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6章 算筹上的星辰与血火中的万民会

洪武十六年惊蛰,我站在天机工坊的锻铁台前,看火星溅落在新铸的“民生监察使”腰牌上。青铜模具刻着麦穗与齿轮交织的纹章,这是我亲手设计的徽记,此刻正被匠人敲打成三千六百枚腰牌——每个州县三枚,农人、匠人、商人各执其一。袖中神经接驳笔的残片突然发烫,在掌心烙下一道淡蓝印记,与模具上的纹路诡异地重合。

“长公主,应天知府送来急报!”翠玉掀开棉帘,寒风卷着细雪扑进锻铁坊,她鬓角的银饰沾着冰晶,“江南士族联名罢市,说‘累进税’是‘与民争利’,苏州织造局的织工已停工三日!”

我握紧尚未冷却的腰牌,青铜的温热混着残片的灼痛:“去把《商税则例》抄本贴在西市牌楼,尤其要标红‘织工按件计酬’那条。”火星溅在袖口的麦穗纹上,我忽然想起去年冬天,正是这些织工在共济社用算筹算出,工坊主克扣了三成工钱——“剩余价值”这个词在《管子》注疏里藏了半年,此刻终于化作他们攥紧的拳头。

坤宁宫的议事厅里,马皇后正在核对各州县的“民生账本”,朱砂笔在“女子习算学”一栏画了重重的圈。常静徽抱着雄英站在舆图前,指尖划过新设的“互市监”据点:“殿下,蓝将军的军报说,秦王的商队在嘉峪关被扣,车上藏着二十箱私铸铜钱。”她转身时,腰间的算筹袋与雄英襁褓上的银铃相撞,“要不要借此机会,在茶马古道设‘流动公所’?”

“先让民生监察院介入。”我展开从苏州快马送来的账册,漕运总督的印泥下,赫然记着“顾氏绸缎庄月入千金,缴税不足半两”,“告诉御史台,若再拿‘士农工商’的旧规说事,便去查查他们自家田庄的佃户是否都签了永佃契。”目光扫过账册边角,那里用阿拉伯数字记着顾氏庄园的土地兼并数据,正是去年冬至在冷宫里用算筹推演过的剥削模型。

暮色漫过宫墙时,朱元璋的车架突然停在锻铁坊外。我看着父皇掀开青布帘,龙纹皂靴碾过满地铁屑,冕旒在风箱的热气中晃动:“听说你给匠人刻了腰牌?”他伸手接过刚出炉的监察使令牌,麦穗纹路在火光中明明灭灭,“当年朕给锦衣卫发绣春刀,是让他们替朕盯着百官——你这腰牌,要盯着谁?”

“盯着天下的公道。”我直视他眼底的红血丝,那是连夜批阅军报的印记,“父皇可知道,苏州织工现在按件计酬,每月能多换三斗米?可士族却说这是‘坏了主仆体统’——”火钳夹着的铁坯突然迸溅,在他龙袍上烫出焦痕,“当年您杀胡惟庸,废丞相,不就是为了不让百官蒙骗圣听?如今让百姓自己盯着赋税,正是太祖爷的‘广开言路’。”

朱元璋忽然冷笑,将令牌抛进炭火:“妇人之见!百姓盯着赋税,谁盯着百姓?”他的袍袖扫过锻铁坊的木架,新制的曲辕犁泛着冷光,“朕让你管均田,没让你管人心——看看这些匠人,个个腰佩令牌,说话比百户还硬气,这是要养私兵么?”

炭火爆裂声中,我弯腰捡起烧红的令牌,淬火时腾起的水雾模糊了父皇的脸:“私兵养在田头,才是最牢的城墙。”令牌在掌心烙下红印,与22世纪课堂上的全息投影重叠,“当年红巾军为何势如破竹?因为百姓知道,跟着您能分田,能吃饱饭。如今让匠人佩令牌、农人执算筹,便是让他们知道,这天下是自己的——”

“够了!”朱元璋猛然转身,冕旒撞在风箱上发出脆响,“明日朝会,你若说不出个‘士农工商’的新解,便去给马皇后抄《女诫》!”他的靴底碾碎半块铁砧上的算筹,那是匠人用来计算工钱的十进制筹码,“记住,朕的江山是刀枪打下来的,不是算筹算出来的!”

