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43章 赢州新政破旧枷,民生暖意化对立

均平二十九年十月十一,晨雾像一层薄纱裹着京北,我攥着从未来带回的青铜令牌站在议事会门前——令牌正面“赢州性别平等首推日”的字迹被晨露浸得发暗,背面男女共执农具的纹路却愈发清晰。静雯披着件绣着稻穗纹的披风走来,披风下摆沾着赢州稻田的湿土,她臂弯里夹的新政手册比上次厚了半寸,蓝布封面上“以民为本,性别无界”八个字,是用赢州特有的赭石颜料写的,手册里还夹着张泛黄的渡船票根:“姑母,昨儿议事会特意核对了跨海渡船的班次,咱们乘辰时的‘民生号’渡轮,马队走栈桥——您放心,那栈桥是去年刚修的,宽得能容三匹马并行,桥面铺了防滑的稻草,不会打滑。”

我这才想起,京北到赢州的渤海湾上,去年就修了跨海栈桥,短途渡轮也专门设了马厩舱,之前没细说,倒让人误会“马能直接跨海”。跟着静雯往渡口走时,晨光已穿透晨雾,议事会的马夫老周正给马匹套防滑掌,他手里的铁掌刻着小凹槽:“陛下,这掌是按赢州的路况打的,海边风大,栈桥滑,有这凹槽能抓牢些。”旁边的枣红马是静雯常骑的“穗儿”,正低头啃着混了麦麸的草料,老周拍了拍它的脖子:“穗儿去年跟议事长去过赢州,识水性,上渡轮不闹。”

到渡口时,扎西带着的牧区马队已在栈桥边等了,二十多匹骏马驮着鼓鼓的布包,马背上的铜铃叮当作响。扎西穿着件镶着羊毛边的藏青色短褂,手里举着个巴掌大的羊毛贴画,上面绣着黄绿相间的图案:“议事长,陛下!您看这贴画,绿的是赢州的稻田,黄的是俺们西北的麦田,中间绣的是条河,代表江南的桑蚕区——俺们牧区的姑娘们绣了五十多幅,要贴在赢州的学堂里,让娃们知道,大明的地是连在一块儿的,人也是连在一块儿的!”他掀开一个布包,里面的《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每本扉页都贴着小贴画,有牧区的牛羊、江南的蚕茧、赢州的渔船,“俺们还在课本里夹了牧区的酥油糖,赢州娃读书饿了能吃,甜得很!”

辰时整,“民生号”渡轮的汽笛响了,马队分批上渡轮——渡轮底层专门改造成了马厩舱,铺着厚厚的干草,通风的窗口挂着防海风的帆布。我和静雯站在甲板上,看着跨海栈桥像一条灰黑色的带子延伸到海里,远处赢州的海岸线已隐约可见,晨雾里飘着渔船上的炊烟。静雯指着海面:“姑母,去年修栈桥时,赢州的渔民来了三百多人帮忙,他们说‘以前幕府时,过海只能靠小渔船,风浪大时要翻船,现在有栈桥有渡轮,运稻种、送课本都快了’。”正说着,渡轮驶过一群海鸥,扎西在甲板上唱起了牧区的歌谣,歌词被他改成了汉文,唱的是“大明各地手拉手,稻子堆满仓,布帛织满筐”,马厩舱里的马匹似也听得懂,偶尔嘶鸣两声应和。

近午时,渡轮靠岸,赢州的海风带着咸腥味扑面而来,栈桥上已站着赢州议事会的代表,为首的是个穿蓝布短衫的青年,手里举着个木牌,上面写着“赢州百姓盼新政”。“议事长,陛下!俺是佐藤的弟弟一郎,俺哥让俺来接您!”青年跑得满头汗,手里还攥着个热乎乎的玉米饼,“这是俺娘刚烙的,海边风大,您先垫垫肚子——俺娘说,去年您送的脱粒机,让俺家收稻子快了三倍,今年特意多烙了些,让您带回去给京北的乡亲尝尝。”

