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八十五回 贾存周报升郎中任 薛文起复惹放流刑

话说赵姨娘正在自己屋中对着贾环满腹牢骚地抱怨着,这时,就听见贾环在外间屋里扯着嗓子嚷道:“我不就是不小心弄翻了药罐子,洒了点药出来而已,那小丫头又没死,凭什么她骂我,你也跟着骂我,还赖我心肠歹毒,把我往死里作践。等着我明天就去要了那小丫头的命,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让她们都给我小心点!”

赵姨娘一听,急忙从里间冲出来,一把捂住贾环的嘴,急切地说道:“你快闭嘴吧,别在这里信口胡说了,再这么口无遮拦,小心人家先要了我的命!”娘儿俩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

赵姨娘又想起之前凤姐对自己说的那些话,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气得不行,也没想着派人去问候凤姐一声,更别提安慰了。

过了几天,巧姐儿的病也痊愈了。可经过这么一遭,赵姨娘和凤姐两边结下的怨恨,比从前更深了一层。

有一天,林之孝进来向贾政禀报:“今天是北静郡王的生日,想请老爷指示该如何处理。”

贾政吩咐说:“就按照往年的老规矩来办,然后告诉大老爷一声,把礼物送过去就行。”林之孝答应了一声,便去安排了。

没过多久,贾赦过来和贾政商量,打算带着贾珍、贾琏和宝玉一起去给北静王拜寿。

对于其他人来说,去不去倒无所谓,只有宝玉平日里就十分仰慕北静王的容貌和威严,心里盼着能多见见他才好。于是,宝玉连忙换了衣服,跟着大家一起前往北静王府。

到了王府,贾赦和贾政递上了自己的名帖,等待王爷的召见。不一会儿,从里面走出来一个太监,手里拿着串念珠,笑眯眯地跟贾赦、贾政打招呼:“二位老爷好?”贾赦和贾政也赶紧回礼问好。贾珍、贾琏和宝玉三人也上前问了安。

那太监接着说:“王爷请你们进去呢。”

于是,他们五个人跟着太监进了王府。穿过两道门,又绕过一座大殿,里面才是内宫门。刚到门前,大家都停下了脚步,太监先进去向王爷禀报。这时,门上的小太监们都迎上来问好。

过了一会儿,那个太监出来,说了声“请”,他们五个人便恭恭敬敬地跟着进了内宫。只见北静郡王身着隆重的礼服,已经迎出来到了殿门外的廊檐下。

贾赦、贾政率先上前,恭敬地向北静郡王请安,随后依次是贾珍、贾琏以及宝玉上前请安。北静郡王唯独拉着宝玉的手,亲切地说道:“我许久未见你了,心里一直惦记着你。”接着,他又笑着问道:“你那块通灵宝玉还好吗?”

宝玉微微躬身,作着半揖的姿势,恭敬地回答道:“多亏王爷的福泽庇佑,一切都好。”

北静王微笑着说:“今天你来,我也没什么特别的好东西招待你吃,咱们就好好聊聊天吧。”

话音刚落,几位太监便掀起帘子,北静王做了个“请”的手势,自己却先一步走了进去,随后贾赦等人也都躬着身,依次跟了进去。

先是贾赦请北静王接受他们的礼节,北静王也客气地说了几句谦逊的话,那贾赦早就已经跪下行礼,随后贾政等人也依次上前行礼,这里自不必多说。

贾赦等人又很恭敬地退出。北静王吩咐太监们,将其他亲戚故旧安排在一处,好好招待,却唯独把宝玉留了下来,要与他单独说说话,还赐了座位。

宝玉赶忙又磕头谢恩,然后侧身坐在挨近门边的绣墩上,与北静王聊了一会儿读书、写文章之类的事情。

北静王对宝玉十分喜爱和赏识,又让人端上茶来,接着说道:“昨天,巡抚吴大人来宫中朝见皇上,说起你父亲在任学政的时候,公正无私地处理事务,所有参加科考的生员和童生,都对他心服口服。他朝见皇上时,皇上也曾问起,他也极力举荐你父亲,这可知是你父亲的吉兆啊。”

