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中国灵异地标真实地点灵异故事集 > 第54章 南京中山陵——无梁殿上的牌位

南京紫金山南边,有两处常被人提到的地方。中山陵大家都很熟,就从中山陵往东南走两里地,就是灵谷寺,这里就有中国最大的无梁殿。

无梁殿整个屋子都是用砖和石头砌起来的,没用到一根木头,连房梁都没有,所以叫“无梁殿”。

它建在明朝洪武十四年。因为一开始里面供奉的是无量佛,所以原来叫无量殿。

到了1928年,被改成了纪念阵亡将士的地方。殿里摆着好多白瓷牌位,整整齐齐一直码到顶。

正中间有块“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的匾额,四面墙上嵌着110块石碑,上面刻着三万三千多个北伐时牺牲将士的名字。白天太阳从三扇拱形窗户照进来,在牌位上投下一格一格的影子,看着也不觉得阴森。

但看管这里的老陈师傅说,这殿是有点怪的。

牌位的数量总对不上。早上数过一遍,下午再数,准会多出来一两个。新添的牌位边缘还有白瓷的毛边,像是刚从窑里烧出来的。

“不是我记性差,”陈师傅用抹布擦着最底下的牌位。

“三十年前就这样。我刚接这个活儿的时候,有天半夜听见殿里有动静,像是有人在搬东西。进去一看,靠西墙那边多了三个牌位,上面的名字我从没见过。”

1992年夏天,寺里想在殿里装吊灯。电工把电线拉好,合上电闸,灯泡亮了。可没过五分钟,灯自己灭了。检查线路,没发现问题,重新合闸,灯又亮了,过几分钟还是灭。

换了新灯泡试,情况一样。电工以为是开关坏了,换了个新开关,结果灯亮了不到三分钟就灭了。

当天下午,他们换了不同品牌的灯泡,甚至换了型号更大的稳压器,还是没用。只要合闸,灯最多亮十分钟,准灭,而且每次灭的时间都差不多,像有人在掐着表关灯。

后来方丈来看了看,说“这地方不用装灯了”,从此无梁殿就靠着窗户透进来的光和门口那盏长明灯照亮。

2015年,刚毕业的小吴来灵谷寺做文创产品开发,需要整理无梁殿里烈士的资料。

她第一次进殿那天是阴雨天,殿里比外面还亮些,那些白瓷牌位像蒙着层淡淡的光,看着挺暖。

“陈师傅,这牌位反光啊?”小吴举着相机拍照,镜头里的牌位边缘都镶着圈淡金色的边。

陈师傅往香炉里添了把香,“不是反光,是有人照着呢。”

小吴没听懂,蹲在西墙根拍那排最旧的牌位。其中一个牌位有点歪,她伸手想扶正,指尖刚碰到瓷面,就觉得有点烫,像摸到了刚泡过热水的杯子。她仔细一看,牌位上的名字是“周明礼,1905-1927”,照片上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笑得挺腼腆。

那天整理资料到傍晚,小吴发现自己的钢笔不见了。

那是爷爷传下来的旧钢笔,笔帽上刻着个“礼”字。她明明记得放在口袋里,转身就没了。

她在殿里找了两圈,最后在周明礼的牌位前看见了——笔横躺在供桌上,笔尖朝着牌位,像是被人特意放在那儿的。

“谢谢啊。”小吴顺口说了一句,拿起钢笔时,感觉笔杆有点潮,像是刚有人握过。

陈师傅值夜班时,总在凌晨三点听见无梁殿有动静。

不是哭声,是笔尖划过纸的“沙沙”声,偶尔还夹杂着翻书页的响动。

2018年冬天的一个雪夜,他揣着暖水袋往殿里走,想看看是不是进了野猫。殿门没锁,虚掩着,门缝里透出点光——不是长明灯那种昏黄的光,是亮堂堂的,像白天的太阳。

他推开门,看见供桌前站着个穿长衫的年轻人,背对着他,手里拿着支毛笔在纸上写着什么。桌案上摆着盏油灯,灯芯“噼啪”地爆着火星,照亮了旁边堆着的书稿,封面上写着“国民革命史稿”。

