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贾母从王夫人那里回来后,看到宝玉的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好,心里非常高兴。

因为担心将来贾政又会叫宝玉去办事,贾母便派人把贾政身边负责传话的小厮头目叫来,嘱咐他说:“以后要是有接待客人或者其他各种事务,你老爷要是想让宝玉去,你就不用上来禀报了,直接回复他说:我已经说了,一来宝玉上次挨打伤势不轻,需要好好调养几个月才能出门;二来根据算命先生的说法,他这段时间星宿不利,正在祭星不能见外人,得等到过了八月才能让他走出二门。”

那个小厮头目听完,领了命令就离开了。贾母又叫来李嬷嬷、袭人等人,把这些话告诉宝玉,好让他放宽心。

宝玉本就懒得与那些士大夫等男**往,又极其厌恶穿戴官帽礼服、参与贺喜吊丧这类社交活动。如今有了这样的借口,他更是得意非凡,不仅将亲戚朋友一概疏远,就连家中的晨昏定省等日常礼数也随心所欲起来;他每天只在园子里闲逛或躺着休息,只是每天清晨去贾母和王夫人那里转一圈就回来了,反而常常心甘情愿地为丫鬟们帮忙,就这样悠闲地打发日子。

有时,像宝钗这样的人见机劝说他几句,他不仅不听,反而会生气,说:“好好的一个纯洁无瑕的女孩儿,也学着去追求名声利禄,沦落到和那些国贼禄鬼为伍。这都是前人没事找事,编造言辞,原本是想引导后世的那些平庸男子。没想到我生不逢时,就连这闺阁之中也染上了这种风气,真是有负天地赋予的钟灵毓秀之气!”

因此,他迁怒于古人,除了《四书》之外,竟把其他的书都烧了。大家见他如此疯狂,也就不再和他说这些正经话。唯独林黛玉,从小就没有劝过他去追求功名立业之类的话,所以他特别敬重黛玉。

闲话少说。如今且说王凤姐,自从金钏儿去世后,她注意到有几户仆人开始频繁地给她送礼,还不时前来请安讨好,这让她心中起了疑惑,不明白他们的用意何在。

有一天,当她再次收到仆人送来的礼物时,晚上趁着无人,笑着问平儿:“这些人家平时不怎么和我打交道,怎么突然跟我这么亲近了?”

平儿冷笑一声说:“奶奶连这都记不得了?我猜想他们的女儿一定是太太屋里的丫鬟。太太屋里现在有四个大丫鬟,每月有一两银子的份例,剩下的丫鬟每月只有几百钱。现在金钏儿死了,他们肯定是想争取这两银子的空缺。”

凤姐听了笑道:“对对对,还是你提醒了我。我看这些人也太贪心了,钱已经赚够了,苦活累活也不用干,随便找个丫鬟顶着位置就行了,居然还想打这个主意。不过也罢,他们送上门来的钱我也不会轻易放过,这是他们自找的,送什么我就收什么,我心里自有打算。”

凤姐儿打定了这个主意,便故意拖延时间,等那些人家把礼物送够了,才找机会去回复王夫人。

某日午间,薛姨妈母女与林黛玉等人在王夫人房中一起吃西瓜。此时,凤姐趁机向王夫人汇报:“自从玉钏的姐姐死了,太太身边就少了一个人。如果您觉得哪个丫头合适,下个月就可以安排,发放月钱。”

王夫人听后,略作思考道:“依我看,例子的数额可以减少,不必一定要四个或五个,这样可以免去一些。”

凤姐笑道:“从道理上讲,您的想法是正确的。不过,其他人的房里还有两个丫头呢,您这次却要打破常规。而且省下一两银子也不过是小数目。”

王夫人又想了一下,道:“那么这个月例就照常发放,但不用再补人了。就把这一两银子给她妹妹玉钏儿吧。她姐姐在我身边服侍了一辈子,却没有个好结果,现在她妹妹跟着我,吃一份双份的待遇也是应该的。”

凤姐答应了一声,随即转身对玉钏儿笑着说:“真是大喜事,大喜事啊!”玉钏儿闻言走过来行了礼。

王夫人问道:“我正要问你呢,现在赵姨娘和周姨娘的月钱是多少?”

