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78章 立课明理论

均平三十三年正月十八,京北的初春还裹着残冬的寒意,全国议事会的铜门却迎着晨光敞开了。议事厅内,三百二十七张木椅依次排开,近两百张椅子上坐着的,是双手沾着麦屑的农汉、指尖缠着丝线的织女、腰间挂着护童哨的村妇——这是全国议事会工农席位占比60%的真切模样:黄村的麦农张大叔揣着刚晒干的“民生2号”麦种,苏省织工李姐提着半匹绣着“工时计算表”的云锦,西乡村的护童员王婶怀里抱着小柱子编的麦秆小火车,他们不是来“凑数”的,是来给高校理论课“定方向”的,是来确保《高等学府思想品德与大明民主主义理论课建设标准》里“理论占比60%”落到实处的。

上午九点,议事厅的铜铃清脆响起,朱静雯(议事长,亲工人皇家代表)站在主位前,手里的标准草案封面上,用红笔醒目地圈出四门核心课程——《大明民主主义原理》(含《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品德与法典》、《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每门课名旁都用括号标注着“理论占比60%,实践仅为理论应用补充”。“去年秋冬巡视高校,我们发现有些学校把‘理论结合实践’搞成了‘实践代替理论’——汉武大学有个班,一学期花了八周去麦田调研,却没完整学完《大明民主主义原理》里‘群众史观’的核心章节,最后学生连‘怎么用理论分析调研数据’都不会。”她的声音透过扩音喇叭,清晰落在每个代表耳中,“这次的标准,必须把‘理论为核’扎死:四门课每学期总课时48节,理论课至少29节,实践课最多19节,且实践课必须围绕理论展开,不能脱离理论搞‘自由调研’。”

话音刚落,赵麦围(皇帝,工农代表)就从主位旁的木椅上站起身。他依旧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棉袄,怀里揣着一本卷边的《大明民主主义原理》,书页间夹着黄村的麦壳和修渠图纸。“俺上个月去黄村百姓大学,听老师讲‘实践论’,花了三节课带学生去看修渠遗址,却没讲透‘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的三层逻辑——第一层是‘理论先于实践’,比如先学‘群众智慧能降低成本’,再去看竹筐堵缺口比混凝土省多少钱;第二层是‘实践验证理论’,用修渠的实际数据印证理论;第三层是‘理论指导新实践’,用这个理论去分析其他乡村的水利问题。”他把麦种放在案几上,“这门课的60%理论,就得这么拆:《韵澜思想》的‘实践三步法’,要先讲‘调研-分析-验证’的理论逻辑,比如‘为什么调研前要先明确理论框架,不然收集的信息都是散的’;《秀英思想》的‘工农权益’,要先讲‘为什么工时保障是工农权益的核心’,再结合织工的工时记录算收益,不是反过来先去织坊看,再回头补理论。”

朱悦薇(副皇帝,亲工人皇家代表)随即打开民生数据库终端,屏幕上跳出一组课时分配表:《大明民主主义原理》总课时48节,理论课30节(含《韵澜思想》8节、《秀英思想》8节、《常静徽思想》8节,原理总论6节),实践课18节;《品德与法典》总课时48节,理论课29节(宪典条款理论15节、民生应用理论14节),实践课19节;《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总课时48节,理论课30节(“听百姓说”“帮百姓算”“让百姓选”各10节),实践课18节。“去年苏省有所高校,把《秀英思想》的理论课压缩到12节,实践课加到36节,学生最后只会‘看织机’,不会‘用理论算工钱’。”她指着表格,语气坚定,“标准里必须明确:实践课只能是‘理论应用课’,比如学完‘工时保障理论’后,用2节课练习‘按理论算织工工钱’;学完‘群众史观’后,用2节课写‘基于理论的黄村修渠案例分析’,不能搞成‘实践主导、理论凑数’。”

陈纺娘(副皇帝,工农女性代表)这时从随身的织篮里掏出一叠学生作业,最上面的一份是《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实践报告,学生花了五页写“如何帮王婶找护童岗值守人员”,却没提一句“用‘百姓需求优先’理论分析值守缺人的根源”。她的指尖还沾着云锦的金线,翻作业时带着丝线的轻响:“俺当年学织锦,师傅先教三个月‘经纬理论’,再让上机练;现在有些高校倒好,先让学生去村口‘听百姓说’,再回头补理论,学生连‘为什么要听、听什么、怎么用理论归纳需求’都不知道,最后报告写的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没一点理论支撑。”她把作业递给身边的工农代表,“这门课的实践课,得是‘理论应用题’:学完‘听百姓说’的理论后,给学生一份王婶的护童岗需求记录,让他们用‘需求分层理论’(基础需求:值守时间避开农忙;进阶需求:有误工补贴)分析,写1500字理论报告,不是让他们去村口蹲三天;学完‘帮百姓算’的理论后,给学生一组麦种产量数据,让他们用‘收益公式’(亩产x单价-成本=收益)算补贴,不是让他们去麦田里收麦。”

