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50章 演武堂内整军纪 兵事议会立新规

均平三十年正月十五,全国议事会的民生议题刚在午后落下帷幕,京北帅府内的“明军兵事决策议会”便紧接着召开。帅府演武堂是前朝遗留的老建筑,梁柱上还留着万历年间抗倭的刀痕,此刻却被新挂的旌旗染得鲜亮——正中央是绣着“护民保国”的明黄帅旗,两侧分列着水卫军的蓝底白浪旗、飞卫军的青底雄鹰旗、炮卫军的红底火炮旗,连角落的兵器架上,刀鞘、弓臂都新刻了“百姓为天”的小字,透着股新旧交融的厚重。

朱静雯一身玄铁鱼鳞甲,甲片上的鎏金纹路在烛火下泛着冷光,腰间悬着太祖皇帝遗下的七星剑,剑穗是汝吉村次仁旺堆老人织的青稞绳,她端坐在虎皮帅椅上,目光扫过堂下诸将时,自带一股久经战阵的威严。我作为议事长,列席在左侧的紫檀木椅上,手边放着《大明国宪典》和《军中乱象调研报告》,报告里夹着的百姓投诉信,有的字里行间还沾着泪痕。

“诸位,”朱静雯的声音穿过演武堂的梁木,压过了烛火的噼啪声,“上午议事会定了公社扩大、监督立规的民生计,可若没有一支心向百姓的军队,这些计画就是风吹就散的纸。今日召你们来,不是听捷报,是要扒掉军中的烂疮——有话直说,不许藏着掖着!”

她话音刚落,演武堂左侧第一排便站起一人,铠甲上缀着细小的齿轮与扳手徽章——这是工匠武装方队的标志,代表赵铁锤是从京北兵工厂选拔出的将领,手上还留着打铁时烫出的疤痕。他攥着腰间的弯刀鞘,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陛下,末将先禀工匠方队的事!咱们方队是去年刚组建的,士兵都是工厂里的老工匠,知道百姓过日子的苦,从不拿民间一针一线。可上月去支援赢州渔村修防波堤,撞见邻部的总旗张彪在欺压士兵——小旗李二柱不肯帮他私运木料,他就捏造‘违抗军令’的罪名,把人按在雪地里杖责五十,还罚去喂马!李二柱的手是握锉刀的,被打得肿成馒头,连锯子都握不住!”

赵铁锤说着掀开铠甲下摆,露出里面的布衫——上面沾着李二柱的血渍,“末将去劝,张彪还说‘总旗管小旗,天经地义’,甚至放话‘议事会管民生,军队的事轮不到百姓插嘴’!这哪是明军的规矩?太祖爷定下的‘军不扰民’,到他这成了‘军可欺民’!”

堂下顿时起了骚动,右侧的农民自卫队代表周老实猛地拍了下桌子,粗布军装的袖口蹭过桌上的茶碗,溅出的茶水打湿了他手里的投诉信。周老实是江南桑农出身,去年倭寇袭扰渔村时,他带着自卫队扛着锄头就上了阵,此刻脸涨得通红,像憋了满肚子的火气:“赵总旗说的还只是军内欺压,俺要禀的是军队害民!上月江南桑蚕基地遭了霜冻,俺们自卫队帮着桑农抢收蚕茧,却撞见三名明军小旗带着十几个士兵,堵在村口收‘护村费’——每户五明币,不交就砸蚕匾!有个老婆婆没钱,他们就抢走她攒了半年的桑蚕丝,说‘明军护你,你就得交钱’!”

他把投诉信递到堂前,信纸皱巴巴的,上面还留着老婆婆的泪痕:“俺们自卫队上去拦,那小旗竟拔剑说‘民敢挡军,就是反了’!最后还是俺们拿出议事会的《民生保护令》,他们才骂骂咧咧地走。可转天,那小旗就去桑农家里,把刚修好的蚕架给拆了——这哪是护民的兵?比万武的黑心贩子还狠!”

“还有更甚者!”水卫军都督佥事郑海突然站起,他的水师铠甲沾着海风的咸湿,腰间系着鲨鱼皮防水带,手里攥着一份巡海记录,“上月水卫军在东海巡查,撞见走私船却没能拦截——不是打不过,是北平卫指挥使刘承宗不肯派援军!当时刘承宗的船队就在三十里开外,俺们连发三封急信,他却回说‘水师的事,陆军不管’!后来才知道,那走私船里有他私藏的绸缎,他是怕断了自己的财路!”