往赢州议事堂走的路上,两侧的田埂上满是忙碌的身影:有妇女坐在田埂上捆稻秧,手里的麻绳飞快地绕着,旁边的男人们则蹲在田里插秧,没人觉得“女人该在家,男人该下地”。路过一个渔村时,看见几个穿灰布军装的士兵正帮村民修水车,士兵小李蹲在水车旁,手里拿着锤子却不敢砸,渔村的阿婆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个红薯塞给他:“后生,别慌,俺教你——这水车的轴要对准榫头,轻轻敲就行,跟俺们补渔船的龙骨一个理。”小李红着脸接过红薯,按阿婆说的敲了一下,轴果然卡紧了,周围的村民都笑了起来,阿婆又说:“去年你们帮俺们修渔船,今年俺们帮你们修水车,这才是一家人嘛!”

带队的李营长迎上来时,手里的《大明国宪典》已被翻得卷了边,书页里夹着密密麻麻的赢州方言注释,最显眼的是“性别平等”那条,注释用红笔写着:“案例一:渔村次郎,去年想做豆腐,幕府说‘男人做豆腐没骨气’,赶砸了他的磨盘;今年议事会帮他修了豆腐摊,每天能卖五十块豆腐,还教阿菊、阿梅三个姑娘做豆腐,现在她们的豆腐摊比次郎的还火。案例二:山区阿雪,以前幕府不让她学骑马,说‘女人骑马会克夫’,现在她是赢州最快的信使,每天送二十多份公文,比男信使还准时。”李营长指着注释笑:“这些都是俺们跟村民聊出来的,写在课本里,乡亲们一看就懂,比干讲大道理强多了。”

议事堂前的晒谷场早已热闹非凡,新收的稻子铺了满满一地,像一块金黄色的毯子。几个穿蓝布衫的姑娘围着脱粒机忙碌,为首的是佐藤的妹妹樱子,她穿着件便于活动的短褂,手里拿着个木耙,正把稻穗往脱粒机里送,机器轰隆隆地转着,金黄的米粒顺着出口往下掉,她时不时用袖子擦汗,脸上却满是笑。旁边的树荫下,几个小伙子坐在草席上缝补粮袋,其中一个穿灰布衫的青年手最巧,粮袋上还绣着小小的稻穗图案——他是松井,见我们过来,赶紧把手里的粮袋举起来:“陛下,议事长!您看俺绣的稻穗,是跟俺娘学的!以前幕府时,俺娘说‘男人绣东西会被笑话’,俺只能偷偷绣;现在俺绣在粮袋上,乡亲们都说好看,还有人让俺教他们绣呢!”他的手指上沾着点丝线的颜色,粮袋的针脚细密,稻穗的纹路栩栩如生。

晒谷场的角落,有个穿素色布裙的妇女正趴在石桌上算账,她是渔村的阿菊,以前幕府不让妇女学算术,说“女人识数会败家”,现在她面前摆着本账本,上面记着各家收稻子的数量,旁边围了几个妇女,正跟着她学记账。“阿菊姐,俺家收了两百斤稻子,卖了一百斤,还剩多少啊?”一个年轻妇女问,阿菊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两个圈,又划掉一个:“你看,这两个圈是两百斤,划掉一个,还剩一个,就是一百斤——咱们学算术,就是为了自己能算账,不被人骗。”旁边的妇女们都点头,手里的笔在纸上画着圈,阳光照在她们的账本上,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

“让开!让开!”市集口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几个裹着黑布的人举着木牌冲了进来,木牌上“拒改性别,反明保种”的字迹用红漆写着,格外刺眼。为首的是前幕府小吏山田,他穿着件旧幕府的黑色短褂,腰间别着把没开刃的刀,跳上晒谷场的石碾,扯着嗓子喊:“大明把你们的性别都改乱了!男人缝补,女人种地,这是要断赢州的根!跟着俺反明,咱们还能回到幕府时的好日子,男人能当兵,女人能舂米,多好!”