“俺们织工也有话要说!”林织娘(副议事长,工农女性代表)举起手,她身后的织工代表们纷纷点头,有人还掏出了皱巴巴的理论笔记。“苏省织工专科学校的《品德与法典》课,有个老师把‘织工维权’实践课搞成了‘跟作坊主吵架演练’,学生学完只会‘拍桌子要工钱’,却不会‘用《大明国宪典》第28条理论条款算超时工资’。”她敲了敲笔记,“这门课的60%理论,得紧扣‘条款的理论逻辑’:讲第28条‘工时保障’,要先讲‘为什么8小时是合理工时’——从织工体力极限(每天织8小时手不肿)、生产效率(8小时内织布质量更高)、社会公平(避免作坊主靠延长工时压价)三个理论层面讲透;再讲‘怎么用理论算超时工资’,公式要明确(超时时长x时薪x1.5=超时工资),案例要具体(织工每天多织2小时,时薪2明币,超时工资该6明币)。实践课就练这个:给学生一份作坊的工时记录,让他们用理论算应得工资,写2000字理论验证报告,不是让他们去跟作坊主谈判。”

马淑贤(副议事长,少数民族女性代表)这时从包里取出一本羊皮笔记,上面用彝汉双语写着《常静徽思想》的理论要点和案例分析。“川省凉山的彝族学生,学‘基层治理理论’时,有些老师直接带他们去山寨开议事会,学生只会‘跟着举羊角’,却不知道‘为什么羊角投票符合基层治理理论’。”她把笔记递给朱静雯,“这门课的理论课,要先讲‘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共识”’——彝族山寨的羊角投票,本质是‘用民族习俗达成共识’,这符合《常静徽思想》里‘因地制宜’的理论;再讲‘怎么用理论设计议事流程’,比如‘先唱护童歌谣凝聚共识(理论依据:文化认同是共识基础),再让寨老发言(理论依据:权威人士能引导共识),最后羊角投票(理论依据:直观方式能降低共识成本)’。实践课就练‘用理论分析山寨议事记录’,让学生指出记录里哪些环节符合‘共识理论’,哪些不符合,写1500字分析,不是让他们去组织议事会。”

接下来的三个时辰,议事厅里的讨论全是“理论如何落地”:黄村的张大叔要求《大明民主主义原理》的“群众史观”理论课,加“用理论分析民生数据”的章节——比如给学生一组西乡村反拐的百姓线索数据(村民提供的脚印线索占60%、监控线索占40%),让他们用“群众是线索来源主力”的理论分析,写2000字报告;苏省的织工李姐希望《秀英思想》的“工农权益”理论课,加“用理论验证工时合理性”的内容——比如给学生不同织坊的工时数据(A坊8小时\/天,b坊10小时\/天),让他们用“8小时理论”分析b坊织工的手伤率(比A坊高30%),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川省的彝族代表提议《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让百姓选”理论课,加“用理论设计投票规则”的模块——比如让学生用“投票参与率理论”(晒谷场投票比村部投票参与率高50%),设计山寨护童岗的投票地点,写1000字方案,附理论依据。

针对四门课程的理论模块,标准最终敲定细节,确保60%的课时都在“深讲理论、练透理论”:

《大明民主主义原理》(含《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的30节理论课,分四大板块:“原理总论”6节(讲清“群众史观”“实践论”“民生整体观”的核心定义和逻辑链);《韵澜思想》8节(每节先讲“实践三步法”的一个理论环节,再用1个民生案例验证,最后练1道理论应用题,比如“用‘调研框架理论’设计护童岗需求调研表”);《秀英思想》8节(每节围绕“工农权益”的一个理论点,如“工时保障”“收益分配”,先讲理论逻辑,再算1道理论题,比如“织工月工资=工时x时薪 技能补贴,按这个公式算某织工的应得工资”);《常静徽思想》8节(每节聚焦“基层治理”的一个理论,如“因地制宜”“共识凝聚”,先讲理论依据,再分析1个民族案例,比如“彝族火塘议事会的理论适配性”)。18节实践课全是“理论应用题练习”:要么写理论分析报告(如“用‘实践论’分析京北高铁站护童核验的效果”),要么做理论验证题(如“用‘民生整体观’验证‘护童岗 麦饼摊’方案是否符合民生整体需求”),不搞任何脱离理论的“实地操作”。

