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八十六回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

话说薛姨妈收到薛蝌寄来的信后,便叫来一个小厮问道:“你听见你大爷说,他到底是怎么把人打死的?”

小厮回答道:“小的也没听得太清楚。那天大爷跟二爷说……”说着,他回头看了一看,见四周没有人,才继续说道,“大爷说,自从家里闹得特别厉害,大爷心里烦闷了,所以就打算去南方进货。那一天,他想去约一个人同行,那人住在咱们城南二百多里外的地方。大爷去找他时,碰巧遇到了之前和大爷关系很好的蒋玉菡,他正带着一些小戏子进城。大爷便和蒋玉菡在一家铺子里吃饭喝酒。吃饭时,那个店里的伙计老是拿眼睛瞟蒋玉菡,大爷就生气了。后来,蒋玉菡走了。第二天,大爷就请之前约的那个人喝酒,酒后想起头一天的事,便叫那个伙计来换酒。伙计来迟了,大爷就骂了起来。那个人不服气,大爷就拿起酒碗朝他打去。谁知道那个人也是个无赖,竟把头伸过来让大爷打。大爷拿起酒碗就砸了他的脑袋一下,那人顿时头破血流,躺在地上,一开始还骂,后来就不出声了。”

薛姨妈问道:“怎么也没人劝劝吗?”

小厮回答道:“这个大爷没说,小的也不敢乱说。”

薛姨妈说:“你先去歇歇吧。”小厮答应了一声,便出去了。

于是薛姨妈亲自去见王夫人,请王夫人转求贾政帮忙。

贾政问清事情的前后经过后,也只好含糊地答应了,只说等薛蝌递上状子,看看他所在的县如何批示后再做打算。

在这边,薛姨妈又去当铺典当了一些物品换来银子,随后吩咐一个小厮赶忙去办事。三天之后,果然有了回音。薛姨妈收到回信后,立刻叫来一个小丫头,让她去通知宝钗,自己则匆忙赶来查看。

只见信上写着:我带着银两去衙门打点,把上下相关人员都打点了一遍。哥哥在监狱里也没受太多苦,请太太放心。只是这里的人特别刁钻难缠,死者的亲属和相关见证人都不肯配合,就连哥哥请来的那个朋友也帮着他们那边。我和李祥都是初来乍到,对这里人生地不熟,还好幸运地找到了一位靠谱的先生。我们答应给他银子,才请他给我们出了个主意,说是得把和哥哥一起喝酒的吴良拉进来,想办法花钱把他保释出来,再给他些钱,让他去跟那些人周旋调解。要是他不答应,就说张三是被他打死的,把责任明着推到这个外来人身上,他肯定承受不住压力,到时候事情就好办了。我按照先生说的做了,果然把吴良弄了出来。现在我们在花钱收买死者的亲属和见证人,还重新写了一份诉状。前日把诉状递上去了,今日批复就下来了,看看诉状的底稿就知道了。

于是又看诉状的底稿,内容为:具呈人某某,呈报此状是为替遭遇飞来横祸的兄长伸张冤屈之事。我亲生胞兄薛蟠,原籍南京,现寄居在西京。在某年某月某日,他备好本钱前往南方做买卖。才走了没几天,家中的奴仆就送信回来,说兄长惹上了人命官司。我一听,赶忙前往官府。到了那里才知道,兄长是误伤了姓张的人,已经被关进了监狱。

据兄长哭着告诉我,他和那张姓之人原本素不相识,也没有任何仇怨。那天只是偶然因为换酒的事情起了点口角,兄长一气之下把酒泼在了地上。恰好这时,张三低头去捡东西,兄长一时失手,那酒碗就误打在了张三的卤门上,张三就这么死了。官府将兄长拘押审讯。兄长因为害怕受刑,就承认了是斗殴致人死亡。

