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30章 民心凝思想,薪火续华章

均平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汝吉村的秋阳把整个村子晒得暖洋洋的。青稞地旁的粮囤堆得像小山,金黄的麦秸被村民们扎成整齐的草垛,立在田埂边;百姓公社的大棚里,香蕉树还挂着零星的绿果,番茄苗移栽后长得郁郁葱葱;村口的水泥路上,偶尔有喀则府来的商贩骑着三轮车经过,车斗里装着布料和盐,准备去菜市场换土豆和奶酪——整个村子都浸在丰收后的踏实与热闹里。

我和静雯并肩走在水泥路上,她手里攥着一个深棕色的牛皮本,封面上用烫金字体印着“民心札记”,边角处还沾着点新鲜的泥土——那是昨天她帮多吉大叔翻种冬小麦时蹭上的。她停下脚步,指着不远处正在给奶牛挤奶的朱高炽,声音里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笃定:“姑母,您看,三个月前咱们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条雪道,村民们买袋盐都得靠马拉雪橇走两天;现在水泥路通了,奶牛能产奶了,孩子们能在亮堂的教室里读书了,连三文鱼都能在村里的池子里长大——这些不是靠律法逼出来的,不是靠军队守出来的,是靠咱们蹲在地里种土豆、扛着木头搭葡萄架、跟着工人搬石头修桥干出来的。”

她把“民心札记”递给我,翻开第一页,里面的字迹密密麻麻,还夹着不少“证据”:有丹增拍的短视频截图,画面里村民们围着刚通车的水泥路欢呼,多吉大叔抱着一袋土豆笑得合不拢嘴;有卓玛大姐手写的食堂食谱,旁边用红笔批注着“十月五日:孩子们说番茄炒蛋不够吃,下周多备二十斤番茄”;有次仁村长记的粮仓账本,上面用蓝笔标着“青稞亩产800斤(去年600斤),土豆5000斤,玉米3000斤”;还有一张孩子们在村小学堂里读书的照片,照片背后写着“九月一日,学堂装了玻璃,孩子们不用再冻手了”。

其中一页用红笔写着三行大字,下面画着波浪线:

“1. 治国不是靠武力压,是靠民心攒——你把百姓的‘难’当自己的‘难’,百姓才把你当自己人;

2. 治民不是靠条文管,是靠实事办——你帮百姓种出土豆、修通路、热好饭,百姓才信你的理;

3. 真理不是靠书本念,是靠实践验——你蹲在地里听多吉大叔讲‘深栽暖养’,比读十本奏折都有用。”

静雯在我身边蹲下,捡起一颗落在路边的青稞粒,轻轻吹掉上面的土,放进手心:“姑母,以前在京北的朝堂上,大臣们总跟我说‘陛下,治国当以律法为纲,以军队为盾’,我也以为‘民心’是书本里的两个字,‘实践’是奏折里的套话。可来汝吉村这三个月,我才真正懂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你看着卓玛大姐因为通了电网,不用再点煤油灯而笑出眼泪;就是你跟着王铁山修桥时,次仁村长说‘这样的桥能抗十年洪水’;就是你看到第一辆卡车开进村里时,孩子们围着卡车跑,喊着‘以后能去京北看火车了’。这些不是空话,是能摸得着、看得见、尝得到的真理。”

她翻开札记的最后一页,上面写着一段未完成的话:“我想把这些感悟整理成思想,它不是皇帝的教条,是百姓的心里话;不是锁在书房里的文书,是能跟着官们到基层、跟着百姓过日子的办法。它的核心只有八个字: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合上札记,指尖划过封面上的“民心”二字,心里一阵暖流——那个十年前在御花园里问我“姑母,百姓为什么要种青稞”的小姑娘,如今已经从泥土里悟透了治国的根本。我想起母后马秀英的笔记,翻到夹着干茶叶的那一页,上面写着“基层的百姓是大明的根,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高”:“静雯,你说得对。这思想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汝吉村百姓的,是大明所有基层百姓的。咱们这就召集全国议事会,让代表们从各地的实践里来议,从百姓的需求里来定,给它起个名字,让它能跟着大明的日子一起走。”

十月五日,全国议事会在汝吉村新建成的火车站站台召开。此时的站台已经铺好了铁轨,站房的外墙刷着温暖的橘红色,门口挂着两串红灯笼;站台旁的空地上,村民们摆了二十多张木桌,上面放着刚烤好的青稞饼、煮好的奶茶,还有从养殖场捞的新鲜三文鱼——整个会场没有朝堂的威严,却有百姓家的热闹。

