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五十二回 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贾母说道:“正是这个道理。上次我就想说这话,可一看你们事儿多,现在又添了这么多新情况,你们自然不敢抱怨,但难免会觉得我只顾着疼爱这些小孙子、小孙女,却忽略了你们这些当家做主的人。你既然这么说了,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这时,薛姨妈和李婶都在场,邢夫人以及尤氏婆媳也过来请安,还没离开。贾母便对王夫人等人说:“今天我才把这话挑明,平时我一般不说:一来是怕凤丫头得意忘形,二来是怕其他人心里不服。今天你们都在,都是经历过妯娌姑嫂关系的,你们说说,还有谁能像她这样考虑周全的?”

薛姨妈、李婶、尤氏等人一起笑着说:“确实少见。别人不过就是做做表面功夫,礼尚往来,可她是真的疼爱小叔子、小姑子。在老太太面前,也是真心孝顺。”

贾母点头,感慨地说:“我虽然疼她,但又怕她太聪明伶俐了,这也不见得是好事。”

凤姐儿连忙笑着说:“老祖宗这话可说错了。世人都说,‘太聪明伶俐,恐怕活不长’。这话大家都能说,也都信,但老祖宗您可不能说,不能信。老祖宗您比我聪明伶俐十倍都不止,怎么现在却福寿双全呢?只怕我将来还能比老祖宗更胜一筹呢!等我活到一千岁之后,老祖宗驾鹤西去了,我再死。”

贾母笑着回应:“要是大家都死了,就剩下咱们两个老怪物,那还有什么乐趣!”这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宝玉心里一直惦记着晴雯和袭人的情况,于是便先一步回到了大观园。

回到房中,只见满屋都是熬煮中药散发的香气,却不见一个人影。他仔细一看,发现晴雯独自一人躺在炕上,脸颊烧得通红。宝玉伸手摸了摸晴雯的脸,只觉得烫得厉害。他赶忙把手放到炉子上烘暖,然后伸进被子里去摸晴雯的身上,也是热得像火烤一般。

宝玉不禁心疼地说:“其他人走了也就算了,怎么麝月和秋纹也这么没情分,都各自走了?”

晴雯有气无力地回答道:“秋纹是我让她去吃饭的,麝月则是刚才平儿来找她,把她叫出去了。她们俩鬼鬼祟祟的,不知道在说什么。肯定是觉得我病了不能出去,在背后议论我。”

宝玉连忙安慰道:“平儿不是那种人。况且她根本不知道你生病了,是特意来看你的。我想她肯定是来找麝月说事情的,偶然看到你病了,就随口说是特意来看你的病,这也是会做人、懂人情世故的常规做法。就算你不出去,也没什么不对的,跟平儿又有什么关系?你们平时关系那么好,她肯定不会因为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跟你们闹别扭伤和气。”

晴雯道:“你说得也有道理,只是我奇怪她为什么突然要瞒着我。”

宝玉笑着提议道:“这样吧,我从后门出去,到窗户根底下听听她们到底在说什么,回来再告诉你。”

说着,宝玉果然从后门悄悄溜了出去,来到窗户底下,侧着耳朵仔细听里面的动静。

只听见麝月小声问道:“你是怎么把镯子找回来的?”

平儿说:“那天洗手的时候镯子就不见了,二奶奶不让声张,出了园子后,立刻就吩咐园里各处的婆子们仔细查找。我们当时只怀疑是邢姑娘的丫鬟偷的,毕竟她家里穷,小孩子没见过好东西,一时起了贪念拿走也是有可能的。怎么也没想到会是你们这儿的人干的。还好二奶奶当时不在屋里,你们这儿的宋妈去她那儿,拿着这镯子说,是小丫头坠儿偷的,被她撞见了,就来回禀二奶奶。我赶紧接过镯子,心里琢磨着:宝玉对你们这儿的人特别上心、关照,总想着在各方面争强好胜。前几年有个良儿偷玉的事儿,都过去一两年了,偶尔还有人提起这事来幸灾乐祸;现在又冒出来个偷金子的,而且还是偷到‘邻居’家去了。偏偏是宝玉这么看重的人出了这种事,这不是打他的脸嘛。所以我赶紧叮嘱宋妈:千万别把这事告诉宝玉,就当没发生过,对谁也别提。第二,要是让老太太、太太知道了,肯定得生气。第三,这事儿传出去,对袭人还有你们都不光彩。所以我跟二奶奶汇报的时候就说:‘我原本是去大奶奶那儿,没想到镯子松了,掉在草根底下,当时雪下得大,没看见。今天雪化了,阳光一照,黄澄澄的特别显眼,我就捡回来了。’二奶奶听了也就信了,所以我来跟你们说一声。你们以后可得防着点坠儿,别让她去别的地方。等袭人回来,你们商量个办法,找个由头把她打发走就行了。”

