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中国灵异地标真实地点灵异故事集 > 第115章 香港九龙城寨——诡异饭香(2)

很快臭味飘到了巷口的公用水龙头,终于有人忍不住报了警。两个穿制服的警察踩着水洼过来,皮鞋陷在垃圾堆里,发出的声响。

就是这儿?年轻的警察捂着鼻子,抬头看三层。墙皮剥落得像块烂疮,窗台上堆着几个破花盆,里面的野草长得比花还高。

年长的警察敲了敲门,敲了半天没动静。正准备叫锁匠,门却自己开了道缝,阿玲的脸探出来,手里攥着个断腿的塑料娃娃,娃娃的裙子是用碎布拼的。

警察叔叔?

你妈妈在吗?年长的警察蹲下来,尽量让声音柔和。

在做饭啊。阿玲往屋里指了指,她说粥快好了。

警察举着手电往里照。十平米的小屋,光线暗得像黄昏。只能看到双层床的下铺蒙着块蓝布,其他的都看不清。

灶台边堆着捡来的废纸和塑料瓶,瓶瓶罐罐摞得快到屋顶。

而灶台前那个,竟只是件搭在竹椅上的碎花衫,衫子下摆垂到地上,被灶膛里漏出的炭灰染得发黑。

你妈妈在哪儿做饭呢?年轻的警察往屋里走,脚踢到个铁皮罐头,发出刺耳的声响。

就在那儿啊。阿玲指着灶台,她蹲在那儿搅粥呢,说要多放咸菜。

手电光扫过灶台,上面摆着个豁口的搪瓷碗,碗里盛着些黑乎乎的东西,已经干硬了,像是块凝固的血。

灶膛是凉的,没生火,只有几只蟑螂在灰里爬过。

那股腐味,是从双层床那边飘来的。

年长的警察走过去,慢慢掀开蒙着的蓝布,他只觉得自己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李月娥趴在下铺,身体已经僵硬,脸朝着灶台的方向,头发缠在枕头上,手里还攥着半根没烧完的火柴。

她的身下压着件褪色的蓝衬衫,是阿强的衬衫,上面全是已经发黑的血迹和床垫粘在了一起。

年轻的警察冲出门外就开始干呕,年长的警察盯着床底,有半截胳膊从床下露了出来,胳膊的皮肤已经变成了青黑色。

法医来的时候,巷口围了不少人。女的死了至少十天,男的更早,估计有半个月。

法医掀开白布,女的肺烂得不像样,咳血咳死的。男的是腿伤感染,死于败血症。

阿玲被带去警局,手里攥着那个塑料娃娃坐在长板凳上。

警察给她买了面包和牛奶,她小口吃着,突然说:妈妈做的粥更好吃,就是有点咸。

你妈妈什么时候给你做的粥?

昨天啊。阿玲舔了舔嘴角,面包屑粘在脸上,她还敲灶台叫我,说阿玲,快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警察对视一眼,没说话。灶膛里的灰至少积了半个月,昨天不可能生过火。

警察去查李月娥记录,翻了三天,才从1975年的入境记录里找到张泛黄的纸。

李月娥,1953年生,广东潮州人,1975年跟着丈夫阿强来香港,住进九龙城寨c区后巷7号楼。

阿强在码头扛货,她就在家捡废品,后来生了阿玲。

街坊说,他们家的灶台从早到晚不熄火,早上煮白粥,中午蒸红薯,晚上用捡来的菜叶煮菜汤。

阿强对她很好的,卖菜的肥婶说,扛完货回来,再晚都帮她捡纸壳,两个人蹲在灶台前分废品,有说有笑的。

变故是从今年春天开始的。三月的一个雨天,阿强在码头被集装箱砸断了腿。

老板只给了三千块赔偿,还不够他半个月的医药费。

李月娥的咳嗽就是那时候重起来的,夜里咳得整栋楼都能听见。

私塾的老太太说,阿玲那段时间总迟到,眼睛红红的,问她怎么了,就说妈妈夜里咳得睡不着,我要帮她拍背。

有次老太太给了阿玲半块月饼,阿玲揣在怀里,说要留给妈妈吃。

警察找到那个卖假药的老头,他在城寨的角落里开了个,其实就是张破桌子,摆着些贴了外文标签的空瓶子。

老头吓得直哆嗦,说阿强断腿后,李月娥来买过药,她说要最便宜的,能止疼就行。

老头承认自己卖的是淀粉掺颜料,我哪知道他那么不经折腾......

