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5章 金匮要略与红妆谋略

洪武十五年冬至,坤宁宫的暖阁里飘着当归黄芪的药香。我握着母后的手,看着太医院的医正们对着体温计目瞪口呆——这根刻着刻度的玻璃管里,水银柱正随着马皇后的体温微微颤动。三日前她突发寒症,高热不退,我连夜让天机工坊的匠人吹制玻璃管,用酒精擦拭她的手心脚心物理降温,又将从阿拉伯商人那里换来的青霉素粉溶于温水,一点点喂进她干裂的唇间。此刻,她的体温终于从四十度退至三十七度,太医院首座的胡须都惊得抖了三抖。

“这管子比司天监的浑天仪还神奇。”母后摸着体温计轻笑,腕上的翡翠镯与玻璃管碰撞出清响,“澜儿,你说《黄帝内经》里的‘天人合一’,是不是就像这水银随气血流动?”她的目光扫过案头的《大明民主主义》手稿,我特意用蝇头小楷将“物质决定意识”写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注脚,旁边还画着小小的粮仓与算筹。

我替她调整冰袋位置,指尖掠过她手背的老人斑——那是岁月与辛劳的印记:“当年在濠州,您用自己的簪子换粮救济百姓,便是‘天人合一’的注脚——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话音未落,雕花棉帘被掀开,常静徽抱着刚满百日的朱雄英进来,月白棉裙上绣着新学的麦穗纹,腰间挂着我送的黄铜算筹袋,袋口露出半卷改良后的《女诫》,里面夹着《商君书》的治国策论,页脚还标着我教她的“四民分业”批注。

“母后今日可好些?”常静徽的目光落在体温计上,指尖轻轻划过刻度,“昨日我按殿下教的法子,用艾绒灸了雄英的涌泉穴,他夜里竟睡得安稳了。”她将孩子递给乳母,发间的琉璃簪闪过微光,那是我让人在簪头刻了齿轮暗纹,与天机工坊的铁器徽记相映成趣。

马皇后招手让她坐下,暖阁地龙烧得通红,将三人的影子投在绘有《耕织图》的屏风上,恍若三株麦穗在风中摇曳:“静徽可知,澜儿教我看《史记·货殖列传》,说‘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这与你父亲常将军‘兵贵神速’竟是相通的。”她忽然按住常静徽的手,腕上的翡翠镯滑到肘弯,露出当年征战时留下的刀疤,“当年你父亲在采石矶之战,靠的便是‘作力’的士卒、‘斗智’的谋略、‘争时’的先机。”

常静徽的指尖划过《大明民主主义》里的“四民损益图”,在“兵”与“农”的连线上画了个圈:“前日随殿下巡视军屯,看见戍卒们用新制的曲辕犁,犁头弧度比旧犁多出两寸,竟比旧犁快上三成。”她抬头时,睫毛上还沾着未化的雪花,“他们说,如今耕自己的田,每垄地都能多播一把麦种,连铠甲都轻了三分——因为知道是为自家妻儿而战。”

我取出从西域带来的牛皮地图,用朱砂在九边卫所标出星点,每个星点旁都注着“均田数”与“余粮率”:“《孙子兵法》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如今军屯自耕自收,正是‘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变体。”地图边缘,我用阿拉伯数字标着屯田面积与人口比例,“静徽可记得,在应天西市,百姓们为何愿为一张地契拼命?”

常静徽忽然握住我的手,掌心的薄茧擦过我手腕的烫疤——那是上个月在天机工坊调试蒸汽机时,被滚烫的铜管所灼:“因为他们第一次知道,土地是自己的‘恒产’,是能让子孙吃饱饭的根本。”她望向窗外的雪景,宫墙外隐约传来织工共济社的歌声,“就像您说的,有恒产者有恒心——这恒心,便是铠甲,便是兵器。”

马皇后突然咳嗽,我连忙递上温好的金银花露,瓷盏上刻着我设计的麦穗纹:“母后,这是用蒸馏法提取的花露,比煎药更能润肺。”她接过瓷盏,忽然盯着我裙摆暗袋,那里藏着从22世纪带来的便携式血压仪残片:“澜儿,你总说‘知行合一’,这《大明民主主义》何时才能让天下人都读得懂?”她指腹摩挲着盏沿,“莫要学那些酸儒,把经义藏在阁楼里,要让它长在百姓的田头、匠人的砧上。”

我翻开《大明民主主义》最新修订稿,在“兵权”篇写下:“兵者,民之卫也;民者,兵之根也。”笔尖划过“耕战一体”的批注:“母后当年在军中为将士缝补铠甲,便是最好的‘民主主义’——让每个兵卒都知道,自己穿的不是朱家的铠甲,是保家卫国的甲胄。”常静徽忽然从袖中取出一卷帛画,竟是她亲手绘制的《军屯布防与民生联动图》,图上卫所屯田与周边村落用红线相连,标注着“耕战一体”“余粮互市”,每个公所都画着齿轮与麦穗交织的徽记。

