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79章 督查促整改 理论扎根深

均平三十三年二月初一,京北的雪刚化透,全国议事会牵头的“高校理论课专项督查组”就已分赴各省。这支督查组由事务院礼部学司、礼部思论司、吏部、人民监督协会工农代表、监察局、都察院、巡视组七方人员组成,怀里揣着《高等学府思想品德与大明民主主义理论课建设标准》,手里握着“四不两直”的督查清单——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目标只有一个:确保“理论占比60%”真正落到每所高校的课堂里,不搞虚功、不打折扣。

督查组第一站,就到了锡无学院。车子刚停在学院门口,礼部学司的周主事就掏出课时记录表:“按标准,四门核心课每学期总课时48节,理论课至少29节。咱们先去查《大明民主主义原理》的实际课时。”一行人没去办公楼,直接往教学楼走,正好赶上上午第二节《大明民主主义原理》课,透过窗户往里看,讲台上的老师正拿着织机模型,讲“工农权益与织机改进的关系”,黑板上没写一个理论公式,也没提《秀英思想》里“工时保障”的核心逻辑。

“这不对啊!”人民监督协会的张大叔(黄村麦农,工农代表)皱起眉,他掏出之前高校提交的理论课大纲,“大纲上写这节课要讲‘工农权益的理论核心——工时与收益的关系’,怎么现在全在说织机?”督查组推门进去,周主事拿出课时统计本,问老师:“这学期《大明民主主义原理》共上了多少节理论课?”老师支支吾吾:“大概……十几节吧,织工专业的学生更关注实操,理论课少点也正常。”

课后查课时表才发现,锡无学院把《大明民主主义原理》的理论课从30节压缩到15节,剩下的33节全改成了“织机实操”“麦田管理”等技能课;《品德与法典》更离谱,理论课只上了8节,还全是“背宪典条款编号”,没讲过一条条款的理论依据。吏部的赵郎中翻着教师名册,脸色更沉:“四门课要求每门至少3名专职教师,你们学院《朱静雯的百姓思想》只有1名专职教师,还是文学院借调的,连‘听百姓说’的理论逻辑都讲不清!”

最让督查组揪心的是考核环节。都察院的李监察员调出上学期《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试卷,上面全是“‘百姓需求优先’的定义是什么”“‘帮百姓算’包含哪几步”的背诵题,没有一道“用理论分析民生问题”的应用题。“有个学生在试卷上写‘帮百姓算就是算钱’,连‘补贴=误工成本 机会成本’的理论公式都不知道,这就是考核流于形式的后果!”张大叔翻着学生试卷,语气急了,“俺们黄村的老农都知道算麦种补贴要算成本,学生学了课反而不会,这课上了有啥用?”

锡无学院的负责人涨红了脸,辩解:“学生都是学技能的,理论太深他们听不懂……”话没说完,人民监督协会的李姐(苏省织工,工农代表)就掏出织工工时记录:“俺们织工没读过多少书,可学《秀英思想》时,老师教‘超时工资=超时时长x时薪x1.5’,俺们跟着算两次就会了!不是学生听不懂,是你们没把理论讲透,没把理论跟他们的专业结合!”

督查组当场给锡无学院列出整改清单:三天内补足四门课的专职教师,从工农代表中选聘兼职教师(如织工、麦农);一周内重新调整课时,确保理论课占比不低于60%,《大明民主主义原理》要加“织工工时的理论计算”章节,《品德与法典》要讲“织机安全的宪典理论依据”;考核必须加入50%的理论应用题,比如“用《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算织工护童岗的合理补贴”。巡视组的王组长强调:“整改情况两周后复查,再不合格,全国议事会将暂停你们的办学经费审批。”

离开锡无学院,督查组直奔夏宁省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这次用“四不两直”的方式,直接去了学院的理论学习中心组办公室——按标准,学院每月要组织1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研讨“如何将理论融入自然资源教学”,可督查组翻遍学习记录,只看到去年12月有一次记录,内容还是“学习织机安全知识”,跟理论课建设毫无关系。

“你们这中心组学习,根本没按要求来!”礼部思论司的陈主事指着标准条文,“标准明确要‘每月研讨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比如怎么用《大明民主主义原理》的‘民生整体观’分析土地分配,怎么用《品德与法典》的‘资源保护条款’讲理论依据,你们倒好,全在学跟理论无关的内容!”

