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世纪末的抉择
主题:移民潮冲击、家族价值观碰撞,个体选择与时代浪潮的博弈
第一节:大洋彼岸的诱惑
一九九七年的初夏,空气里已然浮动着燥热与不安。
香港回归在即,举国欢腾,但在梅林县这座内陆小城,一种更为复杂、更为私人化的躁动,也在悄然蔓延。
移民,这个曾经遥远得如同天际星辰的词汇,随着国门进一步打开,信息如潮水般涌入,成了许多家庭饭桌上窃窃私语的话题。
这阵风,终究也吹进了梅家略显陈旧却温馨的老宅。
晚饭时分,桌上的菜式依旧是梅母精心烹制的家常味道:一盘清炒小白菜,一碗冬瓜排骨汤,一碟梅干菜扣肉。
三姐妹难得聚齐,小红刚从超市盘点回来,眉宇间带着疲惫却满足;小丽是特意从深圳赶回来的,风尘仆仆,但眼神锐利,时刻透着商人的精明与干练;小艳则显得心事重重,时不时瞥向安静坐在角落、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儿子小海。
饭吃得差不多时,梅母放下筷子,没有像往常一样张罗着盛汤,而是默默起身,从里屋的五斗橱最底层,取出一个印着外文邮戳的牛皮纸信封。
她的动作缓慢而郑重,仿佛那信封有千钧重。
“妈,啥东西啊,这么神秘?”小红擦了擦嘴,笑着问。
梅母坐回原位,手指摩挲着信封边缘,叹了口气,才缓缓开口:“加州……你们表舅,来信了。”
“表舅?”小丽皱了下眉,努力在记忆里搜寻这个远房亲戚。那似乎是一个很模糊的影子,只记得很多年前,他偷渡出去,吃了不少苦,后来据说在唐人街站住了脚。
“嗯,”梅母点点头,抽出信纸,信纸透着一股淡淡的香水味,与老宅陈旧的气息格格不入。“他在那边,开了好几家连锁超市,生意做得很大。”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个女儿,以及旁边安静玩耍的孙辈们,“他说……现在政策好了,他想帮衬家里人。他可以做担保人,帮我们……移民过去。”
“移民?”小艳最先惊呼出声,下意识地搂紧了身边的小海。小海似乎被母亲突然加重的力道惊扰,不安地扭动了一下。
这个词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餐桌上瞬间鸦雀无声。连一向沉稳的小红也愣住了,夹到一半的菜停在了空中。
梅母将信纸推到大桌中间,上面还有几张彩色的照片。
照片里,是宽敞明亮、货架高耸的现代化超市,比小红的“梅记百货”不知气派多少倍;是绿草如茵、带有游泳池和车库的独栋房子,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还有表舅一家穿着时髦,站在金门大桥前笑容灿烂。
“你们表舅说了,”梅母的声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诱惑,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那边机会多,环境好,教育更是没得说。他承诺,只要过去,他可以安排你们进他的公司,或者资助你们自己做点事。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她看向小梅、小海,还有小丽年幼的儿子,“小梅成绩好,到了那边,能上最好的大学,常青藤名校!还有小海……”提到这个有自闭症的外孙,梅母的声音哽咽了一下,“表舅打听过了,美国对这种孩子的康复治疗,水平是世界顶尖的,有专门的学校,有最好的医生……不像我们这里,连个像样的特教老师都难找。”
现实的利刃,精准地刺中了母亲们最柔软的腹地。
小艳的脸色瞬间白了,她低头看着小海,手指无意识地收紧。为了小海的病,她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她自己知道。国内资源的匮乏,周遭异样的眼光,无数次求医问药的失望……“世界顶尖”这四个字,像一道强光,照亮了黑暗中一条看似充满希望的路径,让她心跳骤然加速。
小红也沉默了。
她看着女儿小梅。小梅今年高二,成绩优异,是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考个国内的顶尖大学本是十拿九稳。
但最近,母女俩的关系却降到了冰点。小梅变得越来越叛逆,向往着西方电影里描绘的自由、奔放的生活,对母亲坚守的县城超市生意嗤之以鼻,觉得那是“土里刨食,没出息”。好几次激烈的争吵,都围绕着“我以后一定要出国”这个主题。
此刻,小梅听到外婆的话,眼睛瞬间亮了,那种渴望的光芒几乎要迸射出来,但她咬着嘴唇,强忍着没说话,只是紧张地看着母亲。
只有小丽,几乎是在梅母话音落下的瞬间,就斩钉截铁地吐出了两个字:“不去。”
她的反应太快,太决绝,让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梅母看向小女儿,眉头蹙起:“小丽,这不是小事,你别急着下结论。你看看表舅这照片,看看人家那生活条件……我们苦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孩子能有个更好的前程?难道你想让你的儿子,以后还在你这个电子厂里打工,或者像我们一样,在这个小地方挣扎一辈子?”
“妈!”小丽的声调扬了起来,带着她在商场上历练出的果决,“什么叫更好的前程?去国外刷盘子、站超市收银台,看人脸色,就是好前程?是,表舅是成功了,但那是多少年前的机会了?现在出去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一样激烈!而且,那里再好,不是自己的家!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我们这把年纪过去,就是二等公民,从头开始,谈何容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