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39章 哲堂论道明规律,民生实践融真理

均平二十九年七月初九,京北的晨光带着初秋的清爽漫过大明百姓大学韵澜学院的青砖院墙,院内的银杏树枝叶初展,细碎的阳光透过叶隙落在教学楼前的石阶上,织成一片温和的光影。今日的韵澜学院格外热闹——来自各省的工农民众学员早早便在阶梯教室外等候,有扛着农具模型的西北农民,有提着机械零件的龙江工人,还有抱着桑蚕茧的江南养殖户,他们都是“大明高等学府百姓自学考试”的首批预备考生,专程来听李教授主讲的《大明哲学概论》大课,主题是“哲学派别演进与世界物质统一性”。

我穿着一身素雅的棉布长衫,混在学员中走进教室,刚找了个靠后的座位坐下,就见汝吉村的卓玛提着竹篮走了过来,篮子里装着新鲜的桑蚕茧:“朱议事长!您也来听课呀?俺特意带了桑蚕茧,想跟李教授请教‘桑蚕养殖里的哲学道理’——之前听静雯陛下说,‘矛盾分析法’能解决产量问题,俺一直想弄明白咋用!”

旁边的龙江工人张铁林也凑了过来,手里攥着个磨损的齿轮:“议事长,俺也来凑个热闹!俺们厂最近想改良机器,可老工人说‘靠经验就行’,年轻技工说‘得按新原理来’,俺想听听哲学里‘传统与创新’咋说,好给他们评评理!”

我笑着点头,指了指讲台旁的黑板:“今天李教授要讲哲学派别、人生观、世界观这些,咱们好好听,肯定能找到你们要的答案。”

上午九时整,李教授提着一摞讲义走进教室,身后跟着两位助教,手里捧着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复刻本——这些都是为了让学员们更直观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准备的。他走上讲台,先将讲义摊开,笑着对台下说:“各位学员,今天咱们不讲干巴巴的理论,就结合你们种地、修机器、养蚕的经历,聊一聊‘哲学到底是啥’‘它咋帮咱们干活’。首先,咱们从‘哲学基本派别’说起——天下的哲学,说到底就两大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咱们先掰扯清楚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唯物主义三阶段”,然后转身面对学员:“第一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时候的人们觉得,世界是由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东西构成的,比如中国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觉得万物都是这五种东西变的;古希腊的泰勒斯说‘世界是水做的’,德谟克里特说‘是原子做的’。你们觉得这说法靠谱不?”

话音刚落,西北农民马占山就举起了手:“李教授!俺觉得有点道理,但又不全对!俺们西北治沙,知道土地(土)、水、阳光(火)很重要,可光有这些,不按规律种梭梭,还是活不了——这说明‘具体东西’之外,还有‘规律’管着!”

“说得好!”李教授赞许地点头,“这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缺陷——直观、没科学论证,还解释不了‘规律’这种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汝吉村的农民知道‘种地要浇水’,但说不出‘为什么浇水能让庄稼活’,只能靠经验。”

他接着讲第二阶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人物是培根、霍布斯这些人。这时候的人们开始用科学方法看世界,比如培根强调‘观察和实验’,像早期的工人修机器,会拆开来看看零件咋转的,知道‘机器坏了是零件的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是神在惩罚’。但这阶段也有毛病——看问题太‘机械’,比如觉得‘人就像机器,累了歇会儿就行’,却忘了人还有想法、有情绪;而且在历史观上还是唯心的,比如觉得‘国家好不好,全靠皇帝贤不贤’,没看到老百姓种地、工人造机器才是国家的根基。”

张铁林听得频频点头:“可不是嘛!俺们厂以前有个老厂长,觉得‘机器只要按时上油就不会坏’,结果有台机器因为零件老化崩了——这就是太‘机械’了,没看到‘零件会磨损’这个变化的规律!”

