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8章 青史未载的思想长征

洪武十七年霜降,我站在新落成的民生司衙门前,看着工匠们将麦穗与齿轮交织的司徽嵌入门楣。青铜徽记在晨霜中泛着冷光,工匠们呵出的白气凝结在齿轮纹路间,像极了22世纪课堂上悬浮的数据流。神经接驳笔残片在袖中发烫,仿佛在呼应门匾上的\"四民共济\"——这四个颜体大字是马皇后亲手督工所刻,她特意让石匠在笔画里藏了麦粒与梭形暗纹,说是\"让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嵌进官府的骨头里\"。我伸手抚过凹凸的刻痕,指尖蹭上未干的丹砂,红得像田头棉桃开裂时露出的棉絮。

常静徽抱着账本匆匆赶来,鬓间木簪换成了刻有算筹纹的银钗——那是她昨夜在算学馆熬夜核账时,让匠人临时打的。月白裙裾扫过青石板上未干的凿痕,她忽然凑近我,压低声音:\"殿下,马皇后已换好粗布衫,在西华门角门等咱们。今早她特意让膳房做了菜团子,说要带着路上吃。\"她的算筹袋随着步伐轻响,像极了儿时在巷口听见的货郎鼓,只是此刻每一声都敲在民生数据的刻度上。

西华门的阴影里,马皇后正对着铜镜调整头巾,见我进来,笑着举起半旧的青布包袱:\"自打做了皇后,快二十年没穿过这么素的衣裳了。\"她腕间的翡翠镯换成了木镯子,却仍习惯性地抚摸袖口——那里藏着她亲自绣的\"恤民\"二字,用的是当年在军营补战袍的针法。常静徽蹲身为她系好草鞋,自己的裙角已沾上泥点:\"母后,咱们扮作棉商母女,就说去皖南收棉,路上也好打听民情。\"马皇后忽然按住常静徽的手,掌心的薄茧擦过她腕间的银镯:\"当年你父皇扮作流民,被人识破差点丢了性命。如今咱们有了这腰牌,\"她轻拍腰间盖着三方印的木牌,\"倒是比他当年多了些底气。\"

马车碾过石板路的颠簸中,我展开舆图,指尖划过皖南山区的墨点:\"去年冬天,那里的棉农被商团压价,七成棉桃抵不了税银。\"常静徽摸出算筹,在膝头排出棉价与赋税的对比:\"按《大明民主主义》的'等价交换'原则,棉农每斤棉花应换米二升,可实际只能换半升。\"她忽然抬头,算筹在掌心敲出急促的节奏,\"更狠的是,商团用棉桃抵债,转手就在应天卖出十倍价钱,这和《资本论》里的商业资本剥削如出一辙。\"马皇后忽然握住我们的手,掌心的薄茧硌得我发疼:\"当年在军中,粮食被层层克扣,将士们饿得啃树皮。如今商团囤棉,和克扣军粮有啥两样?\"她的目光落在舆图上的长江水纹,仿佛又看见当年为将士缝补冬衣的场景。

皖南山区的土路冻得邦硬,车轮陷进冰窟时,常静徽跳下马车帮佃户推车。她腰间的算筹袋晃出声响,惊得佃户们连连后退。我忙按住她的手,笑着扯下头上的木簪:\"大哥别慌,咱们是应天来的棉商,想收些好棉花。\"佃户王大柱盯着我补丁摞补丁的衣袖,忽然跪下:\"大娘子行行好,我家婆娘快生了,可棉桃全被李记商行抢走抵租......\"他的声音混着呵出的白气,在山谷里显得格外单薄,像极了枝头摇摇欲坠的霜棉。

山坳里的破屋中,王大柱的妻子躺在稻草堆上,怀里抱着面黄肌瘦的孩子。马皇后掀开破棉被,看见产妇腿上的冻疮,眼眶突然发红。她从包袱里取出半块肥皂——这是天机工坊新制的民生用品,低声道:\"妹子,用这个洗洗,冻疮能好些。\"常静徽已掏出算筹,在炕桌上摆出棉农的收支账:\"你家种五亩棉田,缴了三成租,又被商行压价七成——这不是做生意,是明抢!\"她忽然抬头,目光扫过墙角堆着的棉桃壳,\"这些棉壳本可换两升米,如今全填了商团的粮仓。\"

