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85章 驾考记:朱墙内外的方向盘

均平二十二年立春,京北市驾考中心的柳树枝头刚冒出米粒大的嫩芽,沾着晨露的考场上,J1A考试车的引擎声打破了寂静。我站在候考区的人群里,手里攥着张普通的准考证——编号J1A-00001,照片上的我梳着寻常发髻,月白色棉布衫的领口别着枚铜制算筹,算筹上刻着字,是去年巡视北河省时,老农刘老四送的见面礼。主阵的播报屏上滚动着考试须知,蓝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像层薄霜:J1A准驾车型为5座及以下小型自动挡汽车,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00km\/h,可驾驶J1d型低速载货汽车......

陛下,您这是......郑铁山的机械义手在身侧攥得发白,他靴底的铁钉在青石板上蹭出细碎的火星,要不还是让考官们通融一下?您金枝玉叶,哪能跟贩夫走卒挤考场......

去年查李卫国案时,我打断他,目光落在不远处的科目二考场,那里的倒车入库标线被昨夜的春雨浸得发深,像两条嵌在地上的墨线,有个北河省的老农说官老爷的驾照是金的,俺们的是纸的。今天我来考这J1A,就是要让三十三省的百姓看看,方向盘面前,没有金贵纸贱的分别。我扯了扯棉布衫的袖口,那里还留着昨天练习打方向盘时磨出的红痕,再说,贩夫走卒怎么了?他们的方向盘,比朱墙里的玉如意更实在。

候考区的考生们渐渐认出了我,交头接耳的声浪像被风吹动的麦浪。卖豆腐的张大姐穿着靛蓝布衫,腰间的围裙还沾着豆浆渍,她把刚蒸的窝头塞给我:陛下,吃点垫垫,考倒车入库费脑子。俺家那口子考了四次,每次都饿肚子,手都抖。开杂货铺的王大哥凑过来,手里还攥着张画满箭头的草纸,纸边卷得像朵喇叭花:看这后视镜底下的线,俺考了三次才摸着门道。您记着左打满看右镜,右打满看左镜,车身与线隔三指,保准成。

他们的眼神里没有敬畏,只有邻里般的热络。张大姐给我讲她儿子考驾照时,因为紧张把油门当刹车,撞坏了考场的竹竿;王大哥说考官最严的是礼让行人,有次他没注意路边的老太太,直接挂了科。这些琐碎的家常,让我想起巡视时在农户家炕头分吃一碗红薯的暖,那时老农的孙子也这样叽叽喳喳,说考不上学堂就去学开车,拉着爹娘去京北市看女帝。

科目一理论考试的考场里,全息屏上的题目细密如织。J1A车型在窄路会车时,正确的做法是?A.加速抢行 b.停车礼让 c.鸣笛示意对方后退儿童安全座椅应安装在哪个位置?A.副驾驶 b.后排左侧 c.后排右侧时速80km\/h时,紧急制动的安全距离至少为多少米?A.50米 b.60米 c.70米

我握着特制的竹制答题笔,笔尖在感应屏上划过,每道题都像在核对《大明交通法典》的条文。看到那道关于安全座椅的题,指尖顿了顿——上个月查交通司档案,有个官员为了省事,让三岁孩子坐在副驾驶,出事故时气囊弹开,孩子断了三根肋骨。卷宗里的x光片还在眼前晃,像片碎掉的月牙。

这题选b。我在屏上点下选项,竹笔的尾端磕在屏沿,发出轻响。旁边的考生是个年轻货郎,正对着车辆起火逃生步骤的题皱眉,我忍不住提醒:先断电,再开门,别忘关引擎——就像家里着火先灭灶。他愣了愣,随即脸红着道谢:陛下,您咋比俺师傅还懂?