宝玉连忙站起身来,听完这番话,才回话道:“这是王爷的恩典,也是吴大人的盛情。”

正说着,一个小太监进来禀报:“外面各位大人、老爷都在前殿感谢王爷赏赐的宴席。”说着,呈上了感谢宴席和请安的帖子。

北静王略略看了看,又递还给小太监,笑了笑说:“知道了,让他们费心了。”

那小太监又回禀道:“给贾宝玉王爷单独准备的饭菜已经准备好了。”

北静王便吩咐太监带着宝玉到一处极为小巧精致的院子里,派人陪着他吃了饭。

吃完饭后,宝玉又过来谢恩。北静王又说了些关切的话,忽然笑着说道:“我上次见到你那块玉挺有意思的,回来后让人照着样子也做了一块。今天你来得正好,就给你带回去玩吧。”

于是吩咐小太监取来,亲手递给了宝玉。宝玉接过来捧在手里,又谢了恩,然后退了出去。

北静王又命令两个小太监跟出来,这才与贾赦等人一同回来了。贾赦等人便各自回到自己的院子里去了。

贾政领着贾珍、贾琏和宝玉三人回到府中,先到贾母处请了安,又聊了聊在府里遇到的一些人。接着,宝玉向贾政禀告了吴大人进宫朝见皇帝并被保举的事。

贾政听后,说道:“这位吴大人,原本就与我们交情不错,也是我们这一类的人,倒是个有骨气之人。”

随后,他们又闲聊了几句,贾母便说:“你们也累了,都去歇着吧。”贾政于是告退,贾珍、贾琏和宝玉都跟他到门口。贾政对他们说:“你们回去陪老太太坐着吧,不用送了。”说完,便自己回房去了。

贾政刚坐下不久,一个小丫头进来禀报:“老爷,外面林之孝求见,说有话要回。”说着,递上一个红单帖,上面写着吴巡抚的名字。

贾政知道这是吴巡抚来拜访的帖子,便让小丫头去叫林之孝进来。

贾政走到廊檐下,林之孝进来后禀报道:“今日巡抚吴大人亲自来拜访,我已经回了他。另外,我还听说,现在工部有一个郎中的职位空缺,外面的人和部里都在传,说这个位置很可能是老爷来补。”

贾政听后,只是淡淡地说:“看看再说吧。”林之孝又禀报了几句其他的事情,才退了出去。

且说贾珍、贾琏和宝玉三人一同回去后,只有宝玉前往贾母那里。他一边向贾母讲述北静王对他的热情款待,一边将那块玉拿出来给大家看。

众人看了,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贾母见状,便吩咐下人:“把这块玉给他收起来吧,可别弄丢了。”接着,她又关切地问宝玉:“你那块通灵宝玉可得好好带着啊,别和别的什么物件弄混了。”

宝玉闻言,从脖子上将通灵宝玉摘下,说道:“这可不是我那块玉,哪能那么容易就丢了呢。比起来,这两块玉差别可大了,根本不可能弄混。我正想要告诉老太太,前儿晚上我睡觉的时候,把通灵宝玉摘下来挂在帐子里,没想到它竟然发出了光,把整个帐子都映得红彤彤的。”

贾母听后,笑着说道:“你又在胡说八道了,帐子的檐子是红色的,要是有点火光映照,自然会显得红一些。”

宝玉连忙解释道:“不是的,那时候灯已经灭了,屋里漆黑一片,可我还是能看见它发光呢。”

邢夫人和王夫人听了,都抿着嘴偷偷地笑。凤姐则打趣道:“这可是个好兆头,喜事要来了。”

宝玉一脸疑惑地问道:“什么喜事?”

贾母说道:“你还不懂这些。今天大家都忙活了一整天,你也累了,去歇歇吧,别在这儿说这些傻话了。”

宝玉又站了一会儿,这才回到园子里去了。

这时,贾母问道:“对了,你们去看薛姨妈的时候,说起这事没有?”

