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97章 田埂记:账本里的蛀虫与民心的秤

均平二十四年四月,闽省的阳光终于挣脱了雨云,把安崇新区的脚手架晒得发烫。我站在刚封顶的安置房楼顶,水泥地面的温度透过千层底布鞋渗上来,像踩着块烧红的烙铁。手里捏着的加密卷宗边角被汗水浸得发皱,油墨味混着点茶渍——那是朱静雯在西乡村茶园调查时不小心蹭上的,此刻倒像把泡在苦水里的钥匙,要撬开基层治理那些见不得光的脓疮。

风从三十层高的楼顶掠过,带着闽江的潮气,吹动卷宗纸页哗哗作响。最上面一页的标题是“西乡村贪腐案初步核查报告”,落款处朱静雯的签名笔锋清劲,最后一笔却微微发颤。我认得这个笔迹,三年前她跟着我在关街村学写民生账时,遇到让百姓吃亏的事就会这样。那不是胆怯,是疼,像针扎在自己心上。

“议事长,”林志强踩着脚手架的铁梯上来,安全帽上还沾着水泥点子,裤脚卷到膝盖,露出被钢筋划破的伤口,“西乡村的信鸽刚到,朱女帝附了封手信,说案情比卷宗里写的更扎心。”他递来个牛皮纸信封,封口盖着西乡村议事会的铜印,印泥是用胭脂花汁调的,在阳光下透着点凄艳的红,像极了村民被揉碎的血汗。

我拆开信封,朱静雯的字迹落在桑皮纸上,带着田埂的土气。她的笔似乎总比别人用力,纸背都透出深深的刻痕:“姑母,西乡村的茶苗比账本上少了十万棵,香榧苗死了一半,可拨款一分没少。白禄应卖地的钱够盖三座小学,文献花报销的酒钱够张奶奶买半年的药……这些事,比佛庙的贪腐更让人心寒,因为它啃的是百姓的口粮田。”

指尖划过“口粮田”三个字,像被稻茬扎了下,又麻又疼。卷宗里的细节在眼前铺开,像幅被蛀虫咬烂的春耕图——那些本该长满新绿的田埂上,爬满了贪婪的蛆虫。

我坐在楼顶的水泥预制板上,把卷宗摊在膝盖上。阳光透过纸页的窟窿,在裤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倒像是账本上那些被篡改的数字在闪烁。第一份证据是吕生华的茶苗采购发票,“30万棵,单价0.98元,合计29.4万元”,数字被红笔圈着,像个狰狞的嘴。旁边贴着朱静雯从县农业局抄来的市场价目表:“本年度合格茶苗均价0.18元\/棵,最高不超过0.22元\/棵”。两张纸之间夹着片干枯的茶树叶,边缘发黑发脆,是朱静雯在西乡村茶园摘的,她在背面写着:“4月10日实地清点,存活茶苗仅18万棵,多为病弱苗,根部有虫蛀痕迹——明显是低价采购的劣质苗。”

想起去年在北河省考察茶园时,茶农老杨捧着新采的明前茶给我看。他的手掌在采茶时被茶刺扎得全是小血点,指甲缝里嵌着永远洗不掉的茶渍,却笑得满脸褶子:“议事长您尝尝,这茶能换娃的学费,苦也值。”可吕生华的账本里,这些汗珠被换算成了冰冷的差价——每棵苗虚报0.8元,十万棵就是8万元,加上多报的数量,足足40万元。这些钱要是换成茶苗,能种满西乡村的三座山。

卷宗里附了张吕生华家的照片,是朱静雯让村民悄悄拍的。院子里堆着新打的樟木箱,红漆锃亮,能照见人影;墙角码着十几坛绍兴酒,泥封上印着“二十年陈酿”。朱静雯在照片边缘注解说:“这些酒够西乡村的老人喝三年,箱子能装下全村的账本。”而西乡村的茶园里,我仿佛能看见茶农们蹲在地上,对着那些枯死的幼苗抹眼泪——他们春天施的肥、夏天浇的水,都成了吕生华酒坛里的泡沫。

香榧种植项目的账册更让人齿冷。“申报采购香榧苗5万棵,单价20元,合计100万元”,验收单上的签名是吕生华和他表弟王二麻子,两个名字挤在一起,像对窃笑的贼。而朱静雯的核查笔记里画着幅简易地图,用红笔标出“存活苗集中区”“死苗区”“空白区”,旁边写着:“实际存活仅2万棵,且多为野生杂苗,市场价不超过4元\/棵。走访苗农得知,吕生华用60万元采购劣质苗,剩余40万元直接转入个人账户——相当于每亩山地‘吃’了800元补贴。”

最刺眼的是张泛黄的收据,糙纸上用圆珠笔写着:“今收到姐夫张木匠现金2万元,协助承揽茶园灌溉工程”,落款日期是均平二十三年冬。字迹歪歪扭扭,却把“协助”两个字写得格外重。附后的工程验收单显示,那片灌溉渠只用了半年就多处坍塌,朱静雯拍的照片里,裂缝里还卡着没凝固的水泥块,渠底积着厚厚的淤泥。她在照片下写:“张木匠说‘吕专员让用细沙代替水泥,省钱’,现在渠坏了,茶农要靠天吃饭。上个月大旱,有户人家的茶苗全枯死了,女主人当场就哭晕在地里。”

