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小王爷的修仙日常 > 第47章 经略佛门

小王爷的修仙日常 第47章 经略佛门

作者:周睿大仙儿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1 13:32:55

第四十七回:佛门巧设积福牒 之源妙算断根苗

第一章 香火稀 僧众生计艰

长安城的暮鼓声中,大慈恩寺的钟声显得有气无力。夕阳余晖洒在斑驳的朱墙上,却照不进寺内冷清的大殿。

方丈室内,慧明法师望着桌案上寥寥无几的功德簿,长叹一声。他那曾经圆润的面庞如今已显清瘦,眉头紧锁成一个“川”字。

“师父,这个月的香火钱,还不够支付僧众的米粮。”执事僧慧净低声禀报,手中账册薄得可怜。

慧明法师捻动佛珠的手指微微颤抖:“朝廷限制日严,贵人们避之不及。连往日最虔诚的几位夫人,如今也都去了那个什么...”

话音未落,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慧明皱眉:“何事喧哗?”

慧净急忙出门查看,不一会儿带回几个面黄肌瘦的僧人:“师父,是城外小寺的同修。他们说官府又没收了二十亩寺田,如今快连粥都喝不上了。”

一个年长些的僧人扑通跪下:“方丈慈悲!我们寺中已经三日无米下锅,小沙弥们饿得直哭。求方丈施以援手!”

慧明闭目长叹。这样的事,近来已是第三起了。自皇上明里暗里打压佛门,许多小寺庙已经难以为继。

“慧净,将我们的存粮分一半给他们。”慧明缓缓道。

慧净急道:“师父!我们自己也不宽裕,若是分了...”

“佛门弟子,岂能见死不救?”慧明打断他,“快去。”

待慧净不情愿地领命而去,慧明对那几个僧人温言道:“起来吧。此事非长久之计,容老衲想个法子。”

几个僧人千恩万谢地退下了。慧明独自站在窗前,望着暮色中的长安城,心中百感交集。

曾几何时,大慈恩寺香火鼎盛,贵客盈门。如今却连僧众的基本生计都成了问题。

“师父。”不知何时,慧能法师站在了身后。他是寺中最年轻的班首,头脑灵活,常有些出人意料的想法。

“慧能啊,你来得正好。”慧明转身,“寺中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可有什么主意?”

慧能微微一笑:“师父,弟子近日观察,虽然贵人们不再来寺中,但平民百姓烧香拜佛的却不见少。只是他们布施有限,难解大寺之困。”

慧明点头:“这个自然。平民百姓能有几个钱?”

慧能眼中闪过一抹精光:“师父,单个百姓确实无力,但若是成千上万的百姓呢?每人出一点,汇集起来也是可观的数目。”

慧明皱眉:“你是说...”

“弟子设想,我们可以制作一种‘积福宝牒’,分为上、中、下三等。下等宝牒只需百文,中等一两银,上等十两银。持有宝牒者,可享受相应级别的佛法服务。”慧能越说越兴奋,“比如持有上等宝牒者,可由首座长老亲自主持法事;中等者可优先请购开光法器;下等者也可在做法事时占个好位置...”

慧明勃然变色:“慧能!佛门清净地,岂可如商贾般论价?”

慧能却不慌不忙:“师父,佛度有缘人。宝牒价格不同,代表的诚心与福报自然不同,这有何不妥?再说,如今寺中艰难,若不想办法,只怕连佛祖金身都要蒙尘了。”

慧明默然良久,终于长叹一声:“且容我想想。”

翌日清晨,慧明法师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师父!不好了!”慧净慌张地冲进来,“昨夜又有三个寺庙的僧人来投奔,说他们的寺庙已经被官府查封了!”

慧明心中一沉:“为何?”

“说是违制扩建...”慧净低声道,“可谁不知道,那只是借口。”

慧明闭上双眼,手中佛珠捻得飞快。许久,他睁开眼,目光中已有了决断:“请慧能过来。”

当慧能再次站在方丈室时,慧明缓缓道:“你的提议,老衲再三思量。如今形势比人强,或许...可以一试。但切记,不可过分,不可失了佛门体统。”

慧能喜形于色:“师父放心!弟子必定办得妥当。”

不过数日,“积福宝牒”的计划便悄悄推行开来。慧能确实有些手段,不仅在大慈恩寺实施,还联合了长安周边尚未被封的寺庙一同推行。

消息很快传到了唐王府。

这日午后,李之源正懒洋洋地躺在院中摇椅上,享受着明珠纤手递到嘴边的葡萄。忽然外面传来一阵喧哗,接着是王强洪亮的大嗓门:

“之源!之源!快出来,出大事了!”