麝月气呼呼地说:“这个小贱人,也见过不少好东西,怎么眼皮子这么浅薄!”

平儿接过话,说道:“说到底,这镯子能有多重呢?原本是二奶奶说的,这叫‘虾须镯’,倒是镯子上那颗珠子还算不错。晴雯那丫头性子急,就像块爆炭,要是把这事告诉她,她肯定忍不住。万一她一时生气,不是打人就是骂人,到时候嚷嚷出来就不好了。所以,我单独告诉你,让你多留心点就行了。”说完,平儿便起身告辞离开了。

宝玉听了平儿的话后,心里五味杂陈,既感到欢喜,又有些生气,还忍不住叹息。他欢喜的是,平儿竟然如此善解人意,能够体谅他的处境;生气的是,坠儿这个丫头竟然是小偷;叹息的是,坠儿平日里看起来那么机灵聪慧,却做出了如此不光彩的事。

回到房中,宝玉便把平儿说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晴雯,还补充道:“平儿说你性格要强,现在又生着病,如果听了这事儿,恐怕会气上加气,病情加重,所以她让我等你病好了再跟你说。”

晴雯一听,果然气得眉头紧锁,双眼圆睁,立刻就要叫坠儿过来。宝玉赶紧劝阻道:“你这一喊,岂不是辜负了平儿对我们的一片好意?不如就承了她的这份情,等过后再把坠儿打发走也就是了。”

晴雯气呼呼地说:“话虽这么说,可我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

宝玉安慰道:“这有什么好生气的?你现在最要紧的是养好病,别的事先别管了。”

晴雯服下药后,到了晚上又喝了第二剂。夜里她虽然出了一些汗,但病情并未见明显好转,仍旧发着烧,脑袋疼得厉害,鼻子也堵得严严实实,说话声音都闷闷的。

第二天,王太医又来给她诊脉,重新调整了药方。吃了新药后,烧倒是退下去了一点,可头疼还是没缓解。

宝玉就对麝月说:“你去把鼻烟拿来,让晴雯闻一闻,多打几个喷嚏,说不定鼻子就能通气了。”麝月真的去拿了一个金镶双扣、嵌着金星玻璃的扁扁的小盒子回来,递给了宝玉。

宝玉把盒盖一掀,只见盒子里有个用西洋珐琅工艺做的黄头发、**着身子、两肋还长着肉翅的女子图案,盒子里装着些正宗的汪恰洋烟(注:此处脂砚斋批注:汪恰是西洋的一等宝烟)。

晴雯光顾着看盒子里的画了,宝玉催她说:“赶紧闻一闻,这洋烟要是跑味儿了可就不好了。”晴雯听了,赶忙用指甲挑了些洋烟,放到鼻子里闻了闻,却没什么感觉。于是她又多挑了些,使劲儿地闻进鼻子里。

突然,她感觉鼻子里一阵酸辣,这股劲儿直冲脑门,紧接着就一连打了五六个喷嚏,眼泪和鼻涕一下子全流出来了。

晴雯赶紧把盒子收起来,笑着说:“哎呀,太辣了,快拿纸来!”早有小丫头递过来一沓细纸,晴雯就一张一张地抽出来擦鼻子。

宝玉笑着问她:“怎么样,感觉好点没?”

