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09章 暖棚春:寒夜里的绿意与田垄上的科技

均平二十七年正月,京北市的严寒到了极致。温度计的水银柱像被冻僵的蛇,死死趴在零下十五度的刻度上,街头的积雪被寒风压实,冻成了厚厚的冰壳,行人踩上去发出“咔咔”的脆响,仿佛随时会裂开一道缝。议事院的回廊里,寒风像脱缰的野兽一样呼啸,卷着雪粒狠狠拍打窗棂,发出呜呜的声响,听得人心头发紧。

我的办公桌上,摊着各地送来的农业简报,米黄色的纸页上,红色的批注格外刺眼:“南河省露天蔬菜冻伤率达70%”“东山省小麦幼苗冻死面积超30万亩”“蒙古自治省牧草冻枯,牲畜越冬饲料缺口20万吨”……每一份都透着寒冬的残酷。只有最上面一份简报例外,牛皮纸封面上印着“大明科学院农业科研院急报”,旁边用绿笔画着个小小的幼苗图案,嫩生生的,在一片红色批注中透着暖意。

“议事长,农业科研院有重大突破!”老李顶着风雪冲进办公室,他的貂皮帽子上积着厚厚的雪,一进门就化成水珠顺着帽檐滴落,在地板上洇出一小片湿痕。他手里举着那份绿色幼苗图案的急报,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他们研究出了节能大棚技术!不用烧煤、少用电,全靠自身循环就能保温,哪怕外面零下二十度,棚里照样能种蔬菜、产粮食,产量还不低!”

我连忙接过急报,指尖抚过“节能大棚”四个字,纸页因反复翻阅而有些发皱。报告里附的图纸清晰地画着大棚的结构:外层是一层银灰色的新型保温膜,标注着“锁温防霜”;顶部铺着深蓝色的太阳能板,线路连接着棚内的照明灯和通风扇;地下埋着一圈黑色的循环水管,箭头标示着“地温循环”;棚角还有一块方形区域,写着“生物增温区”——整个系统像一个精密的生命体,几乎不依赖外部能源,真正做到了报告里说的“不节气、多产粮”。

“太好了!”我“腾”地站起身,椅子腿在地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窗外的风雪似乎都因这消息柔和了些,“小冰河期最愁的就是露天种植受冻,百姓冬天没新鲜菜吃,来年粮食可能减产。有了这节能大棚,冬天也能种出新鲜菜、产出粮食,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就稳了!”我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厚大衣,纽扣扣得飞快,“走,去科研院看看,这暖棚到底是啥模样,能不能真给百姓过冬添底气!”

赶到大明科学院农业科研院时,门口的积雪已被科研人员扫开一条宽宽的通路,路两边堆着半人高的雪堆,像两排站岗的哨兵。路边的宣传栏里贴着节能大棚的示意图,围满了戴棉帽、裹围巾的科研人员,他们指着图纸小声讨论,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消散。院长周教授迎上来,他裹着一件厚厚的羽绒服,眼镜片上结着一层薄霜,却难掩眼里的光:“议事长,您可算来了!暖棚里的菜刚浇完水,正旺着呢,保证让您眼前一亮!”他搓着冻得发红的手,领着我们穿过刺骨的寒风,来到试验大棚前。

大棚的入口挂着厚厚的棉门帘,像北方人家过冬的门帘一样厚实。周教授掀开棉门帘,一股带着湿润泥土气息的暖意瞬间裹住全身,与外面的严寒判若两个世界。我下意识地脱了手套,棚内的温度计显示二十二度,比外面高了三十七度!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腥气、蔬菜的清香,还有一丝淡淡的有机肥味,好闻得让人精神一振。

眼前的景象让我愣住了:整齐的田垄上,绿油油的生菜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油亮的黄瓜顺着藤蔓垂下来,顶花还新鲜地翘着;饱满的番茄挂满枝头,红的像小灯笼,绿的像翡翠球;甚至田垄尽头还有几垄小麦,叶片青翠得能掐出水来,正抽出嫩嫩的麦穗。阳光透过保温膜洒下来,给每片叶子、每个果实都镀上了一层金边,几个科研人员正蹲在地里,用小巧的仪器测量土壤湿度,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

“这就是我们研发的‘寒地节能循环大棚’,”周教授指着棚顶的太阳能板,声音洪亮得盖过了通风扇的轻响,“您看,外层用的是咱们自主研发的‘双芯保温膜’,内层是锁温层,能把棚内热量留住90%以上;外层是防霜层,哪怕外面结满冰花,膜内侧也不会起霜。这膜的保温效果比普通大棚的塑料膜强三倍,晚上就算外面零下二十度,棚内温度也掉不了五度。”