李之源眼皮都懒得抬:“能有什么大事?是天塌了还是地陷了?”

王强一阵风似的冲进来,后面跟着摇着折扇的秦玉龙和一脸看热闹的程度。

“哎哟,我的小王爷,您还有心思在这儿享受呢?”程度嘻嘻笑道,“可知和尚们要抢您的生意了?”

李之源这才睁开一只眼:“和尚?他们还能翻起什么浪花?”

秦玉龙优雅地坐下,自己斟了杯茶:“之源,这次和尚们倒是想了个妙招。他们不再盯着达官贵人,转而向平民百姓推销什么‘积福宝牒’。”

“宝牒?”李之源终于坐直身子,“什么东西?”

王抢着道:“就是变着法儿收钱!听说分什么上中下三等,交钱越多,和尚们服务越周到。连做法事排位置都要看宝牒等级了!”

李之源闻言,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妙啊!真是妙啊!”

三人面面相觑。程度伸手探他额头:“没发烧啊?怎么还说胡话了?”

李之源拍开他的手:“我是说,这些和尚终于开窍了,可惜用错了地方。”

秦玉龙挑眉:“哦?之源有何高见?”

李之源重新躺回去,慢悠悠道:“他们这招,看似聪明,实则愚蠢。佛门向来讲‘众生平等’,如今明码标价,不是自打嘴巴吗?”

明珠在一旁插嘴:“可是百姓们似乎很买账呢。今早我去市集,看到好几个百姓在议论要买什么宝牒。”

明月不知何时也来了,冷冷接口:“武艺再高,也怕菜刀;佛法再深,也缺金银。和尚们也是被逼急了。”

李之源眯着眼想了想,忽然问道:“玉龙,你怎么看?”

秦玉龙摇着折扇:“之源说得对,也不全对。和尚这招确实可能得罪一些虔诚的信徒,但对大多数百姓来说,能够通过明码标价获得以前得不到的‘服务’,反而更有吸引力。”

他顿了顿,继续道:“尤其是那些稍微富裕些的商户,原本挤不进权贵的圈子,享受不到高僧的服务。如今只要花十两银子,就能请首座长老做法事,他们何乐而不为?”

王强挠头:“这么说,和尚这招还真能成?”

程度嘻嘻笑道:“成不成的,试试不就知道了?我听说已经开始有人购买上等宝牒了。”

李之源突然站起身,在院中踱步。众人都知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都安静下来。

良久,李之源忽然击掌道:“有了!”

三人立刻围上来:“什么主意?”

李之源眼中闪着狡黠的光:“和尚们不是要做生意吗?咱们就教教他们,什么叫做生意!”

他招手让众人靠近,低声说了一番话。只见王强先是疑惑,继而瞪大眼睛,最后哈哈大笑;秦玉龙频频点头,折扇摇得越发潇洒;程度则笑得前仰后合,直呼“缺德”。

明珠好奇地问:“王爷,您到底要做什么呀?”

李之源神秘地笑笑:“到时候你就知道了。现在,先去请太后宫中的刘公公过来一趟。”

说罢,他又补充道:“记住,要悄悄地请,别让人瞧见。”

待刘公公悄悄来到王府,李之源早已备好厚礼。一番密谈后,刘公公眉开眼笑地带着礼物离开了。

接着,李之源又吩咐:“玉龙,你文笔好,帮我写个章程。强哥,你去联系几家相熟的镖局。度儿,你最爱逛市井,帮我散个消息出去...”

三人领命而去,各自行动。

不过两日,长安城中突然传开一个消息:太后深感近年来佛门过于追逐利益,失了清净本分,特命富昌王整顿佛教风气。

与此同时,一家名为“普惠社”的善堂悄悄开张了。这家善堂来历神秘,但财力雄厚,不仅施粥赠药,还开办义学,请来的先生都是有名望的读书人。

更妙的是,普惠社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上面详细列出了每笔开支的来源和去向,明明白白,分文不差。

百姓们纷纷议论:

“听说了吗?普惠社施的粥,里面可是有实打实的米粒,不像别处清得能照人影!”