代表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工人代表陈阳穿着蓝色配送服,裤脚还沾着京北东关村的露水,手里拿着配送站的月度报表,上面写着“十月超时率8%(去年30%)”;农民代表丹增背着一个竹筐,里面装着刚收的核桃和花生,见人就递,笑着说“尝尝汝吉村的味道”;妇女代表王秀英攥着厚厚的民生清单,上面记着“觉康省村民需要更多农技员”“北冰洋巷渔民想要冷藏船”“京北城西居民想要社区养老食堂”;连番茄集团的董事长建番薯都来了,他穿着粗布工装,手里拿着抖快平台的新规则草案,说是“来向村民们请教,怎么让规则更接地气”。

会场的临时主席台上,摆着四份已经装订成册的思想汇编:

- 《韵澜思想》:封面是京北民生市场的照片,扉页写着“民生为天,民心为秤”,记录的是早年我在基层推动“村村通民生市场”的实践;

- 《秀英思想》:封面是北湖省的水渠,扉页写着“基层为本,务实为要”,是母后马秀英当年在北湖修水渠、稳粮食的经验总结;

- 《常静徽思想》:封面是大明西南边疆的界碑,扉页写着“守土为民,通达四方”,是常静徽(静雯母后)早年在西南边疆推动“茶马互市”、化解民族矛盾的政策梳理;

- 《大明民主主义》:封面是全国议事会代表举手表决的照片,扉页写着“人民当家,实践为基”,是这些年大明推行“议事会制度”的理论总结。

静雯站在这些汇编旁,手里拿着她的“民心札记”,没有穿皇帝的龙袍,只穿了一件浅蓝色的常服,袖口还沾着点青稞粉。她看着台下的代表们,声音清亮却带着一丝哽咽:“各位代表,今天我不是以大明皇帝的身份站在这里,是以汝吉村‘种土豆的朱静雯’站在这里。这三个月,我跟着多吉大叔学种土豆,知道了‘深栽暖养’不仅是种土豆的技巧,更是跟百姓打交道的道理——你得把根扎进地里,才能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我跟着卓玛大姐建食堂,知道了‘热饭热菜’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暖民心的温度——你得把百姓的饭当自己的饭,百姓才会把你当自己人;我跟着王铁山修水泥路,知道了‘路通民心通’不仅是通车的便利,更是连民心的纽带——你得把百姓的路当自己的路,百姓才会跟你一起走。”

她举起“民心札记”,翻到写着“核心八字”的那一页:“我想把这些感悟整理成思想,它里面没有‘君权神授’,没有‘官贵民贱’,只有‘怎么帮村民种好土豆’‘怎么让路通到村里’‘怎么让孩子有热饭吃’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现在,我想请大家一起给它起个名字,让它能跟着官们到基层去,跟着百姓的日子过下去,而不是锁在京北的书房里。”

话音刚落,工人代表陈阳立刻站起来,手里举着配送站的报表,声音洪亮:“朱主事,我支持您!去年京北东关村外卖超时率30%,我去当外卖员才知道,不是配送员懒,是老街区路窄、门牌乱。后来我们按您说的‘跟百姓一起干’,改了路线、装了可视化门牌,超时率降到8%,王奶奶说‘现在订药不用等半天了’。这思想是您带头干出来的,该叫《朱静雯思想》,让所有官都知道,官该怎么当,事该怎么干!”

陈阳的话刚落,农民代表次仁村长就摇了摇头,手里攥着一把青稞穗,语气诚恳:“陈代表,我觉得不妥。这思想的核心是‘百姓’,不是‘皇帝’。您看,朱主事写的‘种土豆要听多吉大叔的’‘建食堂要问卓玛大姐的’,每一句都离不开百姓。我活了六十年,见过不少官,有的官说‘我为百姓好’,却连青稞和牧草都分不清;朱主事不一样,她跟我们一起种地、一起修路,知道我们要什么。这思想该叫《百姓理论》,简单明了,让所有人都知道,咱们大明的思想,就是为百姓的思想!”

“次仁村长说得对,但也得加上朱主事的名字!”丹增突然站起来,举起手机,屏幕上是他之前拍的“雪村亮灯”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十五万,“大家看,这视频里,朱主事跟我们一起装路灯,手冻得发红还在笑。评论里有个西域的百姓说‘我们也想有这样的官,也想有这样的灯’。这思想是朱主事在汝吉村干出来的,是她让‘百姓的事’变成‘能成的事’,叫《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既记着百姓的根,也记着干实事的人,多好!”