王夫人回答说:“我们本来就要去看望她的,只是因为凤丫头为了巧姐儿的病忙得不可开交,就耽搁了两天,今天才去的。我们把这事都跟薛姨妈说了,她倒是十分乐意,只是说蟠儿这时候不在家,眼下他父亲又去世了,得等跟他商量商量再办。”

贾母说:“这也是合情合理的话。既然这样,大家先都别声张,等姨太太那边商量好了再说。”

先不说贾母那里正在讨论宝玉的亲事,单说宝玉回到自己房间后,对袭人说:“刚才老太太和凤姐姐说话吞吞吐吐、含含糊糊的,不知道她们到底什么意思。”

袭人思索了一会儿,笑着说道:“这个我也猜不出来。不过,刚才她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林姑娘在跟前没有?”

宝玉回答说:“林姑娘最近生病了,这段时间她什么时候到老太太那边去过呢。”

正说着,就听见外间屋里麝月和秋纹在拌嘴。

袭人问道:“你们俩又在吵什么?”

麝月说:“我们俩玩牌呢,她赢了我的钱就拿走,她要是输了钱,就不肯往外掏。这也就算了,她居然还把我的钱都给抢走了。”

宝玉笑着说:“几个钱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傻丫头,别吵了。”这话一说,麝月和秋纹都撅着嘴,坐到一边去了。

之后,袭人安排宝玉睡下,不提。

却说袭人听了宝玉刚才那番话后,心里也清楚这八成是和给宝玉说亲有关的事。她担心宝玉总是会冒出一些痴痴傻傻的念头,这一提起来,真不知道他又会说出多少没头没脑、痴痴呆呆的话。所以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可实际上这是她心里最关心的头等大事。

到了晚上,袭人躺在床上,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不如去见见紫鹃,看看她那边有没有什么动静,如此一来,自然就能知道个大概情况了。

第二天清晨,打发宝玉去上了学。袭人自己梳洗完毕之后,就不紧不慢地朝着潇湘馆走去。刚到门口,就瞧见紫鹃正蹲在花丛边采摘花朵,见袭人来了,紫鹃脸上立刻浮现出笑意,热情地招呼道:“姐姐快到屋里坐。”

袭人一边走进屋,一边笑着说道:“坐着,妹妹这是在采花呢吗?你们姑娘呢?”

紫鹃一边继续手里的动作,一边回答:“姑娘刚梳洗完,这会儿正等着喝温好的药呢。”说着,紫鹃便和袭人一同走进屋内。

走进屋里,只见黛玉正坐在那儿,手里捧着一本书,专注地看着。

袭人见状,脸上堆满笑容道:“姑娘可真是用功,刚起来就看书,也不嫌累着。要是咱们宝二爷念书能有姑娘这股子劲头,那可就太好了!”

黛玉听了,微微一笑,轻轻把书放在一旁。这时,雪雁端着一个小茶盘走进来,茶盘里放着一杯药和一杯水,后面还跟着一个小丫头,手里捧着痰盒和漱盂。

其实,袭人这次来潇湘馆,是想探探黛玉的口风。

她在屋里坐了一会儿,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切入。而且她心里清楚,黛玉心思细腻敏感,要是自己问得不当,没探到消息不说,反倒惹她不高兴,那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袭人又坐了一会儿,便找了个由头,起身告辞离开了。

快走到怡红院门口时,只见两个人正站在那里。袭人觉得不便再往前走,其中一人却早已瞧见了她,急忙跑过来。

袭人一看,原来是锄药,便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

锄药回答说:“刚才芸二爷来了,还带了个帖子,说是要给咱们宝二爷看的,现在他在这儿等着回信。”

袭人说道:“宝二爷每天都去上学,你难道不知道吗?还等什么回信呢。”

锄药笑着说道:“我已经告诉他了。他让我转告姑娘,等姑娘的回话呢。”

袭人正要再说什么,只见另一个人也慢慢悠悠地蹭了过来。仔细一看,原来是贾芸,正鬼鬼祟祟地往这边走。袭人一见是贾芸,连忙对锄药说:“你告诉他已经知道了,等宝二爷回来再给他看。”

贾芸原本想过来和袭人搭话,无非是想套套近乎,但又不敢冒失,只能慢慢踱步过来。离得不算远时,没想到袭人说了这话,他也不好意思再往前走,只好停下了脚步。

这时,袭人已经转过身,往回走了。贾芸只好闷闷不乐地转身回去,和锄药一起离开了。

晚上,宝玉回到房里,袭人便向他回报说:“今天廊下的小芸二爷来过了。”

宝玉问道:“他来做什么?”