“何止啊!我二舅的腿疾,就是在他们那儿治好的,只收了药本钱!”

“这才叫积德行善呢!比那些只知道要钱的和尚强多了!”

这些话,自然也传到了大慈恩寺。

慧能法师气得脸色发青:“定是那个富昌王搞的鬼!什么普惠社,分明是针对我们!”

慧明法师却默然不语,只是捻动佛珠的速度更快了。

“师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啊!”慧能急道,“百姓们都跑去普惠社了,我们的宝牒这几日几乎没人购买!”

慧明长叹一声:“慧能啊,老衲早就说过,此法有违佛门本意。如今看来,果然招来非议。”

慧能不服:“可是师父,若不是出此下策,寺中僧众吃什么?喝什么?难道真要大家还俗不成?”

正说着,忽然有小沙弥慌张来报:“方丈!不好了!官府来人了!”

慧明心中一紧,急忙整衣出迎。来的却是宫中的刘公公,面带微笑,但语气不容置疑:

“太后懿旨,佛门本应清净无为,近来却闻有寺庙公然售卖‘福牒’,明码标价,实在有辱佛门清誉。特令各寺即刻停止此类行为,回归本真。”

慧明顿时面如死灰。慧能还想争辩,被慧明一把拉住。

送走刘公公后,慧能愤愤不平:“分明是富昌王搞鬼!师父,我们就这么认了?”

慧明摇头苦笑:“太后懿旨,岂能违抗?罢了,罢了...”

然而慧能眼中却闪着不甘的光彩...

当日晚间,李之源正在书房听秦玉龙汇报普惠社的进展,忽然王强大步流星地进来:

“之源,果然不出你所料!和尚们明的不行,来暗的了!”

李之源挑眉:“哦?”

王强道:“我安排在寺中的眼线来报,慧能那秃驴偷偷联系了几个大商户,说要给他们‘特制’宝牒,不在明面上售卖,暗中进行。”

程度嘻嘻笑道:“这和尚倒是有几分胆色,太后的懿旨都敢阳奉阴违。”

秦玉龙摇扇道:“之源,看来还得再给他们加点料。”

李之源微微一笑:“不急。让他们先蹦跶几天。玉龙,我让你找的人找到了吗?”

秦玉龙点头:“找到了。是以前在寺中待过的还俗僧人,对里面的门清得很。”

“好!”李之源击掌,“让他明天开始,在普惠社门口开个讲堂,专门讲讲佛经中关于‘贪嗔痴’的教诲。”

程度拍手笑道:“妙啊!这不是指着和尚骂秃驴吗?”

第二日,普惠社门口果然多了个讲堂。一个书生模样的中年人正在侃侃而谈,下面围了不少百姓。

“...佛门讲贪嗔痴是三毒,其中贪为首恶。诸位想想,若是连佛门自己都贪图钱财,还如何普度众生?”

百姓们纷纷点头称是。

这时,忽然有个百姓问道:“先生,可是寺中僧人也得要吃饭啊?没有香火钱,他们怎么活?”

那书生笑道:“问得好!真正的修行人,粗茶淡饭即可果腹,何必追求奢华?再者,若是真心向佛,自可耕种寺田,自食其力,何必非要百姓的血汗钱?”

又有人问:“可是我听说寺田都被官府没收了?”

书生哈哈大笑:“这位乡亲有所不知。寺田被没收不假,但那是违制多占的部分。按制留下的寺田,足够僧众吃用了。他们之所以喊穷,不过是习惯了过往的奢靡,不甘清贫罢了!”

这番话在百姓中引起轩然大波。很快,就传遍了长安城。

慧能法师得知后,气得几乎吐血:“无耻!无耻之徒!竟如此污蔑佛门!”

他再也按捺不住,亲自带了几个人,直奔普惠社而去。

到了普惠社门口,只见人山人海,那书生还在滔滔不绝。慧能拨开人群,指着书生大骂:

“你这邪魔外道!竟敢在此诋毁佛法!”

书生却不慌不忙,躬身一礼:“原来是慧能法师。在下何处所言不实,还请指教。”

慧能怒道:“你说寺田足够僧众吃用,纯属胡说!如今寺中僧众连粥都喝不上了!”

书生微微一笑:“哦?可是我听说,大慈恩寺昨日还采购了上等的白米和香油,甚至还有丝绸袈裟料子。这些难道是喝粥度日的人买得起的?”