人群里一阵骚动,佐藤刚要上前,静雯却按住他的手,轻声说:“让百姓自己说——日子过得好不好,他们心里最清楚。”

果然,樱子最先放下手里的木耙,走到石碾前,手里攥着本翻旧的农机手册,手册上记着密密麻麻的油耗数据:“山田,你说幕府时日子好?俺家去年种三亩地,收的粮还不够交幕府的税,俺爹被逼着去当壮丁,半年没回家;今年俺学了大明的农技,两亩地收的粮就够全家吃,还能卖五十斤换新布,俺爹现在在家帮俺娘做豆腐,不用去当壮丁——这就是你说的‘好日子’?”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人群里有人点头,小声议论着“是啊,去年俺家也不够吃”。

松井也站了出来,手里举着缝好的粮袋:“山田,你说‘男人缝补没骨气’?俺爹以前被幕府抓去填海,就因为他腿伤不能打仗;现在俺缝粮袋,能赚够钱给俺娘治病,议事会还让俺去江南学织锦——靠自己手艺吃饭,咋就没骨气了?你以前在幕府当小吏,天天抢百姓的粮,那才叫没骨气!”

“还有俺!”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渔民拄着拐杖走出来,他的左腿上有一道长长的伤疤,是以前被幕府士兵砍的,“幕府时,俺被抓去打仗,这条腿差点被砍断,现在俺儿子能去学堂学汉语,能算清自家的收成,不用像俺一样,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你还想让俺们回到那样的日子?俺第一个不答应!”老渔民的声音带着颤,却格外有力,人群里响起一片附和声,几个年轻村民还上前一步,挡住了山田的去路。

山田见状,脸色变得通红,伸手就要掀旁边村民的稻筐,驻赢州部队的士兵立刻上前,小李一把抓住他的手腕,力气大得让山田“哎哟”叫了一声。李营长走过来,手里拿着《大明国刑典》,翻到“破坏民生”那一页,用赢州方言大声念道:“《大明国刑典》第三十六条:故意破坏百姓农作物、农具者,罚为百姓劳作,直至弥补损失。幕府时你们抢百姓的粮,烧百姓的房,现在还想毁百姓的稻子,按律,你得帮村民种完这季稻子,还要帮阿婆修完水车,帮松井缝完粮袋,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山田被小李抓着,看着周围村民愤怒的眼神,之前的嚣张劲儿全没了,眼神里满是慌乱,嘴里喃喃地说:“俺……俺就是想……”话没说完,就被之前被他煽动的渔村汉子打断:“山田,俺以前信你的话,觉得大明改性别不好,可俺媳妇现在能学算术,能算清自家的收成,俺娃能去学堂,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你别再骗俺们了,俺们只想过好日子!”

喧闹渐渐平息,日头已升到头顶,晒谷场又恢复了热闹。樱子继续用脱粒机碾谷,机器的声响里混着村民的谈笑声;松井坐在草席上,身边围了几个村民,正跟着他学绣稻穗;阿菊则在石桌上摆了个小摊子,帮村民算收成的账目,旁边放着一摞新印的《大明德道与法典》,村民们算完账,还会拿起课本翻两页,有不懂的就问阿菊。

午后,我跟着静雯去赢州的学堂,学堂是去年用幕府的旧粮仓改的,屋顶上的瓦片换成了新的,窗户上糊着白净的纸,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地上洒下光斑。教室里挂着两幅挂图,左边是《大明国宪典》的节选,右边是《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插画,插画上画着各地百姓合作的场景:西北的牧民帮江南的农民赶羊,赢州的渔民帮牧区的人修渔船,江南的蚕农教赢州的妇女织锦。

苏婉君正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块色彩鲜艳的织锦,织锦的中间绣着“民生”两个字,左边是牧区的牛羊,右边是赢州的渔船:“孩子们,这块织锦是江南的蚕农和赢州的妇女一起织的,江南的姐姐们养蚕缫丝,赢州的姐姐们绣花,用了两个月才织好——这说明,不管是江南还是赢州,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一起努力,就能做出好东西。”她把织锦递到孩子们面前,樱子的弟弟伸手指着上面的渔船:“苏先生,这是俺们村的渔船!”苏婉君笑着点头:“对,这就是你们村的渔船,下次咱们还可以织一块有牧区牛羊和京北稻田的织锦,好不好?”孩子们齐声回答“好”,声音响亮得能传到窗外。