暮色漫过山谷时,我们跟着王大柱来到棉田。霜打过的棉桃稀稀拉拉,常静徽蹲下身数棉铃,算筹在掌心敲出急促的节奏:\"每亩产棉二十斤,除去种子肥料,净得十五斤。按李记商行的价,十五斤换七升米,刚够糊口——\"她忽然抬头,眼中冒火,\"可商行把棉花转运应天,一斤能卖三升米,这中间的差价,全进了地主和商团的腰包!\"马皇后蹲在田头,帮棉农摘最后一批棉桃,忽然问:\"妹子,你们就没想过自己运棉去应天卖?\"棉农媳妇搓着开裂的手:\"妇道人家哪敢出远门?再说,过路费、城门税,层层盘剥......\"我摸出袖中藏的《女训新解》,翻到\"妇功\"篇:\"大姐,如今应天有恤民会,妇人也能组队运货,有官府腰牌护着,没人敢乱收税。\"我指着书中插画,几个妇人推着独轮车,车上插着麦穗旗,\"上个月扬州的织妇们就是这样,把布疋卖到了临清。\"

深夜借宿在土地庙,常静徽用算筹在香灰上画棉商的剥削链条:\"李记商行背后是淮西李府,他们囤棉压价,再高价卖给织坊,织坊主又克扣织工——这层层剥削,和《资本论》里的'剩余价值'一模一样。\"马皇后往火塘里添柴,火星溅在她粗糙的手掌上:\"当年你父皇打皖南,百姓送棉送粮,如今却被官商合谋盘剥——\"她忽然转头看向我,眼中映着跳动的火光,\"澜儿,你说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就像这火塘,能让百姓抱团取暖?\"我握住她的手,触到掌心的老茧:\"正是如此,母后。马克思说,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打破剥削的链条。\"常静徽忽然插言:\"就像咱们的恤民会,妇人联合起来,就能看懂账本;棉农联合起来,就能自己定价。\"

破晓时分,我们在村口遇见李记商行的收棉队。领头的管家甩着皮鞭,骂骂咧咧:\"穷鬼们听着!今年棉价再降一成,谁不卖,就拿地契抵债!\"常静徽突然站出,算筹拍在石磨上:\"管家爷,按《大明律》新条,商团压价不得低于成本价。你算过棉农的种子钱、肥料钱、人工钱么?\"她展开随身携带的《工商税则》,袖口的麦穗纹在晨风中翻飞,\"每亩地的棉桃要浇二十担水,耕十遍土,这些血汗钱,你家老爷在应天的茶楼里可曾算过?\"

管家上下打量我们,盯上马皇后腕间的木镯:\"哪来的野婆子,敢管李记的事?\"马皇后忽然挺直腰板,虽穿着粗布衫,却自带母仪天下的威严:\"我们是应天来的民生监察使,查你商行囤货居奇、剥削棉农!\"她掏出盖着三方印的腰牌——农人、匠人、商人的手印赫然在列,管家的脸色瞬间煞白。常静徽趁机展开算筹:\"按律,压价低于成本价者,充公三成货物。你算算,李记商行今年该充公多少棉花?\"

离开皖南时,棉农们追出二里地,往我们车上塞棉桃。王大柱的妻子抱着刚出生的孩子,硬是往我怀里塞了把棉絮:\"大娘子,给孩子做件棉袄吧。\"她的手指擦过我袖口的补丁,那里绣着极小的麦穗,是昨夜在土地庙借宿时,马皇后用棉桃汁给我补的。常静徽红着眼眶接过,忽然想起什么,从账本里取出一叠纸:\"这是我画的棉田记账图,一横代表十斤棉,一竖代表一升米,阿婆们照着画圈就行。\"她蹲下身,用算筹在地上画给围过来的农妇看,霜花落在她发间,像撒了把碎钻。

回到应天的马车里,马皇后看着怀中的棉桃,忽然说:\"当年你父皇杀胡惟庸,是因为他垄断茶盐。如今这些商团垄断棉粮,比胡惟庸更狠——他们不光夺财,还断了百姓的生路。\"她忽然从包袱里摸出个布包,里面是王大柱妻子塞给她的棉袜,袜底绣着歪扭的\"谢\"字,\"百姓不懂什么主义,只知道谁让他们吃饱饭,谁就是好官。\"常静徽摸着算筹沉吟:\"殿下,咱们得在《大明民主主义》里加一条,禁止官商勾结、囤积居奇,让百姓能自己定价。\"她忽然握住我的手,算筹的棱角硌着掌心,\"就像在溧水那样,让棉农成立公所,自己推选管事,这才是马克思说的'生产者自主'。\"

深夜的民生司档案室,我对着《资本论》残篇批注,常静徽的算筹声与更鼓应和。烛影摇红中,马皇后的身影映在窗纸上,她正在给恤民会的诰命夫人写回信,用的是王大柱妻子的口吻:\"棉桃要自己摘,价钱要自己定,这才是咱们妇人该有的活法。\"常静徽忽然指着《大明阶级分析图》上的皖南区域,蓝色的百姓光点正在聚集:\"殿下,棉农们自发成立了'棉桃会',要按咱们教的法子自己运棉。\"她的算筹在图上点出几个亮点,\"看这里,他们用算筹记账,用麦穗旗做标识,连商路驿站都标上了等价交换的价目表。\"

