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一百二十六 授哲阐民本

均平二十八年五月十一日的晨光,是带着千叶县新茶的清苦气飘进议事会书房的。我刚把案头的《大明民主主义哲学》初稿理齐,指腹就蹭到了纸页上未干的墨痕——那是昨夜写“民生为天”时,砚台里溅出的一点浓墨,像极了昨日审判庭上,老周账本里那滴没干透的泪。静雯提着食盒走进来的时候,食盒盖一掀,豆沙包的甜香就和茶香缠在了一起,“姑母,张婶说这糯米是千叶县刚碾的,就着您昨天剩下的明前茶喝,最是解腻。”她把食盒放在案角,目光落在初稿旁那本蓝布封皮的旧册子上,那是母后马秀英当年在北湖省做基层官时的工作笔记,封皮上“务实为要”四个字,还是她用炭笔写的,边角都被岁月磨得发毛。

“想知道你奶奶这本笔记里写了什么?”我把册子往她那边推了推,“今天咱们讲《大明民主主义哲学》,就从这本笔记开始。你先翻到第三十七页,看看你奶奶写的那句话。”静雯依言翻开,手指划过泛黄的纸页,轻声念出来:“均平十年,北湖省大旱,粮商囤粮抬价,农民断粮。有人说‘等朝廷拨款’,有人说‘求龙王降雨’,我带着农民去修水渠,引山泉水灌田,半个月后,稻苗活了,粮价也稳了。——记:百姓的饭,要靠手挣;天下的理,要靠事验。”

“你看,这就是咱们《大明民主主义哲学》最根本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我给她斟了杯茶,茶汤里飘着两片茶叶,是老周昨天特意留下的,“你奶奶当年面对旱情,有人想‘等拨款’(靠朝廷的意识),有人想‘求龙王’(靠虚无的思维),但她选了‘修水渠’(靠客观存在的山泉水、农民的手)。这背后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分两个维度:第一个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你奶奶知道,山泉水、土地、农民的力气是‘存在’,是先于‘等拨款’‘求龙王’这些‘思维’的,所以她去修水渠,这就是唯物主义;要是像那些人一样,只靠想不靠做,就是唯心主义,最后只能看着稻苗枯死。”

静雯把笔记扣在案上,指尖还停在“靠手挣”那三个字上,“那第二个维度‘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又怎么说?”

“你再想,当年有人说‘山泉水引不过来,水渠修了也白修’,这就是不可知论——觉得人没法认识‘山泉水能不能引过来’这个存在。但你奶奶怎么做的?她带着懂水利的老木匠去山里勘探,量水位、算坡度,最后把水引过来了。这就是可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人能认识客观存在,只要去实践、去探索,就没有摸不透的理。”我指着案上的d1电动摩托车图纸,那是工人刚送来的改进版,“你看这个摩托车,之前有人说‘茶农山路不好走,摩托车肯定骑不了’,但工人去山里测了路面,改了轮胎纹路,现在茶农骑着它拉茶,比挑担子快三倍。这就是思维认识了存在,还改造了存在。”

静雯拿起图纸,翻到背面的测试记录,上面有茶农的签名,“那咱们的哲学,和旧哲学比,好在哪里呢?您之前说的‘两个统一’,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

“正是。”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旧儒学批判》,翻开里面批注的地方,“旧哲学要么唯物但不辩证,比如有些儒生说‘天不变道亦不变’,承认天是客观的,但觉得天下的理永远不变,就像当年有人说‘茶农就该挑茶卖,修什么路’,看不到茶农的需求在变,路能改变茶农的生活;要么辩证但不唯物,比如有些道士说‘阴阳相生’,知道矛盾,但又说‘阴阳来自道’,把矛盾归到虚无的‘道’上,不是归到客观存在的事物里。咱们的《大明民主主义哲学》,就是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既承认茶农要卖茶、山路难走是客观存在(唯物),又知道修了路能解决这个矛盾,还能让茶农和县城的贩子形成新的合作(辩证)。”

我顿了顿,又拿起母后的笔记,翻到她写的“均平十二年,处理粮商与农民的矛盾”:“你看这个,当年粮商想低价收粮,农民想卖高价,这是矛盾。要是只讲斗争,把粮商抓了,农民的粮也没人收;要是只讲统一,让农民低价卖,农民又活不下去。你奶奶怎么做的?她组织‘统购统销’,粮商按合理价格收粮,朝廷给粮商补贴,农民每斤粮比之前多赚两文,粮商也能薄利多销。这就是既承认矛盾的斗争性(粮商和农民的价格分歧),又利用矛盾的同一性(都需要粮食交易),让矛盾推动发展——这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那第二个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呢?”静雯把笔记抱在怀里,像抱着什么珍宝,“是不是说,看自然和看历史,都得靠客观存在?”