晴雯笑着说:“鼻子倒是感觉通畅多了,就是太阳穴这儿还疼得厉害。”

宝玉笑着说:“那干脆都用西洋药来治治,说不定就好了。”说着,他就对麝月说:“你去跟二奶奶说一声,就说是我让去的,她那儿经常有那种贴头疼的西洋膏药,叫‘依弗哪’,你去找她要一点儿来。”

麝月应了一声,便去取药了。过了好一会儿,她果然拿着半节药膏回来了。接着,麝月找来一块红缎子的边角料,剪了两块指甲盖大小的圆形布片,把药膏放在火上烤软和了,再用簪子把药膏均匀地摊在布片上。

晴雯自己拿着一面小镜子,把摊好药膏的布片贴在两边的太阳穴上。

麝月看着晴雯,打趣道:“瞧你这病得,跟个蓬头鬼似的,现在贴上这药膏,倒显得俏皮了。二奶奶经常贴这个,所以平常看着倒是不太明显。”

说完,她又转头对宝玉说:“二奶奶说了,明天是舅老爷的生日,太太让你也去。明儿你打算穿什么衣裳?今晚得提前准备好,省得明儿早上手忙脚乱的。”

宝玉漫不经心地回答:“什么方便穿就穿什么呗。一年到头,过生日的事儿多得数不清。”说完,他便起身走出房间,朝着惜春的住处走去,打算去看看惜春作画。

刚走到院门口,宝玉忽然瞧见宝琴身边的小丫鬟小螺从那边走过,他赶忙快步追上去,问道:“你这是要去哪儿?”

小螺笑着回答:“我们两位姑娘都在林姑娘房里呢,我这会儿也正要去那儿。”宝玉听了,立刻转身,跟着小螺一同往潇湘馆走去。

等他们到了潇湘馆,发现宝钗姐妹都在,就连邢岫烟也在那里。四个人围着熏笼坐在一起,正悠闲地聊着家常。紫鹃则坐在暖阁里,靠着窗户做针线活。

宝玉一进门,大家都笑着打趣:“又来了一位!这下可没你的座位了。”

宝玉笑着说道:“这简直是一幅绝美的‘冬闺集艳图’!可惜我来得晚了一步。不过这屋子比其他屋子都暖和,坐在这椅子上一点儿也不冷。”说着,他便在黛玉常坐的那张搭着灰鼠皮椅搭的椅子上坐下。

这时,宝玉看到暖阁里有一个玉石条盆,里面错落有致地种着一盆单瓣水仙,旁边还点缀着宣石。他忍不住连声赞叹:“这花真美!这屋子越暖和,花香就越浓郁。怎么我昨天没看见?”

黛玉解释说:“这是你家大总管赖大婶子送给薛二姑娘的,有两盆腊梅和两盆水仙。她送了我一盆水仙,又送了蕉丫头一盆腊梅。我本来不想要的,但又怕辜负了她的心意。你要是想要,我转送给你怎么样?”

宝玉连忙说:“我屋里倒是有两盆,只是比不上这一盆。这是琴妹妹送你的,你怎么能再转送人呢,这绝对不行!”

黛玉说:“我一天到晚药罐子不离火,就像靠药养着一样,哪里还能经得住花香来熏?这样我会更虚弱。况且这屋子里已经有一股药香了,反而把花香给搅和坏了。不如你把它抬走,这样这花也能清净些,不会被其他味道搅扰。”

宝玉笑着问:“我屋里今天也有病人煎药呢,你怎么知道的?”

黛玉笑着说:“这话可真奇怪,我本来就是随口一说,哪里会知道你屋里的事?你不早点来听我讲些有趣的故事,这会儿来了,还自己一惊一乍的。”

宝玉笑着说道:“咱们明天诗社又有新题目了,就咏水仙和腊梅。”

黛玉听了,也笑着回应:“算了算了!我可再不敢作诗了,每次一作诗就被罚,怪难为情的。”说着,她便用双手捂住了脸。

宝玉见状,笑道:“何必呢!又奚落我做什么?我都不怕难为情,你反倒捂起脸来了。”

这时,宝钗也笑着插话:“下次我来组织一次诗社活动,出四个诗题,四个词题。每个人都要写四首诗,四阕词。第一个诗题是《咏<太极图>》,要求押‘一先’韵,写五言排律,而且得把‘一先’韵部的字都用上,一个都不能剩。”

