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73章 文旅记:山水间的民心坐标

均平二十年立春后三日,闽省的春雨带着山茶的清香,打在宁建府瓯县的青石板路上。雨珠顺着檐角的琉璃瓦滚落,在石板上砸出细碎的水花,水花里映着我与朱静雯的身影——我们换上了议事会事务院礼部的常服,靛蓝色的布衫上绣着浅淡的算筹纹,这是驻闽省分部调研人员的标准着装。街角的量子路标闪着柔和的绿光,电子屏上滚动着\"瓯县古街文旅区——闽省礼部文旅司(议事会事务院礼部驻闽省分部)重点项目\"的字样,而路标旁立着块褪色的木牌,用毛笔写着\"百姓赶集通道\",箭头歪歪扭扭地指向与路标相反的窄巷,木牌边缘被雨水泡得发胀,墨迹晕染出\"便民\"二字的残影。

\"姑母,主阵显示闽省礼部文旅司(议事会事务院礼部驻闽省分部)去年推出的'闽山闽水'旅游项目,覆盖宁建府瓯县、安崇县、阳建县和平延府剑平县、沙县,申报的年度游客量达五十万,实际监测到的有效消费人次仅十七万,其中真正流入本地百姓口袋的不足三成。\"朱静雯的机械义眼扫过路标,全息投影里的文旅规划图在雨雾中展开,与实景形成刺眼的重叠:图纸上标注的\"古街非遗区\"在实景中是清一色的网红商铺,门面装修得花团锦簇,卖着从江浙运来的\"瓯县特产\"——苏州的丝绸被贴上\"瓯县畲锦\"的标签,杭州的折扇写着\"瓯江雅韵\";规划中的\"茶文化体验园\"被两米高的石墙圈起,门口立着\"门票二十文\"的牌子,里面的茶农都是从邻县雇来的演员,穿着崭新的粗布衫,手里的茶具比真正的茶农家里的碗碟还要精致,而真正的茶农们蹲在石墙外的雨里,面前摆着竹筐,筐里的野茶沾着露水,用草绳捆成小把,每把只卖五文钱。

我们沿着古街往里走,檐下的红灯笼在雨中轻轻晃悠,灯笼上的\"非遗传承\"四个金字被雨水泡得发胀,颜料顺着灯笼面的褶皱流淌,在竹骨上留下暗红色的泪痕。一家挂着\"瓯县剪纸非遗店\"招牌的商铺里,老板正坐在量子切割机前打盹,机器的传送带缓缓转动,一张张印着武夷山水的剪纸从出口滑落,每张剪纸的右下角都印着\"纯手工制作\"的红章,章印边缘模糊,显然是批量盖上去的。\"姑娘要买剪纸?\"老板被我们的脚步声惊醒,连忙堆起笑容,从柜台下抽出一叠剪纸,\"十文钱一张,景区特供,送朋友最合适。\"朱静雯的机械义手轻轻拿起一张剪纸,指尖的传感器瞬间显影出机器压制的细密纹路:\"这是均平十八年从苏州引进的激光切割机制作的,切割精度达0.1毫米,成本不足一文钱。\"老板的笑容僵在脸上,手不自觉地摸向机器开关:\"文旅司...文旅司说'形似就行,游客分不清手工和机器',俺这也是按规定办事。\"

街角的屋檐下,老剪纸艺人吴阿婆正蹲在小马扎上,面前摆着个掉了漆的竹筐,筐里铺着蓝印花布,布上摆着真正的手工剪纸。阿婆的手指关节粗大,布满老茧,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因为常年握剪刀,指甲盖都有些变形,可当剪刀在她手里翻飞时,却灵活得像只穿花的蝴蝶。她正在剪一幅《瓯江渔归图》,红纸在指尖流转,转眼就剪出渔船的桅杆,桅杆顶端的算筹纹细如发丝——那是洪武年间商船的标记,据说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上,就刻着同样的纹样。\"阿婆,您怎么不去商铺里卖?\"我蹲下身,看着她剪刀下跃然纸上的鱼群,鱼鳞片片分明,带着江水的灵动。阿婆的剪刀顿了顿,抬头看了眼不远处的\"非遗店\",嘴角牵起一丝苦笑:\"文旅司的人来看过,说俺这剪纸'太土气,不符合高端旅游定位',不让俺在主街摆摊。\"她从竹筐底下掏出张泛黄的纸,是去年议事会发的《非遗艺人扶持通知》,上面写着\"允许在古街设置便民摊位\",可通知的右下角被人用红笔批了\"暂缓执行\",字迹与文旅司司长王吏员的签名一致。\"他们请的'非遗大师',连瓯江的潮水涨落都不知道,剪的船连桅杆都歪着,\"阿婆的剪刀在红纸上划出细碎的声响,\"可人家有文旅司发的证书,俺这手艺,只能在角落里等着熟客。\"