“太对了。”我走到窗边,指着楼下正在卸茶的茶农,“你看那些茶农,他们春天采茶、夏天晒茶,秋天修茶棚,这是和自然打交道——他们知道,茶叶要靠阳光、雨水才能长,不是靠‘祭茶神’(唯心自然观),这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再看历史,之前有人说‘大明的天下是靠将军打下来的’,这是唯心历史观,觉得英雄创造历史。但你想想,将军打仗要靠什么?靠士兵的粮饷(来自农民种的粮),靠武器(来自工人造的铁),靠情报(来自百姓的通风报信)。就像昨天审判周富贵,要是没有刘阿姨举报、巴特尔协助查案、老周拿出账本,咱们能这么快判案吗?不能。这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是百姓创造的,是茶农的茶、工人的铁、牧民的羊,撑起来的大明。”

静雯突然站起来,走到书架前,抽出《常静徽思想》的汇编本,那是她母后常静徽当年处理加盟省事务的文集,“姑母,那咱们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再加上奶奶和母后的思想,还有王阳明先生的东西?”

“没错,还要加上咱们大明百姓自己的实践。”我把案上的《黑格尔辩证法摘要》递给她,里面有母后画的波浪线,“德国古典哲学里,黑格尔的辩证法讲‘事物联系发展’,但他把发展归到‘绝对精神’上,是唯心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讲‘物质第一性’,但又不懂辩证法,觉得物质是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这俩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拿出来,变成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咱们呢?再把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融进来——他说‘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咱们就把这个‘知’变成‘为民的知’,‘行’变成‘为民的行’。比如你奶奶知道‘农民要吃饭’(知),就去修水渠(行);你母后知道‘加盟省要共赢’(知),就去谈贸易协议(行)——这就是把王阳明的思想,从个人道德修养,变成了大明百姓的实践指南。”

我喝了口茶,接着说:“还有他说的‘致良知’,咱们把它变成‘致为民的良知’——官员的良知,不是‘守着俸禄不犯错’,而是‘想着百姓不挨饿’;百姓的良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互相帮衬’。就像千叶县的茶农,李婶家的茶棚倒了,邻居们都去帮忙修,这就是‘致良知’;刘阿姨举报贪腐,也是‘致良知’。至于‘万物一体之仁’,咱们把它变成‘天下百姓一体,加盟省一体’——你母后当年和法兰西加盟省谈贸易,不是‘赚他们的钱’,而是‘一起赚钱’,他们的葡萄酒来大明,咱们的茶叶去法兰西,这就是‘万物一体’的道理,也是《常静徽思想》里‘通达四海,协和万邦’的根。”

静雯把几本书摞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黑格尔辩证法摘要》《王阳明传习录》《马秀英基层笔记》《常静徽加盟省文集》,最后把《大明民主主义哲学》初稿放在最上面,“姑母,那‘物质概念’怎么用这些书里的道理讲?比如咱们说的茶、路、摩托车,都是物质吗?”

“是,但也不是。”我从食盒里拿出一块茶砖,是千叶县的新茶压的,“这茶砖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路、摩托车也是;但‘物质’这个概念,是它们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不管咱们想不想要,茶农要卖茶是客观的,山路难走是客观的,摩托车能拉茶是客观的。之前周富贵觉得‘我能压茶价,茶农就得听我的’,就是不承认这个客观实在性,觉得自己的想法能改变茶农的需求,最后不还是栽了?”我指着初稿上的话,“你看这句‘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就是说,百姓的需求、土地的收成、道路的好坏,这些都是客观的,咱们制定政策,不能脱离这些实在,这就是《韵澜思想》里‘民心为秤’——秤砣是客观的,民心也是客观的,你政策好不好,百姓的日子就是秤星。”

静雯拿起茶砖,放在手里掂了掂,“那‘对立统一规律’呢?比如茶农想多卖钱,贩子想少花钱,这就是矛盾吧?怎么统一?”

