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设备危机
“康乐康复中心”像一株石缝里艰难探出头的幼苗,依靠着梅母那笔沉甸甸的“投资”和周建国东拼西凑、小艳精打细算维持着生存。
院子里的阳光似乎真的带来了一些暖意,王大姐她们脸上的麻木渐渐被一种小心翼翼的期盼所取代。
小艳每日忙碌着,针灸、按摩、组织大家做些简单的手工活计活动关节、更重要的是倾听和鼓励。
希望虽微弱,却真实地存在着。
然而,这抹初生的暖色,很快就被现实的冷雨浇得摇摇欲坠。意外,总是这样的,悄咪咪地奔来!
最大的困境,依旧是钱。
那笔当镯子的钱,支付了房租、押金、基本药材和最简单的生活设施后,已所剩无几。
而康复中心最核心的——专业的康复器械,却几乎是一片空白。仅有的几件,是从医院淘汰下来的旧货,笨重、陈旧,效果有限。
小艳看着王大姐僵硬的手臂,李阿姨无法自如弯曲的膝盖,心里焦急万分。她知道,单纯的按摩和针灸虽然能缓解部分症状,但要真正改善功能,离不开专业的器械进行针对性训练。
她曾一次次翻看医疗器械目录,那上面的价格数字让她一次次绝望地合上册子。
周建国更是愁得嘴角起泡,整日在外奔波,寻找一切可能低价获取设备的渠道。
他原本还算整齐的头发变得蓬乱,眼里布满了血丝,身上的烟味一天比一天重。
这天傍晚,周建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脸上却带着一种异样的、混合着兴奋与不安的神情。他没像往常一样先喝水,而是径直走到小艳面前,压低了声音,眼神有些闪烁:
“小艳,设备……有门路了。”
小艳正在给赵姐做艾灸,闻言猛地抬起头,眼中瞬间点亮希望的光:“真的?什么门路?哪家医院又淘汰了吗?还是残联有扶持指标了?”
周建国避开她惊喜的目光,喉咙滚动了一下,声音更低了,几乎像是耳语:“不是公家的……是……是南边过来的,二手货,但说是……**成新,价格只有正规渠道的三分之一不到。”
“南边?二手货?”小艳脸上的喜悦凝固了,慢慢褪去,换上了疑虑,“来源可靠吗?什么牌子?有合格证和保修吗?”护士的职业本能让她立刻追问细节。
周建国显得有些不耐烦,挥了挥手:“哎呀,现在哪还顾得上挑三拣四!人家说了,是国外医院更新换代下来的,性能好得很!就是……就是手续可能没那么齐全,但便宜啊!咱们现在这情况,能先用上就不错了!先把场面撑起来,等以后有了钱,再换好的!”
他的话语急促,带着一种被逼到绝境后的孤注一掷,眼神里的那丝不安却被小艳敏锐地捕捉到了。
“手续不全?”小艳的心沉了下去,“建国,这……这会不会有问题?医疗器械不是小事,万一……”
“能有什么万一!”周建国打断她,语气变得有些急躁,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粗暴,“人家说了没问题就没问题!都这时候了,还瞻前顾后的!王大姐她们的胳膊腿等不起!眼看着就要断炊了,你是要看着中心关门吗?!”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惊动了院子里正在慢慢散步的李阿姨,她担忧地朝这边望来。
小艳被他从未有过的态度噎住了,看着他布满红血丝的眼睛里那股近乎偏执的急切,到了嘴边的反对的话,又艰难地咽了回去。
是啊,等不起。
中心等不起,王大姐她们更等不起。那份对资金的极端焦虑,像一条鞭子,也在日夜抽打着小艳的神经。
或许……或许真的可以试一试?侥幸心理像藤蔓一样悄悄滋生。
在极度的经济压力和周建国的坚持下,小艳沉默了。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像阴云般笼罩在她心头,但她选择了妥协。
几天后,几台看起来确实有七八成新的康复设备被运进了中心。
有牵引椅、有站立架、有训练踏步机……表面擦得光亮,甚至还能看到一些外文的标识,似乎印证着“国外淘汰”的说法。
工人们好奇而期待地围拢过来,周建国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指挥着送货的人小心摆放。
只有小艳,心里那根弦始终紧绷着。
她仔细检查着这些设备,发现接口处有些磨损,螺丝有拧动过的痕迹,说明书全是看不懂的外文,没有任何合格证明文件。
她试着启动那台看起来最关键的电动牵引椅,电机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似乎夹杂着一种不和谐的杂音。
“这声音好像有点不对……”小艳担忧地说。
“二手设备都这样!用用就好了!”周建国大手一挥,不以为意,甚至亲自上去试了试,“你看,没问题!好得很!”
小艳抿紧了嘴唇,没再说话。
她只能更加小心,每次使用前都反复检查,亲自操作,不敢让工人们独自使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