更严重的是教师配备问题。督查组随机抽查《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授课记录,发现12节课里,有8节是由地理老师兼课,这些老师连“让百姓选”的理论原则都讲错——把“村民投票选土地分配方案”说成“干部定方案后跟村民说一声”。“俺们西乡村分麦田,都是村民投票选方案,这才是‘让百姓选’的理论!”人民监督协会的王婶(西乡村护童员,工农代表)急得掏出护童岗投票记录,“你们的老师连这个都不懂,怎么教学生用理论解决自然资源的民生问题?”

学生的理论认知不足更明显。督查组随机找了10个学生,问“怎么用《常静徽思想》的‘因地制宜’理论分析夏宁省的土地利用”,有8个学生答不上来,还有2个说“土地利用靠经验,不用理论”。监察局的刘监察员翻着学生作业,发现《品德与法典》的作业里,学生写“自然资源保护要靠罚款”,却没提“资源保护的理论核心是‘民生可持续’”——这正是理论教育缺失的直接后果。

夏宁省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整改清单更具体:即日起每周组织1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邀请工农代表和理论专家参与,重点研讨“土地分配、资源保护的理论应用”;一周内从全国范围内招聘4名专职理论教师,要求有5年以上自然资源领域的民生工作经验;两周内给学生补开“理论补课班”,由张大叔、王婶等工农代表现场讲“麦田分配、护童岗选址的理论实践”,确保学生能独立用理论分析自然资源问题。

相比之下,川省熊猫职业学院的督查情况虽有不足,却透着积极改进的势头。督查组刚进学院,就看到《大明民主主义原理》的课程表贴在教学楼门口:理论课30节,实践课18节,每节理论课都标注着“结合熊猫保护民生案例”。走进《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课堂,老师正讲“听百姓说”的理论——用“川省山寨村民参与熊猫保护的需求记录”,教学生“怎么用‘需求分层理论’归纳村民的基础需求(不影响种地)和进阶需求(参与保护能得补贴)”,黑板上还画着理论逻辑图,旁边贴着村民的手写需求条。

“但你们的《品德与法典》还有问题。”周主事指出,“理论课虽然够数,但没结合熊猫保护的专业——比如‘怎么用《品德与法典》的‘动物保护条款’讲理论依据’,这部分还得补。”人民监督协会的马淑贤(彝族代表)也提了建议:“可以加‘彝族山寨参与熊猫保护的理论案例’,比如用《常静徽思想》的‘因地制宜’,讲‘为什么山寨村民用歌谣宣传熊猫保护比贴公告管用’。”学院负责人当场表态:三天内就修改《品德与法典》的教学大纲,邀请马淑贤参与编写“民族地区熊猫保护的理论案例”。

东广省粤菜培训技术学院的亮点在考核改革。督查组查看上学期的考核试卷,发现《品德与法典》的考核里,有30%的题目是“用‘食品安全条款’的理论分析粤菜食材的采购标准”,还有20%是“用《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算‘粤菜作坊帮村民代销农产品的合理收益’”——这正是理论结合专业的好例子。但吏部的赵郎中发现,学院的专职理论教师里,没有工农代表背景的,“得加1名有粤菜作坊经营经验的兼职教师,教学生‘怎么用理论算作坊的工时和收益’,这样才更贴民生。”