郑海把巡海记录摊在帅案上,上面的墨迹还没干透:“更荒唐的是,刘承宗还敢违抗五军都督府的调令!去年百姓综合体建设,都督府让他派两百士兵帮着运钢筋,他竟说‘士兵是打仗的,不是搬砖的’,最后只派了五十个老弱残兵,还故意拖延工期——这样的将领,留着就是祸根!”

朱静雯的手指在帅案上敲出沉闷的声响,七星剑鞘上的宝石映着她沉冷的眼神:“刘承宗的事,朕早有耳闻,今日既然摆到台面上,就必须算个明白!但不止他一个——飞卫军、炮卫军,你们就没话说?”

飞卫军总兵官戚继勋是戚继光的后人,他穿着轻便的飞卫铠甲,背后插着六支短铳,闻言上前一步:“陛下,飞卫军巡守京北空域,上月发现怀来卫的士兵在农田里练骑射,把百姓刚种的麦苗踩得稀烂!俺们去制止,怀来卫的总旗却说‘练军保国,踩点庄稼算什么’!还有更离谱的,某部飞卫士兵在村里借宿,竟把百姓的铁锅偷去换酒喝,百姓找将领理论,反被说成‘诬告军人’——这军纪,再不管就散了!”

炮卫军代表、参将王天雷也跟着起身,他的铠甲比旁人厚重,肩上还扛着一门微型火炮模型:“炮卫军的问题在‘指挥乱’!五军都督府让俺们把火炮调去边境防备,可山西卫指挥使却私自把三门红衣大炮调去他的庄园护院,说‘先保自家,再保国家’!俺们去要,他还说‘炮在我这,就是我说了算’——这哪是听令行事?分明是军阀作风!”

堂下的议论声越来越大,有的将领气得拍桌子,有的却低头沉默——显然是自家卫所也有类似的问题。朱静雯突然拔出七星剑,剑尖指着地面的青砖,发出“当”的脆响:“够了!朕的明军,是太祖爷靠‘戚家军纪律’打出来的,是去年抗蒙古部落时靠‘军民同心’赢下来的,不是让你们用来欺压百姓、违抗军令的!今日议改革,就要把这些烂疮剜掉,再给军队种上新的根——根就是《大明国宪典》定的指导思想: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还有朕的百姓思想!”

她把剑归鞘,目光落在我身上:“韵澜姑母,你常说‘军队脱离百姓,就是无本之木’,今日你列席,便说说该如何让这根扎进明军的骨子里。”

我起身走到堂中,把《军中思想教育方案》摊在帅案上,方案封皮是用桑蚕丝织的,印着“明志强军”四个篆字:“要治军中乱象,得从‘思想’和‘纪律’两端抓,再让百姓来监督——三者缺一不可。”

“第一,立思想教育的根,设‘明志院’。”我指着方案里的机构图,“这机构隶明军兵事决策议会,不搞现代行政那套,全按大明军制来:设院判两人,从议事会里选懂军事、知民生的议员兼任,比如之前帮兵工厂改工具的李议员,还有去过汝吉村调研的周议员;典籍官三人,从翰林院编修里挑,得会编教材,还得懂怎么把大道理讲成士兵能听懂的话。”

“明志院下分两处:‘讲武训导处’负责培训基层教育官,教他们怎么用战例讲思想——比如讲‘韵澜战术思想’,就说去年抗蒙古部落时,咱们不用强攻,而是帮牧民把羊群赶到安全地带,牧民反过来给咱们当向导,这就是‘灵活用兵少扰民’;‘军志编纂房’要编两本核心教材:《军志三字经》得短、好记,比如‘护百姓,胜亲人;守民主,为家国;抗外敌,不欺邻’,还要配着插图,让不识字的士兵也能看懂;《明志战例集》要选咱们大明自己的事,戚继光抗倭时怎么保护沿海百姓,岳飞治军时怎么‘冻死不拆屋’,再加上去年咱们帮赢州渔民打倭寇的事,让士兵知道‘打仗不是为当官的,是为家乡的百姓’。”

“光有机构还不够,得把思想教育扎到基层。”我翻到方案的职级表,“千户所(约1120人)设‘明志参军’,正六品,跟千户同级——为啥要同级?就是为了能跟千户平起平坐,不用看脸色办事。这参军得从有基层经验的人里选,要么在公社当过管理者,要么在监督协会做过调研,比如之前在江南桑蚕公社帮着协调蚕茧运输的张参军,就很合适。”