好在官府老爷仁慈,知道这里面可能有冤情,所以案子还没有最终定下来。可兄长现在被关在牢里,要是他自己写状纸申诉辩解,又违反了律例。我念及兄弟手足之情,便冒着杀头的危险代兄呈上此状。恳请官府老爷大发慈悲,准许我的呈请,把相关证人提来当面质问审讯。要是能开这个恩,那对我们家来说,可真是恩同再造啊。我们全家都会永远感激鸿恩大德,这份感激之情永远不会断绝。我怀着无比急切的心情,恭敬地呈上这份状纸。

批复内容为:在尸体现场进行检验时,证据确凿。并且,在审讯过程中并未对你兄长使用刑罚,而你兄长自己承认了因斗殴致人死亡的罪行,相关供词已在案卷中记录。如今你从远方赶来控告,并没有亲眼目睹案发经过,怎么能凭空捏造事实、胡乱控告?按照情理,你本应受到治罪,但考虑到你是出于对兄长的深厚情谊才这样做,姑且宽恕你。你所提出的不予批准。

薛姨妈听到这里,着急地说道:“这么说来,人不是救不回来了吗?这可怎么办才好啊!”

宝钗安慰道:“二哥写的信还没看完,后面还有内容呢。”说着,她又接着念道:“如果有重要的事情,问一问送信的人就知道了。”

薛姨妈赶忙向来送信的人询问,送信的人说道:“县里早就知道咱们家底殷实,非得在京城里找个有头有脸、能说得上话的人疏通关系,再送上一份厚重的礼物,这样案子才能重新审理,从轻发落。太太现在必须赶紧去办,要是再拖延下去,恐怕大爷就要受苦了。”

薛姨妈听闻此事后,便打发小厮离开,紧接着就亲自前往贾府,向王夫人详细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恳请贾政帮忙。

贾政表示,他愿意出面托人向知县说情,但坚决不肯提及用钱财来疏通关系。薛姨妈担心这样做可能没有用,于是便请求凤姐和贾琏出面,最终花了几千两银子,才成功买通了知县。与此同时,薛蝌那边的事情也就顺利了。

随后,知县挂出告示,升堂审案,传齐了所有相关的邻居、保人、目击者以及死者的亲属等,又从监狱里将薛蟠提了出来。刑房的书吏们逐一核对并点名。

知县先让地保再次确认最初的供词,接着又传唤了死者的母亲张王氏以及死者的叔叔张二进行问话。

张王氏一边哭泣一边禀告道:“小人的丈夫叫张大,住在南乡,十八年前就死了。大儿子和二儿子也都先后死了,只留下这个如今也惨遭不幸的儿子,名叫张三,今年二十三岁,还没娶媳妇呢。因为家里穷,养活不起他,就让他在李家店里当伙计。那一天中午,李家店里派人到我家来叫我,说‘你儿子被人打死了’。我的青天大老爷啊,我当时就吓死了。等我跑到那里,只见我儿子头破血流地躺在地上还在喘气,问他话也说不出来,没过多久就断了气。我当时就想抓住这个小杂种跟他拼命。”

这时,众衙役齐声吆喝,制止了张王氏。张王氏连忙磕头说:“求青天大老爷为小民伸冤啊,小人就只这一个儿子了。”

知县于是吩咐道:“带下去。”

接着,他又让人把来自李家店的人叫上来,问道:“那张三是你店里的佣工吗?”

李二回答说:“他不是佣工,是在店里负责端茶递酒的。”

知县又问:“那天在命案现场,你说张三是薛蟠用碗砸死的,你亲眼看到这一幕了吗?”

李二回答说:“我当时在柜台那边,听到客房里有人要酒。没过多久,就听到里面喊‘不好了,出事了,有人被打伤了’。我赶紧跑进去,只见张三躺在地上,已经说不出话来。我立刻喊来地保,并派人去通知他母亲。至于他们到底是怎么打的,我确实没看见,大人要是想弄清楚,可以问问当时在场喝酒的人就知道了。”

知县听后,严厉地斥责道:“在第一次审问时,你的口供可是说亲眼见到的,怎么现在又说没看见?”