袭人回答:“他还带了封帖子来呢。”

宝玉连忙说:“在哪里?快拿给我看看。”

麝月便走进里间屋,从书架上把帖子拿了过来。

宝玉接过帖子,只见封皮上写着“叔父大人安禀”。

宝玉笑道:“这孩子怎么又不认我做父亲了?”

袭人好奇地问:“怎么了?”

宝玉解释道:“前年他送我白海棠的时候,还称我为‘父亲大人’,今天这帖子封皮上却写着‘叔父’,这不是又不认我了吗?”

袭人嗔怪道:“他也不害臊,你也不害臊!他那么大了,倒认你这么年轻的人作父亲,他怎么能不害臊?你呀,正经连个……”

刚说到这儿,袭人的脸一下子红了,微微一笑。

宝玉也意识到了什么,便说:“这倒难说。俗话说:‘和尚无儿,孝子多着呢。’我只是看他聪明伶俐,招人喜欢,才这么做的;他要是不愿意,我还不稀罕呢!”一边说着,一边拆开帖子。

袭人也笑着说道:“那小芸二爷也有点鬼鬼祟祟的,一会儿要看人脸色,一会儿又躲躲藏藏的,可见也是个心术不正的人。”

宝玉只顾着拆开看帖子上的字,没理会袭人的话。袭人见他看帖子时,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又笑,一会儿又摇头,最后竟然显得十分不耐烦。

袭人等他看完,便问:“是什么事情?”

宝玉没有回答,直接把帖子撕成了几段。袭人见状,也不便再问,转而问宝玉吃了饭还看不看书。

宝玉说:“可笑芸儿这孩子,居然如此的混账!”

袭人见他答非所问,便微笑着又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宝玉不耐烦地说:“问他做什么,咱们吃饭吧。吃完饭歇着吧,我心里烦得慌。”说着,他叫小丫头点了个火,把撕碎的帖子烧了。

不一会儿,小丫头们将饭菜摆上了桌。可宝玉只是呆呆地坐着,一动不动。袭人又是哄又是逗,好不容易才催着他吃了一口饭,结果他马上就放下了碗筷,依旧闷闷不乐地歪在床上。没过多久,他忽然落下了眼泪。

这时,袭人和麝月都感到十分困惑,摸不着头脑。麝月忍不住说道:“这好好的,怎么又哭上了?都怪那个什么芸儿雨儿的,不知道他们搞了什么鬼,送来这么个荒唐的帖子,把人都弄成这副傻样了,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要是天天这么神神秘秘、不明不白的,谁能受得了啊!”说着,麝月自己竟也伤心起来。

袭人在一旁听了,忍不住想笑,便劝麝月说:“好妹妹,你就别跟着凑热闹逗他了。他一个人就已经够难受的了,你还这样。他帖子上写的事儿,难道还跟你有关不成?”

麝月反驳道:“你可别乱说了。谁知道他帖子上写的是什么混账话,你干嘛往我身上扯?要说有关系,他帖子上写的说不定还跟你有关呢!”

袭人还没来得及回应,就听见宝玉在床上“噗哧”一声笑了出来。他爬起来抖了抖衣裳,说道:“咱们睡觉吧,别闹了。明天我还得早起念书呢。”说完,便躺下睡了。这一夜无话。

第二天,宝玉起床洗漱完毕后,便准备前往私塾去。他刚走出院门,忽然想起一件事,连忙喊住正要跟上的茗烟,让他稍等片刻,随即转身快步回到院中,喊道:“麝月姐姐呢?”

