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68章 辞位明初心 普选昭民志 誓言守民生

均平三十年十一月初十,京北的雪终于歇了,晨曦把议事会大楼的青瓦染成暖金,楼前广场上的积雪被扫成整齐的垄沟,垄间插着来自大明各省份的旗号——南河省的麦旗、苏省的织梭旗、川省的羊角旗、闽省的船帆旗、粤省的橡胶旗、浙省的茶旗、黔省的银旗,百余面旗号在寒风里猎猎作响,像在呼应从各省涌来的脚步声:南河省的农民扛着新磨的锄头,衣摆沾着麦田的残雪;苏省的工人提着工具箱,里面装着刚修好的织机零件;川省彝族代表阿古拉背着竹篓,里面是给议事会带的土豆种;闽省的海外商队握着船工联名信,信上还沾着印度洋的盐粒;连粤省橡胶种植园的华工,都托人捎来裹着橡胶汁的选票,用红漆写着“选能让日子过暖的人”。

我被悦薇推着轮椅,停在议事会大厅的铜门内。这扇铜门是七年前苏省机车厂的工人用废钢轨熔铸的,门把手上的“民生”二字被各省代表摸得发亮,指尖触上去,还能感受到当年工人一锤一锤敲出的纹路。大厅里早已坐满了人,却静得能听见窗外旗号的声响,只有扩音喇叭里偶尔传来的电流声——那是给闽省海外商栈、粤省远洋货船传声用的,连在印度洋上漂泊的大明商船,都能通过无线电听到这里的每一句话。

“各位省份代表、全球大明的百姓们,”我抬手按住轮椅扶手上的麦克风,指尖蹭过扶手上那个小小的“民”字刻痕——这是南河省的方叔昨天连夜补刻的,刻完还说“不管辞不辞职,得记着南河省的麦地里,还有人等着种子粮”,“今天召开全国议事会特别会议,我要做两件事:一是向大家认个错,二是把议事长的位置,还给更懂百姓的人。”

话音刚落,前排的朱静雯微微颔首,她手里攥着兵事谈议会的调令,调令边角还沾着南河省水渠的泥点——昨天她刚去南河省第三公社看过塌掉的灌溉渠,回来就说“百姓要的不是报表上的‘民生增速’,是能浇地的水渠,是种得出麦子的田”。悦薇在我身后轻轻捏了捏我的肩膀,她的袖口还别着苏省织坊的丝线,那是前几天帮女工王小丫修织机时沾上的,她说“苏省的织娘说,只要能让娃们读上书,她们愿意多织两匹布,哪怕手磨出茧”。

“我请求辞去全国议事会议事长一职。”

这句话像一粒石子落进南河省的麦囤,大厅里瞬间响起嗡嗡的议论声。南河省的张老田猛地站起来,手里的粮本“啪”地拍在桌上——那粮本的封皮都磨破了,内页记着去年“民生提速运动”时,南河省第三公社欠的三斗种子粮,字里行间还沾着麦糠,“姑娘,你咋能辞?南河省的水渠还等着批青石,苏省的轻轨还没通到县城,川省彝族的山寨连学堂的梁都没架,你这时候走,俺们心里没底啊!”

“张叔,您先坐。”我朝他摆了摆手,从轮椅侧袋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来,里面是一叠泛黄的纸片,每一张都带着各省百姓的温度:有南河省农民王耕田画的木犁草图,旁边歪歪扭扭写着“议事长,铁犁不够,俺们用木犁耕地,一天只能种半亩麦”;有苏省织坊女工王小丫的手巾,上面沾着血渍,绣着“日织百匹,手泡在冷水里,夜里疼得睡不着,还是赶不上指标”;有川省苗族石老根的字条,用炭笔写着“冷链箱冻裂了,牛羊肉运到县城就臭了,俺们只能自己吃,换不来粮本”;还有闽省海外华工的联名信,说“远洋货船的工钱拖了三个月,家里的娃等着买课本”。

