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69章 思想根基岂容撼 民生共识固如磐

均平三十一年春,惊蛰刚过,南河省的麦田里已泛起新绿,田埂上的农民正扛着新领的铁犁试耕;苏省的织坊也响起了开春后的第一声机杼,女工们围着新改良的织机,手里攥着陈纺娘送来的劳保手套;川省彝族山寨的学堂外,工匠们正忙着架梁,寨里的孩子们趴在木栅栏外,盯着教室里的新课本眼睛发亮。全国议事会应新当选的议事长朱静雯提议,于正月二十召开年度第一次全体会议,议事会大厅的铜门上,还贴着浙省畲族代表雷蕾娜送来的凤凰剪纸,透着开春的喜气。

大厅内,暖气融融,驱散了京北残留的寒意。三百二十七名来自各省、各民族、各行业的代表齐聚一堂,桌上摆着各省送来的开春特产:南河省的新麦面、苏省的丝绸帕、川省的土豆干、闽省的海产干货,连粤省橡胶园的工人都托人捎来了新割的橡胶样本,说“想让议事会看看,今年的橡胶能做多少劳保鞋”。气氛热烈而有序,代表们三三两两低声讨论着,话题离不开春耕、织机、学堂这些民生事。

新当选的皇帝赵麦围,依旧是那身半旧的蓝布棉袄,袖口还沾着南河省的泥土,他没坐皇帝专属的席位,反而搬了把椅子坐在农民代表区,正和张老田、王耕田凑在一起,低头看着南河省春耕进度表,手指在“种子粮发放率”那栏反复摩挲,嘴里念叨着“得让第三公社的王二柱家快点领到种子,他家的地再不种就晚了”。他面前的桌案上,放着一本翻得卷边的《大明国宪典》,扉页上用铅笔写着“记着百姓的地”。

朱静雯身着深绿色的军便服,端坐于议事长席。她刚主持通过了兵事谈议会关于“加强偏远省份民生补给线”的议案——这份议案是为川省、黔省这些山路难行的省份制定的,计划用苏省机车厂生产的小型货车,替代之前的马队,把种子、农械、课本更快送到山寨,连货车的车厢都特意改成了防颠簸的样式,怕震坏了学堂的黑板。

“接下来,我们引入下一个议题,”朱静雯拿起桌上的议案夹,里面是马淑贤提交的“闽省至川省商道贯通计划”,“这份计划由事务院总理马淑贤牵头,联合闽省商队、川省彝族代表共同拟定,目的是打通闽省泉州港到川省凉山山寨的商道,让闽省的药材、苏省的布匹能直接运到川省,也让川省的土豆、彝族的银饰能更快卖到沿海,中间取消三层中间商,预计能让两省百姓的收入提高两成……”

“议事长,且慢!”

一声洪亮的声音突然打断了朱静雯的话,大厅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投向声音来源——坐在中间区域的粤省商人代表陈敬棠。他约莫四十岁,穿着一身考究的绸缎长衫,手里捏着个象牙折扇,扇面上画着粤省的橡胶园,脸上带着几分精明,眼神却透着不易察觉的固执。

陈敬棠站起身,对着议事长席拱了拱手,目光扫过全场,声音带着刻意的沉稳:“议事长,各位代表,在讨论商道计划之前,陈某有一事,关乎我大明民生建设的方向,不敢不直言。”

朱静雯放下议案夹,指尖轻轻叩了叩桌面,语气平和:“陈代表请讲,议事会鼓励直言,只要是为了百姓,任何意见都值得听。”

“好!”陈敬棠折扇一收,声音提高了几分,“陈某在粤省经营橡胶园二十余年,也算见过些世面。如今我大明要搞商道、修轻轨、盖学堂,都是好事,但陈某觉得,咱们现在太拘泥于所谓的‘思想’了——尤其是《大明民主主义》和《韵澜思想》,这两个思想都是前议事长朱韵澜女士所着,恕我直言,它们太‘重虚’了!”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滚油里,大厅里瞬间炸开了锅!

“陈代表,你这话不对!”南河省的王耕田猛地站起来,手里的铁犁模型“啪”地放在桌上,模型上还沾着南河省的新土,“《韵澜思想》里说‘多民族搭伙过日子’,去年冬天俺们南河省遭了雪灾,种子粮不够,是川省彝族的阿古拉带着山寨的人,骑着马走了三天山路,给俺们送来了土豆种;是闽省的马明远商队,免费帮俺们运农械,连骆驼的草料都自己带——这要是没有‘搭伙过日子’的思想,谁会管俺们南河省的死活?”

陈敬棠皱了皱眉,对着王耕田摆了摆手:“王代表,陈某不是否认这些事,可这些事靠的是各省的情分,不是靠思想喊出来的。你看《大明民主主义》里说‘百姓的江山百姓选’,现在选个皇帝要花三个月,选个议员要跑遍各省,多费时间?要是咱们把这些时间省下来,多修两条轻轨、多运几车种子,不是更实在?”