李二连忙解释说:“大人,前日我吓得昏了头,所以胡说了几句。”

这时,衙役又大声吆喝了一声,以示威严。

知县随即传唤吴良,问道:“你当时是否和薛蟠他们一同饮酒?”接着又追问,“薛蟠究竟是如何动手伤人的?你必须如实陈述。”

吴良战战兢兢地回答:“大人,那日我本在家中,薛大爷突然差人唤我去饮酒。席间,薛大爷嫌酒质不佳,要求更换,但张三不从。薛大爷一怒之下,将酒泼向张三,不知怎的,酒碗就撞到了张三的头上。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绝无虚言。”

知县闻言,怒斥道:“一派胡言!前日在验尸现场,薛蟠自己都承认是用碗砸死的张三,你既说亲眼所见,为何今天说的话跟上一次不一样?来人,掌嘴!”

衙役们应声而动,正欲执行,吴良连忙跪地求饶:“大人明鉴,薛大爷确实没有与张三打架,只是酒碗不慎脱手,才碰到了张三的头上。恳请大人再审问薛蟠,以明真相,这便是最大的恩典了。”

知县让人把薛蟠提上来,问道:“你和张三到底有什么仇怨?他究竟是怎么死的?你要如实招供。”

薛蟠说:“求太老爷开恩啊,我真的没打他。就因为他不肯换酒,我一气之下就拿酒泼他,没想到一时失手,酒碗不小心碰到了他的脑袋上。我马上就用手去捂他的伤口止血,哪知道根本止不住,血流得太多,没过一会儿他就死了。前日在验尸现场,我怕太老爷要打我,所以才说是用碗砸他的。只求太老爷开恩啊!”

知县听后,大声喝道:“你这个糊涂虫!本县问你用什么砸的他,你就供认说是因为恼他不换酒才砸的,今天又供认说是失手碰的。”知县故意装出要打要夹的样子吓唬他,可薛蟠还是一口咬定之前的说法。

知县吩咐负责验尸的仵作,让他按照前日在尸体停放现场实际检验所见的伤痕情况,如实填写报告并呈报上来。

仵作赶忙上前禀报说:“大人,前日我仔细检验了张三的尸体,发现他身上并没有其他明显的伤痕,只是在头顶卤门处有一处由瓷器造成的伤。这处伤口长一寸七分,深五分,伤口处的皮肤已经裂开,而且卤门处的骨头比较脆弱,也裂开了三分。经过仔细勘验,这确实是磕碰造成的伤。”

知县接过报告,与之前记录的尸格进行仔细核对,发现内容相符。其实他心里早清楚书吏把伤情写轻了,不过他也没打算深究驳斥,只是随便地让相关人员画押确认供词。

这时,张三的妻子张王氏突然放声大哭,边哭边喊道:“青天大老爷啊!前日我听别人说,我儿子身上还有好多处伤,怎么今天这报告上就都没有了?”

知县听了,眉头一皱,呵斥道:“你这个妇人,不要在这里胡说八道!现有这尸格为证,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你怎么会不知道?”说着,知县又转头问张二:“你侄儿意外身亡,你知道他身上有几处伤吗?”

张二赶忙回答:“大人,我就知道他脑袋上有一处伤。”

知县听了说道:“你再看看。”随后,知县让书吏把尸格拿给张王氏看,还叫来地保和张二,让他们指给张王氏看清楚,并说道:“你看,这都是当时在尸体停放现场亲自检查并作证的人,他们都一致证明当时并没有发生打架斗殴的情况。这只是一起误伤事件,就按照误伤来处理,吩咐画押确认供词吧。”

最后,知县下令将涉案的薛蟠监禁起来,等候进一步的处理详情;其余相关人员则让原来的担保人领回去。说完,知县便宣布退堂。

张王氏哭哭啼啼、大声吵闹着,知县见状,便吩咐一众衙役把她赶出去。张二也在一旁劝张王氏:“这真的是误伤,怎么能随便诬赖别人!现在县太爷都已经把事情断得明明白白了,你就别再胡闹啦了。”