“我辞职,不是逃责,是认账。”我的声音有些发涩,却每一个字都砸在实处,“去年推‘民生提速运动’,我盯着轻轨通车的天数,忘了苏省织坊的女工要把手指泡在冷水里赶进度;我想着冬储粮的数字,忘了南河省的农民要冒着大雪去邻省借种子;我为了凑军工生产的钢材,挪用了农械厂的铁料,结果今年秋收,南河省十二个公社的农民还在用木犁耕地,川省彝族的农人种土豆只能用石锄——这些错,不是一句‘我改了’就能抹掉的,得让更懂百姓苦的人来扛这份责任。”

我抬手按了按麦克风的全球传声键,电流声过后,声音透过无线电传到闽省的海外商栈、粤省的远洋货船、印度洋上的大明商船,传到每一个有大明百姓的地方:“今天我在这里,向全国、全球的大明百姓道歉,这份道歉,记在心里,也写在实处:

第一,为‘提速运动’的冒进道歉。即日起,所有没跟百姓商量的‘指标’全废了——南河省的水渠啥时候修、用啥料,让公社社员自己投票定;苏省的织坊每天织多少布,让女工们按自己的手速算;川省的冷链箱要盖在哪,让牧民们指着草原的路说;闽省海外商栈的工钱啥时候发,让华工们自己跟掌柜谈,议事会绝不强压。

第二,为多民族关怀不足道歉。未来五年,从国库拨出五百万明元,分去各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给川省彝族山寨盖二十所学堂,让山里的娃能坐着新修的土路去读书,不用再翻山越岭;给黔省苗族公社添五十套农械,让石老根这样的银匠不用再背着工具走三天山路去赶集;给浙省畲族山乡修十条水渠,让雷蕾娜她们种的草药能及时运到闽省的药栈,换得来粮本;给蒙古族草原公社补三十个冷链箱,让巴特尔他们的牛羊肉能新鲜运到苏省、南河省,卖个好价钱。

第三,为妇女权益不到位道歉。三个月内,苏省、浙省、粤省、南河省的所有工厂,都要设‘女工权益岗’,女工同工同酬,谁要是敢扣工钱、逼加班,百姓可以直接找议事会掀他的作坊;每个省份的公社,都要建‘女童学堂’,南河省的丫头、苏省的织娘娃、川省的彝族姑娘,都得能读书、能识字,谁要是不让娃上学,议事会就去他家门口贴‘忘本’的条子,让全村人都知道他不重民生。”

喇叭里传来一阵细碎的欢呼,紧接着,通讯兵匆匆跑进来,手里举着两张纸条,额角还沾着雪沫:“议事长!南河省第三公社传回话,说您的道歉他们听见了,还说要把今年的冬麦多留一成,帮邻省的公社补种子粮!还有闽省的海外商队,马明远代表说,愿意免费帮川省彝族公社运农械,连船费、骆驼费都不要,就想让山里的娃早点有学堂!”

“还有苏省的织坊!”另一个通讯兵也跑进来,手里的纸条上沾着丝线,“吴瓷姐说,织娘们要多织一百匹布,给川省的女童学堂做校服,每匹布都绣上‘读书’两个字,让娃们知道读书金贵!”

大厅里的掌声突然响起来,张老田抹了把眼睛,把粮本揣回怀里,声音带着哽咽:“姑娘,俺们信你!你辞职俺们虽舍不得,但你这认错的态度,比啥都强——俺们选新议事长,就按你说的,选能把南河省的麦子、苏省的布、川省的学堂放在心上的人!”

我对着众人鞠了一躬,从怀里掏出议事长的铜印——这枚印的背面刻着“民为邦本”,是当年第一届议事会选举时,百姓大学的学生用南河省的铜矿石铸的,铸印时还加了苏省的铁屑、川省的铜砂,说是“各省百姓一起铸的印,得为各省百姓办事”。我把印轻轻放在桌案上的《大明国宪典》旁,铜印与典籍碰撞的声响,在安静的大厅里格外清晰:“现在,我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提议召开第三届大明国全民选举大会——选皇帝、选副皇帝、选议事长、选副议事长。所有参选者,必须站在《大明国宪典》前宣誓,必须照着《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朱静雯的百姓思想》办事:忘了百姓的,百姓就有权把他拉下来;偏离民生的,再大的官也得让贤;要是敢搞特权,就算是皇帝,也得回村里种地!”

