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29章 雪村拓新田,通途连四方

均平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汝吉村的晨雾还没散,青稞地旁的空地上就已经聚满了人。前一天的村议事会上,次仁村长拿出一张泛黄的地图,指着青稞地西侧的荒坡说:“这地闲置好几年了,土是沙质的,适合种土豆、花生;村西的向阳坡能搭葡萄架,咱们要是种上这些,冬天就不用只吃青稞了。”这话一出口,村民们立刻举双手同意,连卓玛大姐都笑着说:“要是能种出番茄,我给大家做番茄炖牛肉,让孩子们尝尝鲜!”

我和静雯早早地就到了空地,张磊(都察院院长)已经带着几个村民翻好了半亩地,雪化后的泥土湿润松软,还带着股清新的土腥味。他手里攥着一把裹着湿泥的土豆种,递到我们面前:“朱议事长,朱主事,这是从北湖省调的‘抗寒土豆种’,农技员说耐冻,亩产能到三千斤,咱们今天先种两亩,等出苗了再扩种到五亩。”

静雯接过土豆种,指尖蹭到种芽上的细绒毛,眼睛亮得像晨露:“张院长,这土豆种要怎么种?我在京北的菜园里种过,但觉康冬天冷,是不是得不一样?”旁边的多吉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手上的老茧比锄头把还厚:“朱主事,您问对了!觉康种土豆得‘深栽暖养’——先把种块放在暖棚里催三天芽,下种时要挖三十厘米深的坑,埋上羊粪当底肥,再盖层干草防冻,不然芽儿冻坏了就出不了苗。”

说着,多吉大叔弯腰拿起锄头,在地上划出一道深沟,又用手把沟底扒平,将土豆种芽朝上放进坑里:“您看,芽儿要对着太阳,这样长出来的苗才壮。羊粪不能挨着种块,不然会烧芽,得隔五厘米撒一把。”静雯学着他的样子,也挖了个坑,可锄头没控制好力度,一下挖到了旁边的石头,火星子溅起来。多吉大叔赶紧扶住她的手,调整锄头角度:“别急,手腕要往下压,遇到石头就绕开,咱们种地不能跟石头较劲,得顺着土性来。”

我蹲在旁边帮着铺干草,这些干草是前几天从百姓牧场运过来的,带着牦牛的绒毛,铺在坑上能挡住夜里的寒气。赵麦围(副皇帝)扛着一麻袋羊粪走过来,粗布麻袋把他的肩膀压得微微下沉,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汇成小水珠:“这羊粪袋真沉!不过想想秋天能吃上新土豆,再沉也值了!”他把羊粪倒在竹筐里,蹲下来跟多吉大叔学撒肥:“大叔,这羊粪撒多少合适?撒多了会不会烧苗?”

“一小把就行,跟种块隔远点。”多吉大叔边说边示范,手指捏着羊粪均匀撒在坑边,“咱们农民种地靠的是经验,觉康的土偏沙,保肥性差,得多撒点,但不能贪多——去年我邻居撒多了羊粪,土豆苗长得倒旺,就是不结薯,白忙活一场。”

太阳升到半山腰时,两亩土豆终于种完了。村民们坐在田埂上喝酥油茶,卓玛大姐从竹篮里拿出青稞饼,分给大家:“歇会儿再干!下午咱们去村西搭葡萄架,周尚书说西域自治省的耐寒葡萄苗今天就到喀则府了,咱们得赶紧搭好架子等苗来。”

下午的风比早上大些,吹得坡上的经幡哗啦啦响。周明远(吏部尚书)已经带着工人运来了木头杆子,这些杆子是黄蓉(工部尚书)昨天刚从山里砍的,削得笔直,还刷了防蛀的桐油。“这葡萄架得搭两米高,间距两米五,这样葡萄藤能顺着架子爬,还不挡阳光。”周明远拿着绳子在地上量,“朱议事长,您看这边的杆子埋多深?半米够不够?”

我走过去踩了踩坡上的土,土很结实:“半米够了,再用石头把根部垫住,不然风吹容易倒。静雯,你带着妇女们把绳子绑在杆子上,注意拉平,别歪了。”静雯立刻应下来,拿着绳子跟卓玛大姐、王秀英(妇女代表)一起忙活,她们踮着脚把绳子绑在杆顶,手冻得发红却没停下,王秀英笑着说:“等葡萄结果了,咱们就在架下摆桌子,吃葡萄、喝奶茶,多舒坦!”

七月底,葡萄苗终于运到了村里。西域自治省来的农技员跟着车来,手里拿着《耐寒葡萄种植手册》,蹲在坡上教大家种:“这苗得带土移栽,挖四十厘米见方的坑,施足底肥,浇定根水时要浇温水,不能浇雪水,不然根会冻着。”我和静雯跟着学,小心地把葡萄苗放进坑里,农技员在旁边看着,时不时提醒:“根须要理顺,别打结,不然长不好。”

种完葡萄,我们又开始种玉米、花生和番茄。玉米种是从京北调的“早熟玉米”,生长期只有九十天,正好能赶在初雪前收获。丹增(农民代表)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在地里拉绳子,每隔半米做个记号:“朱议事长,种玉米要行距均匀,不然通风不好,容易得锈病。”他拿起玉米种,往每个记号处丢两粒:“丢两粒是怕一粒不发芽,等出苗了再拔掉弱的,留一棵壮的。”

静雯跟着他丢种子,却总把种子丢歪,丹增笑着说:“您别盯着绳子看,盯着坑就行,多丢几次就准了。咱们种地没什么巧劲,就是熟能生巧——我刚学种地时,连种子和石头都分不清,我阿爸骂了我好几天呢!”