凤姐回答道:“那是按照定例来的,每人二两。赵姨娘因为还有环兄弟的二两,所以总共是四两,另外还有四串钱。”

王夫人接着问:“都是足额给她们的吗?”

凤姐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奇怪,连忙说:“怎么会不足额给呢!”

王夫人说:“我前几天好像听到有人抱怨,说少了一吊钱,是怎么回事?”

凤姐连忙笑着解释说:“姨娘们的丫头,原本每人每月有一吊钱的月例。但从去年开始,外面商量决定姨娘们每位丫头的分例减半,也就是每人五百钱,每位姨娘有两个丫头,所以总共就少了一吊钱。这也不能怨我呀,我倒是乐意多给她们呢,可外面又扣着,难道要我自己贴补不成?这件事我只是接手管理,怎么发怎么收,不是我说了算的。我倒是说了好几次,想让她们仍旧补足那两分,但他们说只有这个数目,弄得我也不好再说了。现在我手里每个月都是按时足额给她们的。以前在外头管账的时候,哪个月不是东拼西凑的,哪有像现在这样顺顺利利的时候?”

王夫人听后,便不再追究此事。过了一会儿,她又问:“老太太屋里那几个每月拿一两银子的丫头有几个?”

凤姐回答:“原先有八个,现在只剩七个了,其中一个是袭人。”

王夫人说:“这就对了。你宝兄弟那边也没有每月拿一两银子的丫头,袭人还算是在老太太屋里的人呢。”

凤姐笑道:“袭人本是老太太的人,不过是派给宝兄弟使唤。她那一两银子还是在老太太屋里丫头的份额里领的。现在要是因为袭人成了宝玉的人就裁掉她这一两银子,那是绝对不行的。如果要说因为给老太太再添一个丫头所以可以裁掉袭人的份额,那还说得过去。要是不裁她的,那就得也给环兄弟屋里添上一个才公平合理。像晴雯、麝月这七个大丫头,每人每月一吊钱;佳蕙等八个小丫头,每人每月五百钱,这都是老太太定的规矩,别人哪里能生气抱怨呢?”

薛姨妈笑道:“你们听听凤丫头的嘴,跟倒核桃车似的,噼里啪啦说个不停,她算起账来既清楚又公道。”

凤姐笑着说:“姨妈,难道我说得不对吗?”

薛姨妈笑着回应:“你说得哪里不对,只是你若能说慢点,不是更省力些吗?”

凤姐刚要笑出声,又赶紧忍住了,等着王夫人的吩咐。王夫人思考了一会儿,对凤姐说:“明天挑一个出色的丫头送去老太太那里使唤,顶替袭人的位置,袭人的份例就停了。从我的每月二十两银子的月例中,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以后赵姨娘和周姨娘有的,袭人也要有,只是袭人的这份从我的份例中匀出来,不必动用公中的钱就是了。”

凤姐一一应承下来,笑着对薛姨妈说:“姨妈听见了没,我平时说的话怎么样?今天果然应验了我的话。”

薛姨妈说:“早就应该这样了。模样自然是没得挑,更难得的是她行事大方得体,说话和气中带着一股刚强不屈的劲儿。”

王夫人眼里含着泪说:“你们哪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她比我家的宝玉强十倍都不止。宝玉能有这么好的运气,让她长长久久地侍候在身边,也就心满意足了。”

凤姐提议道:“既然这样,那就正式让她成为宝玉屋里的人,岂不更好?”

王夫人摇摇头说:“那可不行,一来他们都还年轻,二来老爷也不会同意,三来宝玉一直把袭人当丫头看待,就算有时候行为放纵些,也能听进她的劝。要是现在把她提成跟前人,袭人那些该劝的话可能反倒不敢多说了。现在还是这样保持着,过个两三年再说吧。”

说了一会儿话后,凤姐见没别的事情了,便转身准备离开。刚走到廊檐下,就看见有几个管事的媳妇正等着她汇报事情,见她出来都笑着说:“奶奶今天回禀什么事情,说了这么久?可别热坏了身子。”

凤姐挽了挽袖子,踩着角门的门槛,笑道:“这儿的过堂风还挺凉快,吹一吹再走。”接着她又对众人说:“你们说我回了半天话,太太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都想起来问我,难道我能不说吗?”

