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阁内,炭火正旺,却难完全驱散窗外呼啸风雪带来的凛冽寒意。鹅毛大雪密集敲打着窗棂,窗外世界一片混沌银白。
周景昭坐于主位,面前放着京兆府的防灾公文和汉中封地的平安信。陆望秋(虽作男装打扮,但眉宇间的清秀与聪慧难以完全遮掩)正在汇报,声音沉稳:“公子,京兆府虽早有严令,然此次雪势急猛,远超预期。长安、万年两县外,已聚集大量周边畿县灾民,屋舍压垮,饥寒交迫,情形堪忧。”
谢长歌立于窗边,冷声道:“天灾无情,**更甚。边镇讯息恐已中断,需防变乱。”
青崖子抚须沉吟:“百姓饥寒,易生变乱,亦易被煽动。朝廷常平仓,恐难持久。”
司玄静坐一旁,气息如同她鞘中的剑,清冷而收敛,但若有任何威胁到周景昭的迹象,这位已是剑心通明的宗师必将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她简洁道:“灾民乃变数,处置不当则乱,处置得当或可收民心。”
玄玑目光扫过窗外,以其对天象的精准把握,开口道:“此雪恐将持续三五日不止。北疆酷寒更甚,草蛮生存艰难,戾气必增。高句丽使团如困兽,其太子铤而走险之可能,亦随之大增。长安看似冰封,实则危如累卵。”
周景昭静静听着,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前世记忆中的一些画面。简单的施粥赈济只能解一时之急,并非长久之计,且易养成惰性,管理不善反而滋生问题。他需要一种更能激发内生动力、并能持续产生效益的方法。
他手指轻敲桌面,缓缓开口,眼中闪烁着一种与这个时代截然不同的思辨光芒:“诸位所言极是。然,施粥放粮,乃救济之下策,只能暂保其不死,却无法助其自立,更易滋生坐等救济之惰性,乃至争抢斗殴之乱象。”
众人闻言,皆是一怔,不解地看向他。不施粥,难道眼睁睁看着百姓冻饿而死?
周景昭继续道:“本王有一策,或可两全。名曰——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陆望秋若有所思地重复道。
“然也。”周景昭点头,“与其白白发放米粮,不如招募青壮灾民,以其劳作换取酬劳(钱或粮)。如此,灾民凭自身劳力获得衣食,心中有底,更能维持尊严,避免无事生非。其所得,亦可惠及家小。”
青崖子眼中精光一闪:“此法大善!颇合道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旨!却不知……欲使灾民为何种工?”
周景昭微微一笑,抛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陌生的词:“本王欲令其制作并售卖一种新型取暖燃料——蜂窝煤,或称煤球。”
“蜂窝煤?煤球?”众人面面相觑,连见识最广博的青崖子和玄玑都露出了疑惑的神情。石炭他们知道,但从未听过如此称谓。
周景昭耐心解释:“此乃一种将石炭粉、黄土(或黏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加水搅匀,用特制模具压制成型(中空多孔,形似蜂巢,故称蜂窝煤),晾干后即可使用的燃料。相比直接燃烧煤炭或柴薪,其燃烧更充分,热量更高,耗时更久,烟尘相对较少,且成本低廉。寻常百姓家,有一个小炉子,配上几块蜂窝煤,便可安然度过寒夜,远比烧柴取暖来得实惠持久。”
他描述的前景让众人眼前都是一亮!这若是能成,简直是雪中送炭的绝佳之物!
陆望秋立刻意识到关键:“殿下此物妙极!然,这需要大量石炭……石炭开采、贩运,皆需官凭执照,尤其京畿之地,管控更严。石炭矿开采之权,掌握在工部及少府监手中,寻常商人极难获得,更遑论……”她顿了顿,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更遑论一位亲王殿下。
谢长歌也冷声补充:“且,士农工商,商为末业。皇子亲王,公然经商,与民争利,乃是大忌,极易被御史言官攻讦,有损殿下清誉。”
这正是周景昭预料之中的两大难题。他沉吟片刻,道:“开采权之事,确实棘手。或可先尝试从现有合法石炭商手中购买煤石炭粉,但长期来看,非根本之计。”他目光转向陆望秋,“望秋,你精于庶务,此事可细细思量,有无合规途径可获得一小片贫矿或废弃矿坑的开采权,哪怕产量不高,能支撑初期便可。”
他相信以陆望秋的家世背景和对政务的了解,或许能找到一些门路。
陆望秋凝眉沉思,郑重颔首:“此事关乎重大,容我细细斟酌,探寻可行之法。”
“至于经商之嫌……”周景昭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本王自然不会亲自出面。可寻一可靠之白身代理人,于前台操持一切。王府只需在幕后提供些许‘资助’即可。所得利润,大部分可继续投入采买原料、扩大生产、支付工钱,小部分亦可补贴赈灾。账目公开透明,即便有人查问,亦可谓‘惠民善举’,而非牟取私利。” 这是他所能想到的规避风险的最佳方式。
玄玑忽然开口,他虽未认主,但对此策本身颇为赞赏:“殿下此策,确实远超寻常赈济之思。若能成功,不仅解眼前之困,更能得一长久惠民之业。玄玑不才,于天文气候略有感知,可协助判断后续天气,以便规划生产与销售时机。”这是他释放出的一个积极信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