麝月闻声应答,从屋里走出来,问道:“怎么又折回来了?”

宝玉说:“今天贾芸要来,你告诉他别在这儿闹腾了,要是再闹,我就去告诉老太太和老爷。”

麝月点头应下,宝玉这才转身再次往门外走去。

刚走到门口,就看见贾芸慌慌张张地往里走,一见到宝玉,连忙上前请安,说:“叔叔,大喜事啊!”

宝玉心里估摸着,应该是昨天那件事有结果了,便说道:“你也太莽撞了,不管别人心里有没有事,就这么跑来搅和!”

贾芸赔着笑脸说:“叔叔要是不信,就出去看看,人都来了,在咱们家大门口等着呢。”

宝玉一听,更加着急了,说:“你这说的什么话!”

正说着,就听见外面一片喧闹声。贾芸说:“叔叔听,这不是来了吗?”

宝玉心里越发疑惑,只听见外面一个人大声嚷道:“你们这些人怎么这么没规矩,这是什么地方,你们在这儿吵吵嚷嚷的!”

另一个人回答说:“谁让老爷升官了呢,我们怎么不能来道喜呢。别人家想让我们来吵吵还不能呢。”

宝玉听了,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贾政升任郎中了,有人来报喜。他心里自然十分高兴。

正准备往外走时,贾芸赶紧凑上前说:“叔叔高不高兴?要是叔叔的亲事再成了,那可就是双喜临门了。”

宝玉听了,脸一下子红了,啐了一口说:“呸!真没趣儿的东西!还不快走呢!”

贾芸也涨红了脸,说:“这有什么的,我看你老人家就不……”

宝玉沉下脸说:“就不什么?”

贾芸话没说完,见宝玉脸色不好,也不敢再说了。

宝玉赶忙前往家塾,一进学堂,就看见代儒老师面带微笑地说:“我刚才听闻你父亲升职了。你今天怎么还来学堂了?”

宝玉带着讨好的笑容回答道:“我先过来给太爷请个安,然后再去父亲那边。”

代儒老师说道:“今天你就不用来上课了,给你放一天假。不过,可别回大观园里玩耍。你年纪也不小了,虽说现在还不能处理事务,但也该跟着你大哥他们多学习学习。”

宝玉应承下来,随后便往回走。

刚走到二门口处,就瞧见李贵迎面走来,在旁边站定后笑着说道:“二爷可算来了,我正打算去学堂请呢。”

宝玉笑着问:“谁让你来的?”

李贵回答:“老太太刚才派人到院子里找二爷,那边的姑娘们说二爷去学堂了。这不,刚才老太太又派人出来,让我去学堂给二爷请几天假,听说还要摆戏台唱戏庆贺呢,没想到二爷这就回来了。”

说着,宝玉自己进去,进了二门。就看到满院子的丫头、婆子们都是笑容满面,一见到他来了,纷纷笑着说:“二爷怎么到这时候才来,还不赶紧进去给老太太道喜去呢。”

宝玉笑着走进了房门。就瞧见黛玉紧挨着贾母左边坐着呢,右边则是湘云。邢夫人和王夫人坐在下方。探春、惜春、李纨、凤姐,还有李纹、邢绮、邢岫烟等一众姐妹,都齐聚在屋内,唯独不见宝钗、宝琴和迎春三人。

宝玉心里乐开了花,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他赶忙先给贾母道了喜,接着又向邢夫人和王夫人道喜。

随后,他一一与各位姐妹打过招呼,便笑着走向黛玉,关切地问道:“妹妹,你的身体可都大好了?”

黛玉也微微一笑,回应道:“已经大好了。我听说二哥哥你前些日子身体也不太舒服,现在好了吗?”

