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凡人修仙,韩老魔是我领路人 > 第453章 画叟论道

凡人修仙,韩老魔是我领路人 第453章 画叟论道

作者:风清子涯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1 11:42:02

风暴过后的第三天,望潮村才算彻底缓过劲来。

崖边的茅草庐被风吹塌了半边,**一早便扛着锄头,帮着村里的李大叔修补屋顶——李大叔家的渔船在风暴里被掀翻了,渔网也撕了个大口子,这几日愁得饭都吃不下,**索性帮他一起收拾,顺带把自己那破草庐也修了修。

“赵小哥,你这手艺真不赖!”李大叔递过来一块刚烤好的红薯,看着屋顶上新铺的茅草,笑得皱纹都挤在了一起,“比我家那混小子强多了,他连锄头都扛不动,就知道在海边摸鱼。”

**接过红薯,咬了一口,甜糯的热气顺着喉咙往下滑,暖得人心里发舒:“都是些简单活,跟着村里的老人们学的。您家渔船的木料还能用,我看了看,就是龙骨有点弯,找根粗点的松木换上,再把渔网补补,过几日就能出海了。”

“借你吉言!”李大叔叹了口气,望着远处的海面,“这海啊,就是个倔脾气,前几日还凶得要吃人,今儿个又乖得像块蓝布。咱们靠海吃饭的,就得跟着它的脾气来,急不得。”

**点点头,这话和老郑头说的“潮声有规矩”倒是异曲同工。正说着,小石头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手里举着一张皱巴巴的草纸,老远就喊:“赵大哥!李大叔!村口来了个卖画的老爷爷!画得可好看了,有鱼有山,还有小船!”

“卖画的?”李大叔愣了一下,“咱们这小渔村,谁还买画啊?怕不是走迷路了吧。”

**倒来了兴致。他这些日子在村里,见的都是渔民、农妇,听的都是潮声、渔歌,还从没见过卖画的人。他拍了拍手上的草屑,对小石头说:“走,咱们去看看。”

跟着小石头往村口走,刚转过那棵老槐树,就看到树下围了一圈人。人群中间,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叟,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还打了个补丁。老叟面前摆着一块旧木板,木板上铺着几张宣纸,旁边放着一个掉了漆的墨盒,一支磨得光滑的毛笔,还有一个小小的钱袋,钱袋里空荡荡的,显然还没卖出一幅画。

**挤进去,目光落在了宣纸上。

第一张画的是海边的礁石,墨色浓淡相间,礁石的纹理用枯笔勾勒,像是被海风刮了几十年,带着一股苍劲的老气。礁石缝里藏着一只小螃蟹,只用了两笔淡墨,却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要横着爬走。

第二张画的是渔村的晨景,远处的海面上泛着鱼肚白,近处的屋顶上飘着袅袅炊烟,几个模糊的人影扛着渔网往海边走,没有画脸,却能让人看出那份早起劳作的踏实。

最让**心动的是第三张画——三尺宣纸铺在中间,近景是几株歪歪扭扭的芦苇,芦苇秆用细笔淡墨,芦苇叶却用浓墨点染,像是刚被风吹过,还在轻轻晃动。芦苇旁卧着一只石蛙,只画了半个身子,另半个藏在芦苇影里,眼睛用一点焦墨,透着股机灵劲儿。远景是淡墨晕染的远山,山不高,却连绵起伏,像是藏着无尽的心事。山脚下有一叶渔舟,渔舟很小,只占了宣纸的一角,船上没有画人,只飘着一盏小小的渔灯,用朱砂点了灯芯,在满纸墨色里,像是一点跳动的暖。

最妙的是宣纸的右上角,留了一大块空白,没有墨,没有色,却让人觉得那空白里藏着整片天空,藏着吹了千年的海风,藏着渔舟要去的远方。

“这画……”**看得有些出神,他不懂画,却觉得这画里有东西在勾着他的心——不是好看的颜色,不是精巧的笔法,而是一种说不出的“静”。就像风暴过后的海面,看似平静,底下却藏着无尽的韵味。

“小伙子,看得懂?”老叟抬起头,声音温和,带着一股岁月沉淀的沙哑。他的眼睛很亮,虽然眼角布满了皱纹,却像能看透人心似的,落在**身上,没有惊讶,只有平和。

**回过神,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老丈见笑了,我不懂画,就是觉得看了您的画,心里很静,尤其是这空白,像是有话没说,又像是啥都说透了。”

老叟闻言,嘴角微微上扬,从墨盒里蘸了点墨,在一张空白宣纸上轻轻点了一下,墨点慢慢晕开,变成一个小小的圆:“你看这墨点,要是我把整张纸都涂满墨,你能看到啥?只能看到一团黑。可我留着空白,这墨点就成了山,成了石,成了渔舟上的灯。画画和过日子一样,不能太满,得留几分空,心里空了,才能装下别的东西。”