朱静雯的机械义眼调出闽省礼部文旅司的项目申报书,全息投影在雨雾中展开,申报书的封皮印着\"闽山闽水旅游项目可行性报告\",落款处同时盖着\"议事会事务院礼部驻闽省分部\"和\"闽省礼部文旅司\"的印章,两个印章重叠处的算筹纹彼此排斥,产生微弱的电流声。\"规划投入白银二十万两,其中八万两用于'非遗活化工程',\"朱静雯的指尖划过申报书的账目明细,\"可实际支出明细显示,只有四千七百两用于老艺人扶持,剩下的七万五千三百两,都花在了商铺装修和网红宣传上——包括请苏州的团队来拍'瓯县非遗纪录片',片子里的剪纸艺人,其实是从戏曲班雇来的演员。\"她调出主阵的民众投诉数据,屏幕上的红色光点密密麻麻:\"游客差评里,76%提到'商业化严重,不见真非遗',23%反映'特产价格虚高,名不副实',这与文旅司上报给议事会的'游客满意度92%'截然相反。\"我捡起阿婆掉在地上的一小块剪纸,是《瓯江渔归图》里的鱼尾巴,上面的算筹纹与洪武爷《舟楫令》碑刻上的\"便民通商\"纹完全吻合,纹路边缘还留着剪刀反复修剪的痕迹——那是手艺人对细节的执着。\"这才是游客该看的,\"我把剪纸轻轻放回竹筐,\"不是机器流水线的复刻,是手心的温度,是藏在纹路里的生活。\"

离开瓯县时,雨渐渐停了。我们沿着建溪逆流而上,两岸的茶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茶树上的露珠顺着叶脉滚落,在叶尖凝成细小的水晶。安崇县的工农互助市场就建在去年整改的新区里,原本的国际会展中心被改造成开放式展厅,厅里摆着阳建县的竹编、安崇县的岩茶、瓯县的剪纸,还有些不知名的山货,可整个市场里稀稀拉拉没几个游客,只有几个商户抱着胳膊发呆,眼神随着门口的电子屏转动。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安崇新区文旅宣传片\",画面里的民众穿着崭新的衣裳,举着\"欢迎游客\"的牌子,笑容僵硬得像贴上去的,背景里的工农互助市场人头攒动,可仔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游客\"都是重复出现的几张面孔。\"这是文旅司上个月刚推出的'整改成果游',\"带我们参观的议事会成员小林是个年轻姑娘,扎着马尾辫,说话带着闽北口音的脆生生,\"商户们说,文旅司的人来检查时,只让摆'好看的、上镜的',不让摆老百姓常吃的腌菜、常穿的粗布衣裳,说'太接地气,影响景区形象'。\"她指着一个卖竹编的摊位,摊主是阳建县的老篾匠,摊位上摆着的都是精细的竹篮、竹扇,可他脚边的麻袋里,装着些粗笨的竹筐、竹箕——那是当地农民常用的农具,\"这些实用的家伙什,文旅司说'卖不上价,别摆出来丢人',可游客来问的,偏偏就是这些。\"