百姓们顿时哗然。慧能一时语塞,支吾道:“那、那是为做法事准备的...”

书生步步紧逼:“什么法事需要丝绸?裟?莫非是特为那些买了‘特制’宝牒的富商准备的法事?”

慧能脸色大变:“你、你胡说什么!”

就在这时,忽然一阵马蹄声传来。众人回头,只见一队官兵簇拥着一位官员而来。

那官员冷着脸道:“奉旨查办违抗懿旨、暗中售卖福牒之事!慧能法师,请随我们走一趟吧!”

慧能顿时面如土色,瘫软在地。

消息很快传回大慈恩寺。慧明法师长叹一声,知道大势已去。

当晚,他独自在佛前跪了一夜。

翌日,大慈恩寺贴出告示,宣布停止一切形式的“积福宝牒”售卖,僧众将闭关清修,回归本源。

李之源得知消息时,正在院中与三位死党饮酒。

程度笑嘻嘻地举杯:“恭喜之源,又下一城!”

王强也大笑:“那些和尚,还想跟之源斗?真是不自量力!”

唯有秦玉龙摇扇道:“之源,此事虽胜,但佛门在基层的影响力仍在,不可掉以轻心。”

李之源抿了口酒,微微一笑:“放心,这才刚刚开始。”

他望向窗外,目光深远。

此时的李之源并不知道,这场看似普通的争斗,将会引发出怎样的风波...而慧能法师在被带走前,那怨毒的一瞥,似乎预示着事情还远未结束。

明月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轻声道:“王爷,方才暗卫来报,说看到几个陌生面孔在普惠社附近窥探,不像是中原人。”

李之源眉头微皱:“哦?”

平静的表面下,暗流开始涌动。

第二章 普惠策 妙计安黎庶

长安城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王府后门已是车马络绎。一车车米粮、药材、布匹从各处仓库运来,又按照精细的账目分发往城中各处。

李之源站在阁楼上,望着下面井然有序的场面,嘴角带着一丝满意的笑。身旁站着秦玉龙,手中拿着一叠账册,正在汇报。

“按照你的吩咐,我们在长安城内设了十二处施粥点,三十处义诊堂,还有五处义学。”秦玉龙翻着账册,“每日耗费米粮约五百石,药材价值约二百两,聘请大夫和先生的费用约一百五十两。”

李之源点点头:“做得不错。但记住,施粥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太稠了养懒汉,太稀了不顶饿。要让他们吃了有力气干活,但又不能全靠施粥过活。”

秦玉龙会意一笑:“明白。粥的稠度正好,吃了能顶半天饱。想要吃饱,还得自己去谋生路。”

这时王强大步走来,抹了把汗:“之源,各处都安排妥当了。不过我说,这么天天撒钱,就是金山银山也得空啊!”

李之源笑道:“强哥放心,我自有计较。你那边情况如何?”

王强顿时眉飞色舞:“嘿!你是没看见,那些百姓听说咱们招工修路,工钱日结,还管一顿饱饭,一个个抢破了头!现在城南那条烂泥路,眼看着就要修好了!”

程度摇着扇子晃过来:“要我说,之源这招真是绝了。既做了善事,又得了实惠。路修好了,咱们的商队行走也方便,这不是一举两得么?”

李之源淡淡一笑:“这还不够。玉龙,我让你找的那些手艺师傅,可都请到了?”

秦玉龙点头:“请到了。木匠、铁匠、绣娘,各行各业的老师傅都请了不少,答应在义学里授课传艺。”

“好!”李之源抚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们学门手艺,自食其力,这才是长久之计。”

程度眨眨眼:“之源,你这般大张旗鼓地做善事,就不怕皇上猜忌?”

李之源哈哈大笑:“我巴不得他猜忌呢!你想想,我越是表现得只爱赚钱、只关心百姓生计,对朝政毫无兴趣,皇上不就越是放心?”

众人恍然,纷纷称赞妙计。

却说普惠社的善举很快传遍长安,百姓交口称赞。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佛寺门庭日渐冷落。

大慈恩寺内,慧明法师望着稀稀拉拉的香客,长叹不已。

“方丈,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一个老僧忧心忡忡,“普惠社那边又是施粥又是义诊,咱们寺里这点香火钱,连自己都快养不活了。”

慧明闭目捻珠,良久才道:“佛门本应清净无为,何必与世俗争利?”

