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帝国的余暉
瓦连京想靠俄国人自己的努力,来重建n1火箭,重返月球,以致敬歷史上苏俄工程师们为登月这个目標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他想到了科罗廖夫,在简陋的条件下硬生生把人类第一次送上了太空的伟大设计师。
他所有的宏伟蓝图,都是从最基础的、近乎手工的计算中一步步爬出来的。
他想到了格鲁什科,那个被教条和个人恩怨束缚的发动机天才。
即使n-1失败了,他的nk-33发动机依然是人类歷史上最强大的杰作之一。
那些被他们封存的发动机,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让西方人垂涎不已。
那是苏俄工程师对推力极限的信仰!
这里多说两句,虽然n1失败了,但是nk-33发动机成功了,这是一种採用富氧分级燃烧循环的发动机。
这是一种技术难度极高的设计。
它的真空推重比达到了惊人的136.66:1,至今都是顶尖水平。
阿美莉卡在富氧发动机领域一直没有成功经验。
在苏俄解体后,俄国航天局继承了大量未使用的nk-33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因n-1项目取消而被秘密封存在萨马拉的仓库中。
瓦连京还记得,当时他们內部的工程师们戏称其为“发动机森林”,殊不知,未来他们要费大力气重新捡起造这种发动机的技术。
而九十年代的时候,阿美莉卡的aerojet公司看到了这些发动机的巨大价值。
他们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大约36至40台nk-33发动机,並將它们运到加州萨克拉门托的工厂。
aerojet对这些二手发动机进行了详细的技术分析和点火测试,发现苏俄没有说谎。
他们在加州测试台上进行了n1破產后的首次nk-33点火测试,结果证实了苏俄所宣称的性能参数,证实了发动机完全达到了设计规范。
后来这家企业一直致力於復刻nk33发动机,但他们只成功了一半,只能改造旧发动机,但却没有办法自己再造出来一模一样的。
改造旧的,问题是旧的有限,就只有那么三十来台,用完就没了。
后来nk-33也就停留在歷史里,成为了尘埃。
至於俄国人自己?他们没有返回月球的需求,就没有重启nk-33的想法。
过去和nasa没办法重新造土星五號一样,俄国航天局也没办法重新造nk-33。
好消息是,因为阿波罗科技登月成功,nk-33也被重启了,就是进展有限。
瓦连京打的主意就是回去说服克里姆林宫,把n-1重启,顺带著给nk-33发动机爭取更多资源,加快进度。
可惜在克里姆林宫的匯报,不是那么美妙。
显然,大佬们的想法和他截然不同。
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室巨大而奢华。
长长的拋光桌子反射著天板上水晶灯的光芒。
瓦连京带著一夜未眠的狂热和来自华国的技术资料,匯报他的月球復活计划。
他对面的位置上坐满了人,这些人都是这座宫殿的权利核心。
其中坐在最边缘的,是他的直属上司,航天局的局长德米特里·巴卡诺夫。
瓦连京没有浪费时间,简短的把事情阐述清楚。
.....各位,我带来的不是一份请求,而是一份迟来了五十年的胜利。
我们找到了n-1火箭失败的真正原因,並找到了解决方案。
这份数据证明,n-1的结构和nk-33发动机没有问题,失败的原因是控制系统的计算延迟。
我们不需要重新设计火箭,只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力量,重启这个项目!
我们將復刻n1火箭,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將我们的旗帜插上月球!这也是对苏俄工程师们的最好致敬!
华国方面的报价很低,只要20亿rmb,就肯把所有资料转让给我们。”
这个报价確实低,一份完整的、成功的n1火箭报价,计价单位还是rmb,对俄国人而言,他们通过石油或者其他资源换取的rmb支付即可,等於没有代价。
这已经是林燃看在科罗廖夫的面子上,给的超级折扣价。
瓦连京的语气充满了激情和自豪感,但他得到的,却是长久的沉默。
首先开口的是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他的声音平静。
“瓦连京同志,我理解你的热情。
n-1是我们的骄傲,对技术人员而言。
但对民眾而言,这是过去的,失败的,没有成功,没有给他们带来惊喜的灰暗歷史。,德米特里说道最后,语气越来越低沉。
“所以你提出的依靠自己力量重启,在2026年的今天,是不可行的。
现实就是,我们的对手,不是当年的阿美莉卡。
我们的主要竞爭者,是华国,他们在月球上做到的,远超当年阿美莉卡在月球上所做到的。
他们在月球上的基地,已经堪比一个小镇,他们的月球电磁轨道,堪比小镇的铁路。
他们最新火箭的可靠性和运载能力,已经超越了我们所有的设计。
而你的计划需要数百亿美元的资金。
它需要我们重启已经被关闭的配套生產线,需要重新培养已经流失的半导体技术人才,完全依赖自己的能力。
它的成本会飆到天上去的。“
瓦连京试图辩解:“我们可以用国內现有的工业能力进行攻关...
1
另一位大佬打断道:“瓦连京同志,我们不是在谈论浪漫的航天史诗,我们是在谈论国家利益。
重启n-1,对我们来说是政治上的工具。
它能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决心,更能作为我们的能力的象徵,但前提是,不能付出太多现实的代价。
我们的经济已经在战爭中不堪重负了,我们没有办法承担重启n1完全自主生產,靠自己完成登月的计划。“
显然,能坐在这里的人,都是了解俄国现在情况的人,也就瓦连京搞不清楚状况。
不是他们不想靠自己,而是靠自己,没这个实力。
现在的工业生產能力重心都放在军工上。
哪里调人给你,重启n1的復刻。
资源、人、时间,哪哪都是问题。
最后,坐在主位上的那位总结到:
“瓦连京同志,我们需要儘快做到,既然已经有详细资料,华国的阿波罗科技又是科技復刻的好手。
我们应该和他们合作,爭取在今年年底完成用n-1火箭登月,给俄国联邦的民眾带来一次伟大胜利。
这件事交给你全权处理。
至於你的想法,我认为是很好的,在合作中,可以儘可能培养一些我们自己的人才,让他们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去。
华国人主导,但我们要搞清楚对方是怎么做的,掌握整个n1火箭的生產製造技术,掌握登月的导航系统。“
他为最后的决定奠定了基调。
瓦连京表情淡定,內心颓然,他那份单纯而狂热的“俄国人自己的荣耀”的梦想,在克里姆林宫的冷酷实用主义面前,彻底碰了一鼻子灰。
他以为苏俄航天局被延迟了半个世纪的使命,终究还是要带著现实的枷锁前行。
“这和1966年,到底有什么区別?”瓦连京在心中感慨道。
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儘管现在是2026年,这里是俄联邦的会议室,而不是苏俄。
但坐在桌前的这些人,他们的思维模式,他们的担忧,他们的决策机制,与他在档案里看到的六十年前如出一辙。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