薛蝌在外面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打听清楚了,心里十分高兴,赶忙派人回家送信。他想着等上面批复的详细文书回来,就可以着手打点赎罪的事情了,当下便先住在这里等消息。

这时,只听路上的人三三两两地传着消息,说有一位贵妃去世了,皇上为此停止上朝三天。

此地离皇陵不算远,知县要忙着去办皇差、铺垫道路,估计接下来一段时间都没空处理别的事情。

薛蝌觉得,自己继续待在这里也没什么用,不如到监狱里跟哥哥说一声:“你就安心等着,我回家去一趟,过几天再回来。”

薛蟠也担心母亲过于伤心痛苦,便托人带话给薛蝌说:“我没事儿,不过还得在衙门里再花些钱打点几次,之后就能回家了。就是别舍不得花钱。”

薛蝌安排李祥留在那里照料,自己则径直回了家。见到薛姨妈后,他把知县如何偏袒人情、又是怎样进行审断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最终判定是误伤。还提到,之后给死者家属那边再花些银子,一定能赎罪,这样事情也就算解决了。

薛姨妈听了,心里暂时踏实了些,说道:“我正盼着你能回家来帮忙照应。贾府那边本来是该去辞谢一下的,况且现在周贵妃去世了,他们家里人天天都要进宫,家里头空荡荡的。我想着,去姨太太那边帮着照应照应做个伴儿,可咱们家又实在抽不出人来。你这来的正好。”

薛蝌说道:“我在外头的时候原本听到的是贾妃去世了,这才赶忙赶回来。咱们家的元妃娘娘明明好好的,怎么说死了?”

薛姨妈叹了口气,说道:“去年元妃娘娘确实生过一场病,不过后来也就好了。这回也没听说她有什么病。就只听贾府那边说,前几天老太太身体不太舒服,一闭上眼就看见元妃娘娘。大家都不放心,四处打听,也没查出有什么事儿。到了大前儿晚上,老太太亲口说:‘怎么元妃一个人到我这里来了?’大家都以为这是老太太病中说的胡话,都没当回事儿。老太太又说:‘你们要是不信,元妃还跟我说荣华富贵容易消逝,得早点儿抽身退步。’大家都说:‘谁想不到这些,这是上了年纪的人思前想后的正常想法。’所以也没把这话当回事。谁知道第二天一大早,里面就传出来说娘娘病得很重,让各位诰命夫人进宫请安。她们听了都又惊又疑,赶紧就进宫去了。她们还没从宫里出来呢,咱们家里就听到周贵妃去世的消息了。你说这事儿也真够奇的,外头的传言和家里的疑虑,就这么凑到一块儿了!”

宝钗说道:“不光是外面那些传言错乱不堪,就连咱们家里的人,一听到‘娘娘’这两个字,也都跟着瞎忙活一阵,等事后才反应过来。这两天,荣国府那边的好些丫头婆子跑来跟我说,她们早就知道不是咱们家的娘娘。

“我就问她们:‘你们怎么就这么肯定呢?’她们便说:‘前几年正月的时候,外省有人推荐了一个算命先生,据说算得特别准。老太太让人把元妃的生辰八字混在丫头们的八字里,一起送出去让他推算。那算命先生唯独指着说:‘这位正月初一出生的姑娘,时辰可能不对,不然的话,就算真是个贵人,也不会待在这府里。’

老爷和其他人都说:“不管时辰对不对,就按这八字算。”

那先生接着说:‘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里暗藏伤官败财的格局,只有申字里藏着正官禄马,这就说明家里留不住这位姑娘,而且也不会有什么大福气。这日子是乙卯,初春时节木气旺盛,虽说是比肩之局,但哪里知道越比肩越好,就像上好的木料,越是经过砍削琢磨,越能成为大器。’

先生还特别提到,时柱上有辛金,这是大贵的象征,巳中正官禄马也特别旺盛,这叫飞天禄马格。又说什么‘日禄归时,极为贵重,天月二德降临本命,必定能得到帝王对后妃的至高恩宠。这位姑娘如果时辰准确,必定会成为主子娘娘。’这不是算得挺准的吗?

