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04章 昭宪辞:青史里的初心与长街上的民心

均平二十六年正月廿三,京北市的残雪还未消融,寒风卷着纸钱的灰烬掠过全国议事会事务院的红墙,墙根的枯草上结着冰碴,像老人皲裂的手指。檐下的风铃蒙上了一层白霜,往日清脆的叮咚声变得沉郁滞涩,每一声都像敲在人心上的重锤,为一位九十五岁老人的生命倒计时低吟。清晨五点,皇宫的急报通过加密通讯器传到我的案头,字迹因传递急促而微微发虚:“祖太皇太后马秀英于寅时突发心悸,已送百姓医院抢救,情况危急。”

我抓起大衣冲出办公室时,天边刚泛起一丝鱼肚白,寒风灌进领口,冻得人指尖发麻。百姓医院的急诊楼灯火通明,抢救室的红灯在走廊尽头亮得刺眼,像一颗悬在半空的心脏。常静徽和朱静雯已守在走廊的长椅上,常静徽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素色常服,鬓角的银丝在惨白的灯光下根根分明,她手里紧紧攥着马秀英常用的那根乌木拐杖,拐杖头包浆温润,是老人七十年来拄着它走过皇宫小菜园、踏过灾区泥路留下的痕迹。

“凌晨三点发的病,”常静徽的声音发颤,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她昨晚还在小菜园里摘了把青菜,说今早要给我们做糙米饭配咸菜,说‘开春了,地里的菜该追肥了’。半夜我去看她,她还在灯下翻《大明国宪法典》,在‘民为邦本’那页画了波浪线……”话没说完,她的眼泪就落了下来,砸在拐杖的铜箍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朱静雯刚从抢救室门口的医生那里过来,她穿着一身深蓝色的政务制服,眼眶通红却努力挺直着脊背,制服袖口沾着一小块蓝布——那是她给马秀英盖被子时不小心勾到的,布角还带着老人的体温。“医生说祖母年纪太大,心脏和肾脏都在衰竭,”她攥着我的手,指尖冰凉得像揣着块冰,“刚才护士说,她昏迷前迷迷糊糊还在念叨‘百姓的养老金发到位了吗?’‘林州的乡村教室盖好了吗?’‘南河省的茶苗该补种了’,她心里装的全是这些,从来没为自己想过一句。”

抢救室的门被推开又关上,护士们脚步匆匆地进出,手里的托盘叮当作响。我透过门上的玻璃看到马秀英躺在病床上,身上盖着她自己缝补过的蓝布被——那是二十年前她给灾区缝棉衣剩下的布料,边角磨出了毛边,她却总说“还能盖”。医生正在给她做胸外按压,每一次按压都让她单薄的胸膛微微起伏,像风中飘摇的烛火。

走廊里渐渐挤满了人,工农代表、议事会成员、人民监督协会的老人都来了,大家谁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连呼吸都放轻了。石洼村的乡老王伯拄着拐杖,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是马秀英去年给他的一包新茶,他红着眼眶说:“太后娘娘说这茶能安神,我带来给她闻闻,说不定就醒了。”

抢救室的红灯熄灭时,天边的鱼肚白已染成了淡粉。主治医生摘下口罩,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对着我们深深鞠躬,声音带着疲惫和歉疚:“对不起,我们尽力了。祖太皇太后走得很安详,临终前还在说‘丧事要简朴,别扰民,把省下来的钱给乡下老人买煤’。”

护士轻轻推开抢救室的门,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落在马秀英的脸上。她的眼睛闭着,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终于卸下了一生的操劳,嘴角还带着淡淡的笑意,仿佛只是做完了一天的农活,在田埂上打个盹。她的手放在被子外面,手指关节因常年劳作而有些变形,指甲缝里还留着去年种西红柿时沾上的泥土——这双手,曾给朱元璋缝过补丁衣服,给灾区孩子喂过粥,给百姓代表递过茶,也给朱静雯系过那枚铜同心结。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京北市。全国议事会紧急休会,事务院的五星红旗降下半旗,旗面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像在为老人致哀。皇宫外的广场上,工农代表们自发带着白花和素菊赶来,花束上没有缎带,只有手写的小卡片:“敬爱的马太后,一路走好”“百姓记着您的好”。西乡村的张奶奶被儿子扶着,手里捧着刚蒸好的茶糕,热气腾腾的:“太后娘娘最爱吃这个,我给她带来了。”