阿强死的时候,李月娥为什么不报案?年轻的警察问。

年长的警察没说话,翻出阿强的验尸报告,腿骨断裂处感染,引发败血症。

李月娥死的时候,手里攥着张揉烂的药方,上面的字迹被血浸得模糊,勉强能看清两个字。旁边还有张码头的辞退通知,日期是阿强断腿后的第三天。

警察去孤儿院回访,孤儿院老师说阿玲到了孤儿院后,每天夜里都哭着要妈妈。

有天老师查房,看见她蹲在床边,用手比划着灶台的样子,嘴里念叨:妈妈,火灭了,我给你添柴。

城寨的人凑了点钱,给李月娥和阿强买了两块薄皮棺材,葬在后山的乱葬岗。

下葬那天,阿玲抱着那个断腿的塑料娃娃,一直盯着棺材,没哭,也没说话。

送葬的人说,她时不时往7号楼的方向望,像在等什么。

可没过几天,张太又在巷口跟人说,李月娥家的灶台亮了。

夜里十二点,我起夜倒水,亲眼看见的,蓝火从灶膛里窜出来,映着墙面上的影子,在搅锅里的东西。

有人说她是看花了眼,那房子早就被封了。

但接下来,住在隔壁的赌档阿昌说,他半夜去厕所,也听见7号楼里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像有人在煮粥。还听见那女人喊阿玲,快吃,跟生前一模一样。

警察不信邪,夜里带着手电筒去看。门锁着,从门缝里往里照,灶台积着灰,锅碗瓢盆都蒙着蛛网,哪有什么火。

他们转身要走时,身后突然传来一声,门开了道缝,里面飘出缕淡淡的粥香,混着那股挥之不去的腐味。

年轻的警察吓得往后退,年长的却往前走了两步,用手电往里照。

灶台上的搪瓷碗还在,碗里的黑东西不见了,倒盛着半碗清水,水面上漂着半片菜叶,像刚被人换过。

阿玲不在这儿,你别等了。年长的警察对着屋里说。

屋里没动静,那缕粥香却慢慢散了,只剩下腐味,浓得化不开。

1993年,九龙城寨的拆除工程正式启动。曾经的c区后巷,连同7号楼那间十平米的小屋、汽油桶改的灶台,都被黄土覆盖。

几年后,这里种上了草坪、栽了杜鹃,立起了长椅,成了如今的九龙公园——孩子们在草坪上追跑,老人在树下打太极,谁也说不清脚边的泥土里,曾埋着怎样的灶台与等待。

阿玲后来被远房亲戚接走,去了新界。

二十岁那年,她回来看过。穿件干净的衬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站在杜鹃花丛前,手里还攥着那个断腿的塑料娃娃,娃娃的裙子洗得发白,却没扔。

妈妈,我来看你了。她轻声说。

风吹过花丛,带来股淡淡的草木香。阿玲突然笑了,蹲下来,用手指在地上画了个圈,像个小小的灶台。妈妈,我现在能自己煮粥了,不用等凉了再吃。

旁边有个刚会走路的小孩,跌跌撞撞地跑过来,指着她画的圈:姐姐,这是什么?

是灶台呀。阿玲摸了摸小孩的头,我妈妈以前在这里给我做饭。

小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突然指着花丛:那里有烟!

阿玲抬头望去,阳光下,杜鹃花的影子在地上晃,像跳动的火苗。她好像又听见了那个哑哑的声音,从风里传来:阿玲,粥好了,快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