夜风卷着铁屑扑进领口时,常静徽的身影从暗处浮现:“殿下,藩王们在宗人府议了整日,说您‘以利乱义’,要请出《皇明祖训》‘训诫女祸’。”她递来浸过薄荷的绢帕,擦去我掌心的血泡,“蓝将军已将火铳营开赴苏州,他说,若士族再敢断织工的生路,就用新制的‘民生炮’轰开织造局的大门。”

我望着炭火中忽明忽暗的令牌,突然想起在学院讲过的“暴力革命”:“让蓝将军按兵不动,明日随我去苏州。”指尖划过算筹上的刻度,“当年管仲治齐,设‘轻重九府’平物价,如今我们便用‘累进税’的算盘,算算士族的良心该值几斗粟。”

苏州织造局的血腥味混着蚕丝的焦臭扑面而来。二十七个织工被铁链锁在织机上,脚边堆着未完成的“瑞龙纳贡图”——这是顾氏献给鲁王的寿礼,却让织工们连续劳作三日未眠。我解开最年长织工手上的镣铐,他腕间的麦穗刺青已化脓:“按《大明律》,工坊主克扣工钱可笞四十,私刑匠人该当何罪?”

顾氏家主的团扇“啪”地裂开,露出里面的西域红宝石:“长公主明鉴,这些贱民毁了贡品——”

“贡品?”我展开《商税则例》,蚕丝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律例写得清楚,织工按件计酬,每匹锦缎折粮五斗。”指尖划过他袖口的缠枝纹,“顾大人袖口这寸金丝,够织工全家吃半年——您说,是云锦贵重,还是人命贵重?”

人群中突然有人跪地,是天机工坊的学徒:“长公主!顾老爷让我们织‘海水江崖纹’,说漏一针就断指!”他举起变形的右手,无名指只剩半截,“可这纹样比《考工记》里的还复杂三倍,分明是故意刁难!”

我按住他颤抖的肩膀,触到他袖中藏着的《女训新解》——那是常静徽编的竹简,边角还画着简易的赋税公式:“明日随我去应天,让太学的博士们看看,什么叫‘劳者得其值’。”转身盯着顾氏煞白的脸,“顾大人不是爱讲‘士农工商’么?即日起,苏州织工的工钱按云锦市价的三成计算——这是《管子》的‘相地而衰征’,更是太祖爷的‘民贵君轻’。”

归程的官船上,常静徽对着水月算筹:“殿下,顾氏在朝中党羽众多,此举怕是要激起千层浪。”她的算筹在月光下排出“士商勾结”的模型,“不如趁势推行‘工商平权令’,让匠人能入仕,商人可捐官——”

“不可。”我望着船舷切开的水纹,想起《资本论》里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商人逐利如水流湿,若给他们官身,只会让剥削披上‘士绅’的外衣。”取出改良后的《大明律》,在“工商篇”写下:“匠人按器用估值,商人按货值纳税,不得虚抬市价,不得私蓄奴婢。”笔尖落在“不得私蓄奴婢”时,想起在冷宫里看见的账册,顾氏庄园里竟有三百名未入户籍的“家奴”。

船到应天,码头挤满了举着火把的匠人。他们高举新铸的“公平秤”,秤杆上刻着麦穗纹与我的封号“均平公主”。最前排的老匠人捧着染血的账册,那是从顾氏钱庄抢出的偷税记录:“长公主!顾老爷用大斗收粮、小斗出粜,十年吞了我们三千石粟米!”

我抚摸着公平秤上的刻度,突然听见城楼传来鼓噪——秦王的使者举着《皇明祖训》,说我“违背祖制,纵容匠人犯上”。城墙上,蓝玉的火铳营已架好改良后的“民生铳”,枪管上的麦穗纹在火光中格外醒目。

“打开惠民仓,向匠人发放春耕种子。”我对着人群举起公平秤,青铜秤盘映着千万张期待的脸,“祖训说‘休养生息’,顾氏却让织工休在织机上、养在锁链里——这样的祖制,不修也罢!”转身对目瞪口呆的使者道,“烦请转告秦王,明日的宗人府会议,我会带上三箱证据:私铸铜钱的模子、夺田的地契、还有顾氏与帖木儿帝国的通商密信。”

使者的官靴碾过地上的算筹,发出细碎的响:“长公主就不怕被指‘通敌’?”

