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绝密基地的晨光,透过防辐射玻璃窗,在推演室的地板上投下一道冷白的光带。苏念刚将异常引力波的初步分析报告打印出来,就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 —— 项目组的资深天体物理学家陈教授,攥着一份数据对比表,脸色铁青地闯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几位眉头紧锁的工程师。
“苏总工,这份报告我不能签字!” 陈教授将报告拍在桌上,纸张边缘被他捏得发皱,“探空火箭的传感器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款,精度误差至少在 15% 以上,这所谓的‘异常引力波动’,根本就是仪器老化产生的杂波!‘见微知着’固然重要,但‘捕风捉影’可不行,要是拿这种数据上报,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围上来的工程师们纷纷附和:“陈教授说得对,临近空间的电磁环境复杂,太阳风、宇宙射线都可能干扰传感器,哪能仅凭一组旧数据就断定有未知引力波?”“巡天者的研发已经够紧张了,要是在这种‘莫须有’的问题上浪费精力,耽误了进度谁负责?”
李明刚想替苏念辩解,就见苏念抬手按住他的胳膊,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各位的顾虑我理解,但‘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图谱已经对数据做了三重误差修正,还对比了同期三颗气象卫星的观测记录 —— 只有那枚探空火箭经过 60 公里空域时,捕捉到了这种 0.03Hz 的周期性波动,其他设备因观测角度问题才遗漏,这绝不是杂波。”
她走到环形屏幕前,调出图谱的误差分析界面:“大家看,这是传感器的老化系数曲线,即使叠加最大误差,波动的周期性依旧清晰,就像钟表的秒针,每 73 天重复一次 —— 自然干扰绝不会有这么精准的规律,这更像某种‘人造’的信号。”
陈教授凑上前,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周期图谱,眉头依旧没松:“就算有周期性,也可能是当时的电离层特殊结构导致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有过类似案例,某区域电离层形成‘驻波’,差点让导弹预警系统误判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我当然没排除。” 苏念点击屏幕,调出中科院空间物理研究所的 archive 数据,“这是同期该区域的电离层监测报告,当时的电子密度稳定,根本不可能形成驻波。而且,图谱还发现,这种波动的传播速度是光速的 0.7 倍,正好符合引力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特性 —— 陈教授,您是天体物理权威,应该比我们更清楚,这不是电离层能解释的。”
陈教授看着报告上的电子密度曲线,脸色终于有了松动。这时,推演室的门被推开,秦风带着周明远教授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份加密文件:“刚收到中科院的复函,他们认为这组数据‘具备进一步研究价值’,还派了三位院士组成专项评估组,明天就到基地。”
周明远教授走到屏幕前,指着异常波动的频谱图,语气郑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昨晚翻了上世纪的探空档案,发现 1998 年、2005 年、2012 年,在同一空域都有过类似的微弱波动记录,只是当时技术有限,都被当成了干扰 —— 现在看来,这很可能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未知现象。”
陈教授这才哑口无言,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对苏念说:“是我‘以偏概全’了。那接下来,咱们该怎么评估这波动对巡天者的影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图谱已经在做模拟了。” 苏念切换屏幕,调出巡天者的三维模型 —— 模型下方的临近空间区域,被标上了醒目的红色预警框。随着模拟启动,巡天者进入红色区域后,导航系统的参数瞬间紊乱:陀螺仪偏差超过 5 度,星历计算出现 1.2 公里的误差,连备用的量子导航都开始闪烁警告。
“各位看,” 苏念指着跳动的参数,声音凝重,“这还只是模拟 0.1 倍强度的波动,如果遇到真实情况,巡天者的导航系统可能在 30 秒内彻底失效,机身会因姿态失控进入螺旋下坠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临近空间,这种偏差足以让整个项目功亏一篑。”
推演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图谱的风扇还在低声运转。秦风看着模拟画面,眉头拧成疙瘩:“必须在巡天者的导航系统里加一道‘保险’,哪怕遇到引力波动,也能维持基本控制。苏工,图谱能推演对应的解决方案吗?”
“正在推演,但需要时间。” 苏念调出图谱的进度条,“这种未知引力场的影响,超出了现有物理模型,图谱得重新构建算法框架 —— 预计需要 72 小时才能出初步方案。”
“那就给你 72 小时。” 秦风拍板,“陈教授,你牵头组建引力波研究小组,配合苏工收集更多数据;周教授,你负责协调中科院的资源,咱们要两条腿走路,既要解决巡天者的安全问题,也要查清这波动的来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