“第三阶段,就是咱们要学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李教授的声音提高了几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工人运动、农民种地的经验,又吸收了科学成果,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力学,才建立起这个理论。它的核心是‘既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又承认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还承认变化有规律’。比如汝吉村养三文鱼,辩证唯物主义会告诉你们:第一,三文鱼是物质的,得靠水、饲料这些实际东西活(物质性);第二,三文鱼会长大、会生病,不是一成不变的(运动性);第三,控制水温在15-20度、定期换水,就能减少生病(规律性)。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厉害之处——能帮咱们找到干活的‘门道’!”

卓玛立刻举手:“李教授!俺懂了!之前俺家桑蚕总生病,俺以为是‘运气不好’(唯心),后来按‘辩证唯物主义’想:桑蚕是物质的,生病肯定有原因(物质性),查了才知道是桑叶上有农药残留(找规律),换了无农药桑叶就好了!这就是用哲学干活呀!”

李教授笑着点头,又在黑板上写下“唯心主义基本派别”:“咱们再说说唯心主义,分主观和客观两种。主观唯心主义觉得‘我的想法就是世界’,比如王阳明说‘心外无物’,意思是‘我没看到的东西就不存在’。你们觉得这对吗?”

台下立刻有人摇头,汝吉村的老木匠次仁旺堆说:“不对!俺没看到桑蚕在茧里吐丝,可它照样在吐啊!要是按这说法,俺没看到的木料里有虫,就不管它,木料就全坏了!”

“说得太对了!”李教授接着讲,“客观唯心主义觉得‘世界之外有个超自然的精神在管着’,比如宗教说‘有上帝’,黑格尔说‘有绝对精神’。咱们工人修机器,靠的是机械原理,不是上帝;农民种地,靠的是节气和肥料,不是‘绝对精神’。唯心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实际,帮不了咱们干活。”

接下来,李教授开始讲“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演进”。他先从中国哲学说起:“中国哲学萌芽于夏商周,那时候的人信‘天命’,觉得‘皇帝是天选的’;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孔子说‘仁’,老子说‘道’,墨子说‘兼爱’,这些都是为了帮治国、帮百姓过日子;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变成治国的学问;魏晋有玄学,谈‘有无’;隋唐佛教进来,变成了中国化的禅宗;宋明理学,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说‘致良知’。这些中国哲学里,也有唯物主义的影子,比如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天的规律不因人而变’,这跟咱们现在说的‘物质规律客观性’是一个意思。”

他又转向西方哲学:“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代表,他们想弄明白‘世界是什么’‘人该怎么活’;到了中世纪,哲学变成了‘经院哲学’,天天讨论‘上帝存在不存在’,脱离了实际;近代以后,笛卡尔、康德这些人开始把哲学和科学结合,比如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虽然有点唯心,但强调‘思考’,推动了科学发展;再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西方哲学的合理部分,又结合工人运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才让哲学真正变成了‘干活的工具’。”

讲到“哲学发展规律”时,李教授特意请学员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马占山站起来说:“俺觉得‘生产方式决定哲学’太对了!俺们西北以前靠天吃饭,觉得‘哲学是读书人的事’;现在搞规模化治沙,用机械种树,就得学‘规律’‘矛盾’这些哲学道理,不然治沙没效果——生产方式变了,俺们的想法(哲学认知)也得变!”

张铁林也补充道:“俺们厂以前是手工修机器,老工人靠经验;现在是智能机器,得学编程、学原理,这就是‘科学影响哲学’——科学进步了,俺们看问题的方式也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新机器!”

下午的课程,李教授重点讲了“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和“世界物质统一性”。讲到“人的存在矛盾”时,他列举了“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三种矛盾,让学员们对号入座。

江南桑农阿珠站起来说:“俺的‘理想与现实’矛盾可大了!俺想扩大桑蚕养殖(理想),可村里的土地不够(现实);后来用‘辩证思维’想,俺们可以搞‘立体养殖’,楼上养蚕,楼下种桑,既省空间又能循环——这就把理想变成现实了!”