“我同意!”朱静雯第一个站起来,举起右手,“全民选举,一人一票——南河省的农民在田间投票,苏省的工人在作坊投票,川省的彝族在山寨投票,闽省的海外华工在商栈投票,粤省的橡胶工在种植园投票,谁都不能少,谁的票都算数!”

三百二十七名省份代表全票通过提议,监票组很快就搭好了:组长是南河省的张老田(农民代表),副组长是苏省的吴瓷姐(工人代表),组员还有川省的阿古拉(彝族代表)、闽省的马明远(回族代表)、黔省的石老根(苗族代表)、浙省的雷蕾娜(畲族代表)。他们手里拿着用桑皮纸做的选票,选票上印着所有参选者的名字,名字旁还画着简单的图案:赵麦围旁画着木犁(南河省农民认得出),马淑贤旁画着算盘(闽省商人看得懂),陈纺娘旁画着绣绷(苏省女工能识别),巴特尔旁画着马头(蒙古族牧民认得),连不识字的老人,都能凭着图案投出自己的一票。

选举从辰时持续到未时,流动投票箱跑遍了大明的每个角落,也飞到了全球的大明属地:

——南河省的投票箱,由黄村公社的陈阳背着,踩着麦田的积雪,送到每个地头,农民们放下锄头,在选票上按上红手印,王耕田按完还说“选赵麦围,他懂种地的苦”;

——苏省的投票箱,由吴瓷姐的徒弟推着,走进每个织坊,女工们擦了擦手上的丝线,认真地圈出名字,王小丫圈完说“选陈纺娘,她懂俺们女工的难”;

——川省彝族山寨的投票箱,由阿古拉牵着马送过去,寨老们用烟斗在选票上烫出印记,说“选马淑贤,她能帮俺们运农械、盖学堂”;

——闽省的海外商栈,投票箱通过远洋船送达,华工们在船舷上写下名字,说“选朱静雯,她能帮俺们要回工钱”;

——粤省橡胶种植园的工人,通过无线电传了选票回来,每张选票上都写着“要能修公路、能通粮本的执政者”;

连黔省苗族的银匠们,都把选票刻在银片上,托人送到议事会,说“选林织娘,她为农民说话”。

未时三刻,张老田捧着选票箱走上台,他的手还沾着南河省的泥土,指缝里夹着麦糠,却把选票一张一张数得格外认真,声音洪亮得能传到大厅每个角落:“大明国皇帝候选人——赵麦围,全国、全球选票九百八十七万六千五百张,全票当选!”

大厅里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南河省的代表们率先站起来欢呼,赵麦围猛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手里的烟袋锅“当啷”掉在地上——这位南河省的老农,裤腿上还沾着麦田的雪,鞋面沾着泥土,他走到台中央,看着满厅的人,嘴唇哆嗦了半天,才说出一句带着南河口音的话,每个字都透着朴实:“俺是南河省种了四十年地的农民,没读过多少书,就懂种地、懂麦子的苦。俺当皇帝,不穿龙袍,不住皇宫,就干三件实在事:开春前,把种子粮送到南河省每个公社的地头,不让一户农民再用木犁耕地;夏天前,修好南河省到苏省的水渠,用青石砌,经冻,让麦子能浇上水,不旱死;冬天前,给川省彝族的山寨盖好学堂,架好梁,让山里的娃能坐在暖窑里认《国宪典》,不用再冻着手写字!”

没人觉得他的话朴素,苏省的吴瓷姐第一个鼓掌,胳膊上的“民生护卫队”红袖章还没摘:“赵叔这话实在!俺们工人要的不是穿龙袍的皇帝,是能让南河省的麦子丰收、苏省的布能卖出去、川省的娃能读书的皇帝!”

紧接着,唱票声继续,每一个结果都让大厅里的掌声此起彼伏:

“全国议事会议事长候选人——朱静雯,全票当选!”

