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叛逆的青少年 > 第278章 李镇西:为什么写诬告举报信的家长总是赢家?

李镇西: 为什么写诬告举报信的家长总是赢家?

最近,听朋友说了这么一件事——

他所在小学的一个数学老师一学期两次被家长匿名举报。第一次是说他作业布置多了,“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客观地说,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个数学老师的作业可能不是太轻松,但举报信由教育局转到学校,校长找这小伙子谈话,并认真做了调查,发现举报内容不实,因为这位数学老师所布置的作业量,并没有超过一般老师布置作业的平均值。老师没有错。但小伙子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改进了做法:分层次布置作业,不同学习基础的孩子作业量和难度都不一样。

不料,过了一个月,他又被匿名举报,说他“偏心”“没有一视同仁”“教育不公”“歧视后进生”……幸好校长还比较公道,经过调查,按要求认真给教育局写回复,说明了真实情况,特别强调,这位数学老师没有错。

可到了年终考核,这位数学老师却没有获得应有的“优秀”,甚至“良好”也没达到,仅仅是“合格”。校长是这样解释的:“毕竟你有被举报的记录,而且一学期两次。不但你的考核按规定得降等,而且学校也会受影响。这是规定,我也很无奈。只要有举报,学校的评估就得扣分。”

这个老师本来没有错,却无端被诬告,最后竟然年终考核受影响,还“连累”了学校!

不过,他还不算最冤,我还听说了一件更奇葩的“举报”——

一个初二的物理老师,有一天突然被校长请到办公室:“我们接到市长信箱转下来的群众来信,是一个家长举报你有偿补课。”这位女教师非常惊讶:“绝不可能!我从没在周末给任何学生补过课,无论是我自己班上的学生,还是其他学生。”校长说:“信上说的不是周末,是你每天下午放学后……”女教师一听,激动起来,大声说:“我是每天下午放学后把几个成绩差的学生请到办公室给他们补物理,但从来没有收过任何学生一分钱!因为这本来就是我的工作,他们几个成绩差,我给他们补一补,这不很正常吗?怎么成了有偿补课。”女教师委屈得流泪了,“校长,如果你查到我收过任何一个学生的一分钱,我愿意接受任何严厉的处分!”经过调查,说这个老师“有偿补课”纯属子虚乌有。但本来已经报上去的一个荣誉称号,却被取消了。理由是:“毕竟曾经被举报。”

这两个老师都很优秀,却都因诬告而蒙冤受屈。这样的例子也许谈不上普遍,但不应该是个别。只要家长举报,无论是否属实,受挫的总是教师,而诬告者总是赢家。

必须特别声明,我这篇文章抨击的对象,不是正常行使自己权利的家长。因为举报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尤其是在倡导民主与法制的今天,每一个家长都有权参与并监督学校和老师。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里所说的“参与并监督”应该体现于一定的制度,而不应该是家长随心所欲的“胡来”。现在,在某些地方家校关系越来越紧张,校闹猖獗。事情闹得越大,对家长就越有利,再加上媒体炒作,闹的一方往往得逞,而学校总是处处防范,教师总是时时心惊——总之越来越弱势。

正常的举报不属于“胡来”,但诬告却是犯罪——诽谤罪。这本是常识,但现在实施这项犯罪的成本太低太低。因为第一,是匿名,无风险;第二,只要举报,就会受理,只要受理,就算不让你失去什么,可你该得的也得不到——比如正常的晋升,而且还在舆论上把你狠狠地臭了臭。所谓“舆论杀人”。

为什么诬告的家长总是赢家?原因很简单:匿名让诬告者很安全,不会付出任何代价;而且只要举报就会受理,被举报者往往会名誉受损,至少要恶心一阵子。

为此,我建议:第一,所有匿名举报,一律不受理;第二,即使是实名举报,但只要经过调查发现内容失实,被举报个人和学校的荣誉和相关考核评估一律不受影响。坚决反对把“零举报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一个标准。

八十年代,已故着名漫画大师华君武曾经画过一幅漫画《诬告》:“贴上八分邮,告他人咬狗,调查几个月,不死也够受。”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幅漫画依然是当今某些现实的写照。不是吗?“调查几个月,不死也够受。”

只是以前诬告者还得付出八分钱的邮资,而现在电脑写信,网络发送,连“八分邮”都不用了!

2020年5月10日

来源:镇西茶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