他领着我们走到棚顶下,指着那些深蓝色的太阳能板:“这些是高效晶硅板,每平方米每天能发一度电,足够棚内的LEd生长灯、通风扇和小型水泵用。我们还配了储能电池,阴雨天能存三天的电,保证棚里设备不断电。”说着,他弯腰掀开地面的一块盖板,露出下面埋着的黑色水管:“这是地温循环系统,水管连接着棚外的地温集热板,能把地下十五度左右的恒温引到棚内,冬天给棚升温,夏天还能降温,一举两得。”

走到棚角的堆肥区,周教授掀开覆盖的秸秆,里面立刻冒出微微的热气,还能看到细碎的白汽往上飘。“最关键的就是这个‘生物增温区’,”他用手拨了拨里面的秸秆和粪便混合物,“秸秆、菜叶、牲畜粪便这些农业废料,在这儿发酵产生的生物热,能让棚温再升三度左右,一年下来能省不少电。而且发酵完的废料是上好的有机肥,给菜施肥不用买化肥,又省一笔钱,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我蹲下身,轻轻触摸一株红透的番茄,果实圆润饱满,表皮光滑得像打了蜡,带着自然的光泽和微微的弹性。“这番茄在棚里多久能成熟?”我问旁边一位戴眼镜的年轻技术员,他正拿着记录本记录果实大小。小伙子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腼腆的笑:“从育苗到结果只要六十五天,比露天种植缩短二十天。而且因为棚里温度、湿度恒定,没有极端天气影响,产量比普通大棚还高两成,口感也更好,糖度能提高一个百分点。”他指着那几垄小麦,“您再看这小麦,是我们培育的耐寒品种‘冬暖一号’,在棚里能实现一年两季种植,第一季冬天种、春天收,第二季春天种、夏天收,亩产比露天种植增产三成,而且麦粒更饱满。”

棚的另一角,几位农民代表正围着一垄白菜啧啧惊叹。西乡村的王铁柱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扒开外层的白菜叶,看着里面紧实的菜心,激动得声音都发颤了:“周教授,您快瞅瞅!这白菜在棚里长得比夏天还旺!菜心瓷实得很,一点都不空心!咱村冬天露天种的白菜,一场大雪下来全冻成了冰疙瘩,砍开里面都是黑的,只能喂猪。要是有这暖棚,冬天也能有新鲜白菜吃,还能拉到镇上卖个好价钱!”

他身后的东山省农民张大叔也凑过来看,手里还捏着一片白菜叶反复打量:“这棚是真不用烧煤啊?以前咱村也试过建大棚,冬天烧煤取暖,一晚上就得烧一筐煤,种一季菜光煤钱就够本了,赚不着啥钱。这节能棚不用烧煤,电费又省,咱农民真能用得起!”

周教授笑着递过一份数据报表,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成本和收益:“我们测算过,一个一亩地的节能大棚,建造成本确实比普通大棚高三成,主要是保温膜和太阳能板贵点。但运营成本低八成,普通大棚一年电费、煤费得三千元,这节能棚一年电费不到五百元,还不用买化肥。算下来,一年就能收回成本差价。而且这棚能种的作物多,蔬菜、粮食、甚至矮化果树都能种,特别适合小冰河期的寒冷气候。”他指着棚外茫茫的雪地,“您看,外面越冷,这棚的优势越明显——露天作物冻死冻伤时,棚里照样能丰收,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离开科研院时,雪还在下,但我心里却暖融融的。我让老李立刻联系大明粮食品集团董事长:“马上组织技术推广队,把节能大棚技术编成通俗易懂的手册,配上视频教程,送到各省的百姓公社去。让科研院派技术员跟着推广队,手把手教农民建棚、种菜。集团从粮食安全专项资金里拨款,给每个示范棚补贴三成建造成本,确保农民开春就能用上,不耽误春耕!”

朱静雯正在给农业司打电话,声音清亮而急促:“优先给偏远山区和低温灾区发技术手册,特别是那些露天作物冻死严重的县,要附上详细的图纸和操作步骤,让没见过暖棚的农民也能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还要统计各地的建棚需求,汇总后报给科研院,让他们提前准备足够的保温膜和设备。”

半个月后,我去南河省西乡村考察示范棚建设。车刚进村,就看到田埂上立起了十几个银灰色的大棚,像一群卧在雪地里的巨人,在阳光下闪着光。王铁柱正领着村民给最后一个大棚铺保温膜,他踩着高高的木梯子,手里拿着宽胶带,把膜的边缘牢牢粘在钢架上,寒风把他的棉袄吹得鼓鼓的,他却浑然不觉:“议事长您看,这膜比棉被还厚实,摸着手感就不一样!技术员说这膜能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晚上就算盖着雪,棚里温度也掉不了三度!”