“你问到点子上了。”我从案头找出一份《千叶县茶叶加工方案》,是农技员刚做的,“之前茶农卖散茶,一斤只能卖十明币,贩子赚差价;现在咱们建加工厂,把散茶做成茶饼、茶膏,一斤能卖五十明币,茶农赚得多了,贩子也能赚加工费,这不就统一了?矛盾有两个属性:同一性是茶农和贩子都要靠茶叶赚钱,斗争性是价格不一样;但同一性要靠斗争性推动——要是没有价格的矛盾,谁会想着建加工厂?谁会想着提高茶叶的价值?”我翻出母后的笔记,“你奶奶当年处理粮商和农民的矛盾也是这样:农民想卖高价,粮商想低价,她就组织农民搞互助组,一起种粮、一起晒粮,提高粮食质量,再和粮商谈‘优质优价’,最后农民多赚了,粮商也因为粮食质量好,卖得更快——这就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情往前走。”

“那实践呢?您说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体到大明,有哪些?”静雯的笔记本已经写了两页,上面画满了箭头,把“茶”“路”“矛盾”“实践”连在了一起。

“太多了。”我指着窗外,“楼下茶农卸茶,是物质生产实践——他们种茶、制茶,给大明提供茶叶,这是咱们生存的基础;昨天的审判,是社会政治实践——咱们惩贪腐、护民生,调整社会关系,让百姓活得安心;农技员研发新茶种,学堂里先生教孩子读书,是科学文化实践——咱们提高生产技术,传承文化,让大明能一直发展。你奶奶当年修水渠,是物质生产实践;你母后和加盟省谈司法协作,是社会政治实践;咱们编《大明国刑律典》,也是社会政治实践——这些都是实践,都有三个特征:客观物质性(靠手、靠工具、靠土地),主观能动性(有目的,不是瞎做),社会历史性(不是一个人能做的,要靠大家,还要跟着时代变)。”

静雯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是草原省的牧民在查草场的照片,“姑母,巴特尔大叔说,去年草原上有些牧民超载放牧,草场退化了,他们就一起定了‘轮牧制度’,现在草场又绿了。这也是实践吧?”

“当然是,还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我接过照片,牧民的笑容在照片里很亮,“这就说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茶农种的茶、牧民养的羊、工人造的摩托车,都是百姓的手做出来的,没有这些,大明的日子就过不下去;然后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千叶县的采茶调、草原的牧歌、农民的谚语,这些都是百姓在生活里创出来的,比朝堂上的文章更有生命力;最后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周富贵的案子,是刘阿姨举报、老周拿证据、巴特尔协助查的,要是没有百姓,咱们怎么能揪出贪腐?你奶奶常说‘基层的百姓,是大明的根,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高’,就是这个道理。”

静雯把照片夹进笔记本,“那‘真理的检验标准’呢?怎么知道咱们的政策是对的?比如建加工厂、修水渠、和加盟省贸易。”

“靠实践。”我拿出一份《法兰西加盟省茶叶贸易报告》,上面写着“均平二十八年四月,大明茶叶对法出口量增长50%,税收增长20%,法兰西葡萄酒对明出口增长30%”,“之前有人说‘和加盟省贸易会吃亏’,这是逻辑证明,是想法;但咱们实际做了,出口多了,税收多了,百姓能喝到葡萄酒,加盟省能喝到好茶,这就是实践的结果,证明这个政策是对的。还有修路,之前有人说‘路修了也没人走’,但现在茶农骑着摩托车拉茶,一天能跑两趟县城,收入翻了倍,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实践有直接现实性,能把想法变成事实,好的想法变成好事实,坏的想法变成坏事实,骗不了人。”

我喝了口茶,接着说:“就像你奶奶当年修水渠,有人说‘没用’,但水渠修通后,稻苗活了,农民收了粮,这就是实践检验了‘修水渠’这个想法是对的。逻辑证明能帮咱们想问题,但不能替代实践——你再怎么算‘水渠能灌多少田’,不如实际修起来灌一次试试。”

静雯翻开《大明国刑律典》,翻到“民生至上”的条款,“姑母,那‘社会基本矛盾’呢?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怎么用大明的事讲?”