妇女代表王秀英也跟着点头,翻开民生清单,指着上面的条目:“我支持丹增!这思想里多次提‘百姓的需求’,比如‘孩子要读书’‘老人要治病’‘妇女要工作’,但这些需求不是靠说的,是靠朱主事带着我们干的——帮村小学堂装玻璃,对接喀则府卫生院送药材,给妇女们在食堂找工作。叫《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既突出‘百姓’这个核心,也提醒所有官:思想不是用来念的,是用来干的!”

青年代表小李(农技员)拿着《耐寒葡萄种植手册》站起来,声音里满是激动:“我之前在西域自治省教农民种葡萄,总觉得按书本教就行,后来才知道,得按当地的土性改方法——比如沙漠边缘得用‘滴灌’,而不是‘漫灌’。这思想跟我悟的一样:不是教条,是行动。《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这个名字好,因为它既有人,有百姓;又有事,有行动。”

科学家代表老郑(水利专家)也附和:“对!之前修汝吉村的灌溉渠,按图纸得修直线,可次仁村长说‘绕开青稞地才不耽误收成’,我们改了路线,村民们更支持。这就是思想里说的‘以行动改变’,不是按教条来,是按百姓的实际来。加‘朱静雯’三个字,是让大家记住,这思想是从基层干出来的,不是从朝堂上编出来的。”

静雯看着讨论热烈的代表们,突然站起来,双手合十对着台下鞠了一躬:“各位代表,我想跟大家说句心里话——我不想要‘朱静雯思想’这个名字,不是谦虚,是因为这思想里的每一个字,都不是我写的,是多吉大叔的锄头写的,是卓玛大姐的锅铲写的,是丹增的手机写的,是所有基层百姓的双手写的。但大家说的‘《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我认,因为它不是‘朱静雯的思想’,是‘朱静雯和百姓一起干出来的思想’。我希望这个名字能提醒所有官:以后你们到基层,不是‘指导百姓’,是‘跟百姓一起干’;以后你们用这个思想,不是‘念条文’,是‘解难题’。”

我看着静雯眼里的光,又看了看台下点头的代表们,知道这思想的名字已经在大家心里有了答案。我敲了敲桌上的铜铃,会场瞬间静下来,只有远处高铁实验列车的鸣笛声偶尔传来:“各位代表,现在我们对思想命名进行表决——同意将新思想命名为《朱静雯的百姓思想》,并纳入《大明国宪法典》的,请举手!”

农民代表组45席,全票举手;工人代表组40席,全票举手;妇女代表组15席,全票举手;青年\/科学家\/军人代表组4席,全票举手;官员代表组1席,全票举手。掌声响彻火车站站台,连旁边刷油漆的工人都停下手里的活,跟着鼓掌;村里的孩子们举着小旗子,围着站台跑,喊着“百姓思想,百姓的思想”。

表决结束后,我拿起《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草案,对着所有代表宣读核心条款:“《朱静雯的百姓思想》与《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一脉相承——《大明民主主义》确立‘人民当家’的根本立场,《韵澜思想》明确‘民生为天’的价值导向,《秀英思想》奠定‘基层为本’的实践根基,《常静徽思想》拓展‘守土为民’的发展视野,而《朱静雯的百姓思想》则将其统一于‘以行动改变百姓生活’的实践中。它不是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条文,而是随百姓需求更新、随基层实践发展的行动指南——百姓需要物流,就加‘冷链扶持’;百姓需要技术,就加‘农技下沉’;百姓需要养老,就加‘社区养老’,永远跟着百姓的日子走。”

就在我话音刚落时,站台入口处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我转头看去,只见常静徽穿着一身素雅的青色锦缎裙,头发用一支木簪挽着,身边跟着两个侍女,正缓步走来。她的脸上没有当年做皇后时的威严,多了几分温和,眼神里满是欣慰。

静雯最先反应过来,快步跑过去,拉住常静徽的手,声音里带着惊喜:“母后,您怎么来了?您不是在京北的行宫休养吗?”

常静徽笑着摸了摸静雯的头,指尖划过她袖口的青稞粉,眼里满是疼爱:“我的女儿和朱姐姐在汝吉村做了这么多大事,我怎么能不来看看?这三个月,京北的官员天天跟我汇报,说汝吉村通了电网、修了路、种了新作物,连三文鱼都能在村里养了——我听着就高兴,想着一定要来亲眼看看,看看我的女儿是不是真的懂了‘为民’的道理。”

她转头看向我,语气里满是敬重,主动走上前握住我的手:“朱姐姐,你快别叫我‘太皇太后’了,你是太宗皇帝(朱标)的亲姐姐,我只是他的妻子,论辈分,你是我的嫂子,叫我‘常妹妹’就好。这些年,你把静雯带在身边,教她去基层、学实干,把她培养得这么优秀,我还没好好谢谢你呢。”

