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指尖刚触到琴弦,车间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金属滚轮在水泥地上碾过的刺耳声响。他抬头时,就见林舟推着辆半人高的金属框架冲进来,蓝色实验服下摆被风掀起,脸上沾着几点银灰色的金属粉末,眼睛却亮得像淬了火。
“成了!沈砚你快看!”林舟把框架往地上一放,金属腿架与地面碰撞发出闷响,惊得角落里正在整理声纹图谱的青芜抬起头,耳尖还沾着片没来得及拂去的梧桐絮——早上她去厂区外的老梧桐树下采集树脉气,回来时总带着这一身自然的痕迹。
沈砚放下吉他起身,目光落在那金属框架上。这东西看着像辆被拆解了外壳的四轮车,但结构又与寻常汽车截然不同:没有发动机舱,取而代之的是中央一个半透明的椭球形腔体,腔体壁上布满细密的银色纹路,像极了他之前绘制的天脉声纹拓印图;四个车轮并非橡胶材质,而是嵌套着超导磁环的合金轮,轮轴处缠绕着几缕泛着淡绿光的导线,那是青芜用树脉气凝练出的“活线”,能随着能量流动自主调整松紧。
“声能转化腔体按你给的声纹参数做了第三次校准,超导磁悬浮轮也测试过承重了,”林舟指着腔体上的纹路,语气里是藏不住的兴奋,“就是最后一步——充能,还得等青芜姑娘帮忙。”
青芜已经走了过来,她伸出手指轻轻贴在椭球形腔体上,指尖的淡绿色光晕与腔体壁的银纹一碰,那些纹路瞬间像活过来般亮了起来,沿着腔体壁游走成一圈闭环。“树脉气与天脉声能的共振频率很契合,”她转头看向沈砚,眼底带着点好奇,“只是这‘车’没有马,没有帆,真的能像你们说的那样跑起来吗?”
沈砚想起三天前林舟拿着设计图找他时的场景。这位现代机械工程团队的负责人,在看到沈砚记录的“声能驱动天织机”原理后,突然拍着大腿说“这能造车”——现代超导技术解决无摩擦承重,天脉声能提供清洁动力,再加上青芜能稳定输出的树脉气作为“能量介质”,三者结合,便是一台完全脱离传统能源的“声能车”。当时沈砚还笑着问他“不怕造出来是个不能动的铁疙瘩”,现在看来,林舟的底气不是凭空来的。
“试试就知道了。”沈砚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小小的声纹发生器——这是他根据天脉琴的共鸣原理做的简化装置,能发出稳定的低频声能。他将发生器嵌入腔体顶部的接口,轻轻一旋,发生器立刻发出一阵极其细微的嗡鸣,像是蜂鸟振翅般难以捕捉,却让整个腔体瞬间亮了起来,淡蓝色的光晕从银纹中透出,在地面上投下流动的光影。
“青芜,麻烦你了。”林舟递过去一个连接着腔体的能量导管,导管末端是个掌心大小的凹槽。青芜点点头,将手掌覆在凹槽上,闭上眼睛凝神片刻,指尖的绿光便顺着导管缓缓流入腔体。随着树脉气的注入,那淡蓝色的光晕渐渐与绿光交织,变成一种温润的青蓝色,腔体里传来类似风吹过竹林的轻响,没有发动机的轰鸣,没有燃油的气味,只有一种纯粹的能量流动声。
“能量饱和了!”负责监测数据的研究员突然喊道,屏幕上的能量条稳稳停在100%的位置,各项参数都在安全范围内。林舟一把拉过沈砚,又朝青芜招招手:“走!去试车道!”
厂区后侧的试车道是条两公里长的环形路,平时用来测试厂里的工程车辆,此刻已经被林舟提前清场,只在入口处留了两个负责安保的同事。声能车刚被推到起点,那奇特的造型就引来了两人的好奇目光,其中一个戴安全帽的小伙子忍不住探头问:“林工,这是新研发的观光车?怎么看着跟科幻片里似的?”
林舟没工夫跟他解释,拉着沈砚坐进了简易的驾驶座——说是驾驶座,其实就是在框架上固定了两个座椅,前方有一块小小的显示屏,显示着速度和能量剩余。青芜犹豫了一下,也在副驾驶旁边的空位上坐下,手轻轻抓着框架边缘,眼神里带着点紧张。
“我先试试低速。”林舟按下启动键,声能车没有任何顿挫感,就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缓缓向前,速度表上的数字从0慢慢跳到10。沈砚感受着座椅传来的轻微震动,比他想象中平稳得多,甚至比厂里的电动观光车还要安静,只有耳边掠过的风声能证明他们在移动。
“能加速吗?”沈砚问道。林舟眼睛一亮,轻轻转动控制杆,速度表上的数字开始快速攀升:20、30、40……当指针停在60时,声能车依然平稳如初,没有丝毫晃动,车轮与地面几乎没有摩擦声,只有风穿过金属框架的呜咽声。青芜惊讶地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树木,下意识地抓紧了框架:“好快……而且一点都不颠。”
“这就是超导磁悬浮的好处!”林舟得意地说,“没有物理摩擦,损耗极小,再加上声能转化效率高,这台车的续航绝对比传统电动车强得多。”他说着,突然一打方向,声能车灵活地拐过一个弯道,车身倾斜角度很小,完全没有传统车辆转弯时的离心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