“通的是天下人之敌。”我望着远处天机工坊的灯火,那里正在赶制新一批民生监察使腰牌,“若藩王与士族勾结,让百姓无田可耕、无衣可织,那才是真正的通敌——通的是大明江山的敌。”

宗人府的铜钟在黎明前敲响时,我正在坤宁宫替马皇后誊抄《女训新解》。她特意在“妇言”篇加了句“女子议国事,非牝鸡司晨,乃母鸡护雏”,墨迹未干便被常静徽拿去刻在竹简上。殿外传来整齐的脚步声,是各州县的民生监察使代表进京,他们的衣襟上别着不同材质的麦穗徽记——铁的属于农人,木的属于匠人,玉的属于商人,却都在晨光中闪着同样的光。

“殿下,御史台联名弹劾您‘混淆四民’。”毛骧递来的弹劾奏章上,“四民分业”四字被朱砂圈得通红,“领头的是淮西李府的门生,说您让匠人议论国政,是‘以下犯上’。”

我看着监察使代表们正在宫门外计算路程损耗,他们用的正是天机工坊改良的十进制算筹:“告诉御史们,当年太祖爷起于田亩、兴于行伍,四民本就该同气连枝。”将《大明民主主义》的修订稿塞进毛骧手中,“尤其要让他们看看‘议会篇’——每月初一,四民代表可直陈朝堂,这不是犯上,是太祖爷当年‘广纳谏言’的法子。”

朝会的钟鼓响起时,朱元璋的目光扫过殿角新设的“四民议席”。农人代表的草鞋踏在金砖上,匠人代表的铁砧纹袖口还沾着火星,商人代表的胡商长袍上绣着麦穗徽记——这些曾被视作“市井细民”的面孔,此刻与勋贵们的华服朝珠并列。

秦王拍案而起时,我恰好展开顾氏钱庄的流水账:“皇兄可知,您封地的商税有七成进了顾氏的私库?”账本上,“秦王千岁税”的条目下,盖着二十七个西域商队的手印,“他们宁愿绕远路走哈密,也不愿让您的税卡吸干血——这究竟是‘拱卫皇室’,还是‘肥了私囊’?”

殿中响起兵刃相交的脆响,是蓝玉按住了佩刀:“陛下,末将在苏州查获的密信里,顾氏竟要将织工的骨髓炼成‘不老药’——”他掷出染血的帛画,上面画着织工被开膛破肚的惨状,“这就是他们说的‘体统’?”

朱元璋的手指掐入御案,指缝间漏出顾氏私铸的铜钱:“治罪!”两个字像重锤砸在丹墀上,震得“民贵君轻”的匾额微微发颤,“凡私蓄奴婢、克扣工钱、阻挠均田者,皆按《大诰》处置——”他忽然看向我,冕旒后的目光复杂如雾,“澜儿,你那些算筹,明日教朕算算。”

退朝时,商人代表追上我,呈上绣着波斯文的锦盒:“长公主,西域传来消息,帖木儿汗王要仿大明设立‘麦穗公所’,还说您的地契是‘比《古兰经》更公平的律法’。”打开锦盒,里面是用骆驼毛编织的徽记,齿轮与麦穗间绣着汉字“均平”。

暮色中的紫禁城飘起细雪,我摸着腰间的民生监察使令牌,忽然听见常静徽在身后轻笑:“殿下可知,百姓现在怎么说?他们说,您的算筹能算出天高地厚,您的麦穗能长出公平世道——”她指着宫墙外渐次亮起的灯火,“就连织工们新唱的歌谣,都把《女诫》改成了‘女算男耕,四民平等’。”

雪片落在令牌的麦穗纹上,我忽然想起在22世纪的最后一堂课,学生们问:“如果马克思来到古代中国,会怎么做?”当时的我没有答案,此刻却在掌心的灼痛中明白——他会把“剩余价值”写成“损有余补不足”,把“阶级斗争”编成田间地头的号子,让每个耕者都能在算筹上刻下自己的血汗,让每个匠人都能从铁器上认出自己的尊严。

更鼓敲过二更,我独自来到文华殿后的石榴树。新刻的“四民平等”石碑立在雪地里,石匠们在基座雕了个女子执筹、男子扶犁的图案。指尖划过碑上的刻痕,神经接驳笔的残片突然发出蜂鸣,在虚空中勾勒出巴黎公社的街垒——那些举着红旗的身影,与今日朝堂上的匠人代表奇妙重叠。

“不是要改变世界,而是要让世界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我对着残片轻声说,这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的话,此刻却被雪光映得格外清晰。石榴树枝头的积雪忽然坠下,在石碑底座砸出小小的凹痕,却让“均平”二字愈发深刻。

远处传来锦衣卫换岗的声音,他们的腰牌上,不知何时都多了道麦穗刻纹。雪越下越大,却听见宫墙外传来隐隐的夯土声——是百姓们在为新设立的“万民参会”地基打实。那些握着算筹的手、挥着铁锹的手、握着铁锤的手,正在这封建王朝的冻土上,共同凿刻出马克思主义的第一行脚印。而我知道,这场用算筹与地契书写的革命,终将像麦穗那样,在血火中结出属于人民的果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