老木匠次仁旺堆则说:“俺的‘有限与无限’矛盾:俺年纪大了(有限),想把木工手艺传下去(无限);现在俺报了自考‘手工艺传承’专业,想把经验写成教材,教给更多年轻人——这样就算俺不在了,手艺也能传下去,有限的生命就变成无限的了!”

在“哲学与方法论”部分,李教授强调:“哲学不只是‘想’,更是‘做’——它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比如‘矛盾分析法’,你们遇到问题时,先找‘矛盾双方’,再看‘怎么转化’。汝吉村搞文旅,一开始游客少(矛盾一方),后来分析原因:一是宣传不够,二是交通不便(矛盾根源),于是做短视频宣传、修了便民路,游客就多了(矛盾转化)——这就是用方法论解决问题!”

讲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时,李教授举了农业科学的例子:“以前‘育种’靠经验(哲学里的‘朴素认知’),现在靠‘基因技术’(科学),但科学还是要靠哲学指导——比如育种要遵循‘遗传规律’(哲学里的‘物质规律’),不能瞎改基因。科学从哲学里分离出来,但永远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最让学员们感兴趣的是“运动与静止”和“时空观”。李教授拿着张铁林带来的齿轮说:“齿轮转的时候是‘绝对运动’,停的时候是‘相对静止’——你们修机器时,得知道‘运动是绝对的’,所以要定期检查磨损;‘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停机检修时要抓紧时间,不能耽误生产。要是像牛顿那样认为‘运动要靠上帝推一把’,那你们修机器就该去求神,不是求原理了!”

关于“时空观”,李教授结合农业生产说:“时间是‘一维的’,比如汝吉村种青稞,错过了播种时节,再补种就晚了;空间是‘三维的’,比如养殖池的大小、高度,都会影响三文鱼的生长。康德说‘时空是人的先天认识’,这不对——你们种地,能摸到土地(空间),能看到季节变化(时间),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想出来的!”

课程的最后,李教授讲了“世界物质统一性”。他说:“不管是自然界的山川、土地,还是人类社会的种地、修机器,都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比如你们想改良机器,这个‘想法’是基于你们对机器的了解(物质)产生的。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不能拍脑袋,种地不能违农时,修机器不能靠想象,这就是哲学给咱们的最大启示。”

课程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斜,学员们围着李教授和我提问,久久不愿离开。卓玛拿着记满笔记的本子说:“俺现在知道了,哲学不是天书,是帮俺们养蚕、种地的‘好帮手’!俺回去就把‘矛盾分析法’教给村里的乡亲,让大家都能多养蚕、多赚钱!”

张铁林则攥着齿轮说:“俺明天就跟厂里的老工人、年轻技工聊‘运动与静止’,让老工人知道‘经验要结合新规律’,让年轻技工知道‘新原理不能脱离实际’,一起把机器改良好!”

我看着学员们热情高涨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这堂哲学课,没有讲晦涩的术语,没有读枯燥的原着,却用学员们熟悉的种地、修机器、养蚕经历,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这些深刻的道理讲透了——这正是“大明高等学府百姓自学考试”的初心:让知识贴近民生,让哲学服务实践。

离开韵澜学院时,晚风拂过银杏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我想起静雯之前说的话:“百姓要的不是高深的理论,是能帮他们解决问题的学问。”今日的课堂,正是这句话的最好印证——当哲学变成了“治沙的规律”“养蚕的方法”“修机器的原理”,它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百姓手里的“实干工具”,是大明民生路上最坚实的思想根基。

我知道,这堂哲学课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工农民众通过自考学习哲学、运用哲学,在田里用“矛盾分析法”统筹种植,在车间用“运动观”维护机器,在村里用“物质统一性”制定发展计划——那时,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每一个百姓的心里,都将装满用知识改变生活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