守灵的七日里,皇宫的偏殿成了灵堂,没有鎏金棺椁,只有一口朴素的柏木棺材,上面盖着马秀英生前最喜欢的蓝布被。灵前的长明灯是个粗瓷碗,里面的菜籽油是乡老王伯从乡下带来的,他说“太后娘娘不喜欢金贵东西,这油点灯亮堂”。常静徽几乎未曾合眼,她坐在灵前的蒲团上,一遍遍摩挲着那枚铜制同心结——那是马秀英传给朱静雯的嫁妆,铜面被磨得发亮,上面的“同心”二字清晰可见。

“你祖母这一生啊,”常静徽拉着我的手,声音哽咽却带着暖意,“嫁给太祖时,他还是个投军的穷和尚,她就跟着他吃糠咽菜,把自己的嫁妆换成粮食分给士兵;后来当了皇后,还是一身布衣,宫里的小菜园种满了黄瓜、茄子,说‘皇家的地不能荒,要产粮’;太祖驾崩后,她把宫里的金银器都熔了赈灾,说‘百姓饿肚子,皇家留着金银有什么用’;到了晚年,她看着我们推行民选制度,比谁都高兴,说‘太祖当年打天下,就是为了让百姓能说话、能做主’。她是真把百姓当自家人,把民生当自家事。”

朱静雯坐在一旁,手里捧着马秀英的日记,那是个用粗布缝的本子,纸页发黄,字迹却工整有力。她翻开一页念道:“均平元年三月初五,见关街村王二柱卖鸡凑学费,心甚痛。皇家的一丝铺张,就是百姓的一顿饭,此风必改。”又翻一页:“均平十年冬,南河省救灾,见老人无煤过冬,彻夜难眠。养老钱是救命钱,一分不能少,一分不能迟。”再翻一页:“均平二十五年,静雯大婚,百姓送茶糕,甜在心里。皇家与民同心,国才能安。”每一页都记着百姓的难事、民生的细节,没有一句空话,全是实打实的牵挂。

我望着灵前的长明灯,想起第一次见到马秀英的情景。那时我刚推行民选制度,朝堂上老臣们非议不断,说“女子干政已违祖制,还搞民选,简直离经叛道”。是她拄着那根乌木拐杖,一步步走进议事厅,把《大明国宪法典》“啪”地拍在案上,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宪典第一条就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谁要是敢挡百姓的路,就是挡大明的路!太祖打天下不是为了让子孙当老爷,是为了让百姓过好日子!”她的目光扫过满堂老臣,没人敢再说话——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位老人心里装着的,是比皇权更重的民心。

守灵的第四日,全国议事会召开紧急扩大会议,不仅商议马秀英的谥号与葬礼,更要讨论如何传承她的精神。议事厅里没有挂彩灯,只点着素烛,代表们穿着素色常服,气氛肃穆而沉重。监察局局长老李捧着草拟的谥号名单,声音低沉而肃穆:“祖太皇太后一生简朴爱民,辅佐太祖定国安邦,晚年更亲力亲为倡导民生改革,见证并支持了民选制度、社保体系的建立。臣等结合她的生平功绩,拟谥‘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请各位审议。”

“‘孝慈’‘至仁’最合她的性子。”常静徽作为太宗朱标之妻、宗室代表率先发言,她手里捧着马秀英的《民生札记》,那是老人七十年来记录的民情汇总,“她待百姓如子女,当年关街村闹饥荒,她带着宫女(生活服务人员)在宫里种蔬菜,说‘皇家少吃一口,百姓就多一口’;她护佑忠臣,当年反腐时有人想陷害清廉官员,是她把证据直接交到议事会,说‘不能让干事的人寒心’。‘昭宪’二字,是她一生守规矩、护民心的写照,她常说‘规矩是给皇家定的,不是给百姓定的’。”

我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想起马秀英常说的“顺民者昌,逆民者亡”,补充道:“‘承天顺圣’不如改为‘承天顺民’。她这一生,顺的从来不是皇权威仪,而是民心所向。她支持民选,是顺百姓‘当家作主’之心;她力推社保,是顺百姓‘老有所养’之心;她倡导简朴,是顺百姓‘厌恶铺张’之心。‘顺民’二字,比‘顺圣’更能体现她的初心。”

