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71章 驱车察校探真需 俯身问教固民生

均平三十一年四月初五,京北的春风终于吹暖了街头巷尾,路边的榆树枝抽出新绿,南河省运粮车驶过的石板路,还留着清晨的露水痕迹。朱静雯提着一个半旧的帆布包,站在京北机车厂宿舍楼下,对着楼上喊:“悦薇,再磨蹭就要赶不上百姓大学的早课了!”

二楼窗户“吱呀”一声推开,朱悦薇背着工具包探出头,手里还攥着一本《机动车驾驶科目三操作指南》,书页折着角,上面画满了红色批注:“姐,等我把‘直线行驶’的要点再看一遍,昨天练车又跑偏了!”

“上车再看!”朱静雯拍了拍停在楼下的民生小型货车——这是苏省机车厂去年给议事会配的公务车,车身刷着浅灰色,车门上印着“民生视察”四个蓝色大字,方向盘是自动挡的,正好适合刚拿驾照的朱静雯。她去年秋天考下J1A驾驶证时,还是李姐陪着去的,科目三因为紧张在路口熄了一次火,现在想起还忍不住笑:“我当初考科目三,比你还慌,到了基层看百姓办事,比练车实在多了。”

朱悦薇跑下楼,把指南塞进工具包,坐进副驾:“姐,这次‘四不两直’真不提前通知百姓大学?万一他们没准备……”

“要的就是没准备!”朱静雯发动车子,货车缓缓驶离宿舍区,“咱们是去看真情况,不是去看排场。百姓大学是教百姓技能的地方,要是连学生的实操需求都满足不了,还谈什么‘民生教育’?”

车窗外,京北的早市正热闹,南河省的农民推着装满新麦饼的车,苏省的织工抱着刚染好的布,黔省的银匠挑着工具箱,每个人都脚步匆匆却带着笑意。朱静雯指着路边一个挂着“百姓大学招生点”的牌子说:“你看,去年咱们在全国设了二十七个招生点,现在报名的百姓都排到下个月了。可报名多不代表教得好,得去看看课堂里到底怎么样。”

朱悦薇翻着手里的资料,上面记着京北百姓大学的基本情况:去年秋天成立,分农械维修、织机改良、商道核算、草药识别四个专业,学生大多是南河省、苏省、川省的农民和工人,还有少数闽省的商队子弟和黔省的少数民族学员。“姐,听说农械专业的王师傅是南河省的老农民,之前在公社修了二十年农械,技术特别好;织机专业的李姐,就是上次漏乘的那个苏省织工,后来被聘去当老师了。”

“对,李姐上次跟我提过,说织机教室的取暖设备不够,冬天学生冻得手都握不住工具。”朱静雯打了个转向,货车朝着城郊的百姓大学驶去,“这次正好去看看,要是真有问题,当场就解决。”

半个多小时后,货车停在百姓大学门口。这所大学是用旧军营改造的,院墙是南河省的黄土砌的,上面刷着《韵澜思想》里的句子:“民生教育,要让百姓学得会、用得上”;校门是苏省机车厂的工人用废钢材焊的,上面挂着一块木牌,刻着“百姓大学”四个大字,字是黔省的银匠帮忙雕的,边缘还留着刀痕。

两人没进校门,绕到西侧的农械维修教室——这里是旧仓库改造的,窗户敞开着,能听到里面的讲课声。朱静雯和朱悦薇悄悄站在窗外,只见教室里摆着五台旧农械,有南河省的插秧机、苏省的拖拉机、川省的土豆播种机,二十多个学生围着一台拖拉机,王师傅正蹲在地上讲解零件:“大家看,这台拖拉机的发动机要是异响,先查油管,南河省的麦田里多尘土,油管容易堵……”

学生们挤在一起,有的踮着脚,有的蹲在地上,只有少数几个人能看清零件。后排一个穿南河省土布棉袄的青年,伸着脖子想往前凑,却被前面的人挡住,只能着急地搓手。朱静雯认出他,是南河省第三公社的张强,上次议事会下基层时,他说想学好农械维修,回去帮公社修拖拉机——现在公社里的拖拉机坏了,还得请外乡的师傅,光路费就要花不少。