满分通过。考官核分时,镜片后的眼睛亮了亮,他推了推眼镜,指着屏幕上的错题统计:全场就您全对,尤其是第73题礼让救护车的操作规范,连老司机都常错。我摩挲着答题笔上的算筹纹:这些题,考的不是知识,是良心。去年有辆公务车不让救护车,耽误了救治,病人没了——规则记在纸上是死的,刻在心里才是活的。

科目二的实操考场飘着淡淡的机油味,混着雨后泥土的腥气。我坐进J1A考试车的驾驶座,座椅被调到最低,才能勉强够到踏板。座椅的皮革磨出了毛边,方向盘上还留着前一个考生的汗渍,像圈淡淡的盐痕。安全员是位满头白发的老司机,脸上刻着风霜,眼角的皱纹里还嵌着早年跑长途时沾的煤灰。他只说了句按线走,别慌,就按下了开始键,车载系统的电子音随即响起:侧方停车,开始。

侧方停车时,我盯着后视镜里的库角,像当年在沙盘上规划农田边界般专注。车轮刚压到边线,就轻打方向盘,车身缓缓滑入库中,后视镜里的边线齐整得像用尺子量过。老安全员在副驾轻轻了一声,指节在大腿上敲了敲——那是他认可的暗号。

曲线行驶时,方向盘在掌心转动,幅度刚好能让车轮贴着边线滑行。阳光穿过挡风玻璃,在仪表盘上投下菱形的光斑,像巡视时见过的麦田界碑。直角转弯更是顺利,车头过线时,我下意识地松了松油门,就像赶马车时快到拐角要收缰绳,老安全员在副驾轻轻点了点头。

直到轮到倒车入库——后视镜里的库线像两条调皮的蛇,明明看着对准了,方向盘稍打多一点,车尾就地撞上了虚拟库壁。车载系统的电子音冷冰冰的:压线,不合格。我熄了火,额头竟渗出汗来,顺着鬓角滑进衣领,凉丝丝的——刚才在曲线行驶时还稳如泰山的手,握方向盘的指节此刻却有些发白。

陛下,这库线比咱家的猪圈门还窄。老安全员递来块粗布毛巾,毛巾上绣着二字,边角磨得发亮,俺当年考了五次才进去,第三次撞得比您还狠,车尾巴都蹭掉块漆。考官骂俺,俺蹲在考场哭,后来跟个拉货的师傅学了仨月,才摸着门道。

他指着库线的拐角:您看这虚线,得让车尾比车头先进线,就像挑水时桶要比扁担先过门槛。方向盘打早了就回半圈,打晚了......他突然住了嘴,挠挠头,俺嘴笨,说不清楚,您多练练就懂。

刚走出考场,朱静雯的全息投影就带着急慌慌的气息追上来,她身后跟着驾考中心的主任,那主任手里捧着个烫金的红本子,封面上皇家特殊驾驶证七个字闪着刺眼的光,龙纹边框在阳光下泛着冷色,像条蜷着的蛇。

姑母,朱静雯的声音带着急,鬓角的碎发都乱了,您日理万机,哪有空耗在这?这证通用于所有车型,不用考就能拿,您看......她伸手要把红本子塞给我,机械义手的关节在阳光下泛着银光。

我没接。封面上的金龙纹让我想起李卫国账本上那些加急费换来的驾照——同样的特权,只是换了件更华丽的外衣。静雯,我指着考场里正在补考的王大哥,他正满头大汗地打方向盘,车尾离库线还差寸许,额头上的汗珠滴在方向盘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你看他,为了张J1A驾照,起早贪黑练了半个月,手上磨出的茧子比核桃还硬。他说考到证要拉着老娘去看油菜花,这证对他来说,是日子的盼头。

朱静雯的脸微微发红,她身后的主任把红本子往怀里缩了缩,喉结动了动,想说什么又没说。《大明交通法典》第一条就写着凡在大明境内驾车者,均需持有效驾照我掏出自己的准考证,在她面前晃了晃,纸页边缘被汗水浸得发卷,有效二字,不分皇家百姓。李卫国就是因为觉得规则是给百姓定的,才栽了跟头。我要是拿了这证,和他有什么两样?