种花生时,夏美酱(户部文旅司司郎)带来了她整理的“花生种植手册”,上面记着从农技员那学来的知识,还用红笔标了重点:“花生喜欢沙土地,要先深耕三十厘米,再施腐熟的羊粪,播种后要盖层薄土,不能盖太厚,不然芽顶不出来。”她蹲在地里,用手把土耙细,动作比刚来的时候熟练多了——这两个月在村里种青稞,她的手上已经磨出了薄茧,连指甲缝里都沾着泥。

番茄则要先在暖棚里育苗。王铁山(皇家建设集团董事长)特意让人赶建了两座暖棚,用的是透光性好的塑料布,里面还装了电网通的暖灯,温度能保持在十五度左右。卓嘎(雪村笔杆子)每天都来暖棚里记录温度和苗情,笔记本上画满了曲线图:“朱议事长,您看,这番茄苗昨天长了一厘米,今天又长了半厘米,暖灯开着就是不一样!之前没通电网时,育苗得靠烧牛粪取暖,温度忽高忽低,苗总生病。”

看着新田里的作物一天天长大,村里的百姓公社也提上了日程。八月初,村议事会决定在村议事会旁边建百姓公社,包含集体食堂、百姓牧场和百姓公社菜市场,解决村民“吃饭难、卖货难”的问题。

集体食堂的选址定在村东的空地上,王铁山带着工人两天就搭好了简易的土坯房,屋顶盖着茅草,墙上开了两扇大窗户,采光正好。卓玛大姐被村民们选为食堂主厨,她带着村里的妇女们定了食谱:早上是青稞饼、酥油茶,中午是青稞饭、土豆炖肉,晚上是面片汤,还特意为孩子们加了煮玉米和烤红薯。

开业那天,食堂里挤满了村民,多吉大叔端着碗面片汤,坐在门口的石头上,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家里就我和老伴,做饭总剩下,热了又不好吃,现在来食堂吃,热乎还省钱,真好!”卓玛大姐系着围裙,手里拿着锅铲,额头上满是汗:“大叔您放心,以后每天的菜都不重样,保证大家吃得饱、吃得好!下周番茄苗就能移栽了,到时候给大家做番茄炒蛋!”

百姓牧场建在村西的草场上,朱高炽(百姓公社社员)主动请缨负责管理。他从草原省调来了二十头牦牛和五十只羊,还在牧场旁搭了个挤奶棚:“朱议事长,咱们每天能挤三十斤牛奶,除了给孩子们当早餐,还能做奶酪,冬天大家就能吃上年货了。”我跟着他去巡牧场,看着牦牛在草地上吃草,朱高炽笑着说:“以前在京北,我只见过圈养的牛,现在才知道,放养家的牛长得壮,奶也香。”

百姓公社菜市场则建在村中心的空地上,王铁山帮忙搭了二十个水泥台子,供村民们摆摊卖货。八月中旬,菜市场正式开业,村民们把家里的青稞、土豆、奶酪都摆出来,还有喀则府来的商贩,带着盐、糖、布料来交易。次仁村长站在菜市场门口,给大家发交易记录本:“咱们记账,月底一起算钱,公平公正,不欺负谁。”

我和静雯也来帮忙,她帮着卓玛大姐卖奶酪,我则帮着多吉大叔称土豆。有个喀则府的商贩看着土豆新鲜,一下子买了五十斤:“这土豆比城里的好,又面又甜,我下次多带点布料来换!”多吉大叔笑得眼睛都眯了:“下次我给你留最好的,保证你满意!”

菜市场热闹起来的时候,通路工程也开始了。之前汝吉村只有一条雪道,卡车、大巴车根本进不来,村民们卖青稞、买物资都得靠马拉雪橇,来回要走两天。八月初,王铁山带着五十个工人来修路,他把图纸铺在村议事会的桌上,指着上面的红线:“咱们修一条五米宽的水泥路,从村东接喀则府的主路,路上修三座小桥,解决雪水漫路的问题,二十天就能通车!”

开工那天,村民们都来帮忙。我和静雯跟着工人搬石头,石头冻得手疼,却越搬越有劲。赵麦围负责指挥交通,不让雪橇挡住施工队:“以前在京北看修路,觉得挺轻松,现在才知道,每一块石头都得靠手搬,每一寸路都得靠脚量!”

