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技术引进与走私风险,商业信任危机
第一节
一九九六年的深圳,夏意初显,空气中弥漫着海风咸湿的气息与工业区特有的金属灼热味。
梅小丽的“小丽电子配件厂”经过几年的风风雨雨,已从最初的小门面扩建成拥有两间标准厂房、五十多名工人的小规模企业。虽算不上声名显赫,但在周边区域,也已以其质量稳定、交货准时而小有名气。
厂门口那块“不黑不白,不成大事”的木牌,被阳光晒得有些发白,字迹却依然清晰,像一道沉默的宣言,刻着女主人的经营准则。
下午四点,是一天中最闷热的时段。车间里风扇呼呼地转着,却吹不散焊接元件时产生的松香烟气和工人们额上的汗珠。小丽刚从流水线上下来,指尖还沾着一点黑色的焊锡膏。
她穿着和工人一样的蓝色工装,袖口挽到手肘,露出的一截小臂线条紧实,早已不是当年电子厂里那个纤细脆弱的打工妹。她正跟工头王大山核对一批发往东莞的电容订单,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来人是何启明。他依旧是一身剪裁合体的西装,皮鞋锃亮,与这略显简陋的工厂办公室格格不入。只是比起几年前,他眼角添了些细纹,眼神里的算计却更沉、更稳了。他身后跟着一个让小丽瞳孔微微一缩的人——林志强。
林志强瘦了些,脸上带着刚出狱不久的那种晦暗与紧绷,但那双眼睛里的精明与贪婪,丝毫未减。他扯出一个笑,带着点熟稔又试探的意味:“小丽老板,别来无恙?厂子搞得有声有色啊。”
小丽的心猛地向下一沉。林志强的出现,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瞬间搅起了她刻意压在记忆深处的那些混乱、危险和不光彩的过往。
她示意王大山先出去,关上办公室的门,隔绝了外面的机器噪音。
“何经理,林老板,”小丽的声音保持着一贯的冷静,但透着疏离,“什么风把二位吹到我这小庙来了?”
何启明笑了笑,自顾自地在唯一的沙发上坐下,目光扫过办公室里简单的陈设——一张旧办公桌,几把椅子,一个铁皮文件柜,墙上挂着生产进度表和营业执照。他的目光最后落在小丽身上,带着评估的意味。
“小丽,大家都是老熟人,我就不绕弯子了。”何启明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厚厚的文件,推到小丽面前的办公桌上,“看看这个。”
林志强在一旁补充,语气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这可是能让我们彻底翻身的宝贝!比当年倒腾那些芯片刺激多了!”
小丽疑惑地拿起文件。首页是几个醒目的英文单词和复杂的电路框图,她仔细翻看,心跳渐渐加速。
那是一份关于VCD解码器的技术资料和市场分析报告。VCD机,这在九十年代中期,是风靡全国的新兴家电,价格不菲,核心就是这解码器。
“VCD市场正在爆发,”何启明的声音像带着蛊惑的磁力,“现在市面上大部分机器靠进口,价格高昂。如果我们能自主生产解码板,成本能压下去一半不止!这里面的利润,你算得清。这风头,我们得赶上!”
小丽的指尖划过报告上那惊人的利润率预测数字,喉咙有些发干。她当然算得清。她的厂子目前做的只是最基础的电子配件,利润微薄,辛苦一年,不及这报告上一个零头。
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她的厂子就能真正脱胎换骨,不再是小打小闹的作坊。
“技术来源可靠吗?”她抬起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不露出波澜。
何启明与林志强交换了一个眼神。
林志强往前凑了凑,压低声音:“技术是‘参考’了飞利浦的部分设计,由香港的几个工程师弄出来的,绝对领先内地至少半年。这半年,就是一座金山!”他眼中闪烁着近乎疯狂的光芒,“特区现在搞这个的,谁不是这么起家的?规矩?规矩是后来者定的!我们先赚了再说!”
“关键是芯片,”何启明接话,语气平淡,却字字千斤,“核心的解码芯片,正规进口渠道价格高,审批周期长。等走完流程,市场早没了。”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小丽,“但我们有更快的办法。志强有渠道,能从海上过来,价格只有正规渠道的三分之一。”
“海上?”小丽的心猛地一揪。
“就是走私。”林志强直截了当,脸上带着一种混不吝的得意,“风险是有,但跟收益比,算个屁!特区这么多年,不就是这么闯出来的?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小丽,你当年那股闯劲儿呢?况且,在这三角洲,干这活的人,有多少,你自然晓得啊!”
办公室里一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知了声嘶力竭的鸣叫和远处货车的喇叭声。小丽感到一股熟悉的、带着罪恶感的兴奋感沿着脊椎爬升,几乎要攫住她的理智。
巨大的财富诱惑像一只温热的手,抚过她对成功的所有渴望。她仿佛能看到崭新的生产线、轰鸣的机器、工人们喜悦的脸,以及银行账户上不断跳动的数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