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星槎龙骨鸣
星槎冲破大气层的瞬间,陈景明听见了龙骨发出的声音。
不是金属摩擦的锐响,是类似鲸歌的低频共鸣,从星槎底部的合金骨架里渗出来,顺着舱壁的纹路往上爬。他正趴在舷窗上看地球,蓝色的弧光在视野里逐渐收缩,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成玻璃珠,而那共鸣声就在这时漫过耳际,带着海水般的湿意——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泉州湾打捞古船时,潜水钟外传来的座头鲸的歌声,也是这样裹着咸涩的震动,仿佛要把人的骨头缝都泡软。
“是地磁场剥离的应激反应。”周砚的声音从控制台传来,他面前的屏幕上正跳动着一组波浪状的曲线,“星槎的龙骨用的是定向结晶合金,内部有纳米级的磁畴结构,离开地球磁场时会重新排列,这声音是磁畴翻转的振动频率。”他调出三维模型,龙骨的脉络在全息投影里亮起,像人体的血管在输送某种发光的液体,“你看,这些发光的脉络,走向和石峁祭台的地脉走向完全一致。”
陈景明凑近看,模型里的发光脉络确实与他手绘的石峁地脉图重合。最粗的那根主脉从星槎底部延伸至驾驶舱,正好对着林薇手中的黑曜石车辖,而车辖此刻正泛着淡淡的青光,表面的鳞纹像活过来似的轻微起伏。“不是巧合。”他指尖划过模型里的一个节点,那里的光芒突然闪烁了一下,“守契人把地球的地脉结构复刻到了星槎里,就像给船装了一副‘大地的骨架’,让它在宇宙里也能保持与母星的共振。”
林薇忽然“呀”了一声,举起车辖对着舷窗。黑曜石的切面将地球的蓝光折射成七道光束,正好落在控制台的七个按钮上。按钮的颜色瞬间变了,从原本的银白变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与璇玑铜盘的玉牙色泽一一对应。“它们在响应。”她转动手腕,光束随之旋转,按钮上的颜色也跟着流动,像融化的宝石,“这不是普通的装饰,是星槎的‘七窍’,对应北斗七星的能量节点。”
周砚立刻做了频谱分析,发现按钮变色时发出的电磁波频率,与石峁玉璋在阳光下的衍射频率完全相同。“是光频密码。”他调出数据库里的玉璋光谱图比对,重合度达到99.7%,“守契人用可见光的频率来编码指令,就像用不同颜色的光写信,只有特定的‘眼睛’才能读懂——比如这枚黑曜石车辖,它的折射率经过精确计算,刚好能解开这个密码。”
陈景明的目光落在储物格里的璇玑铜盘上。刚才还安静沉睡的铜盘,此刻正浮在半空中,底部的凹槽里渗出银色的雾霭,将铜盘托在离格三厘米的地方。那些雾霭不是静止的,在做着螺旋上升的运动,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一致,而铜盘边缘的“归”字,正随着雾霭的旋转逐渐变得透明,能看见背面的刻痕在发光。
“是暗物质场的作用。”林薇放下车辖,走到储物格前,“星槎离开大气层后,周围的暗物质密度会升高,铜盘里的超导材料开始响应这种密度变化。”她指着铜盘背面的刻痕,那些原本模糊的纹路此刻清晰如新,“这些不是普通的刻痕,是超弦理论里的‘卡拉比-丘成桐空间’模型,守契人用最原始的方式,在青铜器上刻下了十维空间的拓扑结构。”
陈景明忽然想起父亲笔记里的一句话:“玉有九窍,通于九天;铜有七律,应于七政。”他一直以为“七政”指的是日月五星,此刻看着铜盘的七枚玉牙与控制台的七个按钮共振,突然明白“七政”其实是星槎的七个核心系统——动力、导航、生命维持、武器防御、信息处理、暗物质探测、时空校准,每个系统都对应着一颗北斗星的能量特征。
“第一组数据来了!”周砚的声音带着兴奋,他面前的屏幕上跳出紫星云的实时扫描图像。与哈勃望远镜的静态观测不同,星槎的探测器捕捉到了星云内部的动态变化:那些六边形的细丝正在以每秒300公里的速度旋转,旋转产生的引力场在星云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漩涡的转速呈现出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与向日葵花盘的种子排列方式完全一致。
“是‘**星云’。”陈景明调出《山海经》里关于“烛龙”的描述:“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他指着屏幕上的漩涡,“这个漩涡就是烛龙的‘呼吸’,每次收缩扩张的周期是23.5小时,正好是地球的一个恒星日,守契人用地球的自转周期来标记烛龙的呼吸频率,方便我们计算进入时机。”
林薇的鱼符突然从手腕上挣脱,飞到控制台上方。鱼符表面的鳞纹全部竖起,像一把把细小的刀片,每个鳞片都反射出不同的星点——这些星点组成的图案,与紫星云漩涡中心的恒星分布完全吻合。“是星图校准器。”她伸手想抓住鱼符,却被一股无形的力挡开,“鱼符在自动校准我们与漩涡的相对位置,那些鳞片是微型的引力透镜,能放大漩涡中心的星光信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