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电商浪潮的冲击与转型 第三节:假货的幽灵再现
夏日的梅林县,空气中弥漫着潮湿与焦灼。梅家合作社的缝纫车间里,往日哒哒作响的机器声稀疏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压抑的沉默。
王大姐手中的针线活慢了下来,她时不时抬头望向仓库方向,那里堆积着越来越多印有“云绣”标识的成品袜,它们本该在几天前就发往各地的经销商,如今却像被遗弃的士兵,无声地诉说着滞销的困境。
梅小艳站在仓库门口,手里捏着一份最新的销售报表,指尖冰凉。短短一个月,“云绣”手工袜的销量断崖式下跌了百分之六十。
她几乎能清晰地听到资金链紧绷欲裂的咯吱声。办公桌上,散落着几双从不同渠道收购来的假冒“梅家云绣”袜,针脚粗糙,图案模糊,用料低廉,与她手中合作社出品的细腻柔软、图案精美的正品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最让她心寒的是,这些假货的商标,竟做得与她们的“梅家”字样极其相似,只是“梅”字稍显扭曲,“绣”字多了个不起眼的点,不仔细看根本难以分辨。
“小艳姐,又退回来一批货。”年轻的销售员小李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脸上写满了沮丧,“批发市场那边的老板说,网上一样的袜子便宜一半还多,他们实在卖不动我们的了。”
小艳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知道主要从哪些网店流出来的吗?”
“查了,大多是淘宝上的一些新店,名字起得五花八门,什么‘江南布衣坊’、‘匠心独运老字号’,店主的注册信息都很模糊,IP地址也分散,很难追踪源头。但他们卖的货,图片盗用我们的,文案也抄,价格却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一!”
正说着,合作社的老质检员老王铁青着脸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双破了好几个洞的袜子。“小艳,你看看!这是我从县里惠民超市买的!消费者找上门了,说穿了两次就破,骂我们是黑心商家!我一看,又是假货!”老王气得声音发抖,“这已经不是影响销量了,这是在砸我们‘云绣’的牌子!几年的心血啊!”
小艳接过袋子,那劣质的触感和刺鼻的化纤味让她胃里一阵翻腾。
品牌危机,这是比单纯销量下滑更致命的打击。她立刻召集了合作社的管理层开会。
会议上,周建国眉头紧锁,率先开口:“必须走法律途径!我打听过了,可以委托律师发函给平台,要求下架这些假货店铺。同时我们得赶紧把‘梅家’、‘云绣’这些商标都正式注册下来,以前没在意,现在让人钻了空子!”他经历过风雨,深知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然而,负责渠道的年轻员工小赵面露难色:“周叔,发函给平台流程慢,而且这些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封了一个,可能又冒出十个。最关键的是……”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下去,“我托朋友查了几个卖得最凶的网店后台,发现他们的发货地,大多集中在邻省的几个贫困县。那些地方,家庭小作坊很多,可能就是靠着这个挣点活命钱。我们如果强硬打压,恐怕……”
话没说完,但意思大家都懂了。
会议室里一片沉寂。
打压假货,维护自身权益,天经地义。可一旦牵扯到贫困地区和底层百姓的生计,事情就变得复杂而沉重,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无处着力,还可能被反噬同情心。
就在这时,梅小艳的手机响了,是大姐小红。
电话那头,小红的声音同样透着疲惫和愤怒:“小艳!超市这边也收到投诉了!说我们的袜子质量差!我一看,根本不是我们的货!肯定是网上那些假货流到线下来了!而且……而且我这边查到点消息,可能跟陈伟民那边有点关系,他好像暗中参股了一个什么批发公司,专门在网上倒腾这些低价仿冒品!”
又是陈伟民!
这个名字像一根刺,时时提醒着她们过往的伤疤和持续的纠缠。小艳的心往下一沉。
当晚,三姐妹在梅家老宅紧急碰头。小丽也从深圳打来了视频电话。屏幕上,她刚结束一天的忙碌,眉宇间带着倦色,但眼神依旧锐利。
“情况我都知道了。”小丽开门见山,“假货问题必须解决,但不能蛮干。直接法律手段打压,容易激起舆论反弹,说我们大企业欺负小老百姓,断了穷人的活路。这个帽子扣下来,‘云绣’的品牌形象更受损。”
小红气得在屋里踱步:“那怎么办?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他们仿冒,把我们拖垮?我们投了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心血,工人们一针一线熬出来的!”
小艳沉默着,目光扫过桌上那几双劣质的假货,又想起小赵提到的“贫困县”、“家庭作坊”。她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可能在山村里,靠着几台旧缝纫机,日夜赶工仿冒“云绣”的妇女们的身影。她们或许眼神浑浊,双手粗糙,为了孩子的学费,为了老人的药费,不得已才加入了这灰色链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