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48章 民生路共筑千秋业,皇室亲劳百姓欢

均平三十年正月,京北民生路的积雪早已化作滋养新绿的春水。天刚蒙蒙亮,百姓建设集团的工地上已响起此起彼伏的叮当声——鲁班尺在松木方上划出清晰的墨线,墨斗弹出的银线在空中绷成笔直的弧,搅拌机吞吐着灰浆的轰鸣里,还夹杂着工匠们用江南方言吆喝的号子,混着晨露的湿气,在空气中酿出踏实的烟火气。路边的杨柳刚抽出新枝,嫩黄的芽尖垂在半空,风一吹就蹭过脚手架的钢管,落下细碎的影子。

我踩着沾露的石板走进工地时,朱静雯正蹲在地基东侧,手里攥着根竹制水平尺,鼻尖几乎贴到刚砌好的砖墙。她藏青色工装的袖口卷到手肘,露出几道被砖块磨红的印子,鬓角沾着点白灰,像落了片初春的霜。听见脚步声,她抬头朝我笑,掌心还沾着湿泥:“韵澜姑母来得正好,你看这组三七墙的垂直度,张师傅说偏差了三分,咱们得返工重砌。”

我俯身细看,墙根处果然有道细如发丝的倾斜。负责瓦工的张师傅正拿着曲尺反复比对,黝黑的额头上渗着汗,急得直搓手:“陛下这就太较真了!三分偏差在民间盖房根本不算事,往后砌高了再找补也成——您这金贵的手,哪能跟砖块较劲?”

“百姓综合体不能有半点马虎。”静雯打断他的话,伸手接过我递来的粗布巾擦了擦手,指腹蹭过砖缝时格外认真,“万武那种只图利润的地方才会偷工减料,咱们每一块砖、每一勺灰浆,都要对得起百姓买债券时的信任。”她指着图纸上“柱石深埋三尺”的红圈,声音沉了些,“昨天查《营造法式》,见宋代筑城就讲究‘石基需见实土’,咱们按这个标准来,要让这房子能传三代人,让百姓走进去就觉得踏实,不用怕刮风下雨。”

工地上顿时静了些。搅拌机旁的工人停下了手里的摇杆,搬运砖块的脚夫也直起腰,目光齐刷刷落在静雯身上。晨光恰好越过脚手架的横杆,照在她沾着灰浆的脸颊上,工装左侧口袋里露出半截铅笔——那是去年议事会改议案时,江南桑农代表送的,笔杆上还刻着“民生”二字,如今笔尖已磨得圆润。我注意到她掌心贴着块油纸,边角微微卷边,想来是昨天搬砖磨破了皮,怕沾灰发炎才贴上的。

“陛下、议事长,这可使不得啊!”张师傅手里的曲尺差点滑落在地,他往前凑了两步,又想起君臣规矩似的往后退了退,声音带着惶恐,“这种搬砖和灰的粗活,哪能劳烦您二位?我们工人加把劲,天黑前准能把这面墙砌得平平整整,连缝都找不着!”

“张师傅这话就见外了。”我笑着拿起旁边码得整齐的青灰砖,砖块沉甸甸的,带着泥土的凉意,“百姓建设集团是大家的集团,这综合体也是百姓自己的房子,咱们都是建设者,哪有高低之分?”说着便弯腰将两块砖抱在怀里,砂浆桶里的灰浆随着动作轻轻晃荡,散发出石灰与黏土混合的清苦气味,倒比宫里的熏香更让人安心。

静雯立刻跟上,她搬砖的姿势显然练过——双手托着砖底,膝盖微弯借力,脚步稳当,不像生手那样晃悠,砖角也不会蹭到衣服。“去年议事会定下‘三同’规矩:领导干部要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她脚下的布鞋很快沾了泥,鞋尖印着清晰的砖纹,却走得轻快,“今天我和韵澜姑母就当一天普通工匠,大家该怎么指挥就怎么指挥,可别因为我们坏了工地的规矩。”

