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品牌危机、知识产权保护,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碰撞
第一节:假货的侵袭
深秋的梅林县,空气中已带了明显的凉意,但午后的阳光透过“梅家纺织合作社”办公室的玻璃窗洒进来,依旧暖融融的。梅小艳正和合作社的几个骨干,王大姐、李婶她们,围坐在一张铺满了各色手工袜样品的长桌旁,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桌上这些袜子,质地柔软,图案精巧,袜口内侧精心绣着小小的“云绣”商标和“梅家”字样,这是她们心血凝结的成果,是走出困境、赢得尊严的证明。
“小艳厂长,你看这订单,”王大姐扬了扬手里一叠传真纸,眼角的皱纹都笑深了,“市里那家大商场又要追加五百双!说是咱们的‘保健袜’回头客特别多,老人家穿了都说暖和,关节没那么疼了。”
李婶拿起一双藏青色、绣着如意纹样的男袜,摩挲着上面细密的针脚,感慨道:“谁能想到呢,咱们这些下了岗、带着伤的手,还能做出这么受欢迎的东西。以前在棉纺厂,就是机械流水线,现在这一针一线,可都有感情哩。”
小艳听着,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看着眼前这些重新焕发出光彩的工友们,她觉得所有的艰难——从康复中心的初创,到设备危机,再到周建国出事后的风雨飘摇——都值得了。
“云绣”这个品牌,不仅是产品,更是她们这些下岗女工、工伤康复者自立自强的象征。她刚想开口和大家商量一下扩大生产的事宜,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了。
闯进来的是合作社负责跑供销的小伙子,赵明。他满头大汗,脸色煞白,手里紧紧攥着几双袜子,气喘吁吁地,话都说不利索:“厂、厂长!不好了!出、出大事了!”
满室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小艳心里咯噔一下,站起身:“小赵,别急,慢慢说,怎么回事?”
赵明把手里那几双袜子“啪”地一下拍在桌上,和桌上那些精美的“云绣”正品混在一起。众人定睛一看,不由得都愣住了。赵明拿来的这几双,粗粗一看,花色、款式竟和他们的“云绣”袜极其相似,同样颜色的包装袋上,也印着模糊的“梅家云绣”字样。
“这…这是哪来的?”王大姐拿起一双,入手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布料粗糙扎手,弹性很差,上面的绣花歪歪扭扭,线头随处可见,凑近了还能闻到一股劣质染料的刺鼻气味。再仔细看那商标,“梅家云绣”四个字印刷模糊,“云”字甚至印得有点像“去”。
“批发市场!县里、邻县的好几个批发市场,全是这种货!”赵明喘匀了气,声音带着哭腔,“价格便宜得吓人,只有我们正品价格的三分之一!好多老主顾都跑来问,说我们是不是以次充好,或者为什么突然降价那么厉害!咱们、咱们这个月的订单,被退了一大半!”
仿佛一盆冰水从头浇下,小艳瞬间觉得那温暖的阳光都变得冰冷刺骨。她拿起一双假袜,那粗糙的质感像砂纸一样磨着她的指尖,也磨着她的心。她几乎能想象到,那些信任“梅家云绣”的顾客,买到这种劣质产品时的失望和愤怒。
“走!去看看!”小艳当机立断,声音因紧绷而显得有些沙哑。她抓起那几双假货,带着王大姐和赵明,骑上自行车就直奔县里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批发市场里人声鼎沸,各式商品琳琅满目。以往,小艳来到这里,总会留意针织品区域,带着几分自豪看着她们的“云绣”被摆在显眼位置。但今天,她一踏进这片区域,心就彻底沉了下去。
几乎每一个卖袜子的摊位上,都堆放着那种似曾相识的包装袋。红的、蓝的、绿的,印着蹩脚的“梅家云绣”字样,花花绿绿,铺天盖地。摊主们吆喝着:“便宜啦!便宜啦!名牌‘梅家’袜,厂价直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一些贪图便宜的顾客围拢着,成打成打地购买。小艳走到一个摊位前,拿起一双,强压着怒火问:“老板,这真是梅家合作社的货吗?怎么这么便宜?”
摊主是个精瘦的中年男人,眼皮都不抬一下,熟练地打包收钱:“哎哟,大姐,这还有假?你看这商标,‘梅家云绣’!如假包换!厂里搞活动,清仓处理呗!”他压低了声音,故作神秘状,“其实是有点小瑕疵,但不碍穿!划算得很!”
王大姐气得浑身发抖,拿起一双正品“云绣”袜递过去:“老板你看看!这才是真正的‘梅家云绣’!你们这货色差远了!”
摊主这才抬起头,上下打量了她们一眼,脸上露出不耐烦的神色:“哦?你们是梅家合作社的啊?呵,正品卖得贵,还不兴我们老百姓卖点便宜的?再说了,谁知道你们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顾客就认这个价钱!爱买不买!”
小艳拉住还要争辩的王大姐,脸色铁青。她环视四周,那些廉价的仿冒品像潮水一样淹没了市场,它们粗制滥造,却凭借低廉的价格疯狂地掠夺着正品的生存空间,更可怕的是,它们在肆意践踏和透支着“梅家”这个刚刚树立起来、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品牌声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