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沉默的陈默,此时轻轻推了下眼镜,开口了,声音平静却极具穿透力:“钱总,苏编辑。根据《风味》杂志内部数据及餐饮行业白皮书显示,近年来,强调‘在地性’、‘手作感’、‘人情味’的特色小微餐饮,客流粘性和口碑效应普遍高于标准化连锁品牌。盲目追求‘高端’和‘规模化’,可能导致品牌核心价值稀释,最终被市场反噬。”
他操作了一下电脑,调出几张图表:“另外,关于预制菜市场,虽然规模增长,但消费者对‘添加剂’、‘营养流失’的顾虑也在同步上升。主打‘锅气’和‘现炒’的餐饮模式,正重新获得价值认可。”
苏曼和钱富贵的脸色微微变了。陈默用数据和理论,直接撼动了他们那套“标准化”、“高端化”的逻辑根基。
钱富贵有些恼羞成怒:“陈先生,你那是理论!做生意要讲实际效益!”
就在这时,服务生开始上菜,是这家民宿准备的所谓“创意融合菜”。摆盘极其精美,像抽象画,但分量少得可怜,味道也……一言难尽,为了追求新奇,搭配有些诡异。
苏曼却颇为欣赏地点头:“嗯,这道菜的摆盘很有解构主义风格,口感层次也丰富。”
苏小豆坐在旁边一直没吭声,此刻看着那碟子里的两三口菜,忍不住小声嘀咕:“辣椒和巧克力酱搭配……这不符合味觉协同原理啊,口腔会困惑的……”
他声音不大,但在略显尴尬的安静中格外清晰。
苏曼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锐利的目光扫向苏小豆:“小豆,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餐饮美学是很深的学问。”
苏琪立刻像护崽的母鸡一样,把苏小豆往身后一拉,梗着脖子反驳:“他说得没错!吃东西最重要的是好吃!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中看不中吃,有什么用?我们奶奶说过,食物入口,骗不了人!”
宴席的气氛彻底跌入冰点。双方理念差异巨大,根本无法沟通。
最终,这顿“鸿门宴”在不欢而散中收场。苏曼和钱富贵留下那份所谓的“合作建议书”,带着明显的不悦离开了。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苏琪气得胸口起伏:“看到了吧!他们根本不懂!他们只想把一切都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陈默合上电脑,冷静地说:“意料之中。他们的逻辑是资本和流量的逻辑,不是美食和人情味的逻辑。接下来,他们很可能会采取其他手段。”
我拿起那份沉甸甸的“合作建议书”,心里明白,拒绝“合作”,意味着战争才刚刚开始。苏曼和钱富贵,绝不会善罢甘休。
“鸿门宴”不欢而散后的几天,表面风平浪静,但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笼罩着老林菜馆。苏琪明显更加警惕,连带着苏小豆和小辉都有些紧张兮兮。
陈默则动用了他的所有人脉和信息渠道,密切关注着《美食家》杂志和“客来香”的动向。
果然,暴风雨在三天后的一个早晨骤然降临。
先是几个本地生活类的微信公众号,几乎同时推送了内容相似的“软文”。文章标题看似客观——《青川镇餐饮新风向:“客来香”引领新派中式体验》、《传统与创新,本土餐饮的破局之道》。但文章内容却充满了拉一踩一的暗示:
“相比起某些固守陈旧模式、依赖‘情怀’买单的老店, ‘客来香’青川镇分店大胆引入现代餐饮管理理念,在保留本土风味的基础上,注重环境美学与用餐体验升级,更符合当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客群的需求……”
“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传统小店虽然拥有一定口碑,但在食品安全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其赖以生存的‘烟火气’有时也与‘卫生隐患’仅一线之隔,此前就曾发生过因卫生问题被监管部门要求整改的情况……”
文章写得颇具迷惑性,没有直接点名,但字里行间,谁都看得出来那个“固守陈旧”、“存在卫生短板”的老店指的是谁。
“无耻!他们怎么能这么写!”苏琪看到推送,气得差点把手机摔了,“我们什么时候依赖‘情怀’买单了?我们的菜不好吃吗?还有卫生问题,那明明已经整改好了,他们这是颠倒黑白!”
这还没完。到了中午用餐高峰期,几个主流的美食点评APP上,关于老林菜馆的页面下,突然集中涌现了一批“一星”差评。
这些差评账号大多是新建的小号,评论内容却“专业”得可怕:
“慕名而来,失望而归。回锅肉肉质柴硬,明显不是新鲜猪肉,怀疑是冷冻货。”
“麻婆豆腐一点不烫,温吞吞的,豆腐有豆腥味,花椒也不麻,徒有虚名。”
“服务极差,叫了半天没人应,服务员爱答不理,环境嘈杂得像菜市场。”
“点了招牌卤味,味道尚可,但吃完后全家拉肚子,严重怀疑食材卫生!”
每条差评都写得有鼻子有眼,细节丰富,极具煽动性,明显是精心编排过的“黑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