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方的加入,如同给林凡的商业帝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尤其是在技术层面。林凡立刻将他安排进了长安城外,原本用于生产肥皂、香水等物的“林氏工坊”,并单独划出了一片区域,挂上了“林氏研发中心”的牌子,由墨方全权负责。
王伟从洛阳被紧急召回,一方面汇报洛阳最新情况,另一方面,也被林凡赋予了新的重任——配合墨方,将研发中心的产出,快速应用到“大唐速运”的实际运营中,并负责相关物资的采购和人员的协调。
王伟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穿着朴素、一脸认真的墨方,又看了看林凡那郑重的表情,心里有点打鼓。这年头,技术人才都这么低调了吗?
“墨……墨先生,”王伟试探着开口,嗓子依旧有点沙哑,“东家说您擅长机关巧技,不知您对咱们那标准马车,有何高见啊?能不能让车跑得更快,载得更多,还更省马料?”他问的问题很实际,直接关系到他的KPI和成本控制。
墨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王伟带着他去工坊的马车制造区实地查看。
看着工匠们按照林凡绘制的图纸,熟练地加工木材、打造铁制轴承、安装简易减震皮垫,墨方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林县男的设计,已远超当下工艺水准,尤其这轴承与标准化理念,堪称开一代先河。”墨方中肯地评价道,“不过……”
他走到一辆即将完工的马车旁,指着车轮与车轴的连接处:“此处受力最为集中,现有铁制轴承虽好,但长期颠簸,磨损依旧严重,需频繁更换。若能以精钢替代,并改进润滑,寿命可延长数倍。”
他又敲了敲车厢底板:“板材拼接处,尚有优化空间。若能采用榫卯嵌套辅以鱼鳔胶,结构更稳固,可进一步减轻重量。”
最后,他看向那简易的皮革减震:“此物聊胜于无。我有一法,或可用多层竹片叠压,制成弹性更佳、更耐用的‘弓形减震板’,替换此物。”
一番话,听得旁边的老工匠目瞪口呆,王伟也是两眼放光!
精钢轴承!榫卯结构!弓形减震板!这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啊!
“墨先生!您说的这些……能做出来吗?成本如何?”王伟急不可耐地问,脑子里已经开始计算升级马车后,效率提升能带来多少利润,以及自己的奖金能涨多少了。
墨方沉吟道:“精钢冶炼需改进炉温,成本初期会高一些,但长远看,节省的维护费用和提升的运力足以覆盖。榫卯结构与胶合,需要更精细的木工,但材料成本增加不大。弓形减震板,竹片易得,关键在于叠压工艺,我可设计专用器具,培训工匠。”
“干!必须干!”王伟一拍大腿,激动地对林凡道,“凡哥!听到了吗?这都是好东西啊!咱们的马车要是升级了,那还不把胡万那些破车甩出八条街去!”
林凡笑着点了点头,对墨方道:“那就劳烦墨先生尽快拿出详细的设计图和改良方案,所需银钱、物料、人手,直接向王伟支取。王伟,你全力配合!”
“得令!”王伟兴奋地应下,立刻进入状态,围着墨方开始问东问西,什么“新马车载重能增加多少”、“减震效果能提升几成”、“多久能出样品”,问题一个接一个,搞得墨方都有些应接不暇。
看着王伟那副恨不得立刻就把新马车量产出来的急切样子,林凡和墨方相视一笑。
然而,技术的革新并非一帆风顺。
当墨方将他设计的、更加复杂的榫卯结构图纸和“弓形减震板”的制作要求交给工坊的工匠时,遇到了阻力。
这些工匠大多是老师傅,习惯了原有的、相对简单的制作流程。面对墨方那些精妙却繁琐无比的结构,以及要求严苛到“分毫不能差”的尺寸标准,纷纷表示难以做到,或者认为“没必要如此麻烦”。
“东家,不是俺们不用心,是墨先生这要求……也太高了点!”一个资格最老的王工匠对着前来视察的林凡和王伟抱怨,“您看这个榫头,要削成这么个奇怪的弧度,稍微差点劲就容易断,俺干了一辈子木匠,也没见过这么弄的!”
“还有这个减震板,要把十几层竹片压得一般厚薄,还要用特定的胶,俺们这老手艺,实在拿捏不准啊!”另一个李工匠也附和道。
王伟一听就急了,哑着嗓子道:“老王头,老李头!墨先生这是新技术!新技术懂不懂?就是要打破你们的老框框!做不出来就想办法!多试几次!咱们林氏工坊,要的就是精益求精!做得好,奖金翻倍!做不好,可是要影响你们那个……那个KPI考核的!”
“可以皮挨?”王工匠一脸茫然,“王管事,那是啥?”
“就是……就是考核你们干活好坏的指标!”王伟强行解释,“关系到你们的工钱和奖金!墨先生的标准,就是新的KPI!”
老师们傅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为难和抵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