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中国灵异地标真实地点灵异故事集 > 第148章 北京灰峪村——石炭纪岩层下的未解之谜(3)

备战洞的洞口早年就被人用碎石封死了。科考队的人搬走了部分碎石,弄出了个可以进入的缺口。

进到备战洞里面以后,他们发现洞内的岩壁上,有大量人工凿击的痕迹,岩壁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粉末。

苏晓在洞口附近的一块页岩上,发现了一处诡异的印痕。

印痕呈人形,长约30厘米,蜷缩状,头部、躯干、四肢的轮廓很清晰。看着就像是一个胎儿的形状。

在人形印痕的右侧,有一片树叶状的印痕,与“异常标本001”上的叶脉纹路完全一致。

更诡异的是,人形印痕的边缘,有着好些暗红色的斑点。经过便携式检测仪检测,显示含有微量的铁元素,与人体血液中的铁元素含量接近。

李默立即对该页岩标本进行采样,标记为“异常标本002”。

这时,洞外的天空突然阴沉下来,刮起了西北风,风速逐渐增大,坡上的岩层碎屑被风吹起,打在队员们的脸上、身上。

苏晓突然指着前面大道:“你们看那边!”

众人顺着她指的方向看了过去,只见化石坡顶部的山雾中,隐约出现一个头发垂至腰间的蓝色人影,背对着他们,与周栓柱1972年描述的“蓝布衫人影”完全一致。

人影停留约10秒后,就被起的山雾吞没,消失不见了。

发生了这么多诡异事情,队员们都感到很恐慌,陈瑶甚至提出提前结束科考。

李默考虑到队员的安全,以及已采集到的“异常标本002”,最后决定当天下午就撤离灰峪村。

回到学校后,李默将“异常标本002”送往实验室,进行切片分析和成分检测。

切片观察发现,人形印痕的岩层中,存在极细的管状结构,类似植物的维管束,但排列方式与已知的石炭纪植物均不同。

成分检测显示,岩层中除了常规的硅、铝、铁等元素外,还含有微量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通常存在于生物体内,在亿万年的地质作用中,一般会分解消失,而该标本中的氨基酸却保存完好。

更令人困惑的是,在“异常标本002”的树叶状印痕叶脉中,发现了一根黑色的纤维,长约8毫米,直径约50微米。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该纤维的表面有明显的鳞片结构,与人类头发的鳞片结构高度一致,且纤维中检测出了人类dNA的片段。

李默将研究成果整理后,投稿至《古生物学报》,但因“标本中的异常成分无法用现有地质理论解释”的原因,稿件被退回。

后来,李默多次申请重返灰峪村进行补充调查,但因“地质遗迹保护”“安全风险”等原因一直没被批准。

2020年,李默在学校图书馆整理旧档案时,意外翻到了一本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科考队的《灰峪村地质考察日志》。

日志是当时的带队教授赵文涛写的,里面记的内容让李默越看越惊讶。

赵教授在日志里说,当年9月23号,他们在化石坡海拔710米的地方采到一块页岩标本,里面有像头发似的黑色纤维,标本上还有个人形的印痕,印痕边上有暗红色的东西,看着像是什么生物留下的痕迹。

更巧的是,当天晚上,他们的营地帐篷外特出现了布鞋脚印,白天采的那块标本也不见了,标本袋里只留下一撮灰褐色的粉末。

当时向导也说的是,“是周氏女魂把标本取走了”,赵教授当时虽然觉得这种说法很不科学,可现场确实没发现有人闯进来的痕迹,所以只能把这事的经过记了下来,标注“存疑”。

这段记录和李默他们科考队遇到的事几乎一模一样,连标本消失、脚印的细节都没差。

李默想找赵文涛教授问问详情,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赵教授在1957年又去了一次灰峪村,之后就没了消息,至今下落不明,只留下一本没写完的手稿。

李默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赵教授的手稿,前面都是很正常的考察记录,只有最后一页写着:“石炭纪的岩层不像看着那么‘死’,难道真的是周氏玉娘附在上面,等着什么人。”

看着手稿上歪歪扭扭的字迹,李默心被揪紧。

2018 年科考队遇到的怪事、赵教授半个多世纪前的遭遇,还有那句 “等着什么人”,每一个疑问都在他脑子里打转,让他根本没法就此停下。

李默又接连三次向学校和地质遗迹保护部门提交申请,想再去灰峪村一趟,哪怕只在化石坡外围看看,可每次都被以 “保护遗迹”“存在安全风险” 为由驳回。

负责人还特意找他谈过话,劝他 “别钻牛角尖,有些现象暂时解释不了,不代表要靠‘传说’找答案”。

李默偏不认这个理。他翻遍了学校图书馆里所有跟灰峪村相关的资料,从 1950 年代的地质勘探报告,到 1980 年代的民间故事搜集稿,甚至连门头沟区的老报纸都没放过,想从字缝里找出点线索。

纸质资料翻完了,李默又准备从当地人口中打听消息。那些世代住在附近的山民,很多时候知道更多没被记录在纸上的事。

于是每个周末,李默都开车往斋堂镇跑。先去镇上的老茶馆坐半天,跟喝茶的老人聊天,听他们讲灰峪村的旧事。再去周边的村落打听,问有没有人认识以前灰峪村的住户,或者跟周氏家族有关的人。

有次在斋堂镇的集市上,他遇到个卖山货的老人,听说他在找灰峪村的线索,就跟他说:“以前灰峪村周氏有家守墓人,姓王,好像搬到镇上来了,具体住哪儿不清楚,只知道老人现在还偶尔提当年守墓的事。”

之后一个多月,李默几乎跑遍了斋堂镇的每个胡同,逢人就问 “您认不认识灰峪村搬来的一个姓王的守墓人?”。

直到有天在镇卫生院门口,遇到个看病的老太太,听他描述后说:“你找的是不是王启山?他住西头胡同,以前确实是灰峪村的,据说他家里祖辈都给周家守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