“明志参军的活也得具体:每月组织3次‘演武堂讲志会’,不能光念条文,得用士兵身边的事举例。比如讲‘朱静雯百姓思想’,就问士兵‘你们老家的爹娘,要是遇到抢粮的兵,你们怎么办?’再结合戚继光护民的战例,让士兵明白‘咱们当兵,就是护着自己的爹娘乡亲’;还要管着百户所的‘训诫总旗’,把全所士兵的思想动态记在《军情册》里——谁抱怨‘当兵苦’,就跟他说百姓种粮更苦;谁有欺压百姓的苗头,就提前劝诫,劝不听的就报给肃伍卫。”

“百户所(约112人)设‘训诫总旗’,从七品,得是战功老兵来当——比如水卫军里那个救过三个渔民的老旗官王虎,他说话士兵肯听。这总旗不用天天练打仗,主要管思想教化:训练间隙带士兵读《军志三字经》,读一句讲一句,比如‘守民主’,就讲议事会怎么让百姓选代表;晚上组织‘火塘论’,找个实际问题让士兵聊,比如‘怎么帮屯民抢收粮食’,有人说‘调整训练时间’,有人说‘自带镰刀’,最后把这些想法汇总成方案,让‘常静徽组织思想’里的‘互助协作’变成真事。”

“总旗(约50人)设‘勉志小旗’,不用品阶,从识字的什长里选就行。每天晨操后领诵‘三誓’:‘誓护百姓不欺民,誓守军纪不贪财,誓报国恩不忘本’;士兵练累了,就用方言讲‘秀英坚韧思想’——比如讲某士兵在断粮三天的情况下,还帮百姓把陷在泥里的牛车推出来,让士兵知道‘坚韧不是硬扛,是扛着的时候还能帮人’;还要记‘言行簿’,谁私拿了百姓的针线,谁帮百姓挑了水,都记下来,每周报给训诫总旗,好的表扬,差的劝改。”

朱静雯听完,指尖在《军志三字经》的草稿上划了划:“这思想教育,要的就是‘接地气’,不能跟之前的八股军规似的。那纪律监督呢?光有思想,没规矩管着,还是会出乱子。”

“第二,立纪律监督的纲,设‘肃伍卫’。”我指着方案里的另一部分,“名字是按大明‘卫所’建制起的,取‘整肃行伍、明志正风’的意思,不用‘纠察’‘纪检’那些现代词。肃伍卫的总部设在北京,指挥使是正三品,得选个铁面无私的——比如之前查万武案时,连皇亲国戚都敢查的周指挥使,就很合适。”

“千户所里设‘肃伍哨’,每所5个人,佩戴铜制的‘肃’字腰牌,腰牌背面刻着‘民可监督’,让百姓也能认出来。他们的活分三类:一是查‘是否护民’——比如士兵有没有强征民夫、损坏农具,要是发现某部士兵踩了麦苗,就得让将领带着士兵去补种,还得赔偿百姓的损失;二是查‘思想教育是否落实’——明志参军有没有按时开讲志会,训诫总旗有没有带读《军志三字经》,要是没落实,就扣将领的俸禄;三是查‘战时纪律’——打仗时在阵后设‘明志旗’,谁要是临阵退缩,就按‘辱没军志’论罪,轻的罚抄《军律》五十遍,重的交军法处——哦,陛下说过大明没有军法,是军律,那就按《大明军律》处置。”

我顿了顿,又补充道:“去年怀来卫有个士兵偷了百姓的铁锅,当时只罚了他三个月俸禄,没让他还锅,百姓心里有气。现在肃伍卫就得管这事:不仅要罚士兵,还得让他带着新铁锅去给百姓道歉,再帮百姓把灶台修好——纪律不是光罚,是要让士兵知道,错了就得给百姓补回来。”

“第三,立百姓监督的眼,设‘兵民共监会’。”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我特意提高了声音,“军队好不好,百姓最有发言权。共监会的成员得从三方面选:一是各军种的士兵代表,得是士兵选出来的,不能是将领指定的;二是地方百姓代表,比如江南桑农、赢州渔民、汝吉村的牧民,每十户选一个,得懂点军规,还敢说话;三是人民监督协会的代表,帮着协调百姓和军队的矛盾。”

“共监会每月开一次会,就在卫所的演武堂开,百姓代表可以随便进。主要管三件事:一是受理百姓投诉,比如士兵损坏了蚕匾,就督促军队赔偿;二是巡查军营,看看士兵的伙食好不好,有没有将领克扣军饷——去年有个卫所的将领把军粮换成了发霉的米,百姓代表发现后,共监会就要求他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给士兵买新米;三是评议将领,每年年底,共监会给将领打分,满意的留,不满意的就报给明军兵事决策议会,让议会决定要不要换将。”

我的话刚落,演武堂后排突然有人举手——是武装巡捕卫队下辖的海上执法卫队(挂海巡司牌子)代表陈涛,他穿着海巡司的蓝色制服,帽檐上还别着贝壳徽章:“议事长,末将有个疑问:海上执法时,咱们跟水卫军协同,要是水卫军的将领不听指挥,共监会能管吗?比如上次走私船的事,刘承宗不肯派援军,共监会能不能让他受处分?”