卖岩茶的茶农李伯把我们拉到市场角落的柱子后,警惕地看了看四周,才解开身上的粗布包。包里的茶叶用牛皮纸包着,纸角印着个小小的\"李\"字,打开纸包,一股焦糖香混着山野的清气扑面而来,茶叶的叶片边缘带着细微的焦痕——那是手工炒制时火温不均留下的印记,也是真正岩茶的标志。\"这才是俺们安崇山的正岩茶,\"李伯的声音压得很低,手指捻起一片茶叶,\"生长在岩壁缝里,一年只能采一季,俺们自己炒、自己揉,喝着顺口。\"他又从包里掏出另一个包装花哨的铁盒,盒子上印着\"安崇岩茶——文旅专供\",打开后里面的茶叶颜色均匀,叶片完整,却少了那份山野的香气,\"这是文旅司让俺们卖的'特供茶',是从江西运过来的大叶茶,掺了点岩茶碎末,包装费比茶叶还贵,价格翻了三倍,卖出去的钱,俺们只能得三成,剩下的都要交给文旅司的'管理费'。\"他从怀里掏出个磨得发亮的铜烟盒,烟盒里装着本小账本,用算筹记着:\"均平十九年冬,真茶滞销二十斤,亏银四两;特供茶卖了五十盒,赚银七两,扣管理费五两,实得二两。\"账本的最后一页,画着个小小的算筹天平,一边写着\"良心\",一边写着\"生计\",天平明显向\"生计\"倾斜,旁边用铅笔写着\"难\"。

朱静雯的机械义手轻轻触碰那盒\"特供茶\",传感器显影出茶叶的产地信息:\"均平十九年十月,产于江西上饶茶场,经闽省礼部文旅司指定供应商分装,每盒成本价三钱,售价一两五钱。\"她调出文旅司与供应商的合同,合同上的公章显示供应商是\"景王府下属闽江商贸公司\",\"这又是景王府的关联企业,\"朱静雯的声音带着寒意,\"他们不仅插手基建、网信,连文旅项目都要分一杯羹。\"李伯叹了口气,把牛皮纸包的真茶重新裹好:\"俺们也想卖真茶,可文旅司说'不卖特供茶,就取消摊位资格',家里还有孙子要上学,只能忍了。\"他望着市场门口的电子屏,上面的宣传片还在播放,画面里的\"茶农\"正对着镜头微笑,手里端着的,正是那盒包装花哨的\"特供茶\"。

离开安崇县,我们乘竹筏顺流而下,前往阳建县。竹筏划过建溪的弯道时,能看见岸边的畲族村寨,村寨入口立着块巨大的量子广告牌,上面写着\"畲汉共生文化园——闽省礼部文旅司重点打造\",广告牌上的畲族姑娘穿着崭新的凤凰装,银饰在虚拟阳光下闪闪发光。可当我们走进村寨,却发现真正的畲族村民大多穿着普通的布衫,只有几个年轻人被文旅司雇来,穿着租来的凤凰装在村口跳竹竿舞,裙摆上的塑料银饰碰撞着,发出单调的\"咔啦\"声,与真正银饰的清越截然不同。

给我们带路的畲族大叔蓝松年,穿着件打补丁的靛蓝短褂,褂子的领口绣着个小小的\"畲\"字算筹纹。\"这些姑娘都是隔壁村雇来的,\"蓝松年指着跳舞的年轻人,\"真正的畲族姑娘,要么在山里采茶,要么跟着阿爸学打银器,哪有功夫天天在这儿跳舞?\"他领着我们往村寨深处走,绕过文旅司圈起来的\"银器非遗馆\",在一间低矮的木屋里,蓝大叔的女儿蓝阿妹正在打制银锁。木屋的角落里堆着银料和工具,墙上挂着幅泛黄的《畲族银锻图谱》,图谱上的算筹纹记录着不同银器的寓意——\"民\"字纹代表平安,\"禾\"字纹象征丰收,\"水\"字纹寓意顺遂。阿妹手里的小锤敲在银坯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声纹在空气中震荡,与朱静雯机械义眼里调出的洪武爷《考工记》\"百工标准\"声纹完全共振。\"这是给刚出生的小侄女打的长命锁,\"阿妹抬起头,额头上渗着细汗,\"锁身要刻'民'字纹,锁扣刻'禾'字纹,保佑她一辈子平平安安,有饭吃。\"

蓝松年指着\"银器非遗馆\"的方向:\"文旅司说俺们的银器'样式老旧,工艺粗糙',不让俺们在馆里卖,他们请了外地工厂做塑料银饰,喷上银漆,刻上些看不懂的花纹,就说是'畲族非遗',卖得比俺们的真银器还贵。\"他从怀里掏出个巴掌大的银镯,镯身上的算筹纹是\"水\"字,\"这是俺阿爸给俺阿妈打的定情镯,戴了三十年,越戴越亮,文旅司的人来看过,说'太简单,没有观赏性',可这才是俺们畲族的根。\"银镯在他手里转动,反射着从木窗透进来的天光,纹路深处还留着阿爸当年打制时的指痕。