“我们当时还听他说,‘可惜荣华富贵不会长久,只怕遇到寅年卯月,这就是比肩又比肩,劫财又劫财,就像好木料,非要雕琢得玲珑剔透,反而失去了本质的坚固。’她们把这些话都忘记了,只顾着瞎忙活。我刚想起来,就跟我们大奶奶说了,今年哪里是什么寅年卯月呢。”

宝钗还没说完,薛蝌就急切地说:“先别管别人家的事了,既然有这么个神仙般的算命先生,我想我哥哥今年是不是被什么恶星照了命,才遭了这样的横祸,快把我哥哥的八字给我,我去找他算算,看看有没有妨碍。”

宝钗说:“他是从外省来的,也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京城。”

说着,薛姨妈便开始收拾行装前往贾府去。到了贾府,只有李纨、探春等人在家迎接着。她们一见到薛姨妈便问道:“薛大爷的事情处理得怎么样了?”

薛姨妈叹了口气,回答道:“这事儿还得等上报给上司后才能定夺,不过看情况,应该不会判死罪了。”听到这话,大家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

探春接着说道:“昨晚太太还念叨着,说上次家里遇到事情,全靠姨太太帮忙照应。如今自己有事,也不好意思提了。太太心里一直惦记着,总是不放心。”

薛姨妈感慨地说:“我在家也是焦急万分,心里难受得很。只是你大哥出了事,你二兄弟又出去办事了,家里就剩你姐姐一个人,能顶什么用?更何况我们家的媳妇儿又不太懂事,所以我实在抽不开身过来。现在,那边的知县正忙着准备周贵妃的差事,案件一直没能了结。所以你二兄弟回来了,我这才得空过来看看你们。”

李纨热情地邀请道:“姨太太不如就在这里住上几天吧,这样大家也能多聚聚。”

薛姨妈点了点头道:“我也正有此意,想在这里陪陪你们姐妹几个。就是你宝妹妹一个人会冷清了。”

惜春听了,好奇地问道:“姨妈要是惦记宝姐姐,为什么不把她也请过来?”

薛姨妈笑着说:“那可不行。”

惜春问道:“怎么不行?她以前不是也在这里住过吗?”

李纨说道:“你不懂的。人家家里现在正有事,怎么能过来呢。”

惜春听了,以为真是这么回事,也就不便再追问了。

正说着话,贾母等人回来了。贾母见到薛姨妈后,也顾不上先打招呼问好,就急忙询问薛蟠的事情。薛姨妈便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说了一遍。

宝玉在一旁,听到有关蒋玉菡的那段事,当着众人的面不好发问,心里却琢磨着:“他既然已经回到京城了,怎么还不来看我?”又看到宝钗也没过来,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

他正呆呆地想着这些事呢,恰好黛玉也来向贾母请安。宝玉心里稍微觉得欢喜了一些,于是就把想宝钗过来的念头抛到了一边,和姐妹们一起在贾母那里吃了晚饭。等大家都散了之后,薛姨妈就临时住在贾母房间旁边的套间里。

宝玉回到自己屋里,换了身衣裳。忽然,他记起蒋玉菡送给自己的汗巾,便问袭人:“那年你没系的那条红汗巾,现在还在吗?”

袭人回答道:“我收着呢。你问这个做什么?”

宝玉说:“我就随便问问。”

袭人劝道:“你没听说吗?薛大爷因为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结果闹出了人命官司。你还提那些事做什么?有这闲工夫瞎操心,还不如安安静静地读读书,把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儿都放下也好。”

宝玉说道:“我也没闹什么,就是偶然想起来问问,有也好,没有也罢,我就是随便一问,你们就说这么多。”

袭人笑着说:“我可不是多嘴。一个人要是知书达理,就该往好的方面努力才对。就算心爱的人来了,也得让她看着喜欢、尊敬你啊。”

宝玉被袭人这么一说,突然想起来:“哎呀,不得了!刚才我在老太太那儿,人多,没顾得上和林妹妹说话。她也没理我,散的时候,她先走了,这会儿肯定在屋里。我去去就来。”说着,抬脚就要走。

袭人忙说:“你快点回来吧,都是我提了个头儿,倒勾起你的兴致了。”

宝玉没有回答,只是低着头,径直朝着潇湘馆走去。到了地方,只见黛玉正倚靠在桌边看书。

宝玉走到她身旁,笑着问道:“妹妹这么早就回来了?”