宝玉连忙说道:“可不是,那天夜里我突然觉得心疼得厉害,这几天才刚好些,就去上学了,也没能过去看看妹妹。”黛玉没等他说完,就早已扭过头去,和探春聊起天来。

凤姐站在一旁,笑着说道:“你们俩天天都在一起,怎么倒像是客人似的,说这些客套话,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相敬如宾’了。”

这话一出,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林黛玉顿时满脸通红,想说些什么又觉得不好意思,不说又觉得尴尬,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嗔怪道:“你懂得什么?”众人听了,笑得更加厉害了。

凤姐这才反应过来,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话有些冒失,正想找些话来岔开话题,就听见宝玉忽然对黛玉说:“林妹妹,你看芸儿那家伙,真是个冒失鬼。”

话刚出口,宝玉才猛然想起什么,便不再言语了。这又引得大家一阵哄笑,有人说:“这话说得莫名其妙,从哪儿说起的。”黛玉也是一头雾水,只好跟着尴尬地笑了笑。

宝玉见状,觉得没有什么搭讪的话了,便又找了个话题说道:“对了,我刚才好像听见有人说要请戏班子来唱戏,说是哪天来着?”

大家都瞅着他笑。凤姐儿说道:“你在外面听说的,倒跑来问我们,你这会子问谁呢?”

宝玉趁机说道:“那我再去外面问问。”

贾母连忙叮嘱道:“别跑到外面去,一来怕你错过看报喜的热闹,二来你父亲今天心情好,回来要是碰见你,又该生气了。”

宝玉连忙答应了一声“是”,这才走出了房间。

这时,贾母问凤姐是谁说要送戏班来演戏的,凤姐回答说:“听说是舅老爷那边说的,后天的日子特别好,要送一班新排练的小戏班来,给老太太、老爷和太太们道喜。”

说着,她又笑着补充道:“不但日子选得好,而且还是个特别有意义的好日子呢。”

说完,她偷偷地瞟了林黛玉一眼,笑了起来。林黛玉见状,也微微一笑。王夫人见状便说道:“可不是嘛,后天还是我外甥女的好日子呢。”

贾母听后,想了想,也笑着说道:“看来我真是老了,什么事都记不清了。还好有我这凤丫头在,她就像是我的‘智囊顾问’。既然这样,那很好啊,他舅舅家给他们道喜,你舅舅家就给你过生日,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贾母的话让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人说:“老祖宗说的话都是金玉良言,怪不得能有这么大的福气呢。”

正说着,贾宝玉走了进来,听到这些话,高兴得手舞足蹈。不一会儿,大家都在贾母这边吃饭,场面十分热闹,自不必多说。

饭后,那贾政谢恩归来,先到宗祠里磕了头,然后又来给贾母磕头。他站着和贾母说了几句话后,便出去拜访客人了。

这时,亲戚族中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热闹非凡,门前车水马龙,宾客满座,真是:花到正开蜂蝶闹,月逢十足海天宽。

(大意为:当花朵盛开到最娇艳的时候,蜂蝶都纷纷飞来嬉戏喧闹;当月亮圆满到极致之时,大海与天空都显得格外辽阔宽广。)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两天,就到了庆贺的日子。这天一大早,王子腾和亲戚家就请来了一班戏班,在贾母正厅前搭起了戏台。外面的男人们都穿着官服在一旁陪侍,前来祝贺的亲戚们摆了大约有十多桌酒席。

因为演的是新戏,又见贾母兴致高,便把琉璃戏屏隔在了房屋后面的走廊上,里面也摆上了酒席。上首是薛姨妈坐的一桌,由王夫人和宝琴陪着她;对面是贾母坐的一桌,由邢夫人和岫烟陪着;下面还空着两桌,贾母招呼她们快来坐。不一会儿,只见凤姐领着一众丫头,簇拥着林黛玉来了。

黛玉换了几件新衣服,打扮得就像嫦娥仙子下凡一般,她含羞带笑地出来和众人见了面。湘云、李纹、李纨都让她坐上首的位子,黛玉只是不肯。

贾母笑着说:“今天你就坐这里吧。”

薛姨妈站起来问道:“今天林姑娘是有什么喜事吗?”