工地上的气氛渐渐活络起来。负责和灰的李大叔把抹子往灰桶里一蘸,糙声糙气地笑:“那陛下可得按瓦工的规矩来!砌墙讲究‘横平竖直’,灰缝厚度不能超过二分,要是砌歪了,俺可照样喊返工,到时候您可别嫌俺嗓门大!”话音刚落,工人们便爆发出善意的哄笑,晨光里飞扬的木屑仿佛都跟着轻快起来,连搅拌机的轰鸣都柔和了几分。

我和静雯负责给西墙的瓦工供砖。她计数向来精准,每摞砖都码得方方正正,砖与砖之间的缝隙连手指都插不进去,嘴里还念叨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这组十二块,够砌五尺墙了,李哥你先接着。”李哥是负责砌西墙的瓦工,接砖时特意看了眼静雯的手,见她油纸没松,才放心地抹起灰来。我则蹲在砂浆桶旁调灰浆,按张师傅教的比例,在石灰里掺进细沙和晒干的草木灰——细沙要过筛,不然会有小石子硌着砖;草木灰得是去年的,能增加灰浆的黏性。指尖触到灰浆时,要稠得能攥成团,松开又能缓缓散开才正好,太稀了砖会滑,太干了粘不住。

汗水很快浸湿了后背,工装贴在身上有些发痒,但听着砖刀敲击砖块的“笃笃”声,看着墙面一点点往上垒,心里却像填了暖炉似的踏实。静雯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流,她也不擦,只偶尔用袖子蹭一下,直到砖摞得够高,才直起身捶捶腰,笑着说:“比在御书房批奏折累多了,可看着这墙,比批完十本奏折还痛快。”

“姑母!陛下!”正午的日头刚爬到头顶,工地上的阴影缩成小小的一团时,朱悦薇清脆的声音突然从入口传来。循声望去,小姑娘骑着辆半旧的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帆布包,后座绑着两个竹筐,筐沿露出的桑叶馒头还冒着热气,蒸腾的白气裹着麦香,飘得满工地都是。她跳下车时,辫子上别着的小黄花晃了晃——那是江南桑蚕基地的桑花,花瓣上还沾着点露水,想来是从合作社直接过来的,没来得及回家换衣服。

“悦薇怎么来了?春假不用在家温习功课?”静雯直起身,捶了捶腰,眼角的笑纹里还沾着点白灰,看着悦薇的眼神软得像春水,伸手替她拂掉肩上的草屑。

“功课早做完啦!”悦薇麻利地解开筐绳,又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布卷,小心翼翼地展开——竟是张绘制精美的广场设计图,纸上用彩笔涂着蓝天和太阳,太阳的边缘还画着一圈小光斑,下面画着几个小人在广场上散步,有的拄着拐杖,有的牵着小孩,格外热闹。“这是我和次仁旺堆爷爷商量的,在综合体前院建个青稞广场!”她指着图上的蓝色区域,眼睛亮晶晶的,像盛着星光,“用汝吉村的青稞石铺地面,这种石头下雨不滑,老人走着放心;赢州的渔民伯伯说要捐贝壳拼海浪纹,围在广场边,好看又不硌脚;卓玛大姐还说能送西藏的彩石,我都算好了,拼‘民生为本’四个字需要三百二十八块方砖,每块砖都要磨得圆圆的,刚好能让路过的百姓都看见,还不会绊倒小朋友。”

说着,她拿起块边角料在地上比划,小辫子随着动作一甩一甩的:“我还在广场角落画了老人休息区,放两个石凳,石凳上要刻桑花纹,是江南桑农教我的;再种上江南的桑树,夏天能遮凉,秋天还能摘桑葚给孩子吃;儿童游乐区要铺防滑砖,颜色要鲜亮点,红的绿的都有,免得小朋友摔跤——我还问了学堂的同学,他们都喜欢黄色的滑梯,到时候咱们就做个黄滑梯!”工人们围过来看图纸,李大叔忍不住点头,粗糙的手指轻轻碰了碰图纸上的石凳:“悦薇姑娘想得周到!俺家小孙子就爱乱跑,有防滑砖俺也放心,以后带他来逛,还能摘桑葚吃,多好!”