走进其中一个已经建好的大棚,里面已经种上了番茄和生菜,幼苗刚冒出土两三寸高,嫩绿的叶子在暖光里舒展着,像一个个伸懒腰的孩子。几位农民正提着小喷壶给幼苗浇水,水珠落在叶片上,折射出细碎的光。“以前冬天只能猫冬,天寒地冻的啥也种不了,”一位大妈直起腰笑着说,“现在有了这暖棚,天天能下地干活,看着这些小苗长起来,心里就敞亮!”旁边的技术员正在调试太阳能板的角度,他指着连接的仪表说:“这棚的太阳能板今天发了十二度电,够照明和通风用了。晚上温度低了,堆肥区的发酵热就能顶上,一点不用额外烧煤,省老钱了!”

在公社的育苗室里,一排排育苗盘整齐地排列在架子上,里面的“冬暖一号”小麦芽冒出了两寸高,白生生的根须透过盘底的小孔钻出来,互相缠绕着。技术员小李拿着温度计,仔细记录着育苗室的温度:“棚里恒温十八度,湿度60%,最适合麦苗生长。这些麦苗二十天就能移栽到大棚里,比露天种植早一个月。等夏天收了第一茬麦,还能再种一茬白菜或者萝卜,一年两收不是梦!”王铁柱凑过来看,用粗糙的手指轻轻碰了碰麦芽尖,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这苗精神!看着就有劲儿!等结了穗,磨成面粉包饺子,准香!”

大明粮食品集团的推广队也没闲着,他们带着技术手册和建棚材料,像撒种子一样把技术播撒到各省乡村。在东山省淄博府,纺织厂的工人家属们利用工厂旁边的闲置土地建起了大棚,下班后就到棚里浇水施肥,厂长在一旁笑着说:“工人家属种的菜,直接供厂里食堂,新鲜又便宜,省下来的钱还能给工人发福利,一举两得!”在蒙古自治省,牧民们把大棚建在牛羊暖棚旁边,棚里种上耐寒的萝卜和土豆,60岁的巴图大叔捧着刚收获的萝卜,红通通的萝卜上还带着泥土:“冬天牛羊吃青贮饲料,我们吃大棚里的新鲜菜,再也不用盼着开春才有绿叶菜了!”

一个月后,第一场春雪落下时,西乡村的示范棚迎来了第一次采收。我赶到时,农民们正喜气洋洋地摘番茄,红彤彤的果实堆在竹筐里,透着喜庆的光泽,空气里弥漫着番茄的甜香。王铁柱拎着一筐最大最红的番茄递给我,筐沿还沾着新鲜的泥土:“议事长尝尝,这是咱暖棚的第一茬果,甜着呢!技术员测了糖度,比露天番茄高一个多点!”他给我算着账,“这一棚番茄能收两千斤,按市场价两块钱一斤,能卖四千元。扣除建棚的成本分摊和种子钱,纯赚三千多,比种露天菜强十倍!以前冬天菜贵,咱农民自己都舍不得吃,现在棚里有得收,自己吃着方便,卖了还能赚钱!”

棚外的雪还在下,寒风卷着雪花掠过棚顶,发出簌簌的声响,偶尔有几片雪花从通风口飘进来,刚落地就化成了水。棚内却温暖如春,几位老人坐在田埂边择菜,手里的动作不停,嘴里还哼着新编的《民生谣》:“暖棚暖,春常在,寒雪落,菜照栽;科技兴农好日子,仓里有粮心不慌……”他们的笑声混着番茄的清香,在暖棚里久久回荡,听得人心头发热。

回到京北市,农业科研院的月报送到了桌上。报表上的投产数据让人欣慰:全国已建成节能大棚两千个,覆盖面积五千亩,种植蔬菜、粮食、水果共三十余种;预计这个冬春季可增产蔬菜两万吨、粮食五千吨,能满足五十万人口的冬春新鲜蔬菜需求。月报最后附了一张照片:一群农民在暖棚前合影,身后的大棚墙上用红漆写着“科技暖棚,粮安民心”,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被冻红的笑容,眼里却闪着比阳光还亮的光。

窗外的风雪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刺得人眼睛发花。我望着办公桌上科研院送来的节能大棚模型,小小的棚子里,绿色的幼苗栩栩如生,太阳能板、循环水管、堆肥区一应俱全,像个微缩的丰收世界。我知道,小冰河期的严寒或许还会持续,挑战或许还会增多,但只要我们握着科技的“钥匙”,守着民心的“根基”,让暖棚里的绿意铺满田垄,让节能的科技走进每个乡村,就一定能在寒夜里种出春天,让每一寸土地都不辜负百姓的期盼,让每一粒粮食、每一颗蔬菜都浸透着科技与民心的温度。

夜色渐深,科研院的灯光还亮着,透过窗户能看到里面晃动的身影。我知道,技术员们一定又在调试新一代大棚的温控系统,屏幕上的温度曲线正平稳上升,像一条通往春天的路。我想起周教授说的话:“最好的农业科技,不是多复杂的仪器,不是多高深的理论,而是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能受益的技术。”这或许就是我们应对小冰河期的最大底气——科技扎根土地,民心连着暖棚,再冷的冬天,也冻不住生长的希望,挡不住丰收的脚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