贾母笑着说:“今天是她的生日。”

薛姨妈说:“哎呀,我倒给忘了。”她走过来接着说:“怪我记性不好,等会儿让宝琴过来给姐姐拜寿。”

黛玉笑着说“不敢”。

大家纷纷落座后,黛玉留意一看,发现唯独不见宝钗,便问道:“宝姐姐还好吗?怎么没过来?”

薛姨妈说:“她本来是该来的,只是家里没人看家,所以就没来。”

黛玉红着脸微笑着说:“姨妈那里不是又添了大嫂子吗,怎么反倒让宝姐姐看起家来了?大概是她怕人多热闹,懒得来吧。我还挺想她的。”

薛姨妈笑着说:“难得你这么惦记她。她也经常念叨你们这些姐妹,过一天我叫她来,大家好好聚聚。”

说着这话时,丫头们陆续走下台阶,开始为众人斟酒、摆上菜肴。此时,外面戏台上的戏已经开演了。

开场自然是一两出喜庆吉祥的戏文。等演到第三出时,只见舞台上出现了金童玉女,他们手持着旗幡宝幢,引领着一位身着霓裳羽衣的小旦登场。这小旦头上还披着一条黑色帕子,她唱了一段后便退入了后台。

在座的众人都不认识这出戏,只听见外面看戏的人议论道:“这是新排演的《蕊珠记》里的《冥升》。这个小旦扮演的是嫦娥,她前世因堕入人间,差点被人配了婚事,幸得观音菩萨点化,她就未嫁而亡,此时正被引渡升往月宫。你们没听见戏词里唱的吗?‘人间只道风情好,那知道秋月春花容易抛,几乎不把广寒宫忘却了!’”

接下来第四出戏是《吃糠》,到了第五出,则是达摩带着徒弟渡江回去的情节,舞台上正扮出一些海市蜃楼般的奇幻景象,热闹非凡。

大家正在高兴的时候,突然薛家派来的一个人满头大汗地冲了进来,他急匆匆地对薛蝌说:“二爷快回家去,同时请进去向太太禀报一声,让她也尽快回去,家里出大事了。”

薛蝌一听,连忙问道:“到底出了什么事?”

那家人却只是说:“还是回家再说吧。”

薛蝌来不及和在场的人道别,就匆匆离开了。

这时,里面的丫头把消息传给了薛姨妈,薛姨妈听后,吓得脸色煞白,她立刻站起身来,拉着宝琴,匆匆和大家道了个别,就马上乘车回去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在场的人都感到十分惊讶和困惑。

贾母见状,说道:“咱们这里也派个人跟过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挺关心的。”众人纷纷应声,表示同意。

且不说贾府里依旧热热闹闹地唱着戏,单说薛姨妈这边。薛姨妈办完事往回走,等她回到自家二门口时,只见有两个衙役正站在那里,旁边还有几个当铺的伙计陪着。伙计们见薛姨妈回来,赶忙说道:“太太回来了,这事儿自有解决的办法。”

正说着,薛姨妈已经走进了门来。那两个衙役瞧见薛姨妈身后跟着一大群男男女女,簇拥着一位老太太,心里便猜到这肯定是薛蟠的母亲。

看到这般阵仗,衙役们也不敢造次,只能规规矩矩地垂手站着,恭恭敬敬地让薛姨妈走了进去。

薛姨妈走到厅堂后屋,就听见里面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哭的人正是夏金桂。

薛姨妈心里一紧,赶忙加快脚步走过去,只见宝钗从屋里迎了出来,脸上满是泪痕。宝钗一见到薛姨妈,便强忍着悲痛说:“妈妈听了先别着急,当务之急是先把事情处理好。”

薛姨妈和宝钗一同走进屋子。其实,薛姨妈在进门的时候,就已经从家人慌乱的只言片语中得知了大概,心里早已吓得六神无主,浑身直打哆嗦。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急切地问:“到底是和谁?”

这时,一个家人赶忙上前回话:“太太现在先别忙着问这些细节。不管对方是谁,人要是打死了,那肯定是要偿命的。咱们现在得赶紧商量商量该怎么办。”

薛姨妈听了,哭得更厉害了,边哭边说:“这还有什么好商量的?”