“可是方丈,”另一个中年僧人不服气道,“他们分明是针对我们佛门!我听说,普惠社的那些人,到处散播谣言,说我们和尚不事生产,只会骗百姓的钱财!”

慧明摇头:“若非我等先有售卖宝牒之举,又何来这些非议?”

正说着,慧净匆匆进来,面色凝重:“方丈,普惠社那边又出新招了。他们现在不仅施粥看病,还帮人介绍活计,甚至无息借贷给小商小贩!”

众僧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绝望。

这般全方位的惠民措施,根本不是佛寺能够比拟的。就算他们想学,也没有那个财力物力。

“方丈,不如我们也学着做点善事?”有僧建议道,“好歹挽回些声誉。”

慧明苦笑:“寺中存粮已不足百日之用,拿什么做善事?”

殿内一时寂然,只余声声叹息。

消息很快传到王府。李之源正在与三位死党商议下一步计划。

“之源,听说和尚们也想学咱们做善事,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王强幸灾乐祸地道。

程度摇着扇子:“要我说,咱们再加把劲,让那些和尚彻底绝了念想!”

秦玉龙却沉吟道:“之源,凡事不可做绝。佛门在百姓心中根基深厚,若逼得太甚,恐怕适得其反。”

李之源点头:“玉龙说得是。所以咱们要做的,不是彻底消灭佛门,而是将它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他站起身,踱步道:“佛门有其存在价值,可以安抚民心,劝人向善。但不能让它太过壮大,更不能让它干涉朝政,聚敛财富。”

“那你的意思是?”三人齐声问道。

李之源微微一笑:“接下来,咱们要推出以工代赈。招募百姓修缮水利、道路、城墙,按劳取酬。同时设立小额借贷,帮助小商小贩创业。”

他眼中闪着狡黠的光:“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善举,都要打着奉太后懿旨,体恤民生的旗号。”

程度拍手笑道:“妙啊!这样一来,既得了实惠,又讨了太后欢心!”

秦玉龙补充道:“还可以让说书人编成段子,四处传唱。让百姓都知道,这是朝廷和王府的恩德,与佛门无干。”

计划既定,众人分头行动。

不过数日,长安城内外的水利工程纷纷开工。百姓们有活干,有钱赚,个个喜笑颜开。而那些小商小贩得到无息借贷,生意也做得红火起来。

与之相反,各大佛寺却日渐冷清。香客越来越少,布施更是寥寥无几。

这日,大慈恩寺来了一群特殊的香客——正是李之源带着三位死党,表面上是来上香,实则是来察看情况。

慧明法师亲自接待,虽然面带微笑,但眉宇间的愁容却掩饰不住。

“方丈近来可好?”李之源故作关切地问,“听说寺中香火不太旺盛?”

慧明合十道:“劳王爷挂心。佛门清净地,不求香火旺盛,只求佛法昌明。”

李之源点头称赞:“方丈境界高远,令人敬佩。不过...”他话锋一转,“寺中僧众总要吃饭穿衣。若是方丈有什么难处,尽管开口。本王虽不才,倒也愿意略尽绵薄之力。”

这话听起来客气,实则字字扎心。慧明法师面色微变,强笑道:“王爷说笑了。大慈恩寺百年古刹,尚可维持。”

程度在一旁插话:“我听说最近好多小寺庙的和尚都还俗了,说是吃不饱饭。方丈可要撑住啊,千万别步了后尘。”

王强也跟着道:“就是!要是方丈哪天还俗了,记得来找我。王府麾下那么多产业,总能给方丈安排个差事!”

这话说得极其无礼,慧明法师却只能强忍怒气,口称佛号。

秦玉龙见状,打个圆场:“方丈勿怪,他们说话直了些。不过如今朝廷重视民生,佛门若想生存,或许也该变通变通。”

慧明长叹一声:“多谢各位好意。老衲自有分寸。”

离开大慈恩寺后,四人相视而笑。

“之源,你看见没?那老和尚脸都绿了!”王强大笑。

程度摇着扇子:“要我说,咱们再加把火,让那些和尚彻底死心!”

李之源却摇头:“不必了。慧明是聪明人,知道该怎么做。”

果然,不过数日,就传来消息:大慈恩寺慧明法师宣布闭关清修,将寺中事务交由弟子打理。

紧接着,长安城内外的各大寺庙方丈、住持纷纷效仿,有的称病,有的说要闭关,有的干脆直接辞去职务。

佛门一时间群龙无首,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王府内,李之源得知消息,满意地点点头。

秦玉龙道:“之源,如今佛门已不足为虑。不过那日你说的西域客商...”