宝琴听后,笑道:“姐姐这么一说,我就知道你不是真心想组织诗社了,这分明是在刁难人嘛。不过真要说起来,虽然勉强能写出来,但也就是把《易经》上的话颠来倒去地生硬拼凑,到底有什么趣味!我八岁的时候,跟着我父亲去西海边上买洋货,结果遇到了一个真真国的女孩子,她才十五岁,脸蛋就像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还披着黄头发,梳着两条长辫子,满头戴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还有洋锦做的袄袖;她腰间别着倭刀,刀也是镶金嵌宝的,比画上的美人还要好看。有人说她懂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还能作诗填词,所以我父亲就请了一位翻译官,请她写了一张字,上面就是她作的诗。”

在场的人都纷纷称奇,觉得这事儿实在不寻常。宝玉急忙笑着对宝琴说:“好妹妹,快把你那东西拿出来给我瞧瞧。”

宝琴笑着回应:“那东西在南京家里收着呢,这会儿上哪儿去拿?”

宝玉一听,顿时满脸失落,说道:“唉,真没福气见识这稀罕玩意儿!”

黛玉笑着拉了拉宝琴的衣袖,说:“你可别骗我们啦。我知道你这一来,肯定不会把那些好东西都搁家里,肯定都带来了。这会儿又说没带来,他们或许信,我可不信。”

宝琴听了,脸一下子红了,低下头,只是微笑着不说话。

宝钗笑着打趣道:“瞧瞧咱们这个颦儿,就爱说这些实在话,倒显得你机灵。”

黛玉笑着说:“要是真带来了,就拿出来让我们开开眼界嘛。”

宝钗接着说道:“东西多得很,箱子笼子一大堆,还没来得及整理清楚,谁知道放在哪个里面了。等过几天收拾利落了,找出来,大家再一起看也不迟。”

说完,又转头对宝琴说:“你要是还记得那诗,何不念给我们听听。”

宝琴这才回答道:“我记得那是一首五言律诗,写诗的是个外国女子,也真是难为她了。”

宝钗说:“你先别急着念,等把云儿叫来,让她也听听。”

说着,便把小螺叫来,吩咐道:“你到我那儿去,就说我们这儿来了个外国美人,作的诗可好了,请你这个‘诗疯子’过来瞧瞧,再把咱们那个‘诗呆子’也一块儿带来。”小螺笑着答应一声,就去了。

过了半晌,只听见湘云笑着问道:“那个外国美女来啦?”她一边说着,一边果然和香菱一起走了进来。

大家笑着打趣道:“人还没见到影子呢,就先听到声音了。”

宝琴等人赶忙让她们坐下,接着又把刚才说的话重新讲述了一遍。湘云兴致勃勃地说:“快念来给我们听听。”

宝琴于是念了起来: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大意为:

昨夜还沉浸在富贵繁华的梦境中,今夜就在偏远清冷的水边国度吟诗。

海岛上的云雾好像是大海蒸出来的的水蒸气,山间的雾气与丛林相连接。

月亮本来就是如此,没有古今之分,情感的深浅却因人而异

汉水之南那春天的景致历历在目,叫人怎能不为之牵挂、为之动心?

大家听了这话,都纷纷说道:“真是难为她了!竟然比我们这些中国人还要出色。”

话还没说完,就看见麝月走进来,说道:“太太派人过来跟二爷说,明天一早您要去舅舅家,就告诉舅舅说太太身体有些不舒服,不能亲自前去了。”

宝玉一听,连忙站起来应道:“好的,我知道了。”

接着,他又问宝钗和宝琴去不去,宝钗回答说:“我们就不去了,昨天已经单独送了礼物过去。”

大家又聊了一会儿,这才各自散去。

宝玉因为要让姐姐妹妹们先走,自己便落在了后面。

黛玉见状,又把他叫住,问道:“袭人到底什么时候能回来?”

宝玉回答说:“自然是要等送完殡才回来呢。”

黛玉似乎还有话想说,但话到嘴边又没说出口,她出了一会儿神,然后说道:“你去吧。”

宝玉也觉得心里有很多话想说,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他想了想,也笑着说道:“明天再说吧。”

说完,他一边走下台阶,一边低头正准备迈步离开,却又急忙转身回来,问道:“现在晚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了,你一晚上要咳嗽几次?会醒几次?”