“殿下,若在每个军屯设立‘互助公所’,让戍卒与百姓共商赋税、共修水利,是不是比单纯的‘均田’更牢固?”她的笔尖在“公所”二字旁画了个同心圆,“就像您教的‘五家为比,五比为闾’,让百姓自己议粮价、定赋税,戍卒也能分得屯田,战时为兵,闲时为农。”

暖阁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毛骧的身影在棉帘外投下浓重的影子:“长公主!秦王联合鲁王、齐王,在宗人府状告您‘以术乱法,动摇国本’,御史台已联名上折子,说您在天机工坊行‘邪术’,能让铁砧自己转动、织机自己织布!”他的声音里带着少见的焦虑,“更紧要的是,江南顾氏、李氏等世家正在串联,要停缴秋税,说‘均田令’坏了‘士农工商’的千年规矩。”

马皇后猛地坐起,锦被滑落露出里面的素色中衣,领口绣着极小的“均”字——那是她暗中支持变革的标志:“告诉御史台,哀家当年在军中,也被人说过‘大脚皇后乱军’,结果怎样?士卒们宁愿跟着我这个‘大脚婆’,也不愿跟着那些讲究‘规矩’的腐儒。”她按住我冰凉的手,目光如炬,“澜儿,还记得你教我的‘矛盾论’么?越是风浪大,越要抓住根本——粮食、兵器、民心,缺一不可。”

常静徽突然起身,将朱雄英塞进乳母怀中,腰间的算筹袋叮当作响:“殿下,我去见蓝将军。”她的裙摆扫过炭盆,火星溅在《军屯布防图》上,“淮西集团敢停税,就断他们的茶马商路——他们私贩的战马,可都盖着秦王的通关文牒。”她转头对毛骧道,“劳烦指挥使,将江南世家的偷税账本送到父皇案头,尤其是李府去年私铸的假币模子。”

我望着她匆匆离去的背影,忽然想起在学院讲过的“统一战线”:武将集团与勋贵的矛盾,恰是可以利用的“次要矛盾”。转身见母后正在翻看《大明民主主义》的“赋税篇”,她用朱笔在“累进税”旁写了句“损有余而补不足”,旁边还画了个天平:“当年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广积粮、缓称王’,如今咱们要‘广积粮、严治吏、通商路’。”

“母后,当年您劝父皇释放被贪吏欺压的百姓,便是最早的‘民生监察’。”我指着书中“百姓可直陈上官”的条款,“如今设立民生监察院,不过是让当年的善政成制——每个州县设三名监察使,其中必有一名匠人、一名农夫、一名商人。”窗外传来锦衣卫的马蹄声,应是毛骧去传我的令——打开西市惠民仓,向御史台言官的家乡所在县免费发放越冬种子,每户再加发半两棉花。

暮色四合时,常静徽带着满身寒气回来,鬓角还沾着雪花:“蓝将军已点齐三万骑兵,进驻江淮漕运码头,只要世家停税,立刻封锁运河。”她接过我递来的姜茶,忽然笑道,“他还说,若再敢有人提‘牝鸡司晨’,就把您送的火铳图纸贴在帅帐门口,旁边写上‘母鸡能下蛋,也能啄瞎鹰眼’。”

马皇后忽然轻笑,从妆奁里取出一方印泥,盒盖上刻着我设计的麦穗徽记:“哀家给你们盖个印。”她在《大明民主主义》的扉页按下手印,朱砂红泥在宣纸上晕开,“当年朱元璋起兵时,每个弟兄都按过血手印,盟誓‘有饭同吃,有难同当’——如今哀家这手印,就算是给天下女子按的‘血手印’吧。”

常静徽忽然跪下,抓起印泥在自己掌心按了按,按在母后手印旁边:“当年我父亲常遇春跟着陛下打天下,靠的是‘有饭大家吃,有仗大家打’。”她抬头时,眼中映着炭盆的火光,“如今我们要让天下人知道,有田大家种,有税大家议,有难大家当——就算是女子,也能握算筹、定国策、护家国。”

我看着两双手印在书中交叠,忽然想起在量子终端里见过的巴黎公社社员签名——同样的手印,不同的时空,却有着相同的温度。取出神经接驳笔残片,在两双手印下方画下齿轮与麦穗的徽记,残片的量子能量让墨迹微微发烫,仿佛穿越时空的火种在此刻交融。常静徽忽然指着徽记:“这图案,就像耕者的犁与匠人的锤,合在一起,便是天下的根基。”

是夜,我在冷宫密室会见哈密卫的回回商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西域的葡萄种,还有帖木儿帝国的密信,羊皮纸上用波斯文写着:“闻大明有女,分田于耕者,制器于匠人,吾国苦土地兼并久矣,愿遣使者学习。”展开从波斯带回的《列王纪》译本,在“公平之王”鲁斯塔姆的故事旁,我用阿拉伯文写下“耕者有其田”的波斯语译音,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麦穗。