修路的第十天,遇到了个难题——村西的小河涨水,冲垮了刚搭好的桥墩。王铁山蹲在河边,眉头皱得紧紧的,次仁村长突然说:“我有办法!咱们去山里拉石头,把桥墩砌得宽点,再用钢筋加固,肯定能挡住水!”说着就带着村民们去山里拉石头,我和静雯也跟着去,石头太重,我们就两个人抬一块,肩膀被压得发红,却没人喊累。

八月底,水泥路终于通车了。第一辆卡车开进村里时,村民们都围了过来,卡车里装着从京北运来的面粉、布料,还有孩子们的课本。司机师傅跳下车,笑着说:“以前来汝吉村得走两天,现在两个小时就到了,真方便!”多吉大叔拉着司机的手,非要请他去食堂吃青稞饼:“以后你常来,咱们村的土豆、奶酪都给你留着!”

通路的同时,汝吉村的火车站也开始建设。王铁山选了村东的平坦地当站址,他拿着图纸跟我说:“这火车站建一个站台,能停四节车厢,明年春天就能通火车,到时候村民们去京北,一天就能到!”我跟着他去看施工,工人正在铺铁轨,铁轨在阳光下闪着光,次仁村长看着铁轨,激动得手都抖了:“我活了六十岁,还没见过火车,明年一定要坐一次,去京北看看!”

九月初,抗寒高铁的实验也提上了日程。大明铁道局的专家带着实验列车来,在村里的铁轨上测试耐寒性能。实验那天,村民们都来围观,列车鸣着笛从远处驶来,速度越来越快,却稳得很。专家笑着说:“这抗寒高铁能在零下三十度运行,以后汝吉村到京北,四个小时就能到,村民们出行、运货都方便!”静雯拉着卓嘎的手,指着列车说:“明年咱们坐高铁去京北,把你的小说带给京北的出版社,让更多人知道汝吉村的故事!”

与此同时,王铁山的植物大棚和三文鱼养殖场也有了进展。两座植物大棚里,水稻已经长到了半米高,玉米结了穗,连香蕉都挂了果。王铁山带着我们去看香蕉,黄色的香蕉挂在枝头,散发着清香:“这是从南洋自治省调的耐寒香蕉苗,在暖棚里长得正好,下个月就能摘了,让村民们尝尝鲜!”卓玛大姐笑着说:“我要做香蕉派,给孩子们当点心!”

三文鱼养殖场则建在村北的盐碱地旁,王铁山利用盐碱地的水资源,建了十个水池,还从北冰洋省调来了三文鱼苗:“咱们用循环水养殖,水质能保持干净,三文鱼长得快,三个月就能收获,到时候内陆的百姓也能吃上海鲜了!”我跟着他去看鱼苗,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王铁山笑着说:“以前觉得内陆养不了三文鱼,现在才知道,只要肯想办法,没什么做不到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说的‘人能改造自然’啊!”

九月中旬,香蕉熟了,三文鱼也长大了。卓玛大姐做了香蕉派和三文鱼汤,邀请村民们来食堂吃饭。大家围坐在桌旁,吃着香蕉派,喝着三文鱼汤,脸上满是笑容。丹增拿着手机拍视频,发在抖快上,配文:“汝吉村的香蕉熟了,三文鱼也长大了,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没一会儿,视频就有了几万播放量,评论里有人说“想去汝吉村看看,吃香蕉、喝三文鱼汤”,还有人说“大明的基层真好,官员和百姓一起干,日子越来越甜”。

当天晚上,全国议事会在植物大棚里召开——没有土坯房,没有长桌,大家坐在香蕉树下,手里拿着香蕉,聊着村里的变化。陈阳从京北发来视频,身后是火车站的人流:“姑母,东关村的老人现在坐火车去京北看病,方便多了!王奶奶还让我给您带句话,说谢谢您让她坐了高铁,又快又稳!”叶美香从北冰洋省发来视频,身后是满船的三文鱼:“朱议事长,咱们的三文鱼养殖场成功了,北冰洋省的渔民都来学习,以后更多内陆百姓能吃上海鲜了!”

我看着视频里的笑脸,又看了看身边的村民——多吉大叔在剥香蕉,卓玛大姐在收拾碗筷,卓嘎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王铁山在跟专家讨论扩大大棚规模。远处,高铁鸣着笛从铁轨上驶过,灯光照亮了夜空;大棚里,香蕉的清香飘得很远,水稻的叶子在风里沙沙响。

我想起母后马秀英的笔记,翻到夹着干茶叶的那一页,上面写着“基层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百姓的话,再土也是真话”。是啊,汝吉村的变化,不是靠说出来的,是靠种土豆、搭葡萄架、修路、建大棚干出来的;大明的好日子,不是靠等出来的,是靠官员和百姓一起,用双手一点点创造出来的。

篝火在大棚旁跳动,映着每个人的笑脸。我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村通上水泥路、火车、高铁,会有更多的大棚种出香蕉、水稻,会有更多的养殖场养出三文鱼,会有更多的百姓过上“有粮吃、有鲜尝、有车坐”的好日子。而我们,会一直跟着百姓的脚步,在实践里找真理,在实干中办实事,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像汝吉村的香蕉一样,甜在百姓的嘴里,暖在百姓的心里,扎根在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