李之源摆手:“不必理会。西域佛国见我们打压佛门,自然担心。但他们观察一阵就会发现,我们只是限制佛门过度扩张,并非要灭佛。等他们明白过来,自然就不会白操心了。”

王强挠头:“之源,我就不明白了。既然要打压佛门,为何不干脆一点,直接让皇上下一道圣旨,禁止信佛不就完了?”

李之源哈哈大笑:“强哥,这你就不懂了。信仰之事,岂是强禁能止的?越是禁止,反弹越大。咱们现在这样,让佛门自行衰落,才是上策。”

程度接口道:“这就叫杀人诛心!让那些和尚自己意识到斗不过咱们,乖乖认输!”

正说笑着,忽然下人来报:太后宫中的刘公公来了。

李之源忙命有请。刘公公笑容满面地进来,先行了个大礼:

“王爷,太后老人家听说您办的普惠社惠及万民,高兴得很呐!特地让老奴来传话,说要重重赏您呢!”

李之源谦逊道:“公公言重了。为太后分忧,为百姓谋福,本是份内之事。”

刘公公压低声音:“太后还说了,那些和尚不知好歹,居然敢阳奉阴违,继续售卖什么福牒。幸亏王爷及时发现制止,不然岂不是坏了太后名声?”

李之源心中明了,这是太后来表态了,当即道:“请公公回禀太后,之源必定尽心竭力,绝不会让那些和尚胡作非为。”

送走刘公公后,四人相视而笑。

程度嘻嘻笑道:“之源,这下可好了!有了太后撑腰,看那些和尚还能翻起什么浪来!”

秦玉龙却道:“之源,虽然眼下形势大好,但不可掉以轻心。佛门千年根基,不会这么容易就认输的。”

李之源点头:“玉龙说得是。所以咱们要趁热打铁,将普惠社推广到全国各州府。要让百姓明白,朝廷和王府才是他们真正的依靠,而不是那些和尚。”

王强拍胸脯道:“放心吧!镖局的人手多的是,保证把事儿办得妥妥的!”

程度也道:“说书人那边交给我!保证让普惠社的美名传遍天下!”

众人计议已定,各自分工而去。

李之源独自站在窗前,望着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心中思绪万千。

打压佛门,不仅仅是因为个人喜恶,更是为了朝廷稳定,百姓安康。如今初步见效,但前方的路还很长。

“王爷,夜深了,该歇息了。”明珠轻声提醒。

李之源回头一笑:“是啊,该歇息了。明日还有更多事要做呢。”

此时的李之源并不知道,这场看似已经获胜的斗争,其实才刚刚开始。佛门千年根基,岂会轻易动摇?而西域那些观察的客商,也并非真的只是白操心...

但至少今夜,长安城中的百姓们,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因为他们知道,明天醒来,王府的粥棚依旧会冒着热气,义诊堂依旧会敞开大门,而他们,只要愿意劳动,就一定能活下去,而且会活得越来越好。

这就够了。

第三章 经验传 四海皆普惠

长安城的消息总是传得飞快。不过旬月之间,王府普惠社的成功经验已经引起各方关注。这一日清晨,王府书房内烟雾缭绕,李之源与三位死党正在密议。

“玉龙,你将普惠社的章程整理得如何了?”李之源抿了口茶,问道。

秦玉龙从袖中取出一叠装帧精美的册子,笑道:“早已备妥。不仅有益贫章程,还有以工代赈实施细则、小额借贷管理办法、义诊堂操作规程,共计十二册。每册都配有图解,即便识字不多的吏员也能看懂。”

程度接过一册,翻看几页,啧啧称赞:“玉龙兄真是大才!这图文并茂的,连怎么熬粥、怎么发药都画得明明白白。”

王强挠头道:“之源,咱们在长安城做得好好的,何必费这个劲传到全国去?”

李之源微微一笑:“强哥,你想想,佛门之所以难治,就是因为其根基遍布天下。只在长安打压,别处照样香火鼎盛,有何用处?要治,就得全国一起治!”

秦玉龙接口道:“之源所言极是。况且...”他压低声音,“这也是皇上的意思。”

程度眼睛一亮:“皇上也支持?”