朱静雯走上台时,手里还攥着南河省水渠的图纸,图纸上用红笔标着需要补的缺口,她拿起桌上的《大明国宪典》,指尖划过扉页上“民为邦本”的字句,眼神坚定:“我当议事长,绝不再搞‘一言堂’,绝不再让‘民生提速’变成‘民生添堵’。每个月初一,议事会大厅对所有百姓开放——南河省的农民能来提水渠的事,说哪段该补;苏省的工人能来谈织机的事,说哪台该修;川省的彝族能来论学堂的事,说哪间该加暖窑;闽省的海外华工能来诉工钱的事,说哪艘船该结账。每一项政策出台前,必须征求至少十个省份的意见,比如修轻轨,得问南河省的农民‘会不会占麦田’,问苏省的工人‘能不能出技术’,问闽省的商人‘能不能运材料’,问川省的彝族‘会不会过山寨’——不贴合百姓需求的,再好的政策也不上,再快的进度也不赶!”

“大明国副皇帝候选人——朱悦薇,全票当选;陈纺娘,全票当选!”

悦薇推着我的轮椅,和陈纺娘一起站到台中央。悦薇手里拿着轻轨修复图纸,图纸上标着苏省到南河省、南河省到川省的线路,线条画得格外细致:“我负责技术,一年内要干两件事:一是修复苏省到南河省的轻轨,用苏省机车厂的钢,结实,能拉麦子、能运织机,票价按百姓说的定,绝不涨;二是帮川省彝族的山寨修土路,能通马车,让学堂的课本、农械的零件能运进去。还要在每个轻轨站、每个公社都设‘民生意见箱’,百姓有啥想法,哪怕是‘想喝热粥’‘想修磨盘’,都能写下来,我每天都看,绝不漏一件!”

陈纺娘是苏省百姓大学校长,手上满是绣绷磨的茧,她举起手里的女童课本,课本上还夹着苏省织娘绣的小花:“我负责妇女民生,三个月内,要在南河省、苏省、川省各建十所‘女童学堂’,南河省的学堂设在麦场旁,苏省的学堂设在织坊边,川省的学堂设在山寨里,让娃们上学方便。还要给全国的女工做‘劳保手套’,用苏省的棉布、川省的羊毛,暖和,耐磨,再也不让苏省织坊的姐妹、南河省的农妇手磨出血!”

“全国议事会副议事长兼事务院总理——马淑贤,全票当选;全国议事会副议事长——林织娘,全票当选!”

马淑贤是闽省回族商队的代表,她穿着回族传统的蓝色长袍,腰间系着算袋,算袋里装着闽省商栈的账本:“我兼任事务院总理,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商道,让各省的货能流通,百姓能赚钱。要把朱高煦占的草原公社冷链箱还回去,让巴特尔他们的牛羊肉能通过闽省的商队,运到苏省、南河省的菜市场,换得来粮本;要开通闽省到川省的商道,用骆驼队、马车队,让闽省的药材、苏省的布能直接运到川省的山寨,省得中间被奸商加价,让川省的彝族买得起药,闽省的商人赚得到正经钱,苏省的织娘卖得出布!”

林织娘是南河省农民代表,手里握着一把改良过的织梭,这织梭能让布织得更快,她却更关心农民的事:“我当副议事长,就为农民和工人说话,谁欺负百姓,我就跟谁急。以后南河省的公社要是敢扣种子粮、拖粮本,农民能直接找我,我带他们去议事会评理;苏省的作坊要是敢拖欠工资、逼女工加班,工人能直接来掀我的桌子,我帮他们要回工钱;黔省的苗族要是买不到农械,我帮他们找农械厂,绝不让他们再用石锄种地——百姓的事,就是我的事,不管是南河省的麦,还是川省的土豆,都得让它们有好收成!”

所有当选者站成一排,在《大明国宪典》前站定。阳光透过大厅的彩绘玻璃窗,落在典籍的封面上,照亮了扉页上的五段话——那是《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核心要义,每一段都写着“民生”二字。赵麦围第一个举起右手,掌心对着《大明国宪典》,声音洪亮得能传到全国各省:

“我赵麦围,以《大明国宪典》为誓,以五大思想为根,守百姓的心:

以《大明民主主义》为纲——它说‘百姓的江山百姓选’,俺就绝不搞皇权独大,每月必去南河省的麦田、苏省的织坊、川省的山寨,听百姓说心里话,南河省的农民说水渠该修,俺就催着修;苏省的工人说织机该换,俺就帮着换;川省的彝族说学堂该加暖窑,俺就盯着加,绝不自己说了算。

