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话说大家见到平儿走进来,纷纷问道:“你们奶奶在做什么呢,怎么不来了?”

平儿笑着回答:“她哪有空闲来。说是最近没好好吃东西,又不能亲自来,所以派我来问问还有没有剩下的,让我带几个回家去吃。”

湘云立刻说:“有,多的是。”随即吩咐人装了十个特别大的螃蟹进盒子里。

平儿补充道:“多拿几个团脐的(指母螃蟹)。”

大家又拉着平儿坐下,平儿却不肯。李纨硬拉着她,笑着说:“就偏要你坐。”说着,把她拉到身边坐下,还端了杯酒递到她嘴边。

平儿匆匆喝了一口就想走。李纨说:“就是不许你走。看来你是只听你们奶奶的话,我的话就不听了。”接着,她又吩咐嬷嬷们:“先把盒子送过去,就说我把平儿留下了。”

那婆子很快拿了盒子回来,转达说:“二奶奶说,请各位奶奶和姑娘们别笑话她嘴馋。这个盒子里是刚才舅太太那里送来的菱粉糕和鸡油卷儿,给奶奶和姑娘们尝尝。”然后,她又对平儿说:“派你来你就贪着玩不想回去了。我劝你还是少喝一杯吧。”

平儿笑道:“多喝一点又能拿我怎样?”说着,她一边继续喝酒,一边吃螃蟹。

李纨搂着她笑道:“真是可惜,这么好的模样,命运却这么普通,只能在屋里使唤。不知情的人,谁不把你当作奶奶、太太看待。”

平儿一边与宝钗、湘云等人吃喝谈笑,一边转过头,笑眯眯地对李氏说:“奶奶,您别老摸我,怪痒痒的。”

李氏笑道:“哎哟!这是什么硬邦邦的东西?”

平儿回答:“是钥匙。”

李氏好奇地问:“什么钥匙?难道是有什么贵重东西怕人偷,所以随身带着?我整天和人开玩笑,说有个唐僧取经,就有白马来驮他;有个刘智远打天下,就有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姐儿,就有你。你就是奶奶的总管钥匙,还要这额外的钥匙做什么?”

平儿笑着回应:“奶奶喝了酒,又开始拿我打趣了。”

宝钗也笑着插话:“这倒是实话。我们私下里评论人,你们几个真是百里挑一,各有各的好。”

李纨接着说道:“大小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就拿老太太屋里来说,要是没有鸳鸯,那可真不行。从太太开始,谁敢驳回老太太的意思?只有鸳鸯敢。偏偏老太太只听她的话。老太太的穿戴,别人记不住,她都记得清清楚楚。要不是她管着,不知要被多少人哄骗去呢。那孩子心地也公正,虽然身份不低,但常替人说好话,从不仗势欺人。”

惜春笑道:“老太太昨天还说,鸳鸯比我们几个还强呢。”

平儿说道:“她本来就是个出色的人,我们哪里能比得上她。”

宝玉说:“太太屋里的彩霞,是个实在的人。”

探春补充道:“确实如此,她表面上老实,心里却很有数。太太就像个慈悲的佛爷,对事情不太上心,但彩霞都替太太留意着。家里的大事小情,几乎都是她提醒太太处理的。就连老爷在家或外出的大小事务,她也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太太要是忘了,她还会私下告诉太太。”

李纨听后说:“那也难怪。”接着指着宝玉说:“要是宝玉屋里没有袭人,以你们的性格,还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呢!就是像凤丫头那样厉害的人,也得靠袭人这样的得力助手,才能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若是没有袭人,她哪能如此周到?”

平儿笑着回应:“当初陪嫁过来四个丫头,死的死,走的走,现在就剩下我这个孤鬼了。”

李纨又说:“你倒是幸运。凤丫头也是有福气的。想当年你珠大爷在世时,何尝没有两三个丫头,你们看我是那种容不下人的人吗?但天天只见她们两个不合心意。所以你珠大爷一走,趁着年轻,我就都打发走了。如果当时能留下一个好的,我现在也多个帮手。”说着,不觉流下了眼泪。

众人连忙劝慰:“这又何必伤心呢,不如散了,大家去贾母、王夫人那里请安吧。”于是,大家洗完手,相约一同前往贾母和王夫人处问安。

众婆子和丫头们过来打扫亭子,整理桌上的杯盘。袭人便和平儿一同往前去,袭人邀请平儿到她房里坐坐,再喝上一杯茶。

平儿婉拒道:“茶就不喝了,下次再来吧。”边说边准备离开。

袭人又叫住了她,问道:“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的都还没发呢,是怎么回事?”

