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星轨余音
“雪龙2号”的甲板上,积雪正在阳光下融成细密的水珠。林薇将掌心贴在船舷的不锈钢栏杆上,残留的鱼符余温与金属的凉意交织,在皮肤表面凝成层薄薄的水汽。六枚鱼符化作光粒前的最后一瞬,她清晰地看见符身内侧浮现的星图纹路,此刻竟与船载天文仪实时传输的猎户座影像完全重叠。
“所有冰芯样本都已封存。”周砚的防水靴踩过甲板的积水,留下串淡蓝色的脚印——那是赤铁矿纳米颗粒在阳光下的显色反应。他手里的密封箱里,嵌着块从冰棺旁取下的黑曜石碎片,碎片边缘的星芒符号正以每分钟七十次的频率闪烁,与人类的静息心率完全同步。
陈教授站在实验室的恒温箱前,看着那枚嵌着超导颗粒的冰芯在35%氧浓度环境下缓缓融化。当冰层化作清水时,水中悬浮的黑色颗粒突然组成螺旋状,像微型的猎户座旋臂。“守契人用这种结构模拟了宇宙的基本力场。”他指着显微镜下相互缠绕的颗粒,“每颗颗粒都在释放特定频率的引力波,组合起来就是完整的星系模型。”
卡洛斯正用紫外线灯照射从冰谷带回的红色晶体,晶体投射在白墙上的光影里,隐约能看见玛雅历法的符号。“这些赤铁矿颗粒的排列周期,与金星的会合周期完全一致。”他调出手机里的星历表,将晶体光影与屏幕上的星图重叠,“你看这个‘长计数历’的终点标记,其实是颗位于猎户座旋臂的脉冲星坐标。”
林薇的目光被驾驶舱上方的磁场探测器吸引。指针虽然恢复了正常摆动,却始终围绕着零刻度做周期性震颤,震颤频率与六枚鱼符的共振频率相同。“它们还在影响地磁层。”她调出卫星云图,南极上空的能量漩涡已收缩成道银白色的光带,像条系在地球磁层上的丝带,“这道光带的轨道倾角,恰好与冥王星的公转轨道面平行。”
周砚突然发现实验室的光谱仪发出异常警报。当他将黑曜石碎片的光谱图与火山树岩浆的光谱比对时,屏幕上跳出组惊人的数据:两者的元素丰度完全一致,甚至连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周期都分毫不差。“金字塔的建造材料来自地核。”他摸着碎片冰凉的表面,“守契人从地核岩浆中提取了这种超密物质,就像从血液里提取干细胞。”
陈教授在冰芯融水的水样中加入了一滴“风”字鱼符的能量萃取液,水中的超导颗粒立刻组成个微型六芒星。“这是能量记忆效应。”他看着星芒中心浮现的“和”字符号,“守契人把宇宙法则编码进了物质结构,就像我们在DNA里写入遗传信息。”
船载雷达突然捕捉到组奇特的回波。当周砚将回波信号转化为三维模型时,屏幕上显现出十二根贯穿南极冰盖的能量管道,管道末端连接着分布在全球的十七个热点——与东非大裂谷、冰岛火山、黄石地热田的位置完全吻合。“是地球能量的输配网络。”他放大黄石公园的节点,“这里的管道直径是南极的三倍,说明守契人在板块边界设置了能量放大器。”
林薇站在甲板上仰望星空,猎户座的腰带三星此刻格外明亮。当她举起“归和”鱼符的拓片对照时,突然发现参宿四的光纹中藏着与鱼符相同的螺旋符号。“客星文明就在那里。”她指着那颗泛红的超巨星,“鱼符的能量频率与它的脉动周期完全同步,就像两个校准过的钟摆。”
卡洛斯的卫星电话突然响起,是马丘比丘遗址的研究员打来的。当他按下免提键,听筒里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太阳之门的石盘开始自行旋转,盘上的星图正以南极金字塔的星图为模板重新排列。“全球的守契人遗址都被激活了。”他翻出印加古籍中的插画,画中祭司们围绕石盘吟唱的场景,与此刻研究员描述的现象完全一致。
陈教授将十二根冰下空腔的共振频率输入音乐软件,生成的旋律竟与《礼记》中记载的“黄钟大吕”音阶完全吻合。“是华夏的十二律吕。”他跟着旋律轻哼,“守契人用声学原理构建了地球的能量调谐系统,就像给钢琴校准音准。”
“雪龙2号”穿越南极圈时,林薇在了望台上发现了奇特的现象:海面上的浮冰正在以固定的几何图案排列,形成个直径约一公里的正六边形。当她用激光测距仪测量六边形的边长时,数值恰好等于地球赤道半径与地核半径的比值。“是能量场的可视化。”她看着浮冰边缘泛起的蓝光,“守契人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地球本身就是个巨大的六脉能量转换器。”
周砚在分析海底沉积物样本时,发现其中含有高浓度的氦-3同位素。这些同位素的分布轨迹,与他绘制的全球能量管道图完全重合。“是核聚变的燃料。”他盯着质谱仪的读数,“金字塔的能量核心其实是座核聚变反应堆,用海水里的氘和氚作为原料——守契人教会了地球如何自己产生能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