旁边的村民们听得似懂非懂。李大叔挠了挠头:“老丈,俺们粗人,不懂这些大道理。您这画,能换几斤鱼不?俺家老婆子昨天刚晒了些鱼干。”

老叟笑着摇了摇头:“不了,我卖画不是为了换东西,就是走累了,在这儿歇会儿,有人喜欢就看看,没人喜欢,我就收摊走了。”

“那您要去哪儿啊?”小石头凑到跟前,仰着小脸问,“您的画这么好看,为啥不在一个地方多待几天?”

老叟摸了摸小石头的头,目光望向远处的海面:“我啊,没有要去的地方,也没有要待的地方,就跟着风走,风往哪儿吹,我就往哪儿去。就像这海里的浪,涨了就落,落了就涨,没有定数,也不用有定数。”

**心里一动,在老叟对面的石头上坐下:“老丈,您说‘心里空了,才能装下别的东西’,可要是心里太空,会不会就没了念想?就像这渔舟,要是没有要去的方向,不就成了无主的浮萍?”

老叟拿起毛笔,在刚才那个墨点旁边,又画了一条淡淡的线,像是水波:“你看这渔舟,它真的有方向吗?渔民出海,看的是潮声,是风向,是天上的星星,不是自己定的方向。潮往哪儿走,船就往哪儿去;风往哪儿吹,帆就往哪儿扬。心里的念想,不是‘我要去哪里’,而是‘我该去哪里’。就像这石蛙,它不用想明天要吃什么,到了夏天,自然有虫子飞过来;不用想冬天要躲在哪里,天凉了,自然会钻进土里。这就是‘自然’。”

“自然?”**重复了一遍这两个字,脑海里忽然闪过柳林镇的林素问——她当初在瘟疫里,没有想过自己能不能活下来,只是想着“得给病人喂药”;闪过雁门关的王虎,他没有想过自己会不会死,只是想着“得守住这关”;闪过青石镇的周先生,他没有想过自己能不能中举,只是想着“得把孩子们教好”。他们都没有刻意追求什么,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这算不算“自然”?

老叟像是看出了他的心思,又道:“我年轻的时候,也想着要画最好的画,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的名字。于是我每天都练,练到手指抽筋,练到眼睛看不清,可画出来的画,却越来越僵,越来越死,就像用木头刻出来的,没有一点活气。”

他顿了顿,拿起那张画着芦苇石蛙的宣纸,轻轻晃了晃:“后来有一年,我在山里迷了路,躲在一个山洞里,饿了就采野果,渴了就喝山泉。有一天下雨,我看到洞外的石头上,卧着一只石蛙,就那么静静地待着,雨打在它身上,它也不动,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它才慢慢爬走。那时候我忽然明白,画画不是‘我要画什么’,而是‘我看到了什么’,不是‘我要让别人看懂’,而是‘我要让自己心懂’。”

“就像这雷雨天,”老叟指了指天上的云,“乌云来了,就会下雨;雷声来了,就会闪电,不用刻意去躲,也不用刻意去等,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这就是‘虚静’——心里不慌,不躁,不贪,不执,像一面干净的镜子,照见什么就是什么,不添,不减。”

“道在瓦砾,在屎溺,在山水,亦在人心。心静则万物皆显其真,心动则万象皆失其本。”

老叟的话,像是一颗石子,投进了**的心湖。

他忽然想起自己炼丹的时候——以前总想着要控制火候,要逼出材料的精华,要让丹药的品质更高,可有时候越是刻意,丹药反而越容易炸炉。就像上次炼“蕴神丹”,他一开始急着提升温度,结果药汁都糊了,后来他静下心,跟着药香的节奏调整火候,反而成丹率更高,品质也更好。

他想起自己炼百草鼎的时候——一开始总想着要把鼎身铸得更华丽,要刻更多的花纹,可后来引动器劫,鼎身被天雷劈得面目全非,反而生出了灵性。原来鼎的本质不是花纹,不是材质,而是“容纳”,是“调和”,就像这画的本质不是墨色,不是笔法,而是“心境”。