我摩挲着这些纸页,指腹能摸到纸张被泪水泡过的褶皱。想起吕生华的履历——三年前从京北市下派时,背着个旧帆布包,里面装着本翻烂的《乡村振兴资金管理办法》,扉页上写着“专款专用,惠及民生”。如今这八个字被虫蛀得只剩残影,倒像是对他最大的嘲讽。卷宗里的忏悔书字迹潦草,像被狗啃过:“我以为茶苗死了可以再种,钱进了腰包才踏实……忘了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记得每一寸地的来历,记得每一分钱该花在哪里。”

风突然变大,卷宗哗啦啦翻到白禄应的部分。照片里的男人穿着绸缎褂子,坐在铺着红地毯的办公室里,身后的锦旗写着“为民服务”四个金字,可他的罪证像摊在阳光下的烂泥,臭气熏天——

朱静雯的手信里说,白禄应卖地的事是张寡妇捅出来的。“张寡妇的三亩茶园被划为‘集体建设用地’,给了个外来商人盖酒楼,她只拿到500元补偿,可账本上写着‘征地补偿款3万元’。”卷宗里附了份《集体土地使用证》复印件,编号“西农字第073号”,户主是“赵富贵(外来商人)”,而西乡村的土地台账上,这块地明明标注着“基本农田,禁止转用”。朱静雯查了近三年的土地使用证,发现有12份都是违规办理,“每份收3万好处费,合计36万元——够盖三座小学,够给全村老人买两年的风湿药”。

我想起张寡妇的样子。去年去西乡村考察时,她正在茶园里摘茶果,裹着块蓝头巾,手背晒得黝黑,指关节因为常年劳作变了形。她说丈夫前几年在矿上没了,就靠这三亩茶园供儿子上中学。“那茶果金贵着呢,一颗能卖三分钱,攒够了就能给娃买本新字典。”可现在,她的茶园变成了酒楼的停车场,儿子的字典还没凑够钱,酒楼门口却立着块大石头,刻着“财源广进”。

土地流转提留款的侵吞更隐蔽,像藏在谷堆里的老鼠。“西乡村将1000亩土地流转给农业公司,约定每亩提留200元作为集体资金,三年合计60万元”,而账册上的记录是“提留款36.66万元”,差额23.34万元去向不明。朱静雯找老会计王德胜聊了三个晚上,就在村头那棵老槐树下,就着马灯的光,老人终于交出本私藏的流水账。泛黄的纸页上记着“白主任拿走现金5万元”“转入其子账户8万元”“买酒烟用了2万元”,最后一行王德胜写:“他说‘集体的钱就是我的钱’,我不敢说。说了,我这把老骨头在村里就待不下去了。”

伪造拆迁协议的细节像把钝刀割心。村民张老五的三间瓦房在拆迁范围,原始评估价是8000元,可白禄应与开发商勾结,伪造协议写“补偿8.8万元”,差价8万元两人平分。照片里的张老五蹲在废墟上,手里捏着皱巴巴的8000元支票,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身后是正在建起的别墅区,塔吊转得正欢。朱静雯注解说:“张老五的孙子在县城上学,8万元够付六年学费,现在他要去工地搬砖凑钱。那天我去看他,他说‘早知道拆迁是这样,我宁愿住漏雨的土房’。”

我想起白禄应早年的报道,报纸都快磨破了,还被村民贴在村部的墙上。照片里的他穿着补丁裤,带着村民修水渠,赤脚跳进冰水里堵漏洞,冻得嘴唇发紫还在笑。可卷宗里的他,把村民的土地当商品,把拆迁户的眼泪当筹码。他的忏悔录里有句话:“刚开始收500元都手抖,后来觉得土地是集体的,没人会查……忘了土地里埋着村民的祖坟,埋着他们一辈子的念想。”

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像拖了条沉重的锁链。卷宗的最后部分是文献花的案子,金额不大,却像根细针,扎得人心里发疼——

“村议事会办公经费报销清单”上列着:“杏花村白酒12瓶,合计680元”“西凤酒6瓶,合计322元”,备注栏写着“工作用餐”,字迹娟秀,和她在“廉洁自律承诺书”上的签名如出一辙。而朱静雯的调查附言里说:“走访饭馆得知,这些酒多为文献花私人宴请所用,有时甚至带回家。1002元,够张奶奶买半年的风湿药膏,够村小学买200本作业本。”

最让我沉默的是张饭馆老板的证词:“文献花说‘办公经费不用白不用’,她不知道,村议事会的打印机坏了三个月没钱修,村民开证明要跑到镇上去,来回得走两小时山路。有回王大爷的低保申请要盖章,跑了五趟才办成,回来就病倒了。”卷宗里还夹着张照片,文献花的办公桌抽屉里堆着空酒瓶,标签都没撕,而旁边的文件筐里,村民的低保申请报告积了厚厚一层灰,上面落着苍蝇屎。