“王师傅,俺能上去试试吗?”张强终于忍不住开口,“俺们公社的拖拉机就是这个型号,上次坏了俺没修好,想再练练。”

王师傅叹了口气,拍了拍拖拉机:“强子,不是师傅不让你试,你看这教室就五台农械,二十多个人轮着来,每人半天才能摸一次。昨天苏省的小李还跟我提,说想练插秧机的维修,到现在都没轮上……”

朱静雯推开门走进教室,学生们都愣了,张强更是惊讶地站起来:“静雯议事长?您怎么来了?”

“来看看你们上课。”朱静雯走到拖拉机旁,蹲下身摸了摸零件,“王师傅,农械不够的情况多久了?”

王师傅搓了搓手,语气带着无奈:“从开学就这样。上次跟学校提过,说要等国库拨款,可这都快半年了,还没消息。学生们都是来学真本事的,光看不动手,哪能学会?”

“今天就解决!”朱静雯掏出手机,拨通刑部交通司周明远的电话,“周司长,我是朱静雯,百姓大学农械教室缺十台实操农械,你从苏省机车厂调五台备用拖拉机、三台插秧机、两台土豆播种机,明天上午必须送到,运费由议事会承担。另外,让技术人员跟着来,给农械做次全面检修,确保学生能用。”

挂了电话,朱静雯看着学生们惊喜的表情,笑着说:“以后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实操时间,王师傅,你把学生分成小组,轮流练习,有问题随时跟我提。”

张强激动得脸都红了:“静雯议事长,俺们要是学会了,回去就能帮公社修农械,再也不用请外乡师傅了!”

“这就是百姓大学的目的!”朱静雯站起身,“走,咱们再去看看织机教室。”

织机教室在东侧,是旧马厩改造的,里面摆着八台织机,都是苏省淘汰下来的旧织机,经过改良后用来教学。李姐正站在一台织机旁,给学生演示如何调整梭子,她的蓝色工装上还沾着丝线,袖口磨出了毛边。学生们围着织机,有的搓着手,有的哈着气——虽然已经四月,可教室没暖气,早上还是冷得很。

“李姐,学生的手都冻红了,怎么不生炉子?”朱静雯走进来,摸了摸教室的墙壁,冰凉冰凉的。

李姐转过身,看到朱静雯和朱悦薇,赶紧迎上来:“静雯议事长,悦薇工程师!教室太小,生炉子怕熏着学生,而且学校的煤不够,只能省着用。冬天的时候,学生们冻得握不住梭子,有的还生了冻疮,俺看着都心疼。”

朱悦薇走到织机旁,摸了摸学生的手,果然冰凉:“李姐,我有办法。苏省织机厂有一种废弃的加热线圈,咱们可以用它做简易取暖器,通上电就能发热,成本低还安全。我现在就画图纸,下午让机车厂的师傅送材料过来,明天就能装上。”

她从工具包里掏出纸笔,蹲在地上画起来:“你们看,线圈绕在木架上,外面包一层苏省的粗棉布,既防烫又保暖,每个织机旁放一个,学生练活的时候手就不冷了。”

李姐凑过去看图纸,眼睛一亮:“悦薇工程师,这法子好!俺们苏省的织坊以前也用过类似的,就是没想到能改造成取暖器。有了这个,冬天学生就能好好练活了!”

学生里有个穿川省彝族服饰的姑娘,叫阿果,是凉山山寨的,之前在议事会的资助下来上学,想学织机改良回去教山寨的姐妹。她拉着朱静雯的手说:“议事长,俺们山寨的织机都是旧的,织出来的布又厚又不结实。要是俺学会了改良技术,回去就能帮姐妹们改织机,到时候俺们的布也能卖到苏省,赚的钱就能给学堂买课本了!”