我正笑着给悦薇递凉毛巾,却见张师傅突然停下手里的活,朝着工地北侧直眨眼,嘴里还嘟囔着:“那不是......二殿下吗?”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朱高炽穿着件半旧的蓝布衫,正背着捆钢筋往搅拌机这边走。他那身衣服明显是临时找的,袖口还留着拆龙纹的线头,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白内衣——那补丁的针脚歪歪扭扭,想来是他自己缝的;布鞋的鞋尖磨破了,沾着一路的泥点,裤腿卷到膝盖,露出结实的小腿,倒像个赶工的脚夫,半点看不出皇室的架子。

“高炽?你不是在户部核百姓债券的账目吗?”静雯也有些惊讶,放下手里的砖迎上去,伸手想帮他卸钢筋,却被朱高炽躲开了——他怕钢筋上的锈蹭到静雯的衣服。

“百姓买了八百万债券,我得亲眼看看这钱花在什么地方才放心。”朱高炽把钢筋稳稳放在指定区域,额头上的汗珠顺着方正的脸颊往下淌,他用袖子擦了擦汗,声音透着踏实,像刚从田里回来的农民,“刚才在料场看了,咱们的石灰都是按仰韶古法烧制的,每筐都过了秤,比工部的标准还足三成,烧石灰的窑工说,这种石灰淋了雨也不会裂;钢筋也是兵工厂新炼的,我掰了掰,韧性好,能扛住大风,就算下暴雨,房子也稳当。”

他说着拿起旁边的夯具——那夯具是木头做的,手柄磨得发亮,显然用了不少年——学着工人的样子往地基上夯了两下,力道控制得极好,每一下都恰好落在标记的点位上,地面都跟着震了震。工人们见状也不再拘束,李大叔干脆喊他:“二殿下力气足,来帮咱们夯地基最合适!这夯土得实,不然往后房子容易裂,您要是累了,俺就替您,咱换着来!”

朱高炽爽快地应了声,接过李大叔递来的号子本——那本子纸页都卷边了,上面是工人手写的号子词,还画着小图方便记节奏。他跟着李大叔的调子吆喝起来:“夯土要实哟——如磐石!百姓安居哟——享太平!”他的声音浑厚,竟把江南的打夯号子唱得有模有样,尾音还带着点北方的调子,像掺了蜜的青稞酒,醇厚又好听。悦薇也跟着拍手,凑过去教他怎么配合夯具的起落:“二叔,夯下去的时候要喊得响,抬起来的时候轻一点,这样才有力气!”朱高炽笑着点头,跟着调整节奏,祖孙俩的笑声混着号子声,在工地上飘得很远,连路边的杨柳都跟着晃了晃,像是在应和。

这样热闹的光景没持续多久,工地入口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不是宫里的御马,是普通的役马,蹄子踏在石板上“哒哒”响,带着风尘仆仆的气息。众人抬头望去,只见朱高燧披着件蒙古式的羊皮坎肩,风尘仆仆地从马上跳下来,身后跟着两个扛行囊的随从。他刚从古蒙自治省回来,脸上还带着旅途的风霜,下巴上冒出些青茬,眼睛里却亮得很,看到工地里的景象时,手里的缰绳都差点掉在地上,嘴里还喃喃着:“大哥怎么在这儿......还有大姐和姑母......”

他的话没说完,就看见静雯正和我合力抬着根木梁——那木梁是江南送来的杉木,沉得很,我们俩都憋红了脸;悦薇则踮着脚尖,费力地给我们递木楔,小脸也涨得通红。朱高燧怔了怔,突然解下腰间的弯刀递给随从,大步走进工地,靴子上的泥点蹭到了裤腿也不在意,声音里带着点急切:“算我一个!古蒙自治省的牧民还托我带了东西,正好能用上,别浪费了!”