说完,她又冷笑一声:“从今以后,我可得干几件厉害的事了。就是他们把抱怨我的话和太太说,我也不怕。那些糊涂透顶、满嘴胡言乱语,不得好死的下作东西,别做那些不切实际的美梦了!以后这样的日子还多着呢。现在才知道查了丫头们的钱,就开始抱怨咱们。也不想想自己是什么身份,也配使唤两三个丫头!”一面骂着,一面她就走了,自己去挑选人回贾母的话去了,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却说王夫人等人吃完了西瓜,又闲聊了一会儿,然后才各自散去。

宝钗和黛玉等人回到园中,宝钗提议去藕香榭走走,黛玉却说她马上就要洗澡,于是大家便分开了。

宝钗独自前行,路过怡红院时,心血来潮想进去找宝玉聊聊天,好驱散午后的困倦。谁料一踏入院子,竟是寂静无声,就连那两只芭蕉树下的仙鹤也打起了盹。

宝钗沿着游廊走到屋内,只见外面的床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打盹的丫头。

她绕过精致的屏风,来到宝玉的房间,只见宝玉躺在床上熟睡,而袭人则坐在床边,手里忙着针线活,旁边还放着一把白犀角的蝇帚。

宝钗轻轻走近,压低声音笑道:“你也太谨慎了吧,这屋里哪里还有苍蝇蚊子的影子,还拿着蝇帚子赶什么呢?”

袭人没有防备,猛地抬头一看是宝钗,连忙放下手中的针线站起身来,压低声音笑着说:“姑娘来了,我倒真没防备,被你吓了一跳。姑娘可能不知道,虽然没有苍蝇蚊子,但有一种小虫子会从纱窗的眼儿里钻进来,人根本看不见。等你睡着了,它就咬你一口,跟蚂蚁叮的一样疼。”

宝钗回应道:“难怪呢。这屋子后面靠着水,周围又都是香花,屋里自然香气四溢。这种虫子都是在花心里长的,一闻到香味就扑过来了。”

说着,她又仔细看了看袭人手里的针线活,原来是一个用白绫做底、红色里子的肚兜,上面绣着鸳鸯戏莲的图案,红艳的莲花、碧绿的荷叶,还有色彩斑斓的鸳鸯。

宝钗赞叹道:“哎呀,真是鲜艳漂亮的手艺!这是给谁做的呀,值得花费这么多心思?”

袭人朝着床上的方向使了个眼色。

宝钗笑着问道:“都这么大了,还戴这个?”

袭人笑着回答:“他本来是不肯戴的,所以我特地做得精致些,好让他一看就喜欢上,不得不戴。现在天气热,睡觉时候容易疏忽,哄着他戴上后,就算夜里被子盖得不严实,也不用担心了。你瞧这一个就够费工夫的了,还没看到他身上现在戴的那个呢。”

宝钗笑道:“你也真有耐心。”

袭人说:“今天做得太久,脖子都酸得不行了。”接着又笑道:“好姑娘,你稍微坐一会儿,我出去走走,马上回来。”说完就走了。

宝钗只顾着看那手工活,没留意一蹲身,恰好坐在了袭人刚才坐的位置上。因为觉得那活计实在可爱,便忍不住拿起针来,替袭人继续绣了起来。

不料,林黛玉恰巧遇上史湘云邀请她一同前来向袭人道喜。两人步入院子,发现四周异常安静,于是湘云先行一步,转身去厢房寻找袭人。而林黛玉则走到窗边,隔着纱窗向里窥视,只见宝玉穿着一件银红色的纱衫,随意地躺在床上,宝钗则坐在他身旁做着针线活,旁边还放着一把蝇帚。

