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冰原星门
“雪龙2号”的破冰舱发出沉闷的轰鸣,螺旋桨搅碎的浮冰在船尾凝结成翡翠色的冰带。林薇站在甲板上,零下四十度的寒风裹着冰粒打在护目镜上,却穿不透掌心“归和”鱼符散发的温热。六枚鱼符此刻正悬浮在驾驶舱上方,组成的能量场让船载磁强计指针始终稳定在零刻度——它们在中和南极的地磁异常。
“北纬82度,东经54度。”周砚指着雷达屏幕上的红色光点,“这里的冰层厚度突然从三千米减到一百米,下方存在直径约两公里的空腔,与赤道光涡显示的金字塔轮廓完全吻合。”他调出卫星扫图,这片被称为“南极漩涡”的区域,冰层下的重力异常值与马丘比丘太阳之门的数值呈镜像对称,“就像有人用能量刀在冰盖下剜出了个空腔。”
陈教授正用显微镜观察冰芯样本,其中嵌着的黑色颗粒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光谱分析显示与猎户座陨铁同源。“是人工合成的超导材料。”他看着颗粒边缘规整的晶体结构,“守契人用这种材料在冰层中构建了隔热层,让空腔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5摄氏度——这就是金字塔能在冰川下保存数万年的原因。”
林薇的护目镜突然蒙上一层白雾,鱼符的共振让她看见冰层下的景象:黑曜石金字塔的塔尖嵌着颗篮球大小的水晶,水晶折射的光在空腔顶部绘出完整的六脉星图,其中代表“和”字的位置正对着猎户座方向。当她眨眨眼,幻象突然碎裂,无数细小的光粒顺着风向南极点飘去,在空中组成条银白色的光轨。
“是守契人的引导信标。”卡洛斯裹紧驯鹿皮大衣,他从印加古籍中翻出的航海图,此刻正与雷达显示的冰下地形完全重合,“图上的‘冰之眼’标记,指的就是水晶塔尖与地表的垂直点。”他指着图中用驼羊血绘制的螺旋符号,与青铜盘上客星文明的标记一模一样。
破冰船在冰面凿出的冰洞泛着幽蓝,周砚操控的无人潜航器下潜至百米深度时,摄像头突然传回震撼画面:冰层下的空腔里,金字塔的塔身在生物荧光的映照下通体发亮,塔身刻满的星图正以每秒三次的频率闪烁,与鱼符的共振频率完全同步。
“看塔基的十二根立柱。”林薇放大画面,立柱表面的凹槽里嵌着透明管道,管道中流动的银白色液体与太阳之门的液态金属氢特征一致,“它们在模拟太阳系的行星轨道,管道内液体的流速对应着行星的公转周期——水星的流速是木星的十二倍。”
潜航器接近塔门时,突然被股无形的力场弹回。周砚检查数据时发现,力场的频率与“归和”鱼符的基频相差3.14赫兹——正是圆周率的前三位。“需要精确校准能量频率。”他将六枚鱼符的能量参数输入计算器,“就像用钥匙开锁,必须对准齿纹的角度。”
当“归和”鱼符被固定在潜航器顶端,力场突然如潮水般退去。塔门缓缓开启的瞬间,空腔内涌出的气流让甲板上的积雪跳起了螺旋舞,雪粒在空中组成的图案,与卡洛斯披肩星图的北斗七星延长线完全吻合。
“是气压差形成的能量流。”陈教授看着风速计上的数据,每秒18米的气流中含氧量高达35%,与史前地球的大气成分一致,“守契人在空腔内保存了原始大气环境,金字塔其实是座文明基因库。”
破冰船搭载的雪地车在冰原上留下三道辙痕,林薇驾驶的领头车顶部,六枚鱼符组成的能量罩将零下五十度的严寒隔绝在外。车窗外,冰面下的蓝光越来越亮,偶尔有透明的冰棱从冰缝中穿出,棱面折射的光线在雪地上拼出六脉符号,其中“风”字符号的笔画间,流动着与马丘比丘声波同源的银白色光纹。
“距离目标还有三公里。”周砚的车台突然传来电流声,夹杂着类似摩尔斯电码的节奏。当他将声谱图与“风”字鱼符的声波频率比对时,屏幕上跳出段由星象符号组成的文字:“冰下有火,星门待时,六脉归位,和启万星。”
“是守契人的警告。”陈教授突然想起火山树的岩浆通道,“南极冰盖下其实存在活跃的地热系统,金字塔的能量核心很可能与地核岩浆房相连——就像给火山装了个能量转换器。”
雪地车在一处冰谷前停下,谷壁的冰面呈现出诡异的暗红色。林薇用冰镐凿下一块样本,冰层中竟嵌着无数细小的红色晶体,在鱼符光芒的照射下化作流动的光丝,顺着冰缝渗入地下。“是赤铁矿的纳米颗粒。”她看着光丝组成的网络,与东非大裂谷岩画的颜料分布完全一致,“守契人用这种导电颗粒在冰下构建了能量传输网。”
穿过冰谷时,周砚发现地面的积雪在以固定频率震颤,震动周期与六枚鱼符的旋转周期相同。他趴在雪地上听了片刻,隐约听见冰层下传来类似管风琴的鸣响,音阶变化与马丘比丘排水系统的旋律完全同步。“是空腔共鸣。”他用地质雷达扫描,发现冰下存在十二根中空的冰柱,“它们就像巨大的音叉,在鱼符能量激发下产生共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