“实在?陈代表怕是忘了去年朱高煦的事!”苏省的吴瓷姐突然站起来,她的蓝色工装上还别着织梭,袖口沾着丝线,声音里带着工人的耿直,“去年朱高煦要废议事会、搞集权,要是没有《大明民主主义》里‘民选制度不可废’的思想,俺们工人能自发组织民生护卫队吗?京北机车厂的小李能冒着风险改通讯器吗?陈代表的橡胶园能安安稳稳收橡胶,还不是靠思想凝聚了百姓,挡住了朱高煦?”

陈敬棠脸色微微一沉,正要反驳,坐在后排的黔省苗族代表石老根突然拄着拐杖站起来,他的银匠工具箱放在脚边,里面的银锤还闪着光:“陈代表,你说思想虚,可俺们黔省苗族的农械,是照着《韵澜思想》里‘技术要贴合百姓需求’的话改的——之前的犁太重,俺们山里人扛不动,农械厂照着这话,给俺们做了轻便的木柄铁犁,现在一个婆娘都能扛着下地。要是没这思想,农械厂能管俺们山里人的难处?”

“就是!”浙省的雷蕾娜也跟着站起来,她手里拿着畲族山乡的草药账本,“《韵澜思想》里说‘民生无地域’,去年俺们畲族山乡的草药卖不出去,是议事会照着这话,帮俺们联系了闽省的药栈,还修了山路,现在草药能三天运到闽省,俺们山里人的粮本都装满了——这要是没思想指引,议事会能想起俺们偏远的畲族山乡?”

陈敬棠的脸色更难看了,他攥紧了折扇,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各位代表,陈某不是要否定前议事长的功劳,只是觉得,现在是‘务实’的时候!思想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咱们要是总抱着这些思想不放,万一耽误了商道、误了春耕,谁来负责?不如暂时把这两个思想放一放,等民生好了,再谈也不迟!”

“放一放?陈代表这话,是忘了思想是怎么来的!”

一个清亮的声音从大厅门口传来,所有人都转头看去——朱悦薇推着我的轮椅,慢慢走进来。我身上裹着苏省织坊送来的羊毛毯,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是七年前写《大明民主主义》时的草稿。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窗,落在草稿上,上面还留着当年和百姓一起修改的痕迹:南河省农民改的“种子粮要优先给佃农”,苏省工人加的“女工要同工同酬”,川省彝族画的“山寨学堂要向阳”。

“朱前议事长!”代表们纷纷站起来,赵麦围快步走过来,伸手想扶我,却又想起我坐着轮椅,只是搓了搓手,憨厚地说“您咋来了?外面还凉,该多穿点”。

我朝赵麦围笑了笑,目光转向陈敬棠,声音平静却有力:“陈代表说思想不能当饭吃,可七年前,我写《大明民主主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南河省的方叔教我的——他说‘百姓的饭,要靠自己选的人来管’。那年南河省闹旱灾,旧官府把赈灾粮扣了大半,是百姓按着‘自己选的人管饭’的想法,选出了公社代表,才把剩下的粮食分到每家每户,没饿死一个人。”

我打开布包,拿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当年苏省织坊女工王小丫的手迹,字歪歪扭扭,却很用力:“这是王小丫当年给我的信,她说‘织娘的布,要靠自己说的理来护’。那时旧作坊主逼着女工一天织十五匹布,不然就扣工钱,是女工们按着《韵澜思想》里‘工人要为自己争权益’的话,联合起来跟作坊主谈判,才把工时降到十二匹,还涨了工钱——陈代表,你说思想不能当衣穿,可王小丫现在穿的棉衣,就是用涨的工钱买的,这不是思想给的吗?”

陈敬棠的脸涨得通红,扇子捏得指节发白,却还是嘴硬:“可……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有议事会,有皇帝,有商道计划,不用再靠思想了!”

“没有思想,议事会就是空架子!”朱静雯突然站起来,她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是去年朱高煦掌权时,百姓偷偷藏起来的《大明民主主义》手抄本,纸都快磨破了,“去年朱高煦废议事会,把这份手抄本当成‘反书’,烧了几十本,可苏省的织娘还是偷偷抄,川省的彝族还是偷偷传,闽省的华工还是偷偷藏在船帆里——因为他们知道,这不是‘反书’,是他们的‘保命书’!要是没有这份思想,百姓凭什么跟朱高煦斗?凭什么把议事会抢回来?”