林志强不知何时点燃了支烟,烟雾在风里散得快,他说:“议事长,这些案子金额不如佛庙案大,却更扎心——因为它就在百姓眼皮底下,啃的是他们碗里的饭,扒的是他们身上的衣。佛庙里的贪腐离得远,可谁拿了他们的茶苗钱、卖了他们的地,老百姓心里门儿清。”

我合上卷宗,远处的安崇新区工地上,农民工们正在收工,饭盒碰撞的声音像串清脆的风铃。他们的笑声混着方言传上来,带着股子踏实劲儿。想起朱静雯在手信末尾写的:“姑母,我把这些账算给村民听时,李奶奶哭了,说‘我们种的茶苗,原来成了别人的酒钱’。我告诉他们,会把钱追回来,种上新茶苗,盖起新学校——因为民心的秤,不能缺了分量。”

夜色渐浓,远处的塔吊亮起了灯,像串悬在夜空的星星。我蹲在楼顶的水泥地上,用石子划下处理意见,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不回头的决心:

1. 吕生华贪腐款项122万元(茶苗40万 香榧80万 好处费2万)全部追缴,一分不能少。这笔钱要分成三部分:60万用于补种优质茶苗和香榧苗,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全程指导;30万修复灌溉渠,用最好的水泥钢筋,由村民监督小组验收;剩下的32万设立西乡村教育基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每笔支出都要张榜公布。他的亲属承揽的工程立即返工,费用由张木匠承担,要是没钱,就拿他家的樟木箱和绍兴酒抵债,拍卖所得全部归入教育基金。

2. 白禄应非法所得139.34万元(卖地36万 提留款23.34万 拆迁80万)追缴后,优先补偿失地农民。张寡妇的三亩茶园必须恢复,开发商的酒楼限期拆除,拆下来的砖瓦给村民盖猪圈;张老五的补偿款要补足8.8万,另外给他孙子在县城找个勤工俭学的活儿,学费由西乡村教育基金承担。剩余的钱用来盖两座房子:一座是西乡村小学,要有图书室和操场,窗户要大,让阳光能照进每个教室;一座是养老暖房,给村里的孤寡老人住,冬天要烧地龙,夏天要有风扇。违规办理的土地使用证全部撤销,开发商和土地局的帮凶一个都不能跑,该坐牢的坐牢,该罚款的罚款,让他们知道农民的土地碰不得。

3. 文献花违规报销的1002元全额退还,一分不能少。对她进行停职检查,在全村大会上做检讨,让村民骂够了再谈别的。村议事会的办公经费要实行“村民监督小组”审核制,每笔支出都要公示三日,哪怕买支铅笔都得说清楚。打印机要马上修好,再添两台,放在村部大厅,谁要开证明随到随办。那些空酒瓶要收集起来,让文献花自己扛到废品站卖掉,所得的钱给村小学买铅笔。

4.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层资金专项审计”,重点核查农业补贴、土地流转、拆迁补偿等领域。从京北市派一百名审计骨干下去,和村民同吃同住,账要一笔一笔算,地要一亩一亩量。建立“民生资金跟踪系统”,每笔钱从拨款到使用都要有记录,老百姓用手机扫码就能查,让每一分钱都走在阳光下。

写完最后一条,远处的塔吊灯光晃了晃,像在点头。我想起均平二十年推行民选制度时,关街村的老支书说“江山是块大田,得勤除草、多施肥,不然会生虫”。他说这话时正蹲在地里薅草,手里捏着把小锄头,一下一下,刨得很认真。

如今看来,这些蛀虫或许永远除不尽,但只要民心的秤还在,只要有人像朱静雯那样,蹲在田埂上一棵棵数茶苗、一笔笔算明白账,这块田就永远长得出好庄稼。

林志强递来通讯器,朱静雯的声音带着疲惫却清亮,像刚下过雨的田埂:“姑母,村民们说要自己选监督小组,盯着补种的茶苗发芽。张寡妇还说,等新茶下来,要给您寄半斤明前茶——真正用干净钱种出来的,带着土香味儿。”

我望着安崇新区的万家灯火,它们像撒在黑夜里的种子,正等着发芽。我说:“告诉村民,茶我等着,但更盼着看到西乡村的账本比茶还干净,盼着他们的田埂上再也不长蛀虫。”

风里传来塔吊的轰鸣声,像无数颗心在跳动,沉稳而有力。我知道,基层的贪腐像田埂上的杂草,拔了还会长,但只要握着民心这把锄头,勤勤恳恳地锄,总有一天,每寸土地都能长出公平正义的庄稼,每个村民的碗里都能盛着踏实的日子。

夜色渐深,我把卷宗收好,起身往楼下走。脚手架的铁梯在脚下咯吱作响,像在数着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远处的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新的一天,正等着我们去播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