起来。她定睛一看,只见签上写着“第三十三签,上上大吉”。

大了赶紧拿起签簿查看,只见上面写着“王熙凤衣锦还乡”。

凤姐一看到这几个字,顿时大吃一惊,急忙转过头问大了:“古人里也有叫王熙凤的吗?”

大了笑着说道:“奶奶向来是通今博古、知识渊博的人,难道不知道汉朝有个叫王熙凤求官的故事吗?”

这时,站在旁边的周瑞家的笑着插话道:“前年李先儿说这一回书的时候,我们还特意提醒她和奶奶的名字重了,不要叫呢。”

凤姐笑着说道:“可不是,我居然把这事儿给忘了。”说着,她又接着往下看签上的内容,只见上面写着:

去国离乡二十年,于今衣锦返家园。

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行人至。音信迟。讼宜和。婚再议。

看完签文后,她心里还是不太明白。

大了说道:“奶奶真是大喜!这签文可真是巧得很。奶奶从小就在这里长大,什么时候去过南京?如今老爷被派到外地做官,说不定会接家眷一同前往,顺便回趟老家,那奶奶可不就是‘衣锦还乡’了!”一边说着,一边抄写了签文的解释交给旁边的丫头。凤姐听后,也是半信半疑。

这时,大了已经摆好了斋饭,凤姐只是稍微动了动筷子,便放下了,起身准备离开,走之前又给了些香火钱。大了再三挽留,却怎么也留不住凤姐,只好让她走了。

凤姐回到家中,见到贾母、王夫人等人,大家问起签文的事情,便让人来解读,解读之后,大家都非常高兴,说道:“说不定老爷真的有这样的打算,那咱们走一趟也不错。”凤姐见大家都这么说,也就相信了。不在话下。

却说宝玉这天正躺在床上睡午觉,醒来后发现宝钗不在身边,正打算询问时,就瞧见宝钗走了进来。

宝玉问道:“你刚才去哪里了,半天都没见着?”

宝钗笑着回答:“我去给凤姐姐看了一回签。”

宝玉听了,来了兴致,便问签上写了些什么。

宝钗把签帖上的内容念了一遍,接着又说:“家里人都说这签好。不过依我看,这‘衣锦还乡’四个字里头似乎另有深意,等以后再瞧瞧情况吧。”

宝玉说:“你又多疑了,这是过度解读上天的旨意。‘衣锦还乡’这四个字,从古至今大家都觉得是好兆头,怎么今天你偏要看出些别的缘故来。照你这么说,这‘衣锦还乡’还能有别的解释不成?”

宝钗正准备解释,这时,王夫人那边派了个丫头过来,请二奶奶过去一趟。宝钗赶忙就过去了。不知道是什么事,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