“你看这个d1摩托车。”我指着图纸,“之前茶农用扁担挑茶,一天只能挑五十斤,这是生产力低;现在用摩托车,一天能拉五百斤,这是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得变——之前是茶农自己找贩子,现在咱们建茶叶交易市场,统一规范价格,这就是生产关系调整,适应生产力。要是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不变,比如还让茶农挑茶卖,那摩托车造出来也没用,生产力就被憋住了。”

我又拿出一份《大明贸易法规修订案》,是根据和加盟省的贸易情况改的,“再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咱们和加盟省的贸易多了,经济基础就变了(茶叶、葡萄酒的交易量增加,税收增加);上层建筑就得跟着变,比如修订贸易法规、建立司法协作机制,这样才能维护贸易的稳定。要是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不变,比如还用老法规管新贸易,就会出问题。你母后当年说‘贸易走多远,规矩就得跟多远’,就是这个道理——经济基础是根,上层建筑是枝叶,根长了,枝叶也得长。”

静雯把这些文件都整理好,按《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分好类,“姑母,这么说,《大明民主主义哲学》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道理,用咱们大明的事讲明白,用奶奶、母后的实践做例子,再融上咱们的传统文化,最后为了让百姓过好日子?”

“对,就是这个意思。”我把《大明民主主义哲学》初稿递给她,扉页上写着三句话:“以《韵澜思想》为基——民生为天,民心为秤;以《秀英思想》为纲——基层为本,务实为要;以《常静徽思想》为领——通达四海,协和万邦。”“你看这三句话,就是咱们哲学的魂:‘民生为天’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大明化,‘基层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大明化,‘通达四海’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大明化。咱们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硬搬过来,而是把它融在大明的土里,浇上百姓的汗水,长出咱们自己的庄稼——这庄稼就是百姓的好日子,是路平、茶甜、心安。”

窗外的阳光越来越暖,楼下传来茶农的笑声,他们正把新茶装上d1摩托车,准备运往县城。静雯拿起初稿,认真地读着扉页上的话,声音越来越响:“民生为天,民心为秤;基层为本,务实为要;通达四海,协和万邦。”

我看着她,想起均平十五年在滇南县的田埂上,她才十岁,拿着一根稻穗问我:“姑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当时说:“就是让稻穗长得饱满,让农民能吃饱饭。”现在她长大了,能读懂这些哲学道理了,也能明白,这些道理最终都要落到稻穗、茶叶、摩托车上,落到百姓的笑容里。

“姑母,”静雯合起初稿,眼里闪着光,“我下午就把这些道理整理成小册子,发给各个省的基层官,让他们也像奶奶那样,带着百姓做实事,用实践检验政策,用民心衡量对错。”

“好。”我拍了拍她的手,“记住,咱们的哲学不是写在纸上的,是走在田埂上的,是修在山路上的,是握在百姓手里的。你奶奶当年没读过多少书,但她懂‘务实为要’;你母后没讲过多少大道理,但她懂‘协和万邦’;咱们写《大明民主主义哲学》,就是要把这些百姓都懂的道理,用哲学的话说清楚,让更多人知道,大明的好日子,是靠唯物论、靠辩证法、靠实践、靠百姓,一点点干出来的。”

静雯点点头,提起食盒准备走,又回头说:“姑母,晚上我让厨房做奶奶当年常做的杂粮饭,咱们边吃边聊奶奶修水渠的事,好不好?”

“好啊。”我看着她的背影,又看向案上的《大明民主主义哲学》初稿,阳光落在“民生为天”四个字上,像镀了一层金。我知道,这本初稿会越来越厚,因为大明的百姓会不断用实践写出新的内容——茶农的新茶种、工人的新摩托车、牧民的新草场、加盟省的新贸易,这些都会成为《大明民主主义哲学》最鲜活的注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大明大地上,最生动的本土化实践。

夜深了,我还在案头修改初稿,把白天和静雯说的那些例子,一一写进书里:马秀英修水渠的事,常静徽谈贸易的事,千叶县茶农建加工厂的事,草原牧民定轮牧制度的事……每一个例子都带着大明的泥土气,带着百姓的体温。我想起母后马秀英的话:“基层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百姓的话,再土也是真话。”是啊,咱们的哲学,就要说百姓能懂的话,办百姓需要的事,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像千叶县的茶一样,香在百姓的嘴里,甜在百姓的心里,扎根在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