下课时,孩子们围着我看青铜令牌,樱子的弟弟捧着令牌,小手轻轻摸着背面的图案:“陛下,这上面的叔叔阿姨一起种地,是不是以后俺也能和姐姐一起开脱粒机?”我摸了摸他的头,指着窗外晒谷场上忙碌的身影:“你看,现在你姐姐在开脱粒机,你哥哥在教村民缝粮袋,以后你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是种地还是读书,都没人能拦着你。”他听了,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把令牌抱在怀里,说要带回村里,给没见过的小伙伴看。

傍晚时,赢州议事会的新政总结会在学堂里召开,村民代表、驻赢州士兵、教书先生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摆着刚烙好的玉米饼、赢州的海鲜汤,还有扎西带来的酥油糖。佐藤拿着新统计的秋耕数据,脸上满是笑意:“按新政推行后的调查,赢州现在有三成女人开农机、学算术,两成男人做织锦、缝粮袋,比去年多收了五成稻子,卖布的收入翻了倍,连以前最偏的山区,都有五个妇女开了豆腐摊——那些之前跟着山田反明的人,现在都跟着村民学种地、学手艺,山田今天下午还帮阿婆修了水车,虽然笨手笨脚的,却没偷懒。”

静雯把《大明政策实践调查》递给大家,上面贴着村民的手印,每个手印旁边都写着村民的名字和对新政的看法:“阿菊:现在能算清账目,不用被人骗了;松井:能绣粮袋,还能教别人,很开心;老渔民:儿子能读书,比啥都强……”静雯指着这些手印说:“以后赢州的思想教育,还要多结合咱们的日子,比如讲《大明历史》,就讲咱们怎么和幕府斗,怎么修栈桥,怎么一起种稻子;讲《朱静雯的百姓思想》,就讲佐藤家、松井家的变化,这样乡亲们才会觉得,这些课是为他们开的,是帮他们过好日子的。”

散会时,夜色已浓,赢州的市集上挂起了红灯笼,灯笼的光映在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的星星。村民们在灯下忙碌着:阿菊在算今天的豆腐账,松井在缝明天要送的粮袋,佐藤在教几个年轻人修农具,学堂里还亮着灯,苏婉君在批改孩子们的作业,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字里,写着“大明是一家人”“我想当织锦师傅”。

我站在市集口,摸了摸口袋里的青铜令牌,令牌已被体温焐得温热。海风里飘着稻子的清香、海鲜的咸香,还有织锦的丝线味,远处传来村民的谈笑声和织机的声响,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歌。静雯走过来,指着远处的跨海栈桥,栈桥上的灯也亮了,像一条连接着京北和赢州的光带:“姑母,明年春天,咱们还要在赢州推新的桑蚕品种,建更大的织锦坊,让赢州的布能卖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乡亲能靠自己的手艺吃饭。”

我点点头,看着栈桥上的灯光,突然明白未来史官为何要留存这枚青铜令牌——它不是纪念“性别平等首推日”,而是纪念“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一天”:大明没靠强制手段,没靠空洞的口号,而是靠修栈桥、送稻种、教手艺,靠让每个百姓都能按自己的心意活,让反明的对立情绪,在稻穗的香气里、在织机的声响里、在孩子们的读书声里,慢慢化成了对好日子的期待。

夜风拂过,带着赢州的咸腥味,也带着大明各地的暖意——西北的酥油香、江南的桑蚕香、牧区的羊毛香,都仿佛顺着这海风,飘到了赢州的市集上,飘到了每个百姓的心里。而这枚青铜令牌,也像一颗种子,在赢州的土地上,在大明的土地上,种下了“一家人、一起过好日子”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