“当然能!”我坚定地说,“共监会有权调查任何军队的事,不管是陆军还是水师。上次走私船的事,要是共监会在,就能让百姓代表去问刘承宗‘为什么不派援军’,再查他私藏绸缎的事,最后报给议会,让议会按《军律》处置——就算是指挥使,也不能凌驾于百姓监督之上。”

此时,堂下的加盟省驻军代表们也纷纷开口。法兰西加盟省驻军代表皮埃尔穿着明军铠甲,却保留了法国式的白色手套,他操着略带口音的汉话:“陛下,议事长,法兰西驻军有很多外籍士兵,他们不懂大明的指导思想,之前还有人问‘为什么要帮百姓种粮’。明志院的《军志三字经》和共监会的监督,能不能帮他们明白这些道理?”

“当然能。”朱静雯接过话头,语气缓和了些,“朕已经让明志院把《军志三字经》翻译成法语、拉丁语,还配了插图——比如‘护百姓’那页,画的就是法兰西士兵帮京北百姓修房子的事。共监会里也会选懂法语的百姓代表,跟外籍士兵聊天,让他们知道,不管是大明人还是法兰西人,‘护民’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琉球加盟省驻军代表尚泰是琉球王族后裔,他穿着绣着琉球龙纹的明军铠甲,手里拿着一份琉球百姓的感谢信:“陛下,琉球驻军之前有士兵跟渔民抢鱼,百姓意见很大。要是设了训诫总旗,就能让总旗带着士兵去给渔民道歉,再帮着捕鱼——现在琉球百姓已经开始给驻军送鱼干了,这就是‘军民同心’的好处。”

苏格兰加盟省驻军代表威廉、爱尔兰代表帕特里克、罗马代表马可、安南代表黎文、广南代表阮氏也相继表态,有的说要让明志院编当地语言的教材,有的说要在共监会里多设百姓代表,都盼着通过改革,让驻军真正融入当地,护好百姓。

议论了近两个时辰,朱静雯敲了敲帅案,堂内瞬间安静:“今日议的改革,不是朕一个人的主意,是全军将士和百姓的心意。现在开始投票——同意设立明志院、肃伍卫、兵民共监会,以及建立层级思想教育官职的,举手!”

堂下的将领们纷纷举手,连之前沉默的几位卫指挥使也慢慢举起了手——他们显然明白,再不改,军队就真的失去民心了。我数了数,一共128位代表,125票赞成,2票弃权,1票反对。反对的是山西卫指挥使张达,他小声说“怕共监会管得太宽”,朱静雯当即让共监会代表尚泰跟他解释:“共监会不是要管军队打仗,是要帮军队护好百姓,百姓支持了,军队打仗才更有力气。”张达听完,也改了主意,最终全票通过。

散会后,将领们陆续离开,演武堂的烛火还在燃烧,照亮了帅案上的改革方案。朱静雯拿起《军志三字经》的草稿,轻声念道:“护百姓,胜亲人;守民主,为家国......”她转头看向我,眼底带着暖意:“韵澜姑母,今日这会,算是给明军扎了新根。往后,明军就不会再脱离百姓了。”

我点点头,望着窗外的月色——月色下,远处百姓综合体的工地上,还有零星的灯火,想来是工人在加班赶工。“军队和百姓,就像这梁柱和地基,地基稳了,梁柱才能立得牢。”我拿起案上的青稞绳剑穗,“次仁旺堆老人说,青稞绳越拧越紧,军民的心也得越拧越紧。有了明志院的思想、肃伍卫的纪律、共监会的监督,这心,一定能拧得紧。”

朱静雯把剑穗重新系好,七星剑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明日一早,明志院就开始编教材,肃伍卫就去北平卫查刘承宗的事,共监会开始选百姓代表。朕要让全军知道,改革不是说说,是要真刀真枪地干,真真切切地护百姓。”

夜风从演武堂的窗缝里钻进来,吹动了案上的方案纸,“明志院”“肃伍卫”“兵民共监会”的字样在烛火下轻轻晃动,像三颗刚种下的种子,正等着在明军的土壤里,长出护民保国的参天大树。均平三十年的正月十五,民生与军事的改革在这一天交汇,一个更懂百姓、更守纪律的新明军,正从这古老的演武堂里,一步步走向大明的疆土,走向百姓的身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