《品德与法典》的29节理论课,分两大板块:“宪典条款理论”15节(每节讲1个民生条款的理论来源、逻辑和应用边界,比如第32条“儿童安全”,理论来源是“儿童是民生未来”,逻辑是“安全是未来的基础”,应用边界是“覆盖乡村和交通枢纽”,课后练“用理论判断某村‘儿童安全员不轮岗’是否符合条款”);“民生应用理论”14节(每节讲1个理论应用方法,如“用‘条款优先级理论’处理‘工时保障’和‘生产效率’的冲突”,课后练“某织坊因赶工期想延长工时,用理论判断该优先保障工时还是效率”)。19节实践课全是“理论应用练习”:要么拟“理论依据明确的规章”(如“用第28条理论拟织坊工时规章,每条都附理论来源”),要么做“理论辨析题”(如“判断‘山寨用罚款惩罚未值守护童员’是否符合《品德与法典》的‘教育优先’理论”),不搞“维权模拟”“规章执行”等实践操作。

《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30节理论课,分三大板块:“听百姓说”10节(每节讲1个理论点,如“需求分层理论”“沟通场景理论”,课后练“用‘沟通场景理论’判断‘在麦场聊护童需求’比‘在村部聊’的优势”);“帮百姓算”10节(每节讲1个理论公式,如“补贴=误工成本 机会成本,课后练‘算黄村老农护童岗的合理补贴’”);“让百姓选”10节(每节讲1个理论原则,如“参与率原则”“共识原则”,课后练“用‘参与率原则’设计西乡村护童岗的投票时间”)。18节实践课全是“理论应用题”:要么写“需求分析报告”(如“用‘需求分层理论’分析王婶记录的护童岗需求”),要么做“方案设计题”(如“用‘让百姓选’的理论设计山寨儿童安全教育基地的选址方案”),不搞“蹲点听需求”“组织投票”等实地实践。

在“学生政论能力考核”上,标准也以理论为核心:期末考核中,理论笔试占60%(考四门课的核心定义、逻辑链、应用题),理论报告占30%(写一篇5000字的“用理论解决民生问题”报告,如“用《品德与法典》理论分析织工工资低的根源”),实践作业仅占10%(且必须是“理论应用类”,如“用‘帮百姓算’的理论算某村护童岗补贴”)。工农代表参与的评审,也聚焦理论:张大叔评《大明民主主义原理》的报告,看“群众史观的应用是否正确”;李姐评《品德与法典》的笔试,看“条款理论的理解是否到位”;王婶评《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作业,看“‘听百姓说’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不评“实践操作的好坏”。

“学校议事会的规划也得围着理论转!”朱静雯看着台下的高校代表,语气严肃,“以后校议事会的年度规划里,‘理论课建设章节’必须写清三件事:一是理论课的新增内容(如‘今年《秀英思想》加“新麦种收益理论”章节’);二是理论师资的培训(如‘派3名教师跟李姐学“织工工钱理论”’);三是理论考核的优化(如‘增加“民族理论应用题”的占比’)。去年有高校的规划里写‘组织学生去10个乡村实践’,今年得改成‘组织教师去10个乡村收集理论案例’,确保资源都用在理论建设上。”

下午两点,投票环节开始。近两百名工农代表举起手里的麦秆投票牌——这是黄村麦农手工编的,麦秆上还带着阳光的味道。朱静雯看着满厅举起的投票牌,声音带着欣慰:“《高等学府思想品德与大明民主主义理论课建设标准》,全票通过!”议事厅里响起掌声,张大叔把麦种分给高校代表,李姐把云锦片段塞进他们手里:“记住,理论学好了,学生自然会用;理论学歪了,再多次实践也没用。俺们工农要的是‘懂理论、会用理论’的学生,不是‘只会干、不会想’的学徒。”