朱静雯摸了摸阿果的头,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织机改良手册》,上面有她的批注:“这本手册你拿着,里面记着苏省最新的织机改良技术。等你学好了,议事会派技术人员跟你一起回山寨,帮你们改织机、建织坊。”

离开织机教室,两人又去了草药识别教室。这里是旧粮库改造的,里面摆着十几个木架,上面放着草药标本,有浙省的浙贝母、川省的黄连、闽省的陈皮,还有少数黔省的少数民族草药。老师是浙省的草药先生老周,之前在川省凉山教过草药,对少数民族草药很熟悉。

学生们正围着木架认标本,阿果的同乡阿依也在其中——就是上次漏乘的那个彝族姑娘,后来报名学了草药专业,想回去教山寨的孩子认草药,预防常见病。“周先生,这株‘凉山龙胆’的标本有点干了,叶子的纹路都看不清了,俺们认不准……”阿依指着一株发黄的标本说。

老周叹了口气:“阿依,不是先生不换,是标本不够。上次跟学校提过,想再采一批新鲜草药做标本,可学校说没有经费雇人去山里采,只能凑合用旧的。”

朱悦薇走过去,拿起标本看了看:“周先生,我有个主意。咱们可以跟川省的草药合作社合作,让他们定期送新鲜草药过来,学生们自己动手做标本,既省钱又能练手。另外,我可以设计一个标本保存盒,用粤省的橡胶做密封垫,能防潮防虫,标本能保存更久。”

朱静雯补充道:“我现在就联系川省的草药合作社,让他们下周送第一批草药过来。另外,从国库拨一笔钱,给草药教室买一批玻璃标本瓶和橡胶垫,确保每个标本都有合适的保存盒。”

阿依激动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谢谢议事长,谢谢悦薇工程师!俺们学会了认草药,回去就能帮山寨的人治病,再也不用因为一点小病就跑几十里山路去县城了!”

最后,两人去了食堂。此时正是午饭时间,学生们排着队打饭,食堂的窗口摆着两个大桶,一桶是南河省的麦粥,一桶是苏省的咸菜,还有一筐粗粮馒头。一个闽省的学生林小满,是商道核算专业的,正拿着馒头啃,粥已经凉了,他只能就着咸菜咽下去。

“小满,粥凉了怎么不加热?”朱静雯走过去,摸了摸桶壁,果然冰凉。

林小满挠了挠头:“食堂的锅炉坏了,修了三天还没好,只能喝凉粥。俺们商道专业的课多,中午只有半小时吃饭时间,也没时间回家热。”

食堂师傅走过来,一脸无奈:“议事长,俺们也想给学生喝热粥,可锅炉的零件坏了,苏省的师傅要下周才能来修。这几天只能委屈学生了……”

“不用等下周!”朱悦薇从工具包里掏出扳手和螺丝刀,“师傅,锅炉的零件是哪坏了?我之前在苏省机车厂修过类似的锅炉,说不定能修好。”

师傅领着她们去后厨,指着一台旧锅炉说:“就是这个安全阀坏了,换个新的就能用。”

朱悦薇打开工具包,拿出一个备用安全阀——这是她上次修轻轨时剩下的,正好能用上。她蹲下身,熟练地拆下旧阀,换上新阀,又检查了一遍管道:“师傅,好了,你试试点火。”

师傅点燃锅炉,没过多久,粥就冒起了热气。学生们看到粥热了,都欢呼起来,林小满盛了一碗热粥,喝了一口说:“还是热粥舒服!谢谢悦薇工程师,以后俺们再也不用喝凉粥了!”