黛玉回答说:“昨天晚上好多了,只咳嗽了两次,不过只睡了四更天那一个时辰,就再也睡不着了。”

宝玉又笑着说道:“正好有句很重要的话,这会儿才想起来。”说着,他一边凑近黛玉身边,悄悄地说:“我想说,宝姐姐送给你的燕窝……”

话还没说完,就看见赵姨娘走进来看望黛玉,问道:“姑娘这两天身体怎么样?”

黛玉一听就知道赵姨娘是从探春那里来,路过这里,顺便做个人情。

黛玉连忙陪着笑脸让赵姨娘坐下,说:“难得姨娘还惦记着我,这么冷的天,还亲自走过来。”她又赶忙让人倒茶,同时偷偷给宝玉使了个眼色。宝玉心领神会,便走了出去。

当时正赶上吃晚饭的时间,宝玉见到了王夫人,王夫人又叮嘱他早点过去。

宝玉回到住处后,看到晴雯已经吃了药。这天晚上,宝玉没有让晴雯从暖阁里搬出来,自己就睡在晴雯外侧。他还让人把熏笼搬到了暖阁前面,麝月便睡在了熏笼上。这一夜无话。

到了第二天,天还没亮,晴雯就把麝月叫醒了,说:“你也该起来了,怎么还睡不够!你出去安排人给他准备点茶水,我去叫醒他就行。”

麝月赶忙披上衣服起身,说:“咱们把他叫起来,让他穿好衣服,把这火箱挪过去,再让她们进来。那些老嬷嬷们早就说过,不让他待在这屋里,怕传染上病气。现在她们看见咱们几个挤在一起,又该唠叨个没完了。”

晴雯说:“我也是这么想的。”

两人正要叫人时,宝玉已经醒了,连忙起身披上衣服。

麝月先把小丫头叫进来,把屋里收拾妥当后,才让秋纹、檀云等人进来,一起服侍宝玉梳洗完毕。

麝月说:“天又阴沉沉的,恐怕要下雪,穿那套毡子的衣服吧。”

宝玉点了点头,随即换了衣服。小丫头用小茶盘端来一碗建莲红枣汤,宝玉喝了两口。麝月又端来一小碟法制紫姜,宝玉含了一块在嘴里,又叮嘱了晴雯一番后,便往贾母这边过来。

贾母这时还没起床,得知宝玉要出门,便打开房门,让宝玉进来。

宝玉进屋后,看到贾母身后宝琴面朝里侧躺着,还没睡醒。

贾母看到宝玉身上穿着荔色哆罗呢面料的天马图案箭袖,外面套着大红猩猩毡、盘金彩绣、石青色妆缎镶边的排穗褂子。

贾母问道:“下雪了吗?”

宝玉回答:“天阴着,还没下呢。”

贾母便叫来鸳鸯,说:“把昨天那件乌云豹材质的氅衣给他吧。”

鸳鸯应了一声,走去果然取了一件来。宝玉接过一看,这件氅衣金翠交织,光彩夺目,和宝琴披的凫靥裘不太一样。

只听贾母笑着说:“这叫‘雀金呢’,是俄罗斯国用孔雀毛捻成线织成的。前些天把那件野鸭子毛的给了你妹妹,这件就给你吧。”

宝玉连忙磕了个头,然后披上了氅衣。

贾母笑着说:“你先去给你娘看看再去。”

宝玉应下了话,随即从屋里出来。刚一出门,就瞧见鸳鸯正站在那儿,一边揉着眼睛。

自打那天鸳鸯发了誓(注,此处对应那句:“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我横竖不嫁人就完了”),态度决绝之后,她就一直不和宝玉搭话。宝玉这些日子一直为此心神不宁、日夜难安。

这会儿,见鸳鸯又要躲开自己,宝玉赶忙走上前,笑着说道:“好姐姐,你帮我看看,我穿这件衣服好不好看?”