半个月后,汉武大学的“大明民主主义学院”正式挂牌,院长是黄村的张大叔(工农代表),副院长是苏省的织工李姐。挂牌当天,学院没组织任何实地活动,而是开了“理论教学启动会”:张大叔带着《大明民主主义原理》的理论课件,给老师们讲“怎么把‘群众史观’讲透”——比如用“西乡村反拐的百姓线索数据”,让学生一步步推导“群众是线索主力”的理论;李姐拿着《秀英思想》的工时理论公式,教老师们“怎么让学生练会‘算织工工资’”——比如设计不同难度的理论题(基础题:算8小时工时工资;进阶题:算含超时和技能补贴的工资)。学院的第一堂《大明民主主义原理》课,老师先花40分钟讲“实践论的三层逻辑”,再用20分钟分析“黄村修渠的理论验证过程”(理论预测:竹筐堵缺口省3万;实际数据:省3.2万,验证理论正确),最后留20分钟让学生做“理论应用题”:“用实践论分析‘闽省港口反拐’中,‘数据库核验’理论是否被验证”,全程没有任何实地环节。

京北百姓大学的《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课上,王婶(护童员,工农代表)作为理论课兼职教师,给学生讲“听百姓说”的“沟通场景理论”:“为什么在麦场聊护童需求比在村部聊好?理论上有三个原因:一是麦场是百姓熟悉的场景,放松;二是编麦秆的动作能缓解紧张,愿意说;三是旁边有其他村民,能互相补充需求。”她没带学生去麦场,而是给了一组场景对比数据(麦场聊出需求80条,村部聊出30条),让学生用理论分析“为什么数据有差异”,写1000字报告。学生们说:“以前总觉得实践才有用,现在发现,把理论学透了,看数据就能懂民生,比跑出去瞎问管用。”

三月初,全国议事会组织督查,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苏省织工专科学校的《品德与法典》课上,学生们正在做“理论应用题”——给一份作坊工时记录(织工每天工作9小时,时薪2明币),用第28条“工时保障理论”算超时工资(1小时x2x1.5=3明币),再分析“作坊主不发超时工资是否违宪”,每个答案都附理论依据;川省凉山的彝族学生,在《常静徽思想》课上写“理论分析报告”——用“共识理论”分析山寨护童议事会的记录,指出“唱护童歌谣后,共识达成率提高40%”,符合理论预期;汉武大学的学生,在《大明民主主义原理》课上提交“理论验证报告”——用“民生整体观”分析“西乡村护童岗 麦饼摊”方案,指出“护童岗解决安全问题,麦饼摊解决补贴问题,两者互补,符合民生整体需求”,理论应用正确率达85%。

督查报告里写着:“全国67所高校均已按标准调整课时,四门课程理论课占比全部达标(60%以上),实践课均为‘理论应用类’;学生理论考核合格率从45%提升至82%,能独立用理论分析民生问题的比例从38%涨到78%;高校年度规划中,‘理论建设投入’占比从30%提升至65%,用于收集理论案例、培训理论师资的经费增长120%;工农代表参与理论教学(如审定课件、评审理论报告)的比例达92%,学生作业中‘理论依据明确’的占比从25%涨到90%。”

督查结束那天,朱静雯、赵麦围、朱悦薇、陈纺娘、马淑贤、林织娘坐在汉武大学的教室里,看着学生们做《大明民主主义原理》的理论笔试。考场上,学生们正在答一道论述题:“用《韵澜思想》的‘实践三步法’理论,分析‘黄村麦种选种’的过程(调研:听老农说需求;分析:用理论筛选麦种;验证:试种看产量),指出每一步的理论依据。”赵麦围看着学生们笔下清晰的理论逻辑,笑着对身边的张大叔说:“你看,这才是俺们要的理论课——学生懂理论、会用理论,以后到了乡村,不用教就知道‘怎么用理论分析问题’,比只会干体力活强多了。”

朱静雯看着讲台前的理论课件,上面写着《大明民主主义》里的一句话:“理论是民生的指南针,先有清晰的理论,才有精准的实践。”她知道,这场调整不是“削弱实践”,而是“回归理论本质”——理论是根,实践是果,只有根扎得深,果才能结得实。以后,高校的理论课还要继续深化:麦种出了新品种,就加“新麦种的收益理论”;织坊有了新机器,就加“新机器的工时理论”;山寨有了新需求,就加“新需求的共识理论”,让每一门课、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理论扎根民生”的践行者,让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的力量,从“理论的深度”里生长出来。

夕阳落在教室的窗台上,映着学生们笔下的理论公式和民生案例。朱静雯心里踏实——这就是理论课该有的样子:没有多余的实践折腾,只有扎实的理论教学;没有空泛的口号,只有落地的理论应用;没有工农代表跟着跑实践,只有工农代表陪着磨理论。这样的课,才能育出“懂民生、会思考”的新人,才能让大明的民生建设,走得更稳、更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