朱静雯调出文旅司拨给阳建县的三十万文旅款明细:\"其中十五万两用于'畲族文化展示工程',实际支出显示,十二万两花在了购买塑料银饰和音响设备上,两万两给了表演团队,真正用于扶持畲族银匠的,只有一万两,还被文旅司以'培训经费'的名义扣了四千两。\"她的机械义眼闪过银匠们的联名信,信上用汉、畲两种文字写着:\"我们不要塑料银饰,我们要传承真手艺;我们不要表演的套路,我们要活下去的门路。\"信的落款处,有二十七个红手印,其中就有蓝松年和蓝阿妹的。\"这些手印的生物电显示,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年轻一代大多外出打工,\"朱静雯的声音有些沉重,\"再这样下去,畲族银锻这门手艺,恐怕就要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了。\"

午后,我们乘高铁前往平延府剑平县。与宁建府三县的喧嚣不同,剑平县的文旅项目透着股实在劲儿。沿着剑溪两岸的古驿道,没有花哨的量子广告牌,只有洪武年间遗留的茶亭、马厩,茶亭的柱子上刻着\"过客歇脚,茶水免费\",马厩的石槽里还能看见当年马蹄留下的凹痕。村民们在茶亭里摆着竹桌竹凳,桌上放着自酿的米酒、熏得油亮的腊肉、刚蒸好的米糕,没有明码标价的招牌,只有块小木牌写着\"随意打赏,钱物皆可\"。一个穿着青布衫的老汉正坐在茶亭角落编竹篮,见我们进来,笑着递过一碗米酒:\"姑娘尝尝?自家酿的,用剑溪的水、后山的糯米,喝着不打头。\"

县议事会主席老郑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人,手里拿着本厚厚的账册,见我们打量茶亭的布置,主动解释:\"俺们这没请文旅司插手,就按《秀英思想》里的'共生'原则搞——游客来不光是看景,是跟俺们过日子。\"他翻开账册,上面用算筹记着收支:\"均平十九年冬,游客打赏共计白银一百三十五两,换物折合白银二十两,合计一百五十五两。支出:修茶亭屋顶三两,给老艺人传艺津贴十两,买糯米酿酒原料二十两,剩下的一百二十二两,给村里修了水渠,解决了三亩梯田的灌溉问题。\"账册的每一页都盖着村议事会的红章,旁边贴着村民代表的签名,最末一页画着个简单的柱状图,一边是\"游客满意度\",一边是\"村民收入增长\",两条线都在稳步上升,交点处写着\"民心\"。

我们跟着老郑沿驿道往前走,看见几个游客正跟着村民学舂米,木杵撞击石臼的声音\"咚咚\"作响,与远处的溪流声、鸟鸣声混在一起,格外动听。一个戴眼镜的年轻游客举着手机拍摄,镜头里的村民笑得淳朴:\"这比那些网红景区有意思多了,能真正摸到当地的生活。\"老郑指着驿道旁的公示栏,上面贴着张红纸,用毛笔写着\"游客须知\":\"1. 可参与农耕、制茶、编织等劳作,体验后可自愿打赏;2. 购买特产请直接找村民,价格随行就市,不设'景区价';3. 垃圾请自行带走,剑溪的水要留给子孙喝。\"红纸的右下角,盖着剑平县议事会的印章,没有\"文旅司\"的痕迹。

从剑平县往南走三十里,就是沙县。这里的文旅项目更接地气,依托闻名闽省的小吃文化,在古街设了\"小吃工坊\",工坊没有华丽的装修,就是普通的民居改造而成,门口挂着块木牌:\"跟着阿婆学做扁肉\"。八十岁的陈阿婆正站在灶台前,手把手教游客调扁肉馅:\"三分肥、七分瘦,剁的时候要顺着纹理,不然不劲道;酱油要用本地的晒油,加一点点糖,提鲜。\"游客们围在灶台边,有的笨拙地捏着扁肉皮,有的举着勺子试馅料咸淡,厨房里的蒸汽裹着肉香,弥漫在整条古街。