“四弟刚回来,该先歇歇,洗个澡换身衣服......”朱高炽刚要起身,却见朱高燧已经拿起把锯子,对着根松木比划起来。他在古蒙自治省待了三个月,帮牧民修暖棚、打家具,学的还是草原上的拉锯法子——一只脚踩着木头,锯子往下拉时用力,往上提时轻,木屑飞溅得老高,却没浪费多少木料,锯口也齐整。

“在自治省帮牧民修暖棚时学的本事,正好用上,歇着才浪费。”朱高燧抹了把脸上的木屑,把羊皮坎肩随手扔在旁边的物料堆上,露出里面绣着蒙汉双语“民族团结”的绸衫——那是牧民给他缝的,针脚细密,还缀着两颗小小的玛瑙扣,“那边的牧民听说咱们建百姓综合体,特意让我带了克鲁伦河的鹅卵石,说这石头结实,铺在广场上能镇宅,下雨还不滑;还有些风干的羊毛,牧民说冬天能给老人休息区做棉垫,暖和,比棉花还软和。”他说着从行囊里掏出个牛皮袋,倒出几十颗圆润的鹅卵石,颜色有青有白,还带着河水的凉意,有的石头上还留着水草的痕迹,新鲜得很。

悦薇立刻凑过去挑选,很快找出几颗带着天然花纹的石子,蹲在地上和朱高燧讨论:“四叔,你看这颗像不像小羊?咱们把它拼在‘民’字旁边好不好?牧民伯伯看到了,肯定高兴!”朱高燧笑着点头,还从怀里掏出片风干的羊毛,轻轻放在石子旁边:“这羊毛是牧民挑的,最软的那种,到时候做棉垫,老人坐着舒服。我还跟牧民说了,等综合体建好了,他们就来京北看看,顺便卖些羊毛制品,咱们的手工区正好能用上。”工人们听了都高兴,张师傅说:“有羊毛好!冬天能给老人休息区做棉垫,还能教百姓织羊毛毯,多份收入,一举两得!”

工地西侧的树荫里,突然传来一阵轻慢的笑声,像冰碴子落在地上,打破了热闹的氛围。众人转头看去,只见朱高煦穿着件月白锦袍,手里把玩着块羊脂玉如意,身后跟着四个捧着食盒的随从——食盒是紫檀木做的,上面雕着缠枝莲,一看就价值不菲。他的锦袍下摆扫过地上的木屑,却丝毫没沾灰,随从们还特意给他铺了块地毯,免得他的靴子沾泥,与周围的工装、泥地格格不入。朱高煦慢悠悠地走过来,靴底碾过颗小石子,发出“咔嚓”一声,语气里满是讥讽:“真是奇闻啊——当今女帝、议事长,还有两位殿下,竟在这里抢工人的活计?难道宫里的饭吃不饱,要靠搬砖混口饭吃?”

静雯直起身,灰浆在她脸颊上划出道清晰的痕迹,却没在意,只是平静地看着朱高煦,声音里没有怒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二弟这话不对,劳动不分贵贱,百姓能做的活,我们为什么不能做?难道皇室的手,只能握玉玺,不能握砖刀?”

“大姐莫不是忘了,咱们朱家的手是握玉玺的,是管天下的,不是搬砖块、和灰浆的!”朱高煦用如意指了指静雯手上的茧子,眼神里带着不屑,像在看什么脏东西,“要是让外邦使臣看见,岂不说我大明皇室自降身份,连工匠的活都要抢?到时候丢的可不是你们的脸,是整个大明的脸!”

他的话音刚落,正在和灰浆的李大叔突然放下手里的灰铲,黝黑的脸上涨得通红,往前迈了一步,声音像打雷似的:“殿下这话俺不爱听!去年黄河决堤,是陛下带着咱们扛沙袋,泡在水里三天三夜,膝盖都磨破了,也没说一句累;如今建百姓综合体,陛下又亲自动手搬砖,手上磨破了皮也不喊疼。这样的皇室,百姓才打心眼里敬服!哪像万武的老板,穿绫罗绸缎,却把牛肉面卖得比肉还贵,百姓连逛都逛不起!您说丢面子,俺看这样才不丢面子,比坐在宫里摆架子强百倍!”