黛玉也笑着回应:“你都不理我,我还留在那里做什么!”

宝玉一边笑着说道:“他们人多,都在七嘴八舌地说话,我根本插不上嘴,所以就没能跟你说话。”一边瞧着黛玉正在看的那本书。

他仔细端详,发现书上的字一个都不认识,有些字看着像“芍”字,有些又像“茫”字。还有的是一个“大”字旁边加了个“九”字多了一勾,中间又添了个“五”字;也有的上面是“五”字和“六”字,旁边又加了个“木”字,下面还是个“五”字。看得他又奇怪又纳闷,就说道:“妹妹最近学问可真是大有长进,都看起天书来了。”

黛玉听了,“嗤”的一声笑着说道:“好一个念书的人,居然连琴谱都没见过?”

宝玉说道:“琴谱我怎么会不知道,可这上面的字为什么我一个都不认识?妹妹,你认识这些字么?”

黛玉说道:“要是不认识,看它做什么?”

宝玉说:“我才不信,从没听你说过会弹琴。咱们书房里挂着好几张琴,前年来了一个清客先生,叫什么嵇好古,老爷请他弹了一曲。他取下琴来说‘这些琴都不行’,还说:‘老先生要是感兴趣,改天我带着琴来请教。’估计咱们老爷也不懂琴,他后来就没再来了。你怎么还藏着会弹琴的本事?”

黛玉说:“我哪是真会弹琴呢。前几天身体稍微舒服些,在大书架上翻书,看到一套琴谱,特别有雅趣,上面讲的琴理很透彻,弹奏手法也说得很明白,这真是古人静心养性的功夫。我在扬州的时候,也听人讲过弹琴的门道,还学过一段时间,只是后来不弹了,就生疏了。这真是应了那句‘三日不弹,手生荆棘(三天不弹琴,手就像生了荆棘一样笨拙)’。前几天我看那几篇琴谱,没有曲子内容,只有曲操的名称。我又到别的地方找了一本有曲子内容的琴谱来对照着看,这才觉得有意思。不过,到底怎么才能弹得好,实在也是太难。书上说,师旷弹琴,能引来风雷、招来龙凤;?孔子曾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当他弹奏一首曲子时,通过琴声便推断出这首曲子是周文王所作?;还有伯牙子期,弹奏《高山流水》,得以遇到知音。”说到这里,黛玉的眼皮微微动了动,慢慢地低下头去。

宝玉正听得入神,就说道:“好妹妹,你刚才说的实在是有趣,不过我刚看琴谱上那些字,都不认识,你教我几个呢。”

黛玉轻轻一笑,说:“这不用刻意教的,一说你就明白了。”

宝玉说道:“我这人比较笨,你直接告诉我那个‘大’字下面加一勾,中间还有个‘五’字的是什么字。”

黛玉笑着解释道:“这个‘大’字和‘九’字对应的,是用左手大拇指按在琴上的九徽位置;而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去钩动五弦。这可不是一个字,而是一个音,特别简单的。还有吟、揉、绰、注、撞、走、飞、推这些演奏方法,都是讲究手法的。”

宝玉一听,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忙说:“好妹妹,你这么懂琴理,咱们何不现在就学起来?”