家人连忙说道:“依小的们看,今晚就得赶紧准备些银两,让二爷陪着尽快赶过去和大爷见上一面。到了那边,就找个靠谱的、能言善辩的刀笔先生,多给他些银子,先把这死罪的罪名给想办法撇清,等回来之后,再求贾府出面,到上司衙门去说说情。还有外面那些衙役,太太先拿出几两银子打发打发他们,咱们也好赶紧去办事。”

薛姨妈想了想,说:“你们找到那受害者家里,给他们一些发送死人的银子,再给些后续的养济银子,只要原告不追究了,事情也许就能缓一缓。”

这时,宝钗在帘子里面急忙说道:“妈妈,这可不行!这种事越给钱,他们闹得越凶。刚才小厮说的办法倒是可行。”

薛姨妈又哭了起来,说道:“我也不要这条命了,我这就赶到那里去见他一面,然后和他死在一起,也就算了。”

宝钗急得不行,一边劝着薛姨妈,一边在帘子里吩咐丫头:“快去和二爷一起把事情办了。”丫头们赶紧过来,搀扶着薛姨妈。

这时,薛蝌正准备往外走,宝钗又大声说道:“要是有什么消息,马上打发人寄信回来。你们在外面只管安心照料着。”薛蝌答应了一声,便匆匆离去了。

宝钗正劝着薛姨妈,这时夏金桂瞅准时机,一把揪住香菱,又冲她大声嚷嚷起来:“平时你们总夸他们家,说他们家打死了人都能没事儿,还能大摇大摆进京来。现在好了,真把人撺掇着打死了。平日里你们就爱说有财有势,还有厉害的亲戚撑腰,这会儿我看你们也吓得手忙脚乱、没了主意。要是大爷明天有个三长两短回不来,你们各自干你们的去了,就留我一个人在这儿受苦受罪!”说着,又大哭起来。

薛姨妈听到这些话,气得差点昏过去。宝钗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正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只见贾府的王夫人早早就派了个大丫头过来打听情况。宝钗虽然心里明白自己已经算是贾府的人了,但一来这事儿还没挑明说,二来现在情况紧急,她只得对那个大丫头说:“现在事情的来龙去脉还不清楚,就听说我哥哥在外面打死了人,被县里抓走了,也不知道会怎么定罪。刚才二爷已经去打听消息了。等过个半天有了确切消息,会赶紧给那边太太送信去。你先回去,替我谢谢太太的惦记,以后我们还有不少地方得仰仗那边的爷们的地方呢。”那丫头答应着就走了。

薛姨妈和宝钗在家里,急得一点办法都没有。

过了两天,只见那个派出去的小厮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封信,交给一个小丫头,让她拿进来给宝钗。

宝钗拆开信一看,信里写着:大哥的案子,是误伤人命,并非故意杀人。今天早上,我以薛蝌的名义补写了一份诉状交上去,目前还没有得到批复。大哥之前在审讯时的供词非常不利,等这份诉状批下来后,会再录一次口供,如果能翻供成功,把事情说清楚,大哥就有救了。你赶紧去当铺再取五百两银子来应急,千万别耽误了!也让太太放心,别太忧虑。其他的事情,你问那个小厮就行。

宝钗接过信件,逐字逐句念给薛姨妈听。薛姨妈听着听着,忍不住抬手抹了抹眼角的泪花,声音哽咽地说:“照这情形看,怕是凶多吉少,生死难料了。”

宝钗见母亲如此伤心,赶忙安慰道:“妈妈先别这么难过,等咱们把送信的小厮叫进来,问清楚具体情况再说。”说完,她转身吩咐身边的小丫头,让她去把送信的小厮叫进来。

不一会儿,小厮就跟着小丫头进来了。薛姨妈急切地问道:“你把大爷那边的事情,详细地跟我说一说。”

小厮皱着眉头,一脸为难地说:“那天晚上,我偶然听到大爷和二爷在屋里说话,他们说的那些话,把我听得一头雾水,都懵了。”

不知小厮到底说出了什么话,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