平儿一听这话,连忙转身回到袭人身边,确认周围无人后,压低声音说:“你别问了,反正再过两天就会发的。”

袭人笑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把你吓得这样?”

平儿悄悄告诉她:“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就预支出来放债了。等别处收的利息凑齐了,才会发给大家。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千万别跟别人说啊。”

袭人笑道:“难道她还缺钱花,贪心不足?何必费这个劲呢!”

平儿也笑道:“可不是嘛。这几年靠这一项,她已经攒了好几百两了。她的公费月例又用不上,十两八两地攒起来放债,单是这些私房钱的利息,一年不到就能上千两银子呢!”

袭人笑道:“拿着我们的钱,你们主子和奴才一起赚利息,却让我们傻等。”

平儿说:“你又说没良心的话了,你难道还缺钱用吗?”

袭人道:“我虽不缺钱,但也没地方花,就留着预备给我们那位。”

平儿道:“你要是真有急事需要用钱,我那里还有几两银子,你可以先拿去用,回头我再从你的份例里扣就是了。”

袭人道:“现在也用不上,怕到时候不够用,我再派人去取就是了。”

平儿应了一声,径直走出园门,回到家中,发现凤姐儿并不在房里。这时,她意外地看到上次来打秋风的那位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正坐在另一间屋子里。张材家的和周瑞家的正陪着他们,还有几个丫头在地上忙着倒出袋子里的枣子、倭瓜以及一些野菜。

大家看到平儿进来,都连忙站了起来。刘姥姥因为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份,赶紧跳下炕来问候道:“姑娘好啊!”接着又说:“家里人都托我问好。早就想来给姑奶奶请安,看望姑娘了,只是因为田里忙,今年好不容易多收了两石粮食,瓜果蔬菜也都丰收。这是第一批摘下来的,没敢卖,留着最好的孝敬姑奶奶和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吃山珍海味也吃腻了,尝尝这个野味,也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平儿连忙道谢说:“真是费心了。”接着请刘姥姥坐下,自己也坐了下来。然后又让张婶子、周大娘坐,还吩咐小丫头去倒茶。

周瑞家的和张材家的见状,笑着打趣道:“姑娘今天脸上春意盎然,眼圈都红了。”

平儿笑着说道:“确实如此。我本来是不打算吃的,但大奶奶和姑娘们硬拉着我灌酒,没办法只好喝了两杯,脸就红了起来。”

张材家的听后笑道:“我倒是想吃呢,可没人邀请我。要是明天再有人请姑娘们,记得带上我一起去啊。”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

周瑞家的接着说:“早上我就看见那些螃蟹了,一斤里面只能称两三个。这么两大篓子,估计得有七八十斤吧。要是家里上上下下的人都想吃,恐怕还不够分呢。”

平儿回答:“哪里够啊,也就那些有名望的人能吃上两个。至于其他人嘛,有的或许能尝到,有的可能就尝不到了。”

刘姥姥感叹道:“这样的螃蟹,今年要五分一斤呢。十斤就是五钱,五五得二五,三五一十五,再加上酒菜,总共要花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饭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生活了。”

平儿于是问道:“想必你已经见过奶奶了吧?”