二月初十,督查组完成了四所学院的首轮督查,汇总报告里的数据透着喜忧参半:锡无学院、夏宁学院的理论课达标率仅35%、30%,但整改意愿强烈;熊猫职业学院、粤菜培训技术学院的达标率分别达75%、80%,需补充专业结合的理论内容。人民监督协会的工农代表们最有感触,张大叔在汇总会上说:“俺们不怕学院有问题,就怕他们不把理论当回事——理论学好了,学生才能用它帮百姓算麦种补贴、分析土地分配、保护熊猫,这才是高校该干的事。”

二月十五,督查组对锡无学院、夏宁学院进行复查。锡无学院的变化很明显:《大明民主主义原理》的理论课已补到29节,新聘的3名专职教师里,有1名是苏省织工专科学校的退休教师,正给学生讲“织工工时的理论计算”;考核试卷里,应用题占比提到了50%,有个学生在“用《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算护童岗补贴”的题里,准确写出了“补贴=误工成本(每天8明币) 机会成本(少织半匹锦)=12明币”,张大叔看了笑着点头:“这才是学懂了理论。”

夏宁学院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也开得热火朝天,张大叔正给老师们讲“黄村麦田分配的理论实践”:“用‘群众史观’的理论,让村民自己选分配方案,比干部定的方案执行率高60%,这就是理论的力量。”学生的理论补课班也有成效,督查组再问“土地利用的理论分析”,10个学生里有7个能答出“用‘因地制宜’理论,夏宁省山地种果树、平原种粮”,还有2个能结合“民生可持续”的理论补充“不能为了种粮破坏水土”。

二月底,全国议事会召开督查总结会,督查组提交的最终报告显示:全国67所高校中,已有52所达到“理论占比60%”的标准,达标率从督查前的65%提升至77%;专职理论教师缺口从320人缩减至80人,其中30%的新聘教师有工农代表背景;学生能独立用理论分析民生问题的比例从38%涨到62%,其中结合专业的理论应用能力提升最明显——熊猫职业学院的学生已能写出“用《常静徽思想》分析熊猫保护与村民生计的平衡方案”,粤菜培训技术学院的学生能算清“粤菜作坊代销农产品的理论收益”。

“但这还不够。”朱静雯(议事长)在总结会上强调,“下一步,要让工农代表全程参与高校理论课的日常监督,每个月至少去高校听2次课,查1次学生作业;礼部学司要每季度更新‘理论案例库’,把麦种选种、熊猫保护、粤菜经营的新案例加进去;吏部要建立‘理论教师考核机制’,把‘学生理论应用能力提升’作为核心考核指标。”

赵麦围(皇帝,工农代表)握着手里的麦种,语气坚定:“俺们搞理论课督查,不是为了罚谁,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握着‘理论的镰刀’,去帮百姓割掉难题——帮麦农算补贴,帮织工算工时,帮山寨保护熊猫,帮作坊算收益。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的力量,才能从高校的课堂里,长到民生的地里。”

三月初的京北,麦田里的绿芽又长了寸许。张大叔、李姐、王婶这些工农代表,正忙着给各高校送“理论案例手册”——手册里有黄村的麦种数据、西乡村的护童岗记录、苏省的织工工时表,还有川省山寨的熊猫保护需求。锡无学院的织工专业学生,正用《秀英思想》的理论算“织熊猫图案云锦的合理工时”;夏宁学院的学生,在麦田里用“民生整体观”理论分析“麦田与果树的合理分配比例”;熊猫职业学院的学生,跟着彝族乡亲用“歌谣宣传熊猫保护”,嘴里还念着“因地制宜”的理论逻辑。

督查组的成员们看着这一幕,都松了口气。他们知道,理论课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守住“理论为核、扎根民生”的初心,只要工农代表全程参与,只要高校真抓实改,大明的高校就能育出“懂理论、会用理论”的民生建设者——这些年轻人,终将带着理论的力量,走进麦田、织坊、山寨、作坊,把大明的民生日子,过得更踏实、更红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