议事代表们纷纷点头,东山省代表站起来说:“臣附议!祖太皇太后在东山省考察时曾说‘皇家的位置是百姓给的,就得听百姓的话’,‘顺民’二字最贴切!”南河省代表接着说:“去年茶农受灾,是她亲自督办救灾款,说‘百姓的损失,就是皇家的责任’,这样的仁心,‘至仁’当之无愧!”最终,谥号定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民高皇后”,与太祖朱元璋合葬于京北明孝陵。

讨论葬礼细节时,京北市代表突然提议:“祖太皇太后一生思想深邃,她的‘以民为本’‘简朴务实’‘权力监督’等理念,早已融入大明的改革发展。臣建议,由议事会牵头,整理她的日记、讲话、札记,编纂成《秀英思想》,纳入《大明国宪法典》指导思想,与《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常静徽思想》共同作为国家发展的理论根基!”

这话一出,议事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常静徽眼眶发红:“秀英姐姐常说‘思想比位子重要,民心比金子贵重’。她的话看似朴素,却藏着治国的根本。比如她提出‘皇家土地要产粮’,实则是倡导‘资源为民所用’;她说‘养老金不能挪’,实则是强调‘民生底线不可破’;她讲‘百姓的眼睛是秤’,实则是主张‘权力要受监督’。这些思想,确实该系统整理,代代相传。”

我补充道:“《大明民主主义》奠定了民主制度的基础,《韵澜思想》侧重制度改革与反腐实践,《常静徽思想》聚焦民生细节与基层治理,而《秀英思想》是根基,核心是‘民为邦本,初心为要’。将这四大思想纳入宪法指导思想,既是对先辈的告慰,更是为未来指路——让每个大明人都记得,我们的制度、改革、治理,始终围绕‘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个根本。”表决时,全票通过了这一提议,编纂小组当场成立,由朱静雯任组长,成员包括工农代表、学者、基层干部,他们要在葬礼后立即投入整理工作。

出殡那日是正月三十,京北市飘着细碎的雪花,却挡不住百姓送行的脚步。从皇宫到明孝陵的十里长街上,站满了自发前来的百姓,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背着书包的孩子,有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有挎着篮子的农民。他们手里捧着白花、素菊,有的还提着刚蒸好的糙米饭、炒好的青菜——那是马秀英生前最爱吃的食物,百姓们说“要让太后娘娘带着家乡的味道上路”。

长街两侧的商铺都关了门,门前摆着香炉,青烟袅袅。西乡村的张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把亲手做的茶糕放在路边的石阶上,茶糕冒着热气,她抹着眼泪说:“太后娘娘尝尝,今年的新茶做的,甜着呢。当年茶苗死了,是您催着补救灾款,才有今天的好茶。”龙江省的陈大爷捧着一包新采的煤块,老泪纵横:“要不是娘娘当年在议事会上拍桌子‘养老金必须发’,我这把老骨头早冻没了……这煤暖和,您路上带着。”

林州市的乡村教师林子墨带着学生们站在街角,孩子们手里举着自己画的画,画上是马秀英在小菜园种菜的样子,旁边写着“马奶奶,谢谢您让我们有新教室”。他红着眼眶说:“太后娘娘去年去林州,握着孩子的手说‘读书是百姓最大的盼头’,现在新教室盖好了,她却没来得及看……”

送葬的队伍缓缓前行,灵柩由八位百姓代表抬着,他们中有农民、工人、教师、医生,都是受过马秀英帮助或深受其思想影响的人。灵柩上覆盖着素色锦缎,上面没有龙凤图案,而是绣着马秀英生前最爱的青菜、西红柿、茶苗,针脚细密,是京北市纺织厂的女工们连夜绣的,她们说“太后娘娘喜欢实在的东西”。

朱静雯穿着孝服走在灵柩左侧,她的脊背挺得笔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没掉下来——这是马秀英教她的:“皇家的眼泪要藏在心里,百姓的安宁才是最重要的。”常静徽扶着我走在右侧,她手里拿着马秀英的《民生札记》,风吹起纸页,露出里面“百姓是根”四个字。我们身后跟着议事会成员、工农代表、人民监督协会成员,没有鼓乐,只有百姓低低的啜泣声和雪花落在地上的簌簌声。

