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电商浪潮的冲击与转型
主题: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变革、传统企业数字化突围
第一节:线上风暴的侵袭
2003年的秋意,比往年来得更沉一些,并非仅仅因为渐凉的天气,更因一股看不见摸不着,却足以颠覆一切传统商业逻辑的寒流,正顺着日渐普及的电话线、通过那些笨重的“大屁股”电脑显示器,无声无息地侵袭着梅林县,以及梅家三姐妹苦心经营多年的实体基业。
梅小红坐在“梅记百货超市”二楼的办公室里,窗外是县城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曾是温暖和希望的象征,此刻却让她感到一丝难以言喻的焦灼。
她面前摊开着最新一季的财务报表,那些曾经让她安心、代表着实实在在现金流入的数字,此刻像一条条下滑的陡峭曲线,触目惊心。
销售额同比下跌了百分之三十五,尤其是日用百货和标准化的服装鞋帽区域,业绩堪称断崖式下跌。仓库管理员老周刚刚才来汇报,库房里积压的夏季凉鞋和T恤衫堆积如山,原本为国庆旺季准备的货品,如今都成了占用资金、产生仓租的滞销品。
“经理,不是我们不努力啊,”下午的部门会议上,采购主管老李搓着手,一脸无奈,“现在年轻人,都不爱逛商场了。说是…说是都在那个什么‘淘宝’上买,点点鼠标,东西就送到家,比我们这儿便宜多了,花样还多。”
“淘宝?”小红皱紧眉头,这个词她隐约听过,小梅似乎提过,但她从未真正放在心上。她坚信,买卖东西,总得看到实物,摸到质地,讨价还价,那才是生意。隔着冷冰冰的屏幕,怎么信得过?
然而,现实给了她沉重一击。她走到窗边,俯瞰楼下超市的卖场。曾经摩肩接踵的购物通道,如今显得稀疏落落。
几个售货员倚在货架旁,低声闲聊,脸上带着对未来的茫然。货架上,那些曾经热销的品牌商品,如今像是被遗忘的士兵,蒙着一层难以察觉的细灰。
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攫住了她。她半生心血投入于此,从国企改制的风浪中搏杀而出,将一个小小超市发展为县域零售的标杆,难道真的要被这虚幻的“网络”击败?
与此同时,在深圳特区,梅小丽的“小丽电子厂”也正经历着另一种形式的“线上风暴”。
工厂的会议室里,气氛并不比小红的办公室轻松多少。小丽面前放着一份来自深圳一家新兴电商公司的巨额订单合同,数量可观,足以让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三个月。
然而,对方的条件却极其苛刻:单价压到近乎成本线,并且要求产品完全贴对方的品牌标签生产,抹去“小丽电子”的一切痕迹。
市场部经理阿鹏面色凝重:“梅总,这个价格,我们几乎无利可图,就是走个量,赚点微薄的加工费。而且…贴牌生产,长期下去,我们自己的品牌就彻底没了声音。现在网上购物兴起,很多这类电商公司,就是靠压榨我们这些实体工厂,用低价抢占市场。”
小丽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她何尝不知道这其中的弊端。
她想起自己当年从走私、灰色地带挣扎而出,一步步建立合规工厂、打造自身品牌的艰辛。这份订单,像是一块裹着蜜糖的毒药,能暂时缓解订单压力,却可能侵蚀工厂的立身之本。
“他们凭什么这么强势?”小丽沉声问。
“就凭他们掌握了线上的销售渠道,”阿鹏叹了口气,“现在很多年轻人买电子产品,第一反应不是去华强北,而是上网搜。流量和平台,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说谁能卖,什么价格卖,我们…我们很被动。”
工厂窗外,是特区蓬勃发展的景象,但小丽感到一种新型的、无形的壁垒正在形成,它不似当年外资并购那般咄咄逼人,却更加绵密无处不在,试图将她的工厂牢牢锁在价值链的最低端。
而远在梅林县郊区的“梅家纺织合作社”里,梅小艳遭遇的冲击则更为直接和令人愤慨。
工作室里,小艳和几位老师傅正对着电脑屏幕,脸色铁青。
屏幕上显示着好几家知名电商平台的页面,搜索“梅家云绣”、“手工保健袜”,跳出来的商品琳琅满目,价格却低得离谱,只有合作社正品售价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社长,你看这个!”质检员老王指着一条商品链接,愤怒地说,“这图片盗用我们的,连王大姐她们的工作照都直接扒过去了!可这价格,连我们的材料成本都不够!再点开评价看,好多买家收到货后骂是假货,质量差得很,掉色、开线,都算在我们‘梅家’头上!”
周建国拿着刚刚从县里批发市场买回来的“仿品”,递给小艳。
那袜子质地粗糙,刺绣歪斜,针脚混乱,却赫然贴着篡改后的“梅家云绣”标签,不仔细看,几乎能以假乱真。小艳摸着那劣质的布料,心一点点沉下去。
这些凝聚着下岗女工心血、承载着康复希望、刚刚获得市场认可的手工产品,正在被这些粗制滥造的假冒伪劣商品疯狂侵蚀着口碑和市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