候考区的考生们围了过来,卖豆腐的张大姐嗓门最亮,围裙上的豆浆渍随着她的动作晃:陛下说得对!去年有个宗室子弟,拿着特殊证闯红灯,撞死了俺村的放牛娃,最后就赔了点银子——那证不是方便,是催命符!俺男人考驾照时,考官连他鞋上沾的泥都嫌碍事,凭啥宗室就能例外?

就是!人群里的货郎接话,手里还捏着科目一的复习纸,俺表哥在夏宁省当差,说当年李卫国卖驾照,就是靠特殊通道,现在查得严了,才轮到咱们百姓有盼头。陛下要是破了例,那这考场的线,不就白画了?

我拍了拍朱静雯的肩膀,她的机械义手还在发烫,像是刚从铁匠炉里取出来:明天我再来考。你让技术科把今天的倒车录像调出来,我要对着镜子练——就像当年在私塾里练字,没练好横平竖直,就不能说自己会写字。

回到议事会时,暮色已漫过朱红的宫墙。我让内侍搬来张木桌,放在庭院里,桌上摊着科目二的考场地图,用红笔圈出倒车入库的库位。郑铁山不解:陛下,您要亲自画?我拿起毛笔,蘸了浓墨:当年学插秧,老农说眼到不如手到,画一遍,才知难在哪。

墨汁滴在宣纸上,晕成小小的黑点,像倒车时撞到的虚拟库壁。画到第三遍,才终于看出问题——打方向盘的时机总比库线慢半拍,就像赶车时看到沟坎,总慢一步勒缰绳。正琢磨着,张大姐的全息投影突然跳出来,她举着个竹制方向盘模型,是用自家晾豆腐的竹竿做的:陛下,俺让俺男人给您扎了个这,在家就能练打方向!

屏幕里,她男人正蹲在院里,用粉笔在地上画库线,小孙子拿着个布娃娃当车,在里进进出出:您看,娃娃的脑袋过线时就打方向,保准不撞!我看着那简陋的竹方向盘,眼眶竟有些发热——百姓的智慧,从来都藏在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发明里。

第二天一早,我带着竹方向盘模型去了考场。候考区的考生们见了,都围过来看新鲜。王大哥掏出个更绝的东西:块木板上钉着两根铁丝,铁丝上挂着个小石子,这是俺爹教的吊线法,倒车时看石子对齐库角,比后视镜准!

我跟着他们学:用竹方向盘练转方向,手腕转得发酸;看吊线法找角度,脖子仰得生疼;老安全员还特意留了辆练习车,让我在空场里反复倒,车轮碾过地面,留下圈圈浅痕,像在地上写算术。中午就在考场的食堂吃饭,啃着张大姐带来的窝头,就着咸菜,比宫里的御膳更落胃。

陛下,您这股劲,像俺们庄稼人侍弄地。老安全员蹲在我旁边,喝着粗瓷碗里的米汤,俺爷爷说,好庄稼不是看天收,是看锄头勤不勤。这倒车入库,就像种麦子,行距差一分,收成就差一成。

练到第三天傍晚,终于找到窍门——当后视镜里的库角像颗绿豆大小时,就该打方向盘,快了慢了都不行。老安全员在旁边数着:进了!这次进了!我熄了火,手心里全是汗,沾在方向盘上,像层薄霜。

再次考科目二时,天刚蒙蒙亮。候考区的考生比往常多了一倍,都来看热闹。轮到我时,张大姐在人群里喊:陛下,别慌!就当是在俺家院里倒豆腐车!

坐进驾驶座,深吸一口气。侧方停车、曲线行驶、直角转弯都顺顺当当,到了倒车入库,盯着后视镜里的库角,像盯着颗刚灌浆的麦粒。当车身稳稳停进库中央,车载系统报出的那一刻,候考区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张大姐的窝头扔到了车顶上,王大哥的草帽被抛到了半空,老安全员咧开嘴笑了,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眼角的皱纹里闪着光。

科目三的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安排在城郊的公路上。这条路我认得,去年巡视时走过,路边的老槐树还在,树干上钉着块牌子:学校区域,限速30km\/h。起步绕车时,我弯腰检查轮胎,指腹擦过轮毂上的泥点,想起老农检查犁头的样子;会车时,主动把车停在路边,让对面的货车先过,货车司机探出头来,看清是我,竟红了脸,连连摆手:陛下,您先走!我按了按喇叭,示意他先过——《法典》里可没写皇帝优先。

