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资本的暗涌
第三节:红与黑的博弈
订单被掐断的寒意尚未消散,另一种更具腐蚀性的恐慌又开始在“小丽电子厂”的车间里蔓延。蓝海科技不仅在市场上施压,更将黑手直接伸向了工厂的根基——人心。
短短几天内,又陆续有三名熟练技工和一名质量检测员提出了辞职,理由五花八门,归乡、创业、另谋高就,但每个人闪烁的眼神和最终都流向“河对岸那座正在加紧装修的新厂房”的归宿,都无声地指向同一个源头。
流言像潮湿霉斑一样在墙角滋生:“蓝海的新厂待遇更好,车间有空调,宿舍有热水器……” “听说那边只要过去,立马先发五千安家费……” “咱这老机器老是出毛病,订单又少了,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空气变得沉滞而压抑,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力量,听起来有些有气无力。工人们操作时常常走神,效率明显下降,偶尔交换的眼神里充满了不确定和焦虑。
工头王大山急得嘴角起泡,来回在车间里踱步,嗓门比平时更大了几分,却难以完全驱散那弥漫的悲观情绪。
梅小丽站在二楼的办公室窗前,俯瞰着显得有些沉寂的车间,心头如同压着一块巨石。
她知道,蓝海这是阳谋与阴谋并用,一边用高价和优渥条件分化瓦解她的团队,一边在市场上挤压她的生存空间,双管齐下,就是要让她内外交困,最终不得不屈服。
这种资本碾压式的攻击,对于她这样草根出身、每一步都靠血汗积累起来的小厂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绝不能坐以待毙!
小丽猛地转过身,目光落在办公桌上那部红色的老式电话机上。此时此刻,她不再是孤身一人。她还有姐姐,她们或许在不同的赛道奔跑,但根脉相连,血液里流淌着同样的坚韧。
她首先拨通了远在老家县城的二姐梅小艳的电话。线路不算清晰,夹杂着些许杂音,但小艳温和而关切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
“小妹?怎么这个点打电话?厂里没事吧?”小艳似乎总能敏锐地察觉到妹妹情绪里的异样。
“二姐,”小丽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决绝,“这边遇到点麻烦,有个美国来的大公司,想吞了我的厂子,吞不成,就使手段挖人抢订单。”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小艳的声音变得坚定起来:“他们想怎样?我们能做什么?”没有多余的疑问,只有全然的信任和支持。
小丽简单说明了情况,特别是技术骨干被盯上、订单被截流的困境。“……我现在需要时间,需要稳住局面,更需要找到突破口。二姐,你那边……”
“我明白。”小艳立刻接话,语气沉稳,“厂子里都是跟了咱们多年的老人,心不能散。我这边康复中心和合作社,别的不敢说,人心是齐的!我这就让周建国想办法,动员咱们这儿的老伙计、老师傅们,家里有亲戚朋友在深圳务工、懂点技术又信得过的,都帮你留意着,看看能不能介绍过来,哪怕临时顶一顶也好!还有,伤员家属里也有不少能干重活的,我组织一下,要是那边真有人使坏,咱们就组个‘护厂队’过去,别的干不了,轮流守夜,壮壮声势,看哪个敢来捣乱!”小艳的话朴实无华,却带着一种来自基层的、坚韧的力量。她的思路直接而有效——用最朴素的人心和人情,对抗资本的冰冷算计。
挂了小艳的电话,小丽心里踏实了不少。二姐那里或许没有尖端技术,也没有雄厚资金,但她有最宝贵的东西——一群经历过苦难、懂得感恩、愿意守望相助的人。
紧接着,小丽又拨通了大姐梅小红的电话。相比小艳的温和,小红的声音总是透着一股风风火火的利落劲儿。
“小丽?正想找你呢!我刚听说华南电子城那边好像换了供应商,是不是冲你去的?”小红的消息一如既往地灵通。
“大姐猜得没错,就是蓝海搞的鬼。”小丽把情况又快速说了一遍,“……现在最关键的是稳住生产,保住现有的几个老客户,不能自乱阵脚。但原材料采购,特别是那批定制的专用芯片,库存不多了,原来的渠道被蓝海打了招呼,要么涨价,要么断供……”
“芯片?”小红立刻抓住了重点,“要多少?什么型号?急不急?”
“型号我让阿鹏列清单,量不大,但很关键,缺了它主板就出不了货。最晚后天必须到位。”小丽快速回答。
“行!包在我身上!”小红几乎没有犹豫,“我超市刚好明天有两辆物流车要送完货空返深圳,我让带队的老赵联系你!你把芯片型号、采购地点告诉我,我让老赵他们直接去提货!放心,包装箱外头我给你裹上超市的日用品纸箱,伪装一下,我看谁能拦!”小红思路清晰,行动力极强,瞬间就利用起自己超市的物流网络,为小丽打通了一条应急的物资通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