“就是!”人群外突然传来次仁旺堆老人的声音,只见他提着个酒囊,身后跟着十几个捧着酥油茶的藏族百姓,慢慢走过来。老人的布衫上沾着青稞粒,手里还拿着个装青稞石的布包,走路有些蹒跚,却走得很稳。“老臣活了七十岁,从没见过皇帝和百姓一起盖房子。万武的商场是用银子堆的,冷冰冰的,没人情味;咱们的综合体是用人心堆的,每一块砖都沾着百姓的心意,暖和!”老人说着解开酒囊,浓烈的青稞酒香立刻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这是俺们汝吉村的青稞酒,敬陛下,敬议事长,敬所有为百姓干活的人!您说皇室威仪,老臣觉得,能和百姓一起干活,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最大的威仪!”

朱高煦的脸色有些难看,像被泼了盆冷水,手指捏着如意,指节都泛了白。他想反驳,却看着周围工人的眼神——那些眼神里没有敬畏,只有坦诚,还有些不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这时,附近学堂的学生们放学了,听说工地有皇室成员在劳动,都跑来看热闹,孩子们围着悦薇,指着图纸上的滑梯叽叽喳喳:“悦薇姐姐,滑梯真的是黄色的吗?”“我能来帮忙拼石头吗?”悦薇笑着点头,拉着孩子们的手,给他们讲广场的设计,孩子们的笑声像银铃似的,飘得满工地都是。

“威仪不在衣裳,在民心。”我把手里的砖刀轻轻放在工具架上,刀身上的木纹被汗水浸得发亮,每一道纹路都像刻着百姓的期待,“你看这工地上,江南的桑农送来木料,赢州的渔民捐出贝壳,古蒙的牧民带来石头,他们不是为朱家干活,是为自己建综合体——是为了让王奶奶能吃起10明币的帝王蟹,不用再卖四天早点才够一顿饭;是为了让桑农的蚕丝能卖个好价钱,不用再被贩子压价;是为了让工人下班后能带着孩子逛商场,不用再舍不得买件新衣服。”我指着正在校准木梁的张师傅,声音更沉了些,“张师傅昨天熬夜修改图纸,把老人休息区的窗户改大了,就为了让阳光能照进来,老人坐着不冷;悦薇设计广场时,特意加了盲道,就为了让失明的百姓也能逛,不用再怕摔跤。这才是新大明的威仪,是百姓认的威仪,不是锦袍和如意堆出来的威仪。”

静雯接过话头,掌心的老茧在阳光下格外清晰,那是劳动的痕迹,也是民心的痕迹:“二弟要是没事,不如帮着清点物料。百姓建设集团的账可细了,每块砖、每斤石灰都要登记在册,正好让你看看,百姓花的每一分钱,是怎么变成他们能摸得着、用得上的好日子的——比如这袋石灰,能砌五尺墙,能让百姓的房子更结实;这根钢筋,能撑起屋顶,能让百姓在里面安心吃饭、逛街。这些,比锦袍和如意更实在。”

朱高煦看着周围工人忙碌的身影——李大叔正教朱高炽怎么和灰浆,手把手地教他掺沙的比例;张师傅在给朱高燧讲锯木头的技巧,告诉他怎么避开木结;悦薇蹲在地上和藏族百姓一起拼石子,孩子们围着他们,手里拿着小石子,笑得格外开心。他的目光落在静雯工装口袋里的半截铅笔上,那是他小时候送姐姐的生日礼物,当时姐姐还说要用来记百姓的事,如今笔尖磨得很短,却还在用来改建设方案,纸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都是为了让百姓更方便。

“这......”朱高煦的如意在手里转了半圈,最终还是没再说什么。他挥了挥手,让随从把食盒放在旁边的木板上——里面的桂花糕、杏仁酥精致得发亮,却没人去碰,工人们手里都拿着桑叶馒头,就着绿豆汤吃得香甜。朱高炽也拿起个馒头,咬了一大口,笑着说:“这馒头比御膳房的点心还好吃,有桑叶的香味,踏实。”朱高煦看着,喉结动了动,最终还是脱下锦袍,递给随从,卷起袖子,走到灰浆桶旁,有些笨拙地拿起灰铲——他没干过这活,灰浆都溅到了手上,却没像往常那样嫌脏,只是皱了皱眉,继续和起来。