刘姥姥回答说:“见过了,她让我们等着呢。”说着,她又望向窗外看了看天色,说:“天色不早了,我们还是赶紧走吧,不然出不了城可就麻烦了。”

周瑞家的说:“你这话倒是在理,我去帮你看看情况。”说完她就径直去了,过了一会儿才回来,笑着说:“可真是你的福气到了,竟然得了这两位主子的青睐。”

平儿等人连忙问情况如何,周瑞家的笑着回答:“二奶奶正在老太太那儿呢。我本来想悄悄告诉二奶奶,说你刘姥姥想回家,怕晚了出不了城。结果二奶奶说:‘大老远的,人家扛着那么多重东西来,如果晚了,就住一晚,明天再回去。’这不是和二奶奶有缘吗!还不止呢,偏偏老太太也听见了,问刘姥姥是谁。二奶奶就详细说了。老太太说:‘我正想找个见多识广的老人家聊聊天,请她来我见见。’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缘分啊!”说完,就催促刘姥姥赶快过去。

刘姥姥说:“我这副模样怎么见人呢!好嫂子,你就说我走了算了。”

平儿连忙说:“你快去吧,没关系的。我们老太太最疼惜老人和穷人,和那些轻狂狡诈的人不一样。我看你是有点怕见贵人,我和周大娘陪你去。”说着,就和周瑞家的领着刘姥姥往贾母那边去了。

守在二门口值班的小厮们见了平儿出来,都站了起来。其中两个还赶紧跑上前来,亲切地称呼平儿为“姑娘”。

平儿问他们:“又有什么事吗?”

那个小厮笑着回答:“现在时候也不早了,我妈生病了,我得赶紧去找大夫。好姑娘,我能请半天假吗?”

平儿听后说道:“你们倒挺会算计,一个个都商量好了,轮流请假,也不先跟奶奶报备,光来跟我磨嘴皮子。前天住儿刚走,二爷偏偏要找他,找不到人,最后还是我应起来的,结果还说我徇私情。今天你又来了。”

这时,周瑞家的插话道:“是真的,他妈确实病了,姑娘你就帮他应承下来,放他去吧。”

平儿思考片刻后说:“那明天一早必须回来。听着,我后面还得用你呢,别一觉睡到太阳晒屁股才起!你这一趟出去,顺便给旺儿带个话,就说是奶奶问的,他那剩下的利息什么时候交上来。明天再不交,奶奶也不要了,干脆就送给他用了。”

小厮听后满心欢喜地答应了,随即离去。

平儿等人来到贾母的房间时,大观园里的姑娘小姐们正都在贾母身边侍奉着。

刘姥姥走进屋,只见屋内珠光宝气,女眷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一时分辨不出都是谁。只见一张软榻上斜倚着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身后坐着一个穿着纱罗、美丽得像画中人的丫鬟,正帮她捶腿,而凤姐儿则站着与众人说笑。

刘姥姥立刻意识到这位就是贾母,连忙上前,满脸堆笑,连连行礼,口中说着:“给老寿星请安。”

贾母也赶紧欠身回礼,并让周瑞家的搬把椅子来让刘姥姥坐。

板儿依旧有些胆怯,不懂得上前问候。

贾母问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岁数了呀?”

刘姥姥连忙站直身子回答:“我今年七十五岁了。”

贾母转头对众人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这般硬朗。她可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是到了这个岁数,还不知道能不能动弹呢。”

刘姥姥笑着说:“我们生来就是劳碌命,老太太您是享福的命。要是我们也像您这样,那地里的活儿谁来干呢?”

贾母又问:“眼睛和牙齿都还好吧?”

刘姥姥答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有点松动了。”

贾母说道:“我年纪大了,身体大不如前,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聋了,记性也差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记不清了。亲戚们来访,我怕人家笑话我,我现在什么都不懂,也就只能吃两口嚼得动的食物,睡睡觉,闷了就跟这些孙子、孙女们玩笑一番,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刘姥姥笑着回应:“这正是老太太的福气呢。我们想这样过还做不到呢。”

贾母道:“什么福气,不过是个没用的老朽罢了。”这话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贾母接着笑道:“我刚才听凤姐儿说,你带了好多新鲜的瓜菜来,已经叫她去准备了。我正馋着地里刚摘的瓜菜呢,外面买的,终究比不上你们自家田里的味道。”

刘姥姥笑道:“这些都是些乡野之物,图个新鲜罢了。其实我们倒想吃鱼肉呢,只是吃不起啊。”

贾母接着说道:“既然今天认了亲,就别空着手回去。如果不嫌弃我这里,就住上一两天再走吧。我们这儿也有个园子,园子里长着不少果子,你明天尝尝鲜,再带点回家,也算没白来亲戚家一趟。”