林黛玉见到这番情景,连忙侧身躲藏,用手捂住嘴巴,生怕笑出声来,同时向湘云招手。

湘云见林黛玉这副模样,以为发现了什么新鲜事儿,急忙凑过来看,自己也忍不住想笑,但转念想到宝钗平日里待她十分宽厚,便连忙捂住了嘴。

她深知林黛玉言语犀利,生怕她在玩笑中取笑宝钗,于是连忙拉着林黛玉说:“咱们走吧。我突然想起袭人提到过中午要去池塘边洗衣服,想必她已经过去了,咱们上那里找她去。”

林黛玉心里明白了一切,冷笑了两声,只好随湘云离开了。

此时,宝钗正刚动手做了两三个花瓣,突然间,宝玉在睡梦中嚷嚷起来,嘴里喊着:“和尚道士的话怎能相信?什么‘金玉良缘’,我偏偏要说‘木石前盟’才对!”

宝钗听到这话,不由得愣住了。

这时,袭人走进来,笑眯眯地问:“还没醒呢?”宝钗摇了摇头。

袭人接着笑道:“我刚才碰到林姑娘和史大姑娘了,她们有没有进来过?”

宝钗回答说:“没见她们进来。”随后,宝钗笑着问袭人:“她们没跟你说些什么吧?”

袭人笑道:“不过是些玩笑话罢了,哪有什么正经事。”

宝钗笑道:“今天她们说的可不是玩笑,我正想告诉你呢,你却急着出去了。”

话还没说完,就见凤姐派人来叫袭人。

宝钗笑着说:“就是为了那件事情。”

袭人只好叫上两个丫鬟,和宝钗一起离开怡红院,前往凤姐那里。

果然,凤姐是为了那件事找她,还让她去给王夫人磕头,但不必去见贾母,这让袭人有些不好意思。

见过王夫人后,袭人急忙返回,宝玉已经醒了,询问缘由,袭人只是含糊其辞。等到夜深人静时,袭人才把详情告诉了宝玉。

宝玉高兴得不得了,笑着对她说:“我倒要看看,以后谁还敢叫你走!记得那次你回家一趟,回来就说你哥哥要赎你回去,还说在这里没有着落,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说了那么多无情无义、生分的话来吓我。从今往后,我看谁敢再叫你走!”

袭人听了,冷笑一声说:“你别这么说。从现在起,我就是太太的人了,我要走连你都不用告诉,只回禀太太一声就走了。”

宝玉笑着说:“就算我错了,你回去告诉太太然后离开,让别人听见说我的不是,你走了,你自己心里也不痛快吧。”

袭人笑着回答:“有什么不痛快的,难道你真做了强盗贼,我也要跟着吗?再不然,还有个死呢。人活一百年,反正都得死,这口气一断,听不见看不见也就算了。”

宝玉一听这话,连忙捂住她的嘴说:“好了,好了!别说这些了。”

袭人深知宝玉性格古怪,听到奉承吉利的话就嫌虚伪,听到这些掏心窝子的话又容易感伤,便后悔自己说话太冒失了,连忙笑着转移话题,专挑宝玉平时喜欢聊的内容问起。先问他春风秋月(日常开心的事情),再谈到粉淡脂莹(女子妆容的淡雅清丽),接着聊到女儿家的种种好处,不知不觉又聊到了女儿(指女性)的死亡,袭人连忙住口。

宝玉正聊得兴起,见她不说了,便笑道:“人哪有不死的,只要死得其所就好。那些须眉男子,只知道文官为劝谏而死,武将为国战而死,这两种死被看作是大丈夫的死节,但仔细想想,哪里比得上不死更好呢!一定是有昏君他们才去劝谏,他们只顾着求名,贸然一死,将来把君主置于何地?一定是有战乱他们才去征战,贸然一死,他们只顾着图谋战功,将来把国家置于何地?所以这些都不是死得其所。”

袭人说:“忠臣良将,也是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死的。”