霜降后的第十日,我带着皖南的棉农代表走进文华殿。他们脚上的草鞋沾满红土,却挺直腰板站在丹墀上。当王大柱展开盖着二十七个手印的联名信,朱元璋的目光落在信末的麦穗纹上——那是棉农们用棉桃汁盖的手印。\"陛下,\"王大柱的声音带着颤抖,\"我们不想被商团逼死,想自己运棉去应天卖......\"他忽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棉桃壳,\"这是给长公主的,她说过,棉桃壳能当引火引子,比麦秸经烧。\"

常静徽适时展开《皖南棉业改良策》,算筹在丹墀排出棉农自主运销的路线图:\"陛下,若设棉商公所,由棉农推举代表管理,按成本定价,除去税赋,每亩可多赚三升米。\"她指尖划过代表商团的红色算筹,\"李记商行的囤棉居奇,实则是变相的地租剥削,与《大明民主主义》的'四民共济'相悖。\"朱元璋盯着信末的棉桃印,忽然想起什么,问:\"你们怎敢联名上书?不怕官府打压?\"王大柱挺起胸膛:\"长公主给了我们腰牌,说这是'民生监察使'的印,比金牌令箭还管用!\"他掏出用红绳系着的木牌,上面刻着小小的麦穗与算筹——这是常静徽连夜让天机工坊赶制的,每个棉农代表都有。

退朝后,马皇后摸着棉农送的棉桃,忽然笑了:\"澜儿,你教我们扮贫民下乡村,原是要让我们明白,马克思的道理不在书斋里,在百姓的手掌心。\"她忽然从袖中取出《女训新解》,翻到夹着棉桃壳的那页,\"你看,妇人们在书里夹棉桃壳,比任何注解都实在。\"常静徽整理着棉农们的记账图,忽然说:\"母后,这些记账图比任何法典都管用,百姓看得懂,记得住。\"她忽然指着图上的算筹符号,\"就像这个‘均’字,棉农们说像棉桃开了口,里面藏着公平。\"

是夜,我在冷宫里补写《大明民主主义》,笔尖落在\"生产者自主\"章节:\"马秀英思想教会我们,恤民是贴肉的暖;常静徽思想教会我们,正算是量心的尺;而韵澜思想,不过是把这些暖与尺,织成一张网,让每个百姓都能在网中看见自己的影子。\"神经接驳笔残片在纸页上投下麦穗状的光影,与窗外的星空遥相呼应。我忽然想起在皖南土地庙,马皇后用棉桃汁教农妇们画算筹,常静徽在火塘边给棉农们讲等价交换,而我,摸着神经接驳笔残片,终于明白:所谓马克思主义大明化,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像棉桃一样,长在百姓的田地里,暖在百姓的手心里。

洪武十八年春分,应天城外的惠民仓前,棉农们推着装满棉桃的独轮车,车上插着\"棉桃会\"的旗子。马皇后穿着布帛头巾,亲自给他们发放通行文牒,常静徽蹲在地上,用算筹教他们计算运费。阳光照在棉桃上,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像极了百姓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王大柱的妻子抱着孩子站在队尾,孩子的襁褓上别着片晒干的棉桃壳,在春风里轻轻摇晃。

这一夜,我站在民生司衙门前,看着来来往往的百姓,忽然想起在皖南土地庙的那个夜晚。马皇后用棉桃汁教农妇们画算筹,常静徽在火塘边给棉农们讲等价交换,而我,摸着神经接驳笔残片,终于明白:所谓思想长征,从来不是一人独行,而是千万个像王大柱这样的百姓,接过算筹,刻下手印,在田头、在织机旁、在商路上,一步一步走出的康庄大道。

雪停了,冷宫外的梅枝上,花苞正在破冰绽放。我知道,当《韵澜思想》《马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像棉桃一样,结在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播种,终将在百姓的血汗中,长成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而我们三人,不过是播撒种子的耕者,真正的丰收,永远属于那些在田头挥汗、在织机旁计数、在商路上奔波的万千百姓——他们,才是马克思主义大明化最伟大的书写者。

更鼓声声,惊起宫墙栖鸟。我吹灭烛火,任由月光照亮案头的地契与算筹。神经接驳笔残片在袖中微热,仿佛在传递着来自22世纪的掌声,却又渐渐融入大明的夜色。窗外,民生司衙署的灯笼将麦穗齿轮的影子投在宫墙上,像极了百姓们手拉手的剪影,在历史的深墙上,刻下永不褪色的印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