“谁在这儿?”陈师傅咳嗽了一声。

年轻人没回头,手里的笔却停了。过了会儿,他慢慢转过身,陈师傅这才看清,他戴着副圆框眼镜,脸白得像宣纸,正是牌位上那个周明礼。

“快写完了。”年轻人笑了笑,声音轻得像雪花落地,“就差最后一章。”

陈师傅往后退了半步,撞在门框上。等他揉了揉眼睛再看,供桌前空荡荡的,只有那盏油灯还在燃着。

灯油烧得只剩个底,本来灯旁边放着的书稿变成了一堆灰烬,被穿堂风一吹,飘起来贴在周明礼的牌位上,给牌位蒙上一层薄雾。

第二天一早,陈师傅在供桌底下发现了半张烧剩的纸,上面的字迹清秀,写着“1927年,南京......”后面的字被火燎了,只剩几个残缺的笔画。

他想起档案室里那本没完成的《国民革命史稿》,编撰者正是周明礼,1927年在南京遇害,书稿从此下落不明。

小吴后来又丢过两次东西。一次是U盘,里面存着刚整理好的烈士资料,她明明记得放在口袋里,转身就没了。第二天一早去殿里,发现U盘插在周明礼牌位前的香炉腿上,里面多了三个新文件夹,名字都是她没见过的烈士姓名,连生卒年月、牺牲地点都写得清清楚楚。

另一次是块橡皮,她蹲在地上抄牌位信息时,随手放在脚边。等站起来时,橡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块水果糖,透明的糖纸,里面的糖是粉红色的,像颗小桃子。她剥开糖纸尝了尝,甜得发腻,突然想起资料里说,周明礼牺牲时才22岁,最喜欢吃城南的水果糖。

2020年春天,文物局来清点牌位,小吴跟着核对。数到西墙第三排时,她突然停住了——最角落多了个新牌位,上面的名字是“陈守义”,生卒年写着“1938-1951”,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军装,笑得一脸灿烂。

“这是谁?”小吴问陈师傅。

陈师傅眯着眼睛看了半天,突然红了眼眶,“是我哥。”他声音有点抖,“1951年在朝鲜牺牲的,尸骨没找着,一直没立上牌位。”

那天下午,小吴在档案室翻到了陈守义的牺牲证明,泛黄的纸上写着“1951年11月,牺牲于上甘岭战役”。她把证明复印了一份,贴在新牌位旁边,刚粘好,就看见牌位上的照片里,年轻人的嘴角好像翘得更高了点。

现在网上也有无梁殿的传说,说晚上能听见有人读书,说牌位会自己发光,还有人说看见过穿长衫的影子在殿里踱步。但灵谷寺的人都知道,这些“灵异”其实挺暖的。

周明礼的牌位总在阴雨天变热,是因为他生前有严重的关节炎,每逢变天就疼得厉害。后来同事们回忆,他总说“等革命成功了,要在朝南的屋子里写史稿”。无梁殿的西墙,刚好朝着南方。

夜半的抄书声,其实是1987年修复殿宇时,工人在夹层里发现了一叠没烧完的书稿,上面的字迹和周明礼的手稿完全一样。专家说,可能是当年有人冒险藏起来的,只是没来得及送出。

至于多出的牌位,2019年寺里翻修地基时,挖出过一个铁盒子,里面装着二十多份烈士证明,都是建国前后牺牲、却没来得及登记的,陈守义的那份就在其中。现在这些牌位都立了起来,整整齐齐地排在周明礼旁边,像个热闹的编辑部。

小吴的钢笔后来又丢过一次,找回时笔尖上沾着点红墨水,在她的笔记本上画了个小小的五角星。

她现在总爱在供桌前放些水果糖,说给年轻人添点甜。

陈师傅还是每天擦牌位,擦到周明礼那儿,总会多停一会儿,“慢点写,不急,现在有电灯了,不用熬夜赶稿”。

无梁殿的灯还是没装,靠窗的牌位在晴天能晒到太阳,阴雨天就泛着淡淡的白光。有游客说这光看着瘆人,小吴却觉得挺好。

就像那些年轻的名字,不管过了多少年,总有人替他们把光亮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