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中国灵异地标真实地点灵异故事集 > 第224章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的传说(4)

还有1978 年,那次的修缮三塔,出了件大到让整个大理文物圈都炸锅的大事。修缮人员在千寻塔塔顶发现了一个暗室,还从里面挖出了一箱子实打实的宝贝。

当时有一位修缮的工作人员老李,他后来退休在家带孙子,还经常把这事当故事讲给小孙子听。他的小孙子听到后来,听他起个头,都能接着问,“爷爷,你是不是要说那个金佛晃得你睁不开眼的故事?”

老李那会才三十出头,在是队里出了名的干活仔细。他拆砖、搬瓦都比别人慢半拍,总怕碰坏了老物件。

那天上午,老李跟队友们拆到千寻塔最顶上一层,刚撬起一块青石板,老李就发现底下好像是空的。石板边缘有道细缝,用手一推似乎还能活动,老李还隐约闻到了点淡淡的木头香味。

“哎,你们快看!这石头不对劲!” 老李赶紧喊队友过来,急的手里的撬棍都忘了放下。队长赶紧凑过来,用手电筒往里照,“小心点,别硬撬,要是有东西别给砸坏了。”

几个人找了块软布垫在手上,慢慢把石板挪开,里面赫然藏着个巴掌大的黑檀木盒子,盒盖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经文,刻的纹路里嵌着点灰,让人一看就知道它已经在这儿放了很多年了。

“这盒子看着就不一般,不会是装了啥宝贝吧?” 队里一个叫王二的年轻人,激动地搓着手,眼睛都快贴到盒子上了。

队长瞪了他一眼:“别瞎激动,先打开看看。咱们都轻着点,可别给盒子弄裂了。”

盒子的钥匙孔里全是灰,锁早就锈死了。老李找了根细铁丝,蘸了点机油,慢慢从钥匙孔伸进去挑锁芯,“咔嗒” 一声,锁开了。

打开盒盖,盒子里面铺着层已经有点褪色了的深红色绸缎。虽然边缘已经起毛,但摸起来还是软的,没怎么糟朽。

盒子的最中间摆了个巴掌大的金佛,佛像的衣纹都能看的清清楚楚,阳光从塔顶的缺口照在金佛身上,金佛一下子就亮得晃眼。王二下意识地眯了眯眼,“我的妈呀,这得有几两金啊?”

金佛旁边放着个银壶,银壶工艺精湛。壶嘴雕成了小兽的形状,壶身上还刻着缠枝纹,用手摸起来特别光滑。还有一对玉镯,白得透亮,没一点杂质,用手掂着还挺沉,老李小心地拿起来对着光看,能看见里面淡淡的云絮纹。

最底下压着的是一叠泛黄的经卷。经卷已经脆得跟薯片似的了,老李怕给碰碎,还特意找了张硬纸板垫着才敢拿出来。拿出来展开一看,上面是用毛笔写的经文,字小得跟蚂蚁似的,但一笔一划都很工整。

当时他们经卷轻轻挪开后,发现底下还压着张纸条。纸都快成褐色了,上面用毛笔写着 “佛牙舍利藏于此塔,护塔永安”,字写得刚劲有力,末尾还盖了个红色的小印,只是印文模糊了,看不清是什么字。

“佛牙舍利!” 队长激动地一下子站起来,起的太急,差点摔倒,幸好老李扶了他一把。

“那可是佛门至宝啊!听说佛陀涅盘后就留下几颗,这可比金银值钱多了,要是能找到,咱们这次修缮可就立大功了!”

听到队长说的,大伙瞬间激动起来,七手八脚地翻木盒,连绸缎的边角都捋了三遍。王二还把盒子倒过来晃了晃,啥也没掉出来。接着大家又把暗室里的砖全敲了一遍,生怕里面藏了夹层,可敲了半天,砖都是实心的,连舍利的影子都没见着。

“会不会是被前人拿走了?” 王二困惑地挠着头。

老李环顾暗室,“不像,你看这石头缝里全是灰,没被动过的痕迹,盒子也是好好的,锁都没被撬过,要是有人拿了舍利,不可能这么整齐。”

也有人说:“会不会纸条是骗人的?故意逗咱们玩?” 可看这金佛、银壶,确实像是老物件。后来专家鉴定,这些宝贝都是唐代的,连绸缎都是当时的贡品,金佛的纯度还特别高,是真真切切的老物件。

这事很快就报到了上级,没几天就来了几个戴眼镜的专家。

这些专家背着仪器在塔上塔下转了好几天,又是用探测仪扫,又是钻小孔取样,连塔基都挖了半米深,土都筛了三遍,连个碎骨头渣都没找着。

有个老专家蹲在暗室里看了半天,摸着墙说:“这暗室是当年建塔时就留好的,没有二次开凿的痕迹,舍利按理说应该在这附近,怎么会不见了呢?”

寺里的老看守张大爷看他们忙得满头大汗,端了碗茶水走过来。“各位同志,歇会儿喝口水吧,别找了,舍利子没丢,是神柱把它收起来了。”

大伙都围过去听,张大爷坐在塔脚的石头上,喝了口茶继续说:“我爷爷的爷爷就是这寺里的看守,传下来的说法是,当年建塔就是为了镇妖,佛牙舍利是塔的‘心’,要是挖出来了,塔的灵气就散了,妖风又会起来,哪还能站这么多年?它在塔里待着,才好护着咱们大理的平安啊。”

专家们听了张大爷的故事,没说信也没说不信,但也没再接着找舍利了。最后只把那些宝贝收走了,还特意嘱咐修缮队:“暗室原样封回去,别破坏了塔身结构。”

现在那些宝贝都放在大理博物馆里,摆放在最显眼的展柜里,旁边立着块牌子,写着 “1978 年千寻塔出土”。

每天都有游客到大理博物馆,时常还有小朋友指着金佛问:“妈妈,佛牙舍利在哪呀?” 讲解员就笑着说:“它还在千寻塔里呢,跟着神柱一起护着咱们大理,等你长大了,说不定还能在塔下感受到它的灵气呢。”

老李有时候也会带着孙子去博物馆,指着展柜里的金佛说:“你爷爷当年可是第一个看见这宝贝的,那时候啊,王爷爷还差点把盒子晃散了,被队长骂了一顿……” 每次说到这,孙子都会笑得前仰后合。

崇圣寺旁边的万卷楼塔,老辈人都叫它“读书塔”,因为夜里总有人能听见里面传来朗朗读书声。

据说这朗朗读书声最早能追溯到宋代。当时有个叫李青的秀才,家境贫寒,就借住在寺旁的破屋里,天天去万卷楼塔下读书。

李青读书特别刻苦,天不亮就去塔下背书,天黑了才回去,寺里的和尚都认识他。

那年秋天,李青进京赶考,走前摸着塔身说:“塔啊,等我回来给你添新砖。” 可他一去没了消息,有人说他病重离世,有人说他没考中羞于回来。

没过多久,夜里就有人听见塔里传出《论语》的读书声,还带着李青特有的说话结巴。

后来有人说,是李青死后执念太深,魂魄留在塔中继续读书。

到现在,还有学生考前去塔下转一圈,说“沾沾秀才的灵气”,偶尔夜里路过,还能隐约听见几句“有朋自远方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