工人们见了,都露出了笑。李大叔凑过去,教他怎么握灰铲:“殿下,左手扶着桶边,右手往下压,这样灰浆才匀,不会溅出来。”朱高煦没说话,却照着做了,虽然动作还是有些生疏,却没停下。静雯看着,嘴角露出了笑,朝我递了个眼神,我也笑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说的平等,不是嘴上说说,是实实在在地一起劳动,一起为百姓做事。

午后的阳光渐渐变得柔和,斜斜地照在工地中央的进度牌上,“已完成地基工程35%”的红色标记格外醒目,比早上又多了5%。我和静雯并肩坐在临时搭起的木板上,看着朱高炽和朱高燧合力安装脚手架——朱高炽用鲁班尺测量间距,每一个数字都记在本子上,生怕错了;朱高燧用草原上学的绳结固定,绳结又紧又结实,不会松;朱高煦则在旁边帮忙递钉子,虽然话不多,却很认真。悦薇正指挥着孩子们给工人递水,小姑娘手里拿着个水壶,挨个给工人倒,还不忘说:“叔叔辛苦了!”

“你看,”静雯突然轻声说,手指向远处的夯土声,“那节奏多像咱们议事会表决时的掌声,踏实,有力。”我仔细一听,果然,夯具落下的“砰砰”声里,还夹杂着工人们自发的号子:“一夯实,二夯牢,百姓日子节节高;一砖平,二砖齐,百姓生活甜如蜜......”号子声飘得很远,连路边的杨柳都跟着晃,像是在应和。

次仁旺堆老人颤巍巍地给我们倒上青稞酒,酒碗是粗瓷的,却很干净。酒碗碰撞的脆响中,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着泪光:“老臣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样的光景——皇帝和百姓一起盖房子,一起吃饭,一起劳动。这综合体不是砖瓦堆的,是人心堆的啊!有这样的皇室,有这样的百姓,大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时,工地的剪影被染成温暖的金红色。收工时,张师傅敲响了挂在木桩上的铜铃,“当——当——”的声音在工地上回荡。工人们排着队领取今天的口粮——两个桑叶馒头、一碗绿豆汤,还有块用赢州海鲜做的鱼干,都是百姓公社送来的,新鲜得很。静雯和我领到的份额与大家一模一样,她咬着馒头,笑着说:“这馒头比御膳房的点心好吃,踏实,有百姓的味道。”

月光升起时,工地渐渐安静下来,只有看守料场的老陈头哼着江南小调,声音悠悠的。我和静雯最后检查了一遍物料堆放——木方整齐地码在防雨布下,高度刚好不超过两米,不会受潮;石灰袋旁按规定放着两具灭火器,标签都贴得清清楚楚;钢筋用帆布盖着,避免生锈。远处万武综合体的霓虹灯还在闪烁,却照不亮我们这边的马灯,可工地上的每一粒石子、每一根钢筋,都在月光下泛着踏实的光,比霓虹灯更亮,更温暖。

“明天得早点来,”静雯拍了拍我的肩膀,她的手掌带着劳动后的温度,粗糙却有力,“张师傅说要教咱们做仰韶式混凝土,得赶在日出前把料备好,那种混凝土结实,能扛住大风大雨。”

我望着图纸上“百姓综合体”五个字,突然想起议事会投票那天,次仁旺堆老人说的话:“房子是死的,人是活的。”此刻这工地上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因为浸透了劳动的汗水而有了温度,有了灵魂。这或许就是马克思主义说的“劳动创造世界”,在这片被马克思主义改变的大明土地上,皇室与百姓的双手共同筑起的,不仅是一座商业综合体,更是一个人人平等、劳有所获的新世界。

夜风送来远处百姓家的饭菜香,夹杂着工地特有的石灰气息,竟格外让人安心。我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这里又会响起熟悉的叮当声,那是新大明的建设者们,用最朴素的劳动,敲打着属于未来的节拍——那节拍里,有百姓的笑声,有皇室的担当,有所有人对好日子的期待,一步一步,踏实向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