宝玉说:“那些武将,不过是凭借一时的血气之勇,缺乏深思熟虑和谋略,因为自己的无能而丢了性命,这怎能算是不得已!至于那些文官,更是不能与武将相提并论,他们只读了几本书,心里就装满了想法,一旦朝廷稍有瑕疵,就胡言乱语,肆意劝谏,只想着博取忠烈的名声,一股浊气上头,就毫不犹豫地以死相谏,这难道也是什么不得已?还要明白,朝廷是受命于天的,如果它不圣明不仁慈,上天也绝不会把治理国家的重任交给它。由此可知,那些轻易赴死的人,不过是沽名钓誉,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大义。比如我现在,如果真的命中注定该在这个时候死,趁着你们都在,我就死了。如果能让你们为我流的眼泪汇成大河,把我的尸体漂起,送到那连鸦雀都不到的荒凉之地,随风消散,从此不再托生为人,那才算是死得其所。”

袭人突然听到他说出这些疯话,连忙说困了,不再理他。宝玉这才闭上眼睛睡去,到了第二天,也就把这事抛在脑后了。

有一天,宝玉因为把各处游玩的地方都玩腻了,便忽然想起了《牡丹亭》的曲子,自己看了两遍之后,心里还是觉得不满足。他听说梨香院里十二个女孩子中,有个小旦名叫龄官,唱得特别好,于是就特意走出角门去寻找她。

到了梨香院,宝玉看见宝官、玉官都在院子里,她们见到宝玉来了,都笑眯眯地请他坐下。宝玉便问:“龄官在哪里?”

大家都告诉他:“在她自己房间里呢。”

宝玉连忙赶到龄官的房间,只见龄官独自一人躺在床上,见他进来,竟然一动不动。

宝玉平时和别的女孩子玩惯了,以为龄官也会像别人一样,于是便走近她身边坐下,还笑着恳求她起来唱一段“袅晴丝”。

没想到当宝玉打算坐下时,龄官急忙站起身避开,一脸严肃地说:“我嗓子哑了。前几天娘娘召我们进宫,我都没唱呢。”

宝玉见她坐正了,就仔细端详她,这才发现她就是之前在蔷薇花下反复写“蔷”字的那个女孩。

看到眼前这番情景,宝玉感到从未有过的被人冷落的滋味,不由得有些尴尬,脸上泛起了红晕,只好默默地离开了。

宝官等人不明白宝玉为何突然离开,便询问原因。宝玉如实相告。宝官听后说:“你稍等片刻,等蔷二爷来了让她唱,她肯定会唱的。”

宝玉听后心里越发疑惑,问:“蔷哥儿去哪儿了?”

宝官答道:“他刚刚出去了,一定是龄官要什么东西,他去想办法弄了。”

宝玉听后,觉得十分新奇。

稍等了一会儿,果然看见贾蔷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提着个鸟笼,笼子上还扎着一个小戏台,旁边还挂着一只鸟,他兴高采烈地往里面走去,想要找龄官。见到宝玉后,贾蔷不得不站住。

宝玉问他:“这是什么鸟?还会在戏台上表演?”

贾蔷笑着回答:“这是玉顶金豆。”

宝玉又问:“花了多少钱买的?”

贾蔷答道:“一两八钱银子。”说着,他请宝玉坐下,自己则往龄官的房间里走去。

此刻,宝玉已经没了听曲子的心思,只想看看贾蔷和龄官之间会怎样交流。

只见贾蔷走进房间,笑着说:“你起来,看看这个好玩意儿。”

龄官起身问道:“是什么?”

贾蔷说:“我给你买了个鸟玩,省得你天天闷闷不乐。我先玩给你看。”说着,他便拿些谷子逗弄那只鸟,让它在戏台上乱窜,衔鬼脸旗帜。

其他女孩都笑着说:“真有趣!”唯独龄官冷笑了两声,赌气又躺下睡了。

贾蔷仍旧赔着笑脸,关切地问她感觉如何。

龄官回答道:“你们家把一个大活人弄来,关在这牢笼里学这些无聊的东西就算了,现在你又弄个鸟儿来,也偏要这么折腾它。你明显是想用它来取笑我们,还问我好不好。”

贾蔷听了这话,不禁慌张起来,连忙发誓赌咒。他又说:“今天我真是猪油蒙了心!花了一二两银子买它来,原本是想解闷,根本没往这方面想。算了,算了!放了它,也好免去你的灾祸。”说着,他真的把鸟儿放了,还把笼子拆了个稀巴烂。