我握着常静徽的手,看着她眼里的真诚,心里一阵温暖:“常妹妹,你太客气了。静雯这孩子懂事,她能悟透‘民心’,不是我教的,是基层百姓教的,是汝吉村的土地教的。你看,她现在能跟多吉大叔学种土豆,能跟卓玛大姐聊食堂的菜谱,这比在朝堂上读十本奏折都有用。”

常静徽点点头,目光扫过站台上的代表们,又看向不远处的百姓食堂和养殖场,声音里满是感慨:“是啊,当年我在西南边疆推行‘茶马互市’,也是蹲在茶农家里听他们说‘要通路才能把茶卖出去’,才改了之前的‘官办贸易’,改成‘百姓自主交易’——现在想来,那就是‘实践验真理’的道理。静雯这孩子,比我当年更懂‘百姓’,她的思想里没有‘官’和‘民’的隔阂,只有‘一起干’的实在,这是大明的福气。”

这时,卓玛大姐端着一碗刚煮好的奶茶走过来,递给常静徽:“太……常夫人,您尝尝咱们村的奶茶,用刚挤的牛奶煮的,香得很!”常静徽接过奶茶,喝了一口,笑着说:“真好喝,比京北行宫的奶茶还香。卓玛大姐,听说食堂是你管的?孩子们都爱吃你做的番茄炒蛋?”

卓玛大姐不好意思地笑了:“都是朱主事的功劳,她帮咱们通了电网,能用电炉炒菜,还帮咱们调了番茄苗——以前哪敢想,冬天能吃到新鲜番茄啊!”

常静徽看着卓玛大姐的笑脸,又看向远处正在给三文鱼喂食的王铁山,转头对静雯说:“女儿,你看,百姓的笑脸就是最好的‘真理’。以后这思想,要多让百姓提建议,多跟着实践变,别成了死条文。比如西域的百姓需要物流,就加‘冷链扶持’;北冰洋的百姓需要冷藏船,就加‘民生造船补贴’——跟着百姓的需求变,这思想才能活。”

静雯用力点头:“母后,我知道。我们已经定了‘动态更新机制’,每半年开一次‘实践反馈会’,收集各地的新需求;还在京北设了‘百姓反馈窗口’,百姓随时能提建议——这思想不是我的,是大家的,要跟着大家的日子一直更下去。”

当天下午,《大明国宪法典》修订会议在百姓公社的大棚里召开。常静徽坐在我和静雯身边,看着代表们全票通过“纳入《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条款,眼里满是欣慰。修订草案的最后一条写着:“《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无固定条文,以‘民心’为核心,以‘实践’为路径,随大明百姓的需求与实践动态更新,永远服务于‘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根本目标。”

傍晚时分,夕阳把大棚染成了金色。常静徽拉着我和静雯的手,站在香蕉树下,看着村民们在空地上跳着传统的锅庄舞,丹增用手机直播,屏幕上的评论刷得飞快:“大明的思想真好,都是百姓的心里话!”“明年我也要去汝吉村,种土豆、喝奶茶!”“希望官们都能像朱主事一样,跟百姓一起干!”

常静徽轻声说:“朱姐姐,静雯,你们没让太宗皇帝失望,没让大明的百姓失望。以后,这思想会像汝吉村的青稞一样,一年比一年丰收;像这水泥路一样,通到大明的每一个村;像这路灯一样,照亮百姓的每一个日子。”

我看着眼前的景象——村民们的笑脸、孩子们的笑声、手机屏幕上的祝福,还有静雯手里那本写满“民心”的札记,突然想起马克思的一句话:“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朱静雯的百姓思想》不是一句口号,是百姓手里的青稞穗,是棚里的番茄,是通村的水泥路,是亮着的路灯,是每一个百姓脸上的笑容。

它和《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大明民主主义》一样,都是大明百姓用实践写出来的真理,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大明大地上的本土化实践。而我们,会一直跟着百姓的脚步,把这思想变成更多的土豆、更多的路灯、更多的水泥路、更多的笑脸,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在大明的土地上,在百姓的实践里,开出更灿烂的花。

夕阳西下,高铁实验列车的鸣笛声再次传来,灯光像一条光带,照亮了汝吉村的夜空。我知道,这只是大明的又一个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村通上水泥路、火车、高铁,会有更多的大棚种出香蕉、水稻,会有更多的养殖场养出三文鱼,会有更多的百姓过上“有粮吃、有鲜尝、有车坐”的好日子。而《朱静雯的百姓思想》,会一直跟着这些日子,一直更下去,一直活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