“长公主,西域商人现在都叫您‘麦穗公主’。”为首的商人抚胸行礼,他的头巾上绣着与我们相同的麦穗纹,“他们说,您的地契比苏丹的金印更贵重,因为上面盖着百姓的手印,还有能让土地增产的‘仙术’。”他从骆驼皮袋里取出一袋金黄的种子,“这是波斯的鹰嘴豆,耐旱易活,愿与大明交换你们的土豆种。”

密室的烛火突然明灭,我知道这是量子终端残片在接收时空波动。指尖划过残片,浮现出22世纪学生们的脸,他们曾问:“当马克思主义遇到封建王朝,会开出怎样的花?”此刻答案正在笔下流淌——不是鲜艳的理论之花,而是扎根泥土的麦穗,是能让百姓充饥的土豆,是刻在界碑上的“均平”二字。常静徽说得对,这图案是耕者的犁与匠人的锤,更是千万双手握在一起的形状。

三日后,常静徽抱着朱雄英随我巡视民生监察院。青瓦白墙的院子里,百姓们排着长队递交状纸,有农人控诉地主夺田,有匠人状告商队压价,甚至有女子递上状纸,说夫家私吞她的嫁妆田。常静徽忽然指着墙上的“四民平等图”,图中农工商兵并列,女子也能持筹计算:“殿下,您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是就是让每个百姓都能挺直腰杆,像尧舜那样议国事?”

我望着一位老妇人用算筹在地上画着赋税公式——那是在天机工坊学的十进制算法,每道横杠代表一亩田,每个圆点代表一斗粮:“当年孟子说‘民为贵’,却没说如何让民贵。”我握住她粗糙的手,带她走向正在公示的《土地清册》,黄纸上用朱砂标着每户的田亩数,“如今我们让民贵有制——有田可耕,有税可议,有冤可诉,这便是《大明民主主义》的‘贵民之道’。”

常静徽忽然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竟是她根据《大明民主主义》编的《女训新解》,竹简用红绳穿起,每片都刻着新解的“妇德”“妇功”:“我在‘妇功’篇加了‘女子可习算学、可议赋税’,在‘妇德’篇写了‘德者,得也,得民心者得天下’。”竹简边缘,她用炭笔绘了个正在耕地的女子,旁边跟着握笔的孩童,身后是冒着炊烟的房屋,“将来雄英懂事了,我要让他知道,他的母妃不仅会绣花,还会算粮账、定国策。”

暮色中的应天府飘起细雪,民生监察院的灯笼次第亮起,映得“为民请命”的匾额通红。常静徽忽然指向远处的织工共济社,灯火通明的阁楼里传来算筹碰撞声,还有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张大哥,你家今年织了十匹布,按‘物值相抵’,该换三石米还是四石麦?”“李大姐,工坊主又压价,咱们去民生监察院告他!”

雪片落在《大明民主主义》的封面上,我忽然想起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话:“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此刻,手中的书稿不再是穿越者的孤本,而是马皇后的手印、常静徽的竹简、百姓的算筹共同写成的变革之书。更鼓敲过三更,我独自来到宫墙之上,望着雪光中若隐若现的“耕者有其田”石碑,忽然听见城墙下传来隐隐的歌声,是织工们在唱新学的《均平歌》:

“一亩田,两亩田,耕者有田心自安;

三钱税,五钱税,累进税赋民不怨;

你织布,我耕田,物值相抵公道还;

女习算,男持枪,四民平等天下安……”

歌声穿过雪幕,惊起栖在城墙上的寒鸦,却惊不醒沉醉在变革中的应天城。常静徽不知何时来到我身边,怀里抱着朱雄英,孩子的襁褓上绣着小小的麦穗。她望着远处军屯的篝火,忽然轻声道:“殿下,您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不是就像这样,每个灶台都能冒起自家的烟,每个百姓都能算出自己的公道?”

我望着漫天飞雪,想起在22世纪的苏维埃国际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模型实验室里,第一次看见量子终端投影出的历史画面:巴黎公社的社员们举着红旗冲锋,苏联的农民在集体农庄收割,土地改革队员丈量田亩。此刻,这些画面与眼前的雪景重叠,而我们正在书写的,是属于大明的篇章——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名字,却处处是它的灵魂:让耕者有其田,让工者有其器,让弱者有其声,让天下有其公。

雪越下越大,常静徽忽然指着东南方,那里有火光通明——是天机工坊的匠人在连夜锻造丈量土地的铁尺。火光中,我仿佛看见无数双手在雪地里埋下种子,在砧上锻造希望,在算筹上计算未来。这便是《大明民主主义》的真谛:不是高悬的理论,而是落在每寸土地上的脚印,是握在每个百姓手中的算筹,是刻在每个匠人心中的公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