龄官又说:“那鸟儿虽然比不上人,但它也有个老鸟在窝里等着呢,你把它抓来这么折腾,忍心吗!今天我咳嗽都咳出血来了,太太派人找你,想请你找人请大夫来仔细瞧瞧,你却弄这个来取乐。偏偏我又是个没人管没人问的,现在又偏偏病了。”

说着,她又哭了起来。贾蔷连忙说:“昨天晚上我问过大夫了,他说没事。他说吃两剂药,后天再看看。谁知道今天又吐了。我现在就去请他来。”说着,就要去找大夫。

龄官又叫住他:“站住!这么大太阳底下,你赌气去请了来,我也不看。”

贾蔷听她这么说,只好又站住。

宝玉见到这番情景,不禁痴了,这才明白龄官在地上划“蔷”字的深意。他自己也站不住了,悄悄抽身离开。

贾蔷满心都在龄官身上,连送宝玉都顾不上了,倒是其他女孩子把宝玉送了出去。

宝玉满心思考着各种事情,神情恍惚地回到怡红院,正巧碰上林黛玉和袭人坐在一起聊天。宝玉一进门,就对着袭人长叹一声,说道:“我昨晚说的话全错了,难怪老爷说我是‘目光短浅,见解有限’。我说要你们流的眼泪只葬我一个人,这想法是不对的。我其实无法拥有所有人的眼泪。从今往后,各人的眼泪各自收着吧。”

袭人昨晚说的不过是些玩笑话,早就抛诸脑后了,没想到宝玉今天又提起,便笑着回应:“你真的是有点走火入魔了。”

宝玉默不作声,从这次对话后,他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缘分都是命中注定的,只是时常私下里伤感地想:“不知道将来为我洒泪下葬的会是谁呢?”

这些都是宝玉心中的想法,也无法完全预料或确定。

话说回来,林黛玉此刻见贾宝玉这副模样,心里便明白他又不知从哪里惹上了什么兴致,但也没有多问,只是对他说:“我刚才在舅妈那里听说,明天是薛姨妈的生日,让我顺便来问问你出不出去。你派人到前面说一声吧。”

贾宝玉回答道:“上次连大老爷的生日我都没去,这次我又去,万一碰到人了怎么办?我一概都不想去。天气这么热,还得换衣服,我不去薛姨妈也不会怪我的。”

袭人连忙插话道:“这话可不对。薛姨妈跟大老爷不一样。咱们住得近,又是亲戚,你不去岂不是让她心里不舒服。你怕热,就早点起床去那边磕个头,喝杯茶再回来,岂不是很好。”

贾宝玉还没来得及说话,林黛玉就先笑了:“你看人家宝姑娘昨天为了陪你赶蚊子,你也该去一趟表示表示。”

贾宝玉一听,不解地问:“什么赶蚊子?”

袭人便把昨天睡觉无人陪伴,宝钗姑娘来坐了一会儿的事情说了出来。贾宝玉听后连忙说:“这不应该。我怎么睡着了,真是怠慢了她。”接着又说:“明天我一定去。”

正当大家交谈之际,忽然看见史湘云穿戴得整整齐齐走过来,说是家里派人来接她了。宝玉和黛玉一听,连忙站起身来请她坐下。

但史湘云没有坐,宝玉和林黛玉只好送她到前面。史湘云眼泪汪汪的,因为有家人在旁边,也不敢太过表露情绪。

过了一会儿,薛宝钗也赶了过来,大家更加舍不得史湘云离开。还是宝钗心里清楚,如果史湘云的家人回去告诉她婶娘,史湘云回家后可能会受气,所以反而催促她赶紧走。

众人送到二门前,宝玉还想继续往外送,却被湘云拦住了。

史湘云转身又叫宝玉到跟前,悄悄叮嘱他说:“就算是老太太不记得我,你也要时常提起我,派人去接我。”宝

玉连连点头答应。眼看着史湘云上了车离去,大家这才回到屋里。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