朱静雯走到陈敬棠面前,把手抄本递给他,声音里带着沉重:“你看这上面的血印,是苏省织娘吴大娘的——她为了藏这份手抄本,被朱高煦的人打出血,却死死把本子抱在怀里,说‘俺们的娃还要靠这个读书’。陈代表,你说现在不用靠思想,可吴大娘的娃,现在就在川省的学堂里,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大明民主主义》的节选,他说‘要像娘一样,护着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的理’。”

陈敬棠接过手抄本,指尖触到上面的血印,突然浑身一颤,扇子“啪”地掉在地上。他看着手抄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闽省商人写的“商道要公平”,黔省银匠刻的“银饰要实在”,粤省橡胶工画的“种植园要通水”,突然蹲下身,双手捂着脸,声音带着哽咽:“俺……俺错了……俺在粤省的橡胶园,去年多亏了议事会按着‘民生无地域’的思想,派飞军给俺们空投了防台风的帆布,不然橡胶园早就被台风刮没了……俺不该忘了这个……”

大厅里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的春风吹着旗帜的声响。雷蕾娜走过去,捡起陈敬棠的扇子,递给他:“陈代表,俺们畲族有句话,‘山的根在石头里,人的根在理里’。这思想,就是俺们百姓的理,没了理,再高的山也会塌,再好的商道也会断。”

石老根也走过来,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银镯子,上面刻着“韵澜思想”四个字:“这是俺给孙女打的,俺要让她记住,能让俺们苗族有农械、有学堂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着这些理,靠着这些思想,一点点争来的。”

朱静雯看着陈敬棠,语气缓和下来:“陈代表,没人怪你,咱们都是为了百姓好。只是这思想,不是我朱韵澜一个人的,是南河省的麦、苏省的布、川省的土豆、闽省的船、粤省的橡胶,是所有百姓一起攒出来的理。咱们可以改计划、调政策,但不能丢了理,不能忘了根。”

陈敬棠站起来,对着全场代表深鞠一躬,声音诚恳:“各位代表,陈某知错了。从今天起,俺粤省的橡胶园,要把《大明民主主义》和《韵澜思想》抄下来,贴在种植园的墙上,让每个工人都知道,咱们的好日子,是靠啥来的。俺还会让俺的商队,把这思想带到粤省的港口,让海外的华工也知道,家里的理,没丢!”

大厅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赵麦围笑得眼睛都眯了,拍着陈敬棠的肩膀说“知错就好,以后咱们一起为百姓办事”;吴瓷姐拿出织梭,说要给陈敬棠的橡胶园织一面“民生橡胶园”的锦旗;阿古拉从包里掏出土豆种,递给陈敬棠,说“粤省要是能种土豆,俺们川省给你送种子”。

我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暖暖的。朱悦薇推着我的轮椅,走到大厅中央,看着墙上挂着的《大明国宪典》,上面的“民为邦本”四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各位代表,”朱静雯拿起议案夹,声音重新变得坚定,“现在,我们继续讨论‘闽省至川省商道贯通计划’。马总理,麻烦你再说说,这个计划里,怎么体现《韵澜思想》里‘多民族互助’的要求?”

马淑贤站起来,手里拿着商道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线标着各省的支援:“回议事长,计划里有三条互助条款:第一,闽省商队要帮川省彝族运农械,不收运费;第二,川省要给闽省提供土豆种,让闽省的山区也能种;第三,苏省要派织工去川省,教彝族姑娘织布,让她们能自己织布卖钱——这都是按着‘多民族搭伙过日子’的思想定的。”

“好!”朱静雯点头,“那我们再听听南河省代表的意见,你们觉得商道通了,南河省的麦子能不能卖到川省?”

张老田立刻站起来,声音洪亮:“能!俺们南河省的麦面好吃,川省的彝族喜欢,商道通了,俺们能把麦面做成馍,运到川省,让娃们能吃热馍!”

代表们纷纷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把商道计划越谈越细:粤省代表说要提供橡胶,给商队的马车做防滑胎;浙省代表说要派草药先生,跟着商队去川省,帮彝族治病;黔省代表说要打银饰,挂在商队的马车上,当“民生商队”的标志。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大厅里,把代表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我看着赵麦围和张老田讨论麦子的运输时间,看着朱悦薇和马淑贤修改商道的路线图,看着陈敬棠和王小丫商量橡胶园和织坊的合作,突然觉得,思想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字,而是百姓心里的理,是麦子的香,是布的暖,是学堂的书声,是商道上的驼铃。

散会时,代表们簇拥着我们走出议事会大楼,广场上,苏省机车厂的工人正在调试新的货车,车身上刷着“民生补给线”五个大字;川省彝族的孩子们在广场上放风筝,风筝上画着《大明民主主义》的句子;闽省的商队牵着骆驼,驼背上驮着给川省的药材,驼铃叮当作响。

朱静雯握着我的手,轻声说:“姑母,您看,思想还在,百姓还在,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我点点头,看着远处南河省的麦田,春风吹过,麦浪翻滚,像一片绿色的海。我知道,只要这思想还在百姓心里,只要这理还在议事会的议案里,不管遇到多少风雨,大明的民生都不会倒,百姓的好日子,都会像这麦田一样,一年比一年旺。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是做出来的民生,是百姓手里的粮本,是身上的棉衣,是孩子碗里的热粥,是心里的那份踏实。这力量,会陪着大明,陪着全国、全球的百姓,一直走下去,直到每一个省份都通上轻轨,每一个山寨都有学堂,每一个百姓都能笑着说“这日子,是俺们自己选的,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