朱静雯看着热闹的食堂,对师傅说:“以后食堂的设备坏了,直接联系议事会的技术组,别等别靠。学生们吃得暖和,才能学得踏实。”

下午两点,朱静雯和朱悦薇在百姓大学的会议室开了个座谈会,参加的有老师和学生代表。王师傅说农械教室需要更多的零件样本,方便学生认零件;李姐说想给织机专业的学生加开“织机销售”课程,让学生不仅会修,还会卖;老周说想组织学生去川省的草药基地实习,增加实践经验;张强说希望毕业后能回公社当农械技术员,需要议事会给公社发个“技术认证”;阿依说想在山寨开个草药诊所,需要议事会帮忙申请药品补贴。

朱静雯把大家的需求一一记在笔记本上,笔记本是南河省的纸做的,封面印着“民生笔记”四个字:“王师傅的零件样本,我联系苏省机车厂下周送过来;李姐的‘织机销售’课程,议事会派商道专业的老师来帮忙设计;老周的实习基地,我跟川省的草药合作社对接;张强的技术认证,议事会下周就出政策,只要考核合格,直接发认证;阿依的草药诊所,药品补贴从民生基金里出,下周就能审批。”

座谈会结束后,学生们送朱静雯和朱悦薇到门口。张强抱着一台刚修好的小型农械,说:“静雯议事长,俺们一定好好学,以后帮更多百姓修农械!”阿依拿着一本新做的草药标本册,说:“议事长,俺们把凉山的草药都做成了标本,以后教学生更方便了!”

朱静雯和朱悦薇坐进货车,驶离百姓大学。夕阳西下,把货车的影子拉得很长,车窗外,学生们还在教室里练习实操,农械的轰鸣声、织机的哒哒声、老师的讲课声,混合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民生交响曲”。

“姐,今天才知道,百姓大学的问题比我想象的多,可解决起来也没那么难。”朱悦薇翻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今天的发现和解决方案,“比如取暖器、锅炉零件,都是小事,可对学生来说就是大事。”

“对,民生教育就是这样,不能只看‘招生数’‘毕业数’,得看学生‘会不会用’‘用不用得上’。”朱静雯放慢车速,看着路边的麦田,南河省的农民正在地里插秧,“咱们下周把今天的整改方案在议事会上提出来,还要在全国各省的百姓大学推广——南河省的农械教室要加实操台,苏省的织机教室要装取暖器,川省的草药教室要建标本库,闽省的商道教室要配算盘和账本,每个省份都要根据百姓的需求调整课程,让百姓大学真正成为‘百姓的学校’。”

朱悦薇突然想起什么,从工具包里掏出《科目三操作指南》:“姐,今天看学生们实操,我突然明白科目三为什么要练直线行驶了——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以后下基层时,能稳稳地把车开到百姓身边,不跑偏、不耽误事。”

朱静雯笑了:“你能想明白就好。不管是考驾照,还是搞民生建设,都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百姓的需求,就是咱们的‘行驶路线’,不能偏,也不能停。”

货车驶回市区时,夜幕已经降临,京北的街头亮起了灯,这些灯是苏省的织机厂生产的,灯泡是闽省的玻璃厂做的,电线是粤省的橡胶厂造的,每一盏灯都透着民生的温度。朱静雯指着远处一栋亮着灯的建筑说:“那是京北百姓大学的宿舍,学生们肯定还在看书、练技术。以后,咱们要让全国每个省份都有这样的百姓大学,让每个百姓都能学到技能,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朱悦薇点点头,看着窗外的灯光,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百姓大学的整改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民生需求等着她们去满足——南河省的农民需要更好的农械,苏省的织工需要更先进的织机,川省的彝族需要更多的草药知识,闽省的商人需要更规范的商道,而她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需求一个个变成现实,让《大明民主主义》和《韵澜思想》里的“民生教育”,真正走进每个百姓的生活里。

这一夜,京北百姓大学的教室里,灯光亮到很晚。王师傅在给农械做保养,准备迎接明天送来的新设备;李姐在整理织机课程的讲义,加了“织机销售”的新内容;老周在给草药标本贴标签,上面写着彝汉双语的名称;学生们在练习实操,张强在修拖拉机,阿依在做标本,林小满在算商道账,每个人都认真而专注,因为他们知道,学好这些技能,不仅能改变自己的生活,还能帮到更多的百姓。

而朱静雯和朱悦薇,已经开始准备下周议事会的提案,她们要把百姓大学的经验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因为她们明白,民生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从百姓的需求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让大明的百姓,真正过上“学得会、用得上、过得好”的日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教会她们的道理,也是她们守护民生的初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