经过学校区域时,提前减速到30km\/h,还按了两下喇叭。路边的孩子们正在晨读,声音朗朗:车让人,人守规......像支轻快的歌谣。突然,车载系统模拟救护车的声音响起,尖锐的鸣笛声刺破晨雾。我猛地打方向盘靠边停车,动作快得让安全员都愣了愣,他看我的眼神,像在看个合格的司机,而非女帝。

您这反应,比俺们队里的老司机还快。安全员在评分表上画了个五角星,上次有个考生,听见救护车还往前开,说官车怕啥,被俺直接挂科了。我指着路边的急救站:上个月查民生都察院,有个官员的车不让救护车,耽误了救治,病人没了。卷宗里的死亡证明上,家属写着若有来生,愿遇良人——这些操作,练的不是技术,是人命关天的敬畏。

最后是科目三的安全理论考试,考的是车辆机械原理和应急处理。J1A车型的刹车油多久换一次?轮胎花纹深度低于多少必须更换?车辆起火时,正确的逃生步骤是什么?我答得流畅,那些关于刹车片、机油尺的知识,竟和巡视时学的农具保养原理相通——都是让好好服务于人。

考到轮胎花纹题时,想起王大哥说的花纹浅了就像鞋底磨平,下雨必打滑,他表哥就是因为这个出的事,腿上留了条长疤。笔尖划过选项时,像是在给那条疤上药。

拿着印着J1A字样的驾照走出考场时,阳光正好穿过柳树枝丫,在证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驾照的封皮是牛皮的,边角压着算筹纹,和普通考生的一模一样,只是在准驾车型一栏,用朱笔写着J1A、J1d,字迹工整,是考官的手笔。

朱静雯远远地站着,手里的红本子已经不见了,换成了本《J1A车型保养手册》,封皮上还贴着张便利贴,是她的字迹:每5000公里换机油,别偷懒。上次查商部时,有个官员的车就是因为没换机油,半路抛锚,耽误了赈灾粮运输。

姑母,她迎上来,机械义手与我击掌,金属碰撞的声音清脆,像考场的铜铃,昨天我让人把全国的特殊证全收回来了,共七十三张,都锁进了刑部的铁柜,钥匙由民生都察院保管。以后不管是谁,想开车,都得像您这样,先过了库线这关。

主阵的民心指数在那天下午跳到了81%。京北市的街头巷尾,百姓们都在说女帝考驾照的事:卖菜的大婶把J1A的准驾图贴在了菜车上,图旁写着俺也能考;拉货的车夫聚在茶馆,说现在考官查得比陛下考时还严,好;连刚上小学的孩子都知道倒车入库不能压线,就像做人不能越界。

我把驾照插进袖袋,袖袋里还揣着张纸条,是老安全员写的: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才知道百姓开车有多难。远处的油菜花田已经泛出鹅黄,像无数个等待春天的希望。风拂过花海,传来阵阵清香,混着考场的机油味,竟不违和——就像规则与民生,本就该融在一起。

铜铃的余音在驾考中心的柳树林里荡开,与考生们的欢笑声融在一起。我抬头望向天空,流云正顺着风的方向移动,像无数个被规则守护的日子,坦荡而明亮。而我的巡访日志上,又添了新的一笔:最难的考试不是倒车入库,是心里的特权关——过了这关,方向盘才能真正握稳。字迹依然带着向左的倾斜,却比任何时候都更笔直,像J1A车辙,深深印在民心的土地上。

暮色中,考场的工作人员正在收摊,老安全员把我的竹方向盘模型挂在墙上,旁边写着陛下练车专用。张大姐的小孙子跑过来,举着刚画的画:陛下,俺画的您开车,车轱辘是圆的,线是直的!我蹲下来,看着画上歪歪扭扭的车和线,笑了——百姓要的,从来都只是圆的轱辘,直的线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