以《韵澜思想》为尺——它说‘多民族搭伙过日子’,俺就帮闽省的回族商队通川省的商道,让他们的货能卖;帮黔省的苗族公社添农械,让他们的地能种;帮浙省的畲族山乡修水渠,让他们的草药能运,不让一个民族受委屈,不让一个省份掉队。

以《秀英思想》为镜——它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俺就支持陈纺娘建女童学堂,南河省的丫头要读书,俺就给学堂批木料;苏省的女工要同工同酬,俺就去作坊里盯着,谁要是敢欺负妇女,俺就带着农民、工人去评理,绝不让姐妹受气。

以《常静徽思想》为戒——它说‘权力要装在笼子里’,俺就接受议事会的监督,接受百姓的监督,要是俺忘了南河省的农民还在用木犁,要是俺没修好川省的学堂,议事会就废了俺的帝位,百姓就骂俺‘忘本’,俺绝不辩解,回南河省种地去,再也不碰权力。

以《朱静雯的百姓思想》为本——它说‘百姓要啥就给啥’,俺就把南河省的水渠修好、苏省的轻轨通好、川省的学堂盖好,百姓要种子粮,俺就送;百姓要农械,俺就给;百姓要暖窑,俺就建,要是做不到,俺就卸了皇帝的身份,回南河省种麦,再也不占着位置!”

朱静雯跟着举起手,目光扫过满厅的省份代表,每个字都带着力量:“我朱静雯,以《大明国宪典》为誓,以五大思想为行,护民生之路:

守《大明民主主义》的‘选举权’——以后皇帝、议事长、副议事长,都得让百姓一人一票选,南河省的农民、苏省的工人、川省的彝族、闽省的商人,谁的票都一样金贵,绝不许有人抢票、压票,谁要是敢破坏选举,就算是皇亲国戚,也得送议事会审。

行《韵澜思想》的‘互助道’——苏省的织机好,就帮川省的作坊换;闽省的商道通,就帮南河省的粮运;黔省的银匠巧,就帮浙省的畲族打首饰,让各省的好东西能流通,各省的百姓能互助,南河省的麦能卖到苏省,苏省的布能卖到川省,川省的土豆能卖到闽省,谁都不赚亏心钱,谁都能过好日子。

践《秀英思想》的‘妇女责’——支持女工同工同酬,苏省的织娘织一匹布,就得给一匹布的钱,绝不许扣;支持女童入学,川省的彝族姑娘、南河省的丫头,都得有书读,学堂的门要是敢对女孩关着,俺就去拆了学堂的门,绝不让‘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老话害人。

遵《常静徽思想》的‘监督制’——议事会的每一笔钱,都要让百姓看得懂,南河省的水渠花了多少银子,苏省的学堂用了多少木料,川省的农械花了多少铁,都要贴在议事会门口,贴在各省的公社里,谁要是敢贪钱、挪钱,俺就带着百姓去查,查出来绝不轻饶。

奉《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民生本’——要是议事会的决策让南河省的麦子歉收、苏省的工人失业、川省的娃没书读,我就辞去议事长的职,回兵事谈议会当普通士兵,去守南河省的麦田,去护苏省的织坊,再也不碰议事会的桌子!”

朱悦薇和陈纺娘齐声宣誓,声音里带着年轻人的坚定,也带着对百姓的牵挂:“我们以《大明国宪典》为誓,以五大思想为尺,行民生之事:

循《大明民主主义》的‘公平’——修复轻轨不占南河省的麦田,多绕二里地也成;盖学堂不占川省的山寨地,选在荒坡上也成,绝不许为了进度占百姓的地、抢百姓的粮。

守《韵澜思想》的‘团结’——帮闽省的商队运苏省的布,不收运费;帮黔省的苗族运南河省的粮,不赚差价;帮浙省的畲族运川省的药,不绕远路,让各省像一家人,谁有难,大家帮。

行《秀英思想》的‘教育’——让南河省的女童能算粮本,知道自家该领多少种子;让苏省的女工能识字,能看懂工钱的账本;让川省的彝族姑娘能识草药,能自己治小病痛,不让她们因为不识字、不懂理受欺负。

遵《常静徽思想》的‘透明’——轻轨的票价、学堂的经费、农械的成本,都要跟百姓商量,南河省的农民说票价贵,咱们就降;川省的彝族说学堂经费少,咱们就补,绝不许瞒着百姓、骗着百姓。

奉《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实在’——百姓说轻轨站远,我们就把站挪近点;百姓说女童学堂少,我们就多盖几所;百姓说劳保手套薄,我们就用厚布做,要是做不到,我们就回苏省织坊当女工,回南河省公社当农妇,再也不占副皇帝的位置!”