见贾母高兴,王熙凤也连忙挽留道:“我们这地方虽然比不上你们那大宅院,但空房间还是有两间的。你住上两天,给我们老太太讲讲你们那边的新鲜事儿。”

贾母笑着对王熙凤说:“凤丫头,别拿她开玩笑了。她是乡下来的,人老实,哪里经得起你逗弄。”说完,又吩咐人去拿些果子给板儿吃。

板儿见人多,不敢吃。贾母便又叫人拿些钱给板儿,让丫鬟们带他出去玩。

刘姥姥喝过茶后,便开始向贾母讲述乡村里的所见所闻,贾母听得津津有味。正聊得起劲时,王熙凤派人请刘姥姥去吃晚饭。贾母还特意从自己的菜中挑了几样,让人送去给刘姥姥品尝。

凤姐发现刘姥姥很合贾母的心,饭后立刻又安排刘姥姥过来。

鸳鸯连忙吩咐一个老妇人带着刘姥姥去沐浴,并亲自挑选了两件日常衣物让刘姥姥换上。

刘姥姥哪里经历过这样的待遇,连忙换了衣服出来,坐在贾母床边,还努力找些话题来聊。

这时,宝玉和他的姐妹们也都在场,他们从未听过这样的话,觉得比那些说书盲人讲的故事还要吸引人。

虽然刘姥姥是个乡下人,但她天生有些见识,加之年纪大,世事阅历丰富。见贾母高兴,又见这些少爷小姐们都爱听,即便没话可说,也会编些故事来讲。

于是她说道:“我们村子里种田种菜,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风里雨里,哪有空闲的时候,整天都在田头忙碌,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没见过呢。就拿去年冬天来说,连续下了几天大雪,地上积雪有三四尺深。有天我起得早,还没出门,就听到外面柴草响。我心想,肯定是有人偷柴草。于是趴在窗缝里一看,却不是我们村里的人。”

贾母说道:“想必是路过的行人觉得冷了,看到现成的柴火,就抽了些去烤火也是有可能的。”刘姥姥笑着回答:“其实也不是过路的客人,所以说起来很奇怪。您猜是谁?原来是个十七八岁、长得非常标致的小姑娘,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穿着大红袄和白绫裙子……”

刚说到这儿,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吵闹起来,有人说:“没事的,别吓着老太太!”

贾母等人听了,连忙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丫鬟回禀说:“南院的马棚里起了火,不过没关系,火势已经被控制住了。”

贾母胆子最小,听到这话,连忙站起来让人扶着走到廊上来看,只见东南方向仍有火光闪烁。贾母吓得直念佛,连忙吩咐人去火神面前烧香。王夫人等人也急忙过来请安,并回报说:“火已经扑灭了,老太太请回房休息吧。”

贾母一直等到火光完全熄灭后,才带领众人进屋。宝玉急忙问刘姥姥:“那个女孩在大雪天里为什么要抽柴草呢?万一冻病了可怎么办?”

贾母说:“刚才就是因为提到抽柴草才引发了火灾,你还问个不停!别提这个了,换个别的话题吧。”

宝玉听了,虽然心里不太高兴,但也只好作罢。刘姥姥于是又想了个故事,讲道:“在我们庄子东边,住着一位老奶奶,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她每天都吃斋念佛,没想到竟然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夜里给她托梦说:‘你如此虔诚,本来该是无后的命运,现在我已经向玉皇大帝禀报,赐给你一个孙子。’原来这位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也只有一个儿子,好不容易养到十七八岁时却去世了,老奶奶哭得死去活来。后来,她果然又有了一个孙子,今年才十三四岁,长得白嫩如雪,聪明伶俐极了。由此可见,这些神佛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番话,正合贾母和王夫人的心意,连王夫人也听得入了神。

宝玉心里一直惦记着抽柴火的故事,因此显得有些郁闷,默默在心里盘算着。

探春见状便问他:“昨天打扰了史大妹妹,我们回去商量一下,再组织一次诗社聚会,顺便回请她一顿,同时也请老太太来赏菊花怎么样?”