工坊的后堂连着村办的酱料厂,几个村民正忙着装瓶,瓶身上贴着\"沙县扁肉专用酱——村集体工坊出品\"的标签,没有花哨的包装,只有简单的原料表:\"晒油、冰糖、八角、桂皮、本地辣椒。\"村支书蹲在酱料厂的院子里,和村民一起清点瓶装数量,见我们进来,擦了擦手:\"文旅司去年来考察,说要给俺们搞'小吃博物馆',修展厅、搞解说,还要收门票。\"他咧开嘴笑,露出两排白牙,\"俺们议事会讨论后觉得不实在——小吃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摆的。就搞了这个工坊,游客学做小吃,觉得好吃就买酱料,收入归村集体,上个月用赚的钱给村里小学换了新桌椅,孩子们现在不用趴在裂了缝的木板上写字了。\"

朱静雯的机械义眼调出两组数据对比:剑平县的游客复游率67%,沙县65%,而瓯县19%,阳建县21%,安崇县23%。\"差距不在宣传力度,在是否把游客当家人,\"她的指尖划过数据曲线,\"剑平、沙县的文旅收入,70%直接惠及民生,而宁建府三县的文旅收入,60%流入中间商和文旅司的关联账户。\"老郑补充道:\"俺们算过一笔账,游客在剑平花一两银子,至少有七钱能落在老百姓手里;在那些'高端景区',老百姓能得一钱就不错了。\"他指着远处的稻田:\"文旅就该像种庄稼,得扎根在土里,浇水施肥都为了长粮食,不是为了看个好看的苗。\"

傍晚,我们来到位于宁建府城的议事会事务院礼部驻闽省分部(闽省礼部文旅司)。办公楼是座翻新的四合院,门口挂着两块牌子,左边的\"议事会事务院礼部驻闽省分部\"漆皮剥落,木牌边缘有些腐朽;右边的\"闽省礼部文旅司\"金光闪闪,是新做的鎏金牌匾,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接待我们的司长王吏员穿着绣金的官服,手里把玩着个玉如意,递来的《闽省文旅发展报告》装订精美,封面印着烫金的\"闽山闽水·国际文旅新标杆\"。报告里满是\"高端定位国际接轨品牌溢价\"之类的词,却没提一个\"民生\",数据图表做得花哨,标注着\"年度游客增长率120%文旅收入占比Gdp 8%\",可图表的坐标轴比例明显被拉长,实际换算下来,增长率不足30%,收入占比仅2.3%。

\"剑平、沙县的模式太土了,\"王吏员摇头晃脑,用玉如意点着报告里的瓯县规划图,\"文旅就得讲排场、讲格调,像瓯县这样,才有'国际形象',才能吸引海外游客。\"他指着报告里的一张照片,是瓯县古街的网红商铺,门口排着长队,\"你看这人气,剑平、沙县能比吗?\"朱静雯的机械义眼放大照片,显影出排队人群的生物电数据:\"这些人里,60%是文旅司雇来的群众演员,按日结钱,每人每天二十文。\"王吏员的脸瞬间涨红,玉如意差点掉在地上:\"你...你们到底是什么人?\"

我指着报告里的算筹图,图上的\"文旅收益分配\"栏里,\"民众所得\"只占15%,\"管理方所得\"占85%:\"洪武爷在《巡狩令》里说'观风问俗,在知民艰',你们的文旅项目,连本地老艺人都容不下,连茶农的真茶都要排挤,算什么'国际形象'?\"朱静雯调出主阵的文旅民生指数,全息屏上的柱状图一目了然:剑平、沙县的指数达82%,而瓯县、阳建县、安崇县仅35%,\"这差距不在硬件,在是否把民心当坐标。\"王吏员的手一抖,茶杯里的茶水洒在报告上,晕染开两个被墨水盖住的字——\"民生\",那是剑平县议事会主席老郑之前提的修改意见,被划了个大大的叉。

离开时,夜色中的闽江泛着星光,江面上的渔火与岸边的灯光交相辉映。朱静雯的机械义手调出新的《闽省文旅整改方案》,上面用算筹纹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措施:\"恢复瓯县老艺人街头摊位,划定'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