马淑贤和林织娘也举起手,算袋和织梭在阳光下闪着光,声音里满是对百姓的承诺:“我们以《大明国宪典》为誓,以五大思想为责,为百姓发声:

持《大明民主主义》的‘参与权’——让闽省的商人能提商道的建议,说哪段该修;让南河省的农民能论农械的需求,说哪种好用;让川省的彝族能说学堂的事,说哪样该添,百姓的意见要是没被听,我们就去议事会替他们说,直到被听见。

行《韵澜思想》的‘共富’——让回族商队帮彝族运农械,让农民帮工人种粮食,让工人帮牧民修冷链箱,不让一个群体穷,不让一个省份苦,南河省的麦丰收了,分点给川省;苏省的布多了,送点给黔省,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践《秀英思想》的‘权益’——帮苏省的女工要工资,谁拖工钱,我们就去跟他要,直到要回来;帮川省的姑娘争学堂的位置,谁不让进,我们就去跟他评理,直到能进去;帮南河省的农妇要粮本,谁扣粮本,我们就去跟他吵,直到发下来,绝不让妇女受半点委屈。

遵《常静徽思想》的‘问责’——要是商道不通、农械不够、学堂没盖好,我们就辞去副议事长的职,马淑贤回闽省当账房,算清楚每一笔账;林织娘回南河省当农民,种好每一亩麦,再也不占着位置不办事。

奉《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初心’——百姓要啥,我们就做啥,哪怕是帮南河省的农民修一把木犁,帮苏省的女工补一台织机,帮川省的彝族钉一块学堂的木板,都绝不偷懒、绝不敷衍,百姓满意了,我们才算尽到责!”

宣誓声透过扩音喇叭,传到全国每个省份、全球每个大明属地,像一股暖流,淌进每个百姓的心里:

——南河省的麦田里,农民们停下手里的活,对着喇叭方向鞠躬,王耕田说“赵叔的誓言,俺们信,明年的麦肯定能丰收”;

——苏省的织坊里,女工们放下织梭,把誓言绣在布上,王小丫说“纺娘姐的话,俺们记,以后手再也不会磨出血了”;

——川省的彝族山寨里,寨老们把誓言刻在木头上,阿古拉说“马淑贤的承诺,俺们等,学堂肯定能盖好”;

——闽省的海外商栈里,华工们把誓言写在船帆上,马明远说“静雯姑娘的话,俺们盼,工钱肯定能要回来”;

——粤省橡胶种植园的工人,对着无线电喊“俺们等着轻轨通到种植园,等着粮本装满粮食,等着日子过暖”;

——黔省苗族的银匠们,把誓言刻在银饰上,石老根说“林织娘为俺们说话,以后农械肯定够了”。

宣誓结束后,我被悦薇推着轮椅,走出议事会大楼。广场上,各省的百姓正围着新当选的执政者,七嘴八舌地提建议,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

——南河省的方叔拉着赵麦围,手里拿着水渠的图纸,说“俺们公社的水渠得用南河省的青石,红石头不经冻,冬天容易裂”;

——苏省的小李找到朱悦薇,手里拿着轻轨零件,说“轻轨的铁轨得用苏省机车厂的钢,结实,能拉重货,还不容易锈”;

——川省的阿古拉走到马淑贤面前,手里拿着山寨的地图,说“俺们山寨的学堂要盖在晒谷场旁,娃们放学能帮家里晒粮,不用再跑远路”;

——闽省的马明远握着林织娘的手,说“俺们商队愿意免费帮南河省运种子粮,就是希望南河省的麦能多收点,俺们也能多卖点布”;