宝玉笑着说:“老太太已经说了,还要设宴回请史妹妹,让我们作陪呢。等参加了老太太的宴席之后,我们再请也不迟。”

探春道:“越往后天气越冷,老太太可能不太乐意出门。”

宝玉说:“老太太可喜欢雨雪天气了。要不我们等第一场雪下来,请老太太来赏雪不是更好?而且下雪天吟诗也更有情趣了。”

林黛玉连忙笑着说:“我们下雪天吟诗?依我看,还不如找一捆柴火来,在雪地里抽柴火玩,那不是更有趣吗!”说完,宝钗等人都笑了起来。

宝玉看了她一眼,没有接话。

众人散去后,宝玉私下里终究还是把刘姥姥拉到一旁,仔细询问起那个女孩的身份。

刘姥姥无奈之下,只好编造了一番话告诉他:“那女孩啊,原本是咱们庄子北边地埂上一个小祠堂里供奉的,不是什么神佛,以前有个老爷。”说着,她又努力去回想那个老爷的名字。宝玉连忙打断说:“不管叫什么名字了,你别想了,只说说是怎么回事就行。”

刘姥姥于是继续道:“这位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名叫茗玉。茗玉小姐知书达理,老爷太太把她当作掌上明珠一样疼爱。可惜啊,茗玉小姐活到十七岁时,因病去世了。”

宝玉听后,跺脚叹息,又问:“那后来呢?”

刘姥姥答道:“因为老爷太太思念成疾,就盖了那座祠堂,还塑了茗玉小姐的像,派人去烧香供奉。可日子久了,人也没了,庙也破败了,那尊像据说还成了精。”

宝玉连忙说道:“不是说她成了精,按照规矩,这样的人虽死犹生。”

刘姥姥念了声佛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若不是宝玉你说,我们都当她成精了。她经常变化成人形到各村庄店铺的路上闲逛。我才说那个抽柴火的就是她了。我们村里的人还商量着要打掉那塑像,平了庙宇呢。”

宝玉连忙说:“千万别这么做。如果平了庙,那可是不小的罪过。”

刘姥姥道:“幸亏宝玉你告诉我,我明天回去就拦住他们。”

宝玉说:“我们家的老太太、太太都是善心人,全家上下也都乐善好施,最爱修庙塑神。我明天写一个募款倡议书,帮你化些缘,你就当个香头,攒钱来修缮庙宇,再重塑神像,每月给你香火钱供你烧香,岂不是很好?”

刘姥姥道:“如果能这样,托小姐的福,我也能有几个钱使唤了。”

宝玉又询问了地名、村庄名,以及距离远近、具体位置等信息。刘姥姥便随口编造了一番。

宝玉信以为真,回到房间整整思考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他就拿出一些钱给茗烟,根据刘姥姥所说的方向和地名,吩咐茗烟先去实地查看清楚,回来后再做主意。

茗烟离开后,宝玉左等右等都不见他回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好不容易等到太阳下山,才看见茗烟兴高采烈地回来。

宝玉连忙问道:“找到庙了吗?”

茗烟笑着说:“老爷您听得不准确,可让我好找。那个地方的位置和您说的不太一样,所以我找了一整天,直到东北边的田埂子上才发现一座破庙。”

宝玉一听,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忙说:“刘姥姥年纪大了,偶尔记错也是正常的。你快说说你看到的情况。”

茗烟说:“那座庙的大门是朝南开的,破旧得很。我正找得不耐烦,一看到那庙,心想‘这下可好了’,连忙走进去。结果一看那泥塑的神像,吓得我立刻跑了出来,那雕像做得跟真人似的。”

宝玉听后,高兴得笑道:“如果她真的能变成人,自然会有些生气勃勃的样子。”

茗烟拍手笑道:“哪有什么女孩子,里面供的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呢。”

宝玉一听,啐了一口,骂道:“真是个没用的家伙!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

茗烟辩解道:“二爷您又不知是从哪本书上看的,或是听了谁的瞎话,竟然信以为真,派我去干这没头没脑的事,还说我没用呢?”

宝玉见他急了,连忙安慰他说:“你别着急。等哪天有空了你再去看看。要是她骗我们呢,自然就没了;要是真的有那么回事,你不也积了阴德嘛。到时候我一定重重赏你。”

正说着,只见二门上的小厮来报:“老太太房里的姑娘们正站在二门口找二爷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