鸳鸯却只是把手一甩,径直走进贾母的房里去了。

宝玉没办法,只好先去了王夫人的房间,把衣服拿给王夫人看。之后,他又回到园子里,让晴雯和麝月也瞧了瞧。接着,宝玉来到贾母房中,向贾母回说:“太太看了,只说这衣服怪可惜的,让我仔细穿着,别弄坏了。”

贾母听后,说道:“就剩下这么一件了,你要是弄坏了,可就再没有了。现在专门给你做这么一件,那也是不可能的事儿。”

说完,贾母又叮嘱他:“可别喝太多酒,早点回来。”

宝玉赶忙连着应了好几声“是”。

老嬷嬷跟着宝玉来到大厅,只见宝玉的奶妈之子李贵,还有王荣、张若锦、赵亦华、钱启、周瑞这六个人,正带着茗烟、伴鹤、锄药、扫红四个小厮站在那里。他们背着宝玉的衣包,抱着坐褥,还牵着一匹装饰着雕花马鞍和彩色缰绳的白马,已经等候多时了。

老嬷嬷又对这六个人叮嘱了一番,六个人连忙应了几声“是”,随即忙着帮宝玉捧好马鞭、整理好马镫。宝玉不紧不慢地跨上马背,李贵和王荣在一旁拉着嚼环,钱启、周瑞二人在前面开路,张若锦、赵亦华则紧紧跟在宝玉身后两侧。

宝玉骑在马上,笑着说道:“周哥、钱哥,咱们从那个角门走吧,省的到了老爷书房门口还得下马。”

周瑞侧过身,笑着回应:“老爷现在不在家,书房每天都锁着,爷您不用下马也没关系。”

宝玉笑着摇摇头说:“就算锁着,也得下马。”

钱启、李贵等人也都笑着附和:“爷说得对。就算想偷懒不下马,万一碰上赖大爷、林二爷,他们虽然不好直接说爷,但也会劝上两句。到时候要是有啥不对的地方,全都会怪到我们头上,说我们没教好爷礼仪。”说完,周瑞、钱启便领着众人一直从角门走了出去。

正说着话呢,抬头就瞧见赖大走了进来。宝玉赶忙收紧缰绳,勒住马,打算从马上下来。

赖大见状,急忙快步上前,一把抱住宝玉的腿。宝玉则顺势在马镫上直起身子,笑着拉住赖大的手,和他说了几句话。

紧接着,又看到一个小厮领着二三十个拿着扫帚、簸箕的人走了进来。这些人一见到宝玉,都顺着墙边垂手肃立。只有那个领头的小厮走上前,单腿下跪,打了个千儿,恭恭敬敬地请了个安。

宝玉并不认识他,也不知晓他的名姓,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等宝玉的马走过之后,那小厮才带着人离开了。

随后,他们出了角门。门外,李贵等六个跟班小厮以及几个马夫早已等候在那里,还提前备好了十几匹马。

刚一出角门,李贵等人就纷纷上了马,在前面引路,旁边还有人护围着,一行人像一阵烟似的疾驰而去,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晴雯服下药后,病情却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她急得对着大夫破口大骂:“这些个庸医,就知道骗钱,连一剂像样的好药都不肯给人吃!”

麝月见状,笑着劝慰道:“晴雯,你也太心急了。俗话说得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哪能像老君的仙丹那样,一吃就灵验呢?你只要静下心来,好好养几天,自然就会好起来的。你越是着急,病情就越难好转。”

晴雯听了,又转而骂起那些小丫头们来:“你们这些小蹄子,都躲到哪里去了?看我病了,就一个个都胆大包天,敢跑没影了。等明天我好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们,一个一个地都得揭你们的皮!”

这话一出,把小丫头篆儿吓得连忙跑进来,小心翼翼地问:“姑娘,您这是怎么了?”

晴雯瞪了她一眼,没好气地说:“怎么,别人都死绝了,就剩你一个人了是吧?”

正说着,只见坠儿也慢腾腾地蹭了进来。晴雯一看,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你瞧瞧这个小蹄子,我不问她,她还不来呢!每次发月钱、散果子的时候,你跑得比谁都快。你倒是往前站站啊,怎么,我是老虎,会吃了你不成?”

坠儿没办法,只好往前凑了凑。晴雯冷不防地直起身子,一把抓住坠儿的手,从枕边拿起一根一丈青(一种细长的簪子,常用来挑耳垢或拨弄头发),朝着坠儿的手上胡乱戳去,嘴里还骂道:“留着这双手有什么用?既捏不住针,也拿不动线,就只会偷东西吃。眼皮子这么浅,手脚又不干净,真是丢人现眼,还不如把这双手给戳烂了!”坠儿疼得直哭,嘴里不停地喊叫。

麝月赶紧过来把坠儿拉开,又让晴雯躺下,笑着说道:“刚出了汗,怎么又这么折腾!等你病好了,想怎么打都行,现在闹腾什么!”