黛玉说:“琴,有‘禁止邪念’的意思。古人创造琴这种乐器,原本是用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它能抑制人的放纵**,去除人的奢侈之心。要是想弹奏古琴,必须挑选一个安静幽雅的地方,可以是静谧的书房或者高雅的楼阁,或者是在层叠楼阁的顶层,在树林山石的深处,又或者是在山顶之上、水边之畔。再赶上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的时候,明月高悬、清风徐来,这时焚上一炷香,静静地坐着,心里不去想其他杂事,让气血平和顺畅,这样才能达到人与神灵相通、与自然妙合的境界。所以古人常说‘知音难觅’,要是没有知音,我宁愿独自面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弹奏一番古琴,以此寄托自己的兴趣,这样才不算辜负了这把琴。还有一点,弹琴又要指法好,也要取音好。如果一定要弹琴,先得把衣冠穿戴整齐,要么穿上鹤氅,要么穿上深衣,要打扮得像古人一样,那才称得上圣人之器。然后洗净双手,焚上香,这才坐到榻边,把琴放在琴桌上,坐在琴的第五徽位那里,正对着自己的胸口,双手从容地抬起,这时候才能做到身心端正。弹琴的时候还得知道轻重缓急,要收放自如,姿态端庄得体才行。”

宝玉说:“我们就是学着玩玩的,要是这么讲究的话,那就太难了。”

两人正说着,只见紫鹃走了进来。她看见宝玉,就笑着说道:“宝二爷,今天怎么这么高兴?”

宝玉笑着说道:“听林妹妹讲那些知识,真是让我豁然开朗,越听越觉得有意思。”

紫鹃说道:“我说的不是这个高兴,我说的是二爷到我们这边来的话。”

宝玉解释说:“之前林妹妹身体不舒服,我怕打扰她让她心烦。再加上我还要上学,所以看起来就好像和妹妹疏远了似的。”

紫鹃没等他说完,就插嘴道:“姑娘身体也才刚好些,二爷既然这么说了,那坐一会儿就该让姑娘休息休息,别让姑娘一直在劳神给你讲了。”

宝玉笑着说道:“是啊,我只顾着听林妹妹讲,都忘了她会累着。”

黛玉在一旁笑着说道:“说这些我挺开心的,也不觉得累。我就是怕我说了,你却就是听不懂呢。”

宝玉连忙说:“没事,慢慢的我自然就会明白了。”说着,他站起身来说道,“说真的,妹妹你该休息了。明天我告诉三妹妹和四妹妹去,让她们也都学起来,让我听。”

黛玉听了,笑着说道:“你可真会享受。要是大家都学会了弹起来,你还是不懂,可不是对——”

黛玉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什么心事,便停住了嘴,不肯再往下说。

宝玉却笑着接话:“只要你们能弹,我就爱听,也不管牛不牛的了。”

黛玉听了,脸一红,笑了出来,紫鹃和雪雁也跟着笑了起来。

于是宝玉走出门来,只见秋纹领着个小丫头手捧一盆兰花走来,说道:“太太那边有人送了四盆兰花过来,因里头事儿多,抽不出空摆弄,便让给二爷一盆,林姑娘一盆。”

林黛玉凑近细看,发现盆中竟有几枝是双朵儿的。她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拨动了一下,一时间竟分不清是喜是悲,只呆呆地站在那里,目光凝在兰花上,一动不动。

而此时的贾宝玉,心思全在刚拿到的琴上,随口说道:“妹妹得了这兰花,正好可以弹奏一曲《猗兰操》了。”

这话落在黛玉耳中,心里却反而不舒服起来。

回到自己房中,黛玉坐在兰花旁,痴痴地望着那娇艳的花朵,思绪飘远:“草木到了春天,便花繁叶茂、生机勃勃。可看看我自己,年纪轻轻,身体却如三秋时节的蒲柳一般,孱弱不堪。倘若上天能遂了我的心愿,说不定身体能慢慢好起来;可若不然,只怕会像那残春里的花柳,经不住风雨的摧残。”想到这儿,她的眼眶不禁又湿润了,两行清泪悄然滑落。

紫鹃在旁边瞧见黛玉这副模样,心里直犯嘀咕,却怎么也想不明白原因:“方才宝玉在这里的时候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好好看着花,怎么突然就伤心起来了?”她正愁着不知道该怎么劝解,就瞧见宝钗那边打发人过来了。

不知宝钗派人来所为何事,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