——浙省的雷蕾娜找到陈纺娘,手里拿着畲族的草药,说“俺们山乡的女童学堂,能不能请个懂草药的先生,娃们既能读书,又能学治病”。

远处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是苏省机车厂的工人在调试轻轨——小李站在车头,朝我们挥手,车身上新刷的“民生号”三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车头还挂着南河省的麦穗、苏省的丝线、川省的羊角、闽省的船帆,像一串沉甸甸的承诺,晃在风里。悦薇指着轻轨的方向,笑着说:“妈,您看,南河省的麦子,明年就能坐着轻轨到苏省的粮站了;川省彝族的娃,明年就能坐着马车去学堂了;闽省的布,明年就能运到黔省的山寨了。”

我点点头,看着广场上攒动的人影:南河省农民的土布棉袄、苏省工人的蓝色工装、川省彝族的绣花头帕、闽省商人的绸缎马褂、粤省华工的粗布短衫、黔省苗族的银饰、浙省畲族的蓝布裙,每个人的脸上都没有了之前的焦虑,眼里满是对开春的期待——南河省的农民盼着种子粮,苏省的工人盼着织机更新,川省的彝族盼着学堂开学,闽省的商人盼着商道畅通,粤省的工人盼着公路修到种植园。

这时,南河省的张老田拿着刚印好的新粮本走过来,粮本上印着“全国民生保障”的字样,封皮还盖着赵麦围的私章——那私章是用南河省的桃木刻的,上面刻着“赵麦围,农民”五个字,边缘还留着刀痕。他笑着说:“姑娘,您虽然辞了职,但这粮本、这轻轨、这新选的执政者,都是您当年带头搞起来的。您放心,俺们南河省的农民会跟着赵叔,把麦子种好;苏省的工人会跟着静雯姑娘,把织机修好;川省的彝族会跟着马淑贤,把商道通好;闽省的商人会跟着明远,把货运好,咱们大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全国是这样,全球也是这样!”

我看着张老田手里的粮本,突然觉得眼眶发热。其实我从未“辞位”,因为真正的权力从来不在议事长的位置上,而在南河省农民手里的粮本里、苏省工人手里的织梭上、川省彝族手里的学堂钥匙中、闽省商人手里的船票上、粤省工人手里的选票上。只要这些东西还在,只要百姓还能笑着提建议、还能盼着好日子,大明的民生就不会倒,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的这个世界,就会一直往前走。

夕阳西下时,议事会大楼的旗杆上,升起了一面新的旗帜——旗面是苏省女工织的粗布,上面用南河省的金线绣着五谷,用川省的银线绣着织梭,用闽省的丝线绣着马头,用粤省的棉线绣着船帆,用黔省的银线绣着银匠的工具,用浙省的蓝线绣着畲族的凤凰,最中间是一个大大的“民”字,绣得格外厚实,针脚里满是各省百姓的心意。旗帜在晚风里飘着,像一双温柔的手,拂过南河省的麦田,拂过苏省的织坊,拂过川省的山寨,拂过闽省的商栈,拂过粤省的种植园,拂过全球每个大明百姓的心头。

我知道,这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没有了“议事长”的身份,我可以去南河省帮方叔修水渠,帮农民选种子;可以去苏省帮吴瓷姐修织机,教女工识字;可以去川省帮陈纺娘教女童读书,帮彝族山寨盖学堂;可以去闽省帮马明远理商账,帮华工要工钱。而那些新当选的执政者,会带着各省百姓的托付,把《大明国宪典》里的誓言,把五大思想的要义,变成南河省春耕时的种子、苏省冬夜里的织机、川省山寨里的学堂书声、闽省商道上的驼铃声、粤省种植园里的公路。

大明的世界,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世界,是南河省、苏省、川省、闽省、粤省、浙省、黔省……是全国、全球百姓一起建设的世界。只要我们始终抱着“认错就改、为民办事”的初心,始终守着《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根,就没有过不了的坎,没有建不好的民生。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的道理——民生不是数字,是百姓手里的粮本、身上的棉衣、孩子碗里的粥;权力不是特权,是为百姓办事的责任、是让日子过暖的担当。这,也是我们留给大明未来的,最珍贵的遗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