晴雯便让人把宋嬷嬷叫进来,说道:“宝二爷刚才跟我说了,让我告诉你们,坠儿这丫头特别懒。宝二爷当面让她做事,她装聋作哑不动弹,就连袭人让她做事,她还在背后骂袭人。今天必须把她打发走,明天宝二爷会亲自去回太太。”

宋嬷嬷听了,心里就明白是因为镯子被偷的事情败露了,于是笑着说道:“话虽这么说,也得等花姑娘回来,知道了这件事,再打发她走也不迟。”

晴雯说:“宝二爷今天千叮咛万嘱咐的,什么‘花姑娘’‘草姑娘’的,我们自然有我们的道理。你就按我说的办,赶紧叫她家里的人来把她领走!”

麝月也说道:“这样也好,早走晚走都得走,把她带走,咱们也能早清静一天。”

宋嬷嬷听了这话,没办法,只好出去把她的母亲叫了来。两人一起收拾整理了她的东西后,又回来见晴雯等人,说道:“姑娘们这是怎么了?我侄女儿要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你们教导教导她便是,怎么就把她撵出去呢?怎么着也该给我们留个面子。”

晴雯说道:“你这话得等宝玉来了,你去问他,这事跟我们可没关系。”

那媳妇冷笑一声,说道:“哼,我倒有胆子去问他!他哪件事不是听你们这些姑娘们的安排?就算他依了,要是姑娘们不依,那也未必能成。就说刚才你们说话,虽然是背着人,可姑娘你直接就叫他的名字。在你们姑娘这儿这么叫倒没事,在我们这些下人眼里,那可就太没规矩、太不懂事了,简直跟野人没什么两样。”

晴雯听了这话,越发气得满脸通红,大声说道:“我就是叫他名字了,你有本事到老太太跟前告我去,说我撒野,把我撵出去得了!”

麝月赶忙说道:“嫂子,你先带着人出去,有什么话咱们之后再说。这地方哪是你能大声叫嚷、讲究礼数的地方?你见过谁跟我们讲过礼数吗?别说是嫂子你了,就算是赖奶奶、林大娘,也得对我们宽容几分。就说叫名字这事儿,从我们小时候到现在,都是老太太吩咐过的,你也知道,说是怕孩子难养活,特意把小名儿写下来,到处贴着,让大家都叫,就为了能让孩子好养活。挑水的、挑粪的、要饭的都能叫,何况是我们呢!就说昨天,林大娘叫了声‘爷’,老太太还说了她几句呢。这是第一点。第二,我们这些人经常要回老太太的话,要是不叫名字回话,难道也叫‘爷’吗?哪一天我们不得把‘宝玉’这两个字念上二百遍啊,偏你嫂子还来挑这个理儿!等过两天嫂子你有空了,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听听,我们当着面儿也是这么叫他的,你就知道了。嫂子你本来也没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做过什么体面的差事,一年到头就只在三门外头转悠,怪不得你不知道我们里面的规矩。这里可不是嫂子你能长时间待着的地方,再待一会儿,不用我们说话,就有人来问你了。要是有什么要分辨的话,你先把她带走,回去跟林大娘说一声,让她来找二爷说。咱们家里上千号人呢,要是你也跑来,我也跑来,我们光认人问姓都认不过来呢!”

说完,麝月就叫来一个小丫头,说:“把擦地的布拿过来擦擦地!”

那媳妇听了这话,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也不敢继续久留,便赌着气,带着坠儿转身要走。

宋嬷嬷见状,急忙说道:“怪不得你这嫂子不懂规矩呢!你女儿在这屋里也待了这么久,临走前,总该给姑娘们磕个头再走吧。我们也不图什么别的谢礼,就算有谢礼,姑娘们也不稀罕。只是磕个头,也算是尽了你们的心意。怎么能说走就走呢?”