李之源点头:“那日刘公公来传太后懿旨时,暗中给了我一道密旨。”他从怀中取出一卷黄绢,上面赫然盖着玉玺,“皇上命我将普惠社的经验推广全国,所需银两,可从抄没的寺产中支取。”

王强瞪大眼睛:“抄没寺产?皇上这是要...”

“皇上英明。”李之源收起密旨,淡淡道,“这些年来,佛寺占田夺产,积累财富无数。如今正好取之于佛,用之于民。”

四人计议已定,立即分头行动。秦玉龙负责编纂文书,程度负责联络各地说书人宣传造势,王强则调动镖局人手,护送文书和银两前往各州府。

不过数日,一支支特殊的车队从长安出发,奔向全国各地。每支车队都配有精通业务的管事,带着大量银钱和详细章程,准备在各地开设普惠分社。

消息很快传到大内。御书房中,皇帝李琰听着密探回报,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好个之源,办事果然利落。”皇帝抚须轻笑,“这才几天,就已经安排得井井有条。”

身旁的老太监陪笑道:“富昌王爷确实是干才。不过老奴听说,这次抄没的寺产价值不菲,王爷全都用在普惠社上,自己分文未取。”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欣慰:“这孩子,虽然贪财,却懂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那些只知道中饱私囊的强多了。”

老太监低声道:“陛下,王爷如今富可敌国,又深得民心,会不会...”

“嗯?”皇帝眼神一厉。

老太监吓得连忙跪地:“老奴失言!”

皇帝冷哼一声:“之源若是真有异心,何必等到今日?北方草原、东北扶余、西北西域,哪一处不是他助朕打下的?若是他想当皇帝,早就反了!”

老太监连连叩头:“老糊涂了,陛下恕罪!”

皇帝语气稍缓:“起来吧。记住,之源是朕的亲侄子,是大唐的栋梁。他越是能干,朕越是放心。”

待老太监退下,皇帝独自站在巨幅地图前,望着已经拓展数倍的疆域,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史书上会怎么写朕呢?”皇帝喃喃自语,“必定会说,朕是千古一帝,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而这些...”他的手抚过地图上新拓的疆土,“都是在朕的英明领导下完成的。”

至于具体是谁带兵打仗、谁出钱出力,在皇帝看来,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在他的统治下实现的。

有了皇帝的默许甚至支持,李之源的行动更加顺畅。四海当铺负责评估抄没寺产的价值,风行银号负责资金流转,风行商行则提供物资支持。一套组合拳下来,不过月余,全国各州府都已建立起普惠分社。

这一日,李之源正在查看各地报来的账目,忽然门外传来一阵喧哗。

“王爷!王爷!”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地跑进来,“不好了!好多和尚在皇城前跪谏呢!”

李之源眉头一皱:“怎么回事?”

小太监喘着气道:“说是来自全国各大寺庙的方丈、住持,足足有上百人,跪在皇城前,要求面圣,说王爷...说王爷要灭佛!”

李之源冷哼一声:“倒是会恶人先告状。备车,我去看看。”

皇城前果然黑压压跪了一片和尚,为首的几个须发皆白,看样子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僧。周围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李之源的马车一到,和尚们顿时骚动起来,纷纷怒目而视。

一个老僧颤巍巍起身,合十道:“王爷何故苦苦相逼?佛门弟子也是大唐子民,为何要断我等生路?”

李之源下车,环视众僧,朗声道:“大师此言差矣。本王何曾断佛门生路?不过是禁止你们借佛敛财罢了。真正的修行人,粗茶淡饭即可果腹,何必追求奢华?”

另一个中年僧人大声道:“王爷设立普惠社,分明是要取代佛寺!如今百姓都去普惠社了,谁还来寺庙布施?”

李之源哈哈大笑:“这位师父说得有趣。若是普惠社真比佛寺更能帮助百姓,百姓自然选择普惠社。佛门讲普度众生,如今有人替你们度了,你们不该高兴吗?怎么反而埋怨起来了?”

这话问得那僧人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老僧叹道:“王爷巧舌如簧,老衲说不过你。只求王爷给佛门留一条活路。”

李之源正色道:“大师,佛门活路自在,何须人给?本王听闻佛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然一切都是空,又何必执着于香火钱财?”

他顿了顿,继续道:“本王并非要灭佛,只是要正本清源。那些真心修行的,本王敬重有加;那些借佛敛财的,本王绝不姑息!”

这话说得掷地有声,围观的百姓纷纷叫好。

老僧长叹一声,知道大势已去,黯然道:“王爷既然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老衲也无颜再担任方丈之位了。”说罢,竟当场脱下袈裟,放在地上。

有了带头的,其他方丈、住持也纷纷效仿。不过片刻工夫,皇城前就堆起了一座袈裟小山。

李之源见状,语气缓和下来:“诸位大师不必如此。本王说过,并非要灭佛。若是真心修行,依旧可以留在寺中。朝廷还会拨给基本田产,足以维持生计。”

老僧摇头:“王爷好意心领了。只是经过此事,老衲深感修为不足,愿辞去方丈之位,云游四海,潜心修行。”

其他僧人也纷纷表示要辞去职务,潜心修佛。

李之源心中明白,这些老僧是以退为进,既保全了颜面,又避免了与朝廷正面冲突。他也不再相逼,命人好生安置这些辞去的方丈。

消息传回王府,三位死党早已等候多时。

“之源,听说那些老和尚都辞官了?”王强迫不及待地问。

程度摇着扇子笑道:“这下可好,佛门群龙无首,看他们还怎么闹!”

秦玉龙却沉吟道:“之源,此事恐怕还没完。这些老僧辞去职务,看似认输,实则是以退为进。我担心...”

李之源摆手打断:“无妨。经此一事,佛门势力大减,已经掀不起什么大浪了。至于剩下的,慢慢收拾不迟。”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方:“如今最重要的是将普惠社办好,让百姓真正受益。只要百姓安居乐业,谁还去求神拜佛?”

程度嘻嘻笑道:“之源说得是。不过那些西域客商倒是白操心了,听说他们观察了这么久,最后得出结论:大唐只是限制佛门过度扩张,并非要灭佛。现在已经打道回府了。”

众人闻言大笑。

秦玉龙道:“之源,接下来有何打算?”

李之源眼中闪着精光:“接下来,该是彻底整顿佛门的时候了。所有寺庙重新登记造册,严格核定僧侣数量,清理不法之徒。剩下的,都要纳入朝廷管辖。”

王强摩拳擦掌:“这个我在行!让我带人去查,保证把那些假和尚都揪出来!”

程度也道:“说书人那边继续造势,让百姓都知道朝廷的恩德!”

李之源点头:“好!就这么办。不过切记,手段要温和,不要引起反弹。咱们是要治病救人,不是要杀人放火。”

计划既定,众人分头行动。

此后数月,大唐各地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佛门整顿运动。所有寺庙重新登记,僧侣必须经过考核才能获得度牒。那些借佛敛财、不守清规的被清理出佛门,剩下的则被纳入朝廷统一管理。

与此同时,普惠社越办越红火,百姓交口称赞。而佛门虽然势力大减,但也因此正本清源,回归清净本源。

皇宫御书房内,皇帝看着各地报来的奏章,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之源这孩子,办事果然漂亮。”皇帝对老太监道,“既打压了佛门气焰,又惠及了百姓,还让那些老和尚无话可说。”

老太监陪笑道:“都是陛下英明,用人有方。”

皇帝大笑:“说得好!正是朕英明,才用了之源这样的人才!”

他走到巨幅地图前,望着辽阔的疆域,豪情万丈:“待佛门整顿完毕,朕要下旨让史书记载,朕不仅是开疆拓土的明君,还是知人善任,十全武功,受万世敬仰的明君”

老太监连忙叩首:“陛下圣明!”

而此时的长安城中,李之源正站在王府高楼之上,俯瞰着万家灯火。

“王爷,各地普惠社都已步入正轨。”秦玉龙禀报道,“百姓安居乐业,对朝廷感恩戴德。”

李之源点头:“好。告诉下面的人,不可懈怠。我们要的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长治久安。”

程度笑嘻嘻地道:“之源,如今佛门已不足为虑,接下来是不是该...”

李之源微微一笑:“接下来,该是好好经营我们的生意了。佛门这块肥肉,可是让咱们赚得盆满钵满啊!”

众人相视大笑。

夜幕降临,长安城灯火通明。普惠社的粥棚前依旧排着长队,不过这次,百姓们脸上不再是饥馑的愁容,而是对未来的希望。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站在高楼之上的年轻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