走到明孝陵的红门前,我看到陵前的松柏上挂满了百姓系的白布条,上面写着“太后娘娘一路走好”“永远记着您的好”“《秀英思想》永流传”。陵门两侧,站着明孝陵的守陵人,他们穿着朴素的制服,对着灵柩深深鞠躬——他们说,马秀英每年清明都会来给太祖扫墓,从不摆排场,就带着一束野菊,和守陵人一起在太祖墓前种一棵树。

礼官宣读祭文时,风停雪止,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明孝陵的红墙上,把“明孝陵”三个金字照得熠熠生辉。祭文里不仅念着马秀英的生平功绩,更特意提到:“太后毕生以民为念,其‘以民为本、简朴务实、权力监督、初心不改’之思想,已编纂为《秀英思想》,纳入《大明国宪法典》指导思想,与《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常静徽思想》共同照耀大明前路。”

祭文声落,朱静雯上前一步,将《秀英思想》的初稿样本放在灵前,样本封面是蓝布的,上面印着马秀英的头像,旁边写着“百姓是根,初心是本”。她说:“祖母,您的话我们都记着,您的思想会永远陪着我们,指导我们为百姓做事,让大明的日子越来越甜。”

葬礼结束后,我和常静徽、朱静雯站在陵前的望乡台上,望着远处京北市的万家灯火。雪后的城市一片洁白,百姓家的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像无数根纽带,连接着人间与陵寝。常静徽从怀里掏出马秀英的临终遗言,那是用铅笔写在糙纸上的几行字,字迹虽有些颤抖,却力透纸背:“百姓是根,初心是本,皇家的日子,要过在百姓心里。思想要留给百姓,规矩要传给后代,简朴要守一辈子。”

“祖母走了,但她的话还在。”朱静雯把遗言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贴身的锦囊,锦囊里还装着那枚铜同心结,“我们会把《秀英思想》编好,让它和《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常静徽思想》一起,成为大明的根。就像祖母说的,思想比位子重要,民心比金子贵重。”

我望着明孝陵的松柏,它们在寒风中傲然挺立,枝丫上积着雪,却透着勃勃生机。这些树,有的是马秀英亲手种的,有的是百姓为纪念她栽的,如今已郁郁葱葱,像她的精神,深深扎根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

回到议事院时,编纂小组的成员已在办公室等着,他们带来了《秀英思想》的详细编纂计划:上册收录“民为邦本”思想,包括她关于百姓生计、民生保障的论述;中册收录“简朴务实”思想,涵盖她对皇家自律、资源节约的主张;下册收录“权力监督”思想,整理她对反腐、民主的见解;附录则是她的日记、札记精选和生平故事。老李捧着计划说:“我们要让《秀英思想》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有温度的实践指南,让每个大明人都能看懂、能用上。”

窗外的残雪开始融化,露出青石板上“为民”二字的刻痕,那是去年工农代表们亲手凿的,如今蒙上了一层新的敬意。议事院的公告栏里,贴着《大明国宪法典》指导思想修订公告,《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四个名字并列其上,下面写着:“四大思想一脉相承,核心为‘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为民服务’。”

入夜后,我走到皇宫的小菜园,马秀英种的青菜冒出了嫩芽,雪水顺着菜畦流进土壤,发出细微的声响。竹架上还挂着她去年编的菜篮,篮底绣着“民生”二字。远处传来百姓自发唱起的《民生谣》,歌声比往常更轻柔,带着怀念,也带着力量:“官是百姓官,家是百姓家,同心同力种庄稼,思想照万家……”

我知道,马秀英没有离开。她化作了明孝陵的松柏,化作了百姓心中的念想,化作了《秀英思想》里的字字句句,化作了我们永远铭记的初心。四大思想在《大明国宪法典》的字里行间流淌,像四条奔流的河,最终汇入“为人民服务”的大海。而我们,将带着她的思想,沿着她开辟的路,继续前行——因为她用一生告诉我们:民心是永恒的坐标,思想是不灭的灯火,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