坠儿听了这话,没办法,只好又转身回来,给晴雯和袭人各磕了两个头,接着又去找秋纹等人,可她们谁也不理睬她。那媳妇在一旁唉声叹气,心里有气却不敢说出来,只能满心怨恨地离开了。

晴雯刚才不小心又吹了风,心里还憋着气,反而觉得病情更严重了。她在床上翻来覆去,直到掌灯时分才稍微安静了些。

这时,只见宝玉回来了,一进门就唉声叹气直跺脚。

麝月赶忙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宝玉说:“今天老太太高高兴兴地给了我这件褂子,谁知道不小心,后襟上被烧了一块。幸好天已经晚了,老太太和太太都没注意到。”他一边说着,一边把褂子脱了下来。

麝月接过一看,果然发现后襟上有一个指头大小的烧洞,便说:“这肯定是手炉里的火星溅上去造成的。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赶紧悄悄地拿出去,找个手艺好的织补匠人补上就行了。”

说着,她就用包袱把褂子包好,交给一个嬷嬷送出去,还叮嘱道:“得赶在天亮前补好,千万别让老太太和太太知道!”

婆子出去半晌,又把褂子拿了回来,说:“我问了手艺好的织补匠人,还有裁缝、绣匠以及做女工的,他们都不认识这是什么料子,都不敢接这活儿。”

麝月说:“这可怎么办才好!明天不穿这件褂子也就算了。”

宝玉说:“明天可是正式的日子,老太太和太太都说了,让我还穿着这件衣服去呢。结果偏偏头一天就把衣服烧了个洞,这多让人扫兴!”

晴雯在一旁听了半天,实在忍不住,就翻了个身说:“拿来给我看看呗!没福气穿这件衣服也就算了,现在又这么着急上火的。”

宝玉笑着回应:“你这话倒也在理。”

说着,他就把衣服递给了晴雯,还把灯移近了些,两人一起仔细端详起来。晴雯看了会儿说:“这是用孔雀金线织的,咱们现在也拿孔雀金线,像织补界线那样密密地织上,说不定还能蒙混过去。”

麝月在一旁笑着说:“孔雀线倒是现成的,可除了你,咱们这儿还有谁会这种织补的界线手艺?”

晴雯叹了口气说:“看来我只能拼老命试试了。”

宝玉一听,连忙说:“这怎么行!你身体才刚好点儿,怎么能做这种活儿。”

晴雯却满不在乎地说:“你别在这儿瞎操心了,我心里有数。”

说着,她就坐了起来,整理了一下头发,披上衣服。可刚一动,就感觉头重脚轻,眼前直冒金星,实在有些支撑不住。但她又怕宝玉着急,只好咬紧牙关硬撑着,就让麝月在一旁帮忙拈线。

晴雯先拿了一根线比了比,笑着说:“虽然不太像,但补上去的话,也不太容易看出来。”

宝玉说道:“这样就很好了,哪里又找俄罗斯国的裁缝去!”

晴雯先把衣服的里子拆开,用一个茶杯口大小的竹弓固定在背面,接着把破口的四边用金刀刮得松松散散的,然后用针引上线,分出经纬,就像界线的方法那样,先界出底色部分,然后依照衣服原本的花纹来回织补。

她织补两针,就瞧一瞧,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无奈她头晕眼花,气喘吁吁,精神不济,补不上三五针,就得趴在枕头上歇一会儿。

宝玉在旁边,一会儿问:“要不要喝点热水?”一会儿吩咐:“歇一歇吧。”一会儿又拿一件灰鼠斗篷给她披在背上,一会儿又让人拿个“靠枕给她靠着”。

急得晴雯央求道:“小祖宗!你就安心睡吧。再这么熬半夜,明天眼睛都抠瘪了,可怎么办!”

宝玉见她着急,只好胡乱躺下,可还是睡不着。一会儿,只听自鸣钟已经敲了四下,晴雯刚刚把衣服补完,又用小牙刷慢慢地把绒毛剔出来。

麝月说:“这样就很好了,要是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宝玉赶忙要过来瞧瞧,笑着说:“真是和原来一模一样了。”

晴雯已经咳嗽了好几阵,好不容易补完了,说了一声:“补是补好了,可到底还是不像,我也没力气再弄了!”

接着“哎哟”了一声,便不由自主地倒下了。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