他想起自己压制修为,踏入凡俗的时候——一开始总觉得自己是修仙者,和凡人不一样,可后来和张老伯聊天,和林素问一起救病人,和王虎一起守边关,才发现凡人的坚韧,凡人的善良,凡人的踏实,比修仙者的力量更能打动人心。原来道不是在天上,不是在秘籍里,而是在瓦砾堆里,在田埂上,在渔舟的灯影里,在每一个凡人的日子里。

“嗡——”

识海中,一直沉寂的“百草鉴”玉碑忽然发出一阵柔和的光华。原本模糊的丹道图谱,此刻变得清晰起来;原本晦涩的草药特性,此刻变得通透起来;原本零散的修行感悟,此刻像串珠子一样,被一根线串了起来——那根线,就是“自然”,就是“虚静”,就是“心无执念,随遇而安”。

以前他总觉得,修行是“往上走”,要突破境界,要获得力量,要打败敌人。可现在他才明白,修行也是“往下走”,要接地气,要懂人心,要知取舍。就像这画里的留白,不是空,是“有余”;就像这海边的潮声,不是乱,是“有律”;就像这凡俗的日子,不是苦,是“炼心”。

“小伙子,你好像想通了什么?”老叟看着**眼中闪过的明悟,笑着问。

**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对着老叟深深鞠了一躬:“老丈一语点醒梦中人,晚辈受教了。以前晚辈总觉得,修行要追求‘极致’,要把所有的力量都握在手里,可现在才明白,真正的‘极致’,是‘顺其自然’,是‘心无挂碍’。就像您的画,没有刻意的技巧,却有最真的意境;就像这大海,没有刻意的包容,却能纳百川。”

老叟点了点头,拿起那张画着芦苇石蛙的宣纸,递给**:“这画送你了。你看这石蛙,藏在芦苇里,不显眼,却活得自在;你看这渔灯,飘在渔舟上,不明亮,却能照路。希望你以后也能像它一样,不执于名,不执于利,不执于力,只执于‘心’。”

**接过宣纸,指尖碰到纸页,只觉得一股温和的气息顺着指尖传来,像是老叟的话语,又像是天地的馈赠。他小心翼翼地把画折好,放进怀里,又从布囊里拿出仅有的几两碎银,递给老叟:“老丈,这画我不能白要,这点心意,您收下,买些干粮也好。”

老叟笑着推开他的手:“我都说了,卖画不是为了换东西。我走南闯北,靠的不是银钱,是这双脚,是这颗心。你要是真谢我,就好好过日子,好好走自己的路,比什么都强。”

这时,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海面上,也洒在老叟的身上。老叟收拾起木板和笔墨,把毛笔插进墨盒里,把宣纸叠好放进布囊,动作缓慢而从容,像是在完成一件重要的仪式。

“我该走了。”老叟扛起布囊,朝着村口的小路走去,没有回头,只留下一句话,“小伙子,道不在画里,在你脚下的路里,在你心里的念里。保重。”

**站在原地,看着老叟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夕阳里,怀里的宣纸还带着墨香。村民们也渐渐散了,李大叔拍了拍他的肩膀:“赵小哥,这老丈是个有学问的人,你能得他的画,是你的福气。”

小石头拉着他的衣角,指着怀里的画:“赵大哥,以后你还会看到这个老爷爷吗?我还想让他画一只大螃蟹呢!”

**笑了笑,摸了摸小石头的头:“会的,只要心里记着,就算见不到,也像在身边一样。”

他抬头看向远处的海面,夕阳把海水染成了金色,一叶渔舟正慢慢往回划,渔舟上的渔灯已经点亮,像一颗星星,飘在海面上。怀里的画,老叟的话,过往的经历,此刻都在他的心里沉淀下来,像一杯陈酒,越品越醇。

识海中的百草鉴玉碑,光华渐渐收敛,却变得更加温润,仿佛和他的心神融为一体。丹田内的金丹,旋转得越来越慢,却越来越稳,表面的滞涩之气,此刻已经消散得干干净净,只剩下纯粹的、温润的金光,像夕阳下的海面,平静而辽阔。

他知道,自己的道心,此刻才算真正的“通”了。而这一切,不是来自高深的秘籍,不是来自强大的力量,而是来自一个卖画老叟的几句话,来自望潮村的潮声,来自凡俗间的烟火气。

“走,小石头,咱们去王